贾康:完善数字金融治理提升实体经济质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749 次 更新时间:2024-09-01 23:02

进入专题: 数字金融治理  

贾康 (进入专栏)  

本文系贾康先生在成都交子金融沙龙“金融活水聚力向实”研讨会上的发言(2024.8.30)。

 

谢谢主持人!尊敬的张社长、梁主任和到会的各位领导,各位嘉宾,各位专家,各位媒体朋友,大家好!我这个发言是一个命题作文的答卷,向各位汇报一下自己作为研究者怎么认识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提升服务实体经济的质效。

首先,要勾画一下,数字金融对于实体经济承担着重要的任务:随着信息革命时代数字化技术创新的飞速发展,最早以“Fin-tech”(当时我们直译为“金融科技”)发源的数字金融,已经成为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之一,从移动支付、网络贷款,到区块链技术、人工智能赋能等的服务应用,数字金融正在深刻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方式和金融服务模式。我们都知道,“金融是现代经济的核心”,这是邓小平言简意赅的一个表述,中央现在的文件与此实际上一致地表述为“金融是国民经济的血脉”,就是金融它可以比喻为国民经济的心血管系统,当然它具有核心功能作用。但是,金融的出发点和归宿,都是服务于以实体经济为骨干的国民经济整个生命机体的高质量升级发展的,从而在我们注重金融服务和数字金融带来的便利和效率的同时,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提升实体经济的质效,是我们在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方面当前面临的一个具有挑战性的重要任务。

从数字金融作为“数金融合”中的金融服务模式创新来看,它是服务实体经济非常重要的一种创新工具,能够降低服务成本,减少信息不对称,提高金融服务的效率,从而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总体的综合质效。习近平总书记要求:“要强化对市场主体的金融支持,发展普惠金融,有效缓解企业,特别是中小微企业融资难、融资贵问题”。这也体现着数字金融、科技金融、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大文章之间的有机联系。我理解,五篇大文章它们是要相互结合的,比如我们现在讨论数字金融,它和科技金融显然有不解之缘,而普惠金融、绿色金融、养老金融等等,如果要达到我们所追求的比较好的绩效,都一定要有数字技术和数字金融的支持。在这样的几个大文章之间,有机联系着的数字金融要在“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意义上,务实地给另外几篇大文章赋能。当然,他们之间是要结合着互动来共同为实体经济主体,特别是广大中小微企业提供更加便捷高效的融资渠道,以高质量金融服务有效破解融资难题,这是我们中国推进“新的两步走”现代化战略全局的客观需要。

图片

下一个层次,我简单地更多结合实际情况和面临的挑战来谈一些看法。我知道成都在这些年的发展中可圈可点,在中国现在地方层面说,人口净增长相当显著的成都可称是代表性的中心区域之一。成都自己的金融业务发展方面,我也看到数据,近年的增长率是明显超过经济增速的。在历史上来说,成都过去也有非常深厚的的经济和商业文明、金融发展的历史积淀,北宋年间首先出现于成都的交子,是全球确切无疑最早的纸币。我们这些年的间接金融、直接金融,都有长足的发展,金融组织越来越多样化,等等。在这些取得的成绩和综合形成的发展基础之上,我们也要清醒地看到,还存在着一些问题——我下面列举的问题主要还是从全局来说,并不是特指四川与成都,但我觉得可能也会给朋友们提供些认识参考,毕竟我们无法回避我们在发展过程中“问题导向”之下要特别注意解决的问题。

第一个,是在数字金融概念之下,我们确实得承认,现在还处于初创阶段,有一系列制度机制建设的任务具有挑战性。中央把数据明确列为供给侧的要素之一,当然这指的是信息革命时代的大数据。这种数据它的采集、存储、计算、运用,需要制度创新和管理创新、技术创新的结合。数据资产的概念已经非常明确,中央要求有关管理部门尽快形成具有指导性质的工作文件,把数据资产的确权、入表和分配等,首先提出一些基本的规则。我们现在正处在一个经历规范化、法治化、体系化、阳光化的过程来发展数字经济、数字金融的阶段,“数金融合”和“数实融合”相关的各个方面,都需要在试错的创新中间积累经验,使整个运行制度机制趋向成熟。我们显然在这方面,要充分认识问题的复杂性和挑战性。

跟着来讲的第二点,要面对风险管理不足的问题。因为数字金融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风险类型,比如网络安全、数据泄露等,还要特别注意服务对象信息的保护。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妥善解决,将会威胁金融体系和经济生活的稳定。

再有,与这些相关还要说到第三个视角即监管。我们得承认,因为尚处初创阶段,监管体系必然还是滞后的,但要努力跟上。现有的监管体系难以充分适应数字金融的创新速度,监管的空白,监督套利的现象等,会时有发生,对此我们要作充分的思想准备,但也有过去的一些经验教训可总结。在数字金融蓬勃发展过程中,曾有过P2P风行一时、而后全军覆灭、一地鸡毛的值得总结的教训。

另外,我们的金融服务,要承认是不均衡的,因为“数字鸿沟”的存在,数字金融服务在城乡、在不同群体之间分布不均匀,当然这会影响金融服务的普惠性与绩效。

第三个层次,把上述至少要提到的问题列举之后,我再汇报一下对于完善数字金融体系方略的初步探讨。针对着现实问题,我觉得有几个重点方面我们可以特别加以注意,来积极完善数字金融的体系。

第一,要上下各方积极协力,于配合中建立健全数字金融体系。首先在制度安排、机制创新方面,既要注重自上而下的统筹与规范化的指导,比如我们现在知道中央综合部门中已经专门组建了国家数据局,我也知道发改委有关司局现正在特别紧张地准备推出一系列的相关文件。注重这种自上而下的统筹和规划指导的同时,我们又要发挥基层和地方的首创精神,做好试错创新经验的总结与交流。我们在推动数字金融应用的过程中,还要特别注意鼓励相关主体的金融科技创新,利用云计算、区块链、AI大模型等技术,优化金融服务的流程,提高服务的效率。在以创新为第一动力的发展过程中,必然需要这样上下结合、各方协力。

第二,要注意加强风险管理,建立健全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提高金融机构的风险识别和应对能力。实话实说,我们不可能一开始就拿出一套非常严丝合缝的风险防范的具体工作方案设计,需要进一步在试错创新中间观察探索,但是要比较敏感地注意识别那种可能形成的影响运行的风险因素。如要说一点点风险都没有,不可能。金融和经济生活中间总是不断有面对风险的问题,关键就是我们要在鼓励试错创新的同时,又要保持对于试错创新过程中间风险识别的自觉性和及时地(如果能够八九不离十)看清楚风险基本情况之后,采取必要的防范措施。

第三,跟着的就是对应创新监管方式——我们需要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等技术手段,提高监管的智能化和精准化的水平。

 第四,要注意积极促进金融服务的均衡,多策并举,加大对三农、小微企业等等的金融支持力度,实现金融服务的全覆盖。差异化的情况是必然存在的,我们的努力是要在均衡这方面更多调动潜力。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中必然有差异、有必然的“数字鸿沟”逐渐消解的历史过程,有必要特别注意中国特色之下,让各个方面,特别是乡村的社会成员、小微企业的创业创新人士能够共同得到金融的普照之光,共享改革开放和发展成果。

最后第四个层次,我想结合具体工作,探讨性地提几点提升实体经济质效的具体措施建议。我认为,首先应考虑聚焦重点领域,加大支持力度。我们在地方辖区,要聚焦加大对先进制造业、战略性新兴产业、专精特新集群的支持力度,同时继续以新技术,支持对小微企业和三农领域普惠地赋能,要以更加精准、高效的间接金融和力求提高比重的直接金融服务,来助力实体经济转型升级。如果讲重点的话,前面所说可以最简略地规划为两大重点,一个是带领整个产业升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先进制造业、专精特新,另一个就是必须特别注重的“三农”、小微企业、草根创业等需要给予政策倾斜支持的分散的群体。

其次,应该积极推动广泛的数实融合来提升服务质效。这里面具体的要领,包括规划资金配置,通过数字金融体系更有效地将可用资金配置到实体经济的关键领域和薄弱环节,并以数字金融减少中间环节,降低实体经济的交易成本。为支持创新驱动,要加强产业政策、技术经济政策和金融政策的协同,为实体经济中间的创新型企业提供更多的金融支持,促进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

第三,在加强银担合作和与政策性金融的协调呼应这方面,我们应该特别注意这是大有可为的领域。要积极探讨充分发挥融资担保机构在缓解企业融资难这方面的重要作用。我知道,四川、成都多年来在这个赛道上非常努力地积累经验,发展相关的业务,而且融资担保中很重要的一个部分,是政策性的融资担保,这又跟财政贴息、政府的产业引导基金,以及更广义的政府社会资本合作(PPP)等这些政策性融资机制,可以形成协同呼应的合力。比如PPP,在多年努力创新发展过程中它有起伏,有的时候地方同志感觉很难推动了,似乎要被叫停,我曾反复强调不可能被叫停,因为中国现代化的内在逻辑要求必须特别注重这种守正出奇的机制创新。果然,一年之前,我国有关部门又特别推出了指导PPP对接新一轮发展高潮的文件,地方层面我们要特别注重在这些文件给出的政策支持之下,形成自己辖区的定制化解决方案。

再有第四,就是加强人才培养,提供人才保障。数字金融的发展离不开专业人才的支撑,我们要加强金融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工作,培养一批具有国际视野、熟悉金融业务、精通金融科技的复合型人才。同时,要加强与国际金融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积极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和技术成果。

在结束之前简单做一个小结:以上我这些认识还是很初步的,我们完善数字金融治理体系、提升实体经济质效,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但它没有明显的所谓“区域梯度推移”的特征和条件约束。数字经济时代是跟着信息革命这样一个大潮而越来越不受地缘的约束。我注意到黄奇帆同志在重庆时,他特别强调,原来说的东中西概念的梯度推移,要做新的认识,很多数字经济的赋能,不受这样梯度推移的限制了。我们四川、成都,在已有的发展基础上,就应该适应这样新的时代特征,树雄心,立壮志,敢为人先,勇创新局。各个方面应该携手共进,共同努力,为推动数字金融健康发展,提升实体经济的质效而守正创新,追求卓越!

这些看法不当之处请各位批评指正,谢谢!

进入 贾康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数字金融治理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学演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74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