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灵敏:中国的强势外交及其局限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460 次 更新时间:2013-12-20 23:50

进入专题: 中国外交  

赵灵敏  

 

两个月前在广州和一位北欧国家的前任驻华外交官聊天,谈起英国首相卡梅伦即将对中国的访问,这位前外交官认为这差不多是一场“道歉”之旅,是为了平息2012年5月卡梅伦和副首相克莱格会见达赖喇嘛后中方的强烈不满。在他看来,随着中国国势的增长,外交上也日益强硬,类似见达赖喇嘛这样的事情,10年前可能中国外交部口头谴责一下就完了,现在则历时一年半,让英国看尽脸色,最终还需要首相亲自出马才能解决。而卡梅伦在中国也是好话说尽,甚至做出了“英国要做中国在西方最强有力的支持者”这样让人惊愕的表态。

就在本月初,美国副总统拜登同样在北京碰了钉子,在东海防空识别区的问题上,中方寸步不让,最后拜登只得退而求其次,要求中方不要进一步划定南中国海防空识别区;面对日本希望美国向中方施压的想法,拜登只是敦促中日双方建立危机管理和信任机制,以减少问题升级的风险,在具体措辞上并没有一句重话。就在拜登访华的同一时间,又发生了中美军舰在南中国海对峙的事件,从目前媒体报道的情况看,似乎中国在整件事情上表现得更为强势。这不禁让人想起1999年发生在海中国南的中美军机相撞事件,两相比较给人的最大感觉就是,攻守之势易矣,14年后的中国一改当年委曲求全的模样,强势进取的外交态势已然形成。

自1990年代初以来,中国一直奉行邓小平提出的韬光养晦的外交政策,这一政策的背景是中国因为天安门事件遭到主要西方国家的制裁,在国际上空前孤立。20 余年来,伴随着中国经济实力和国际地位的提升,建议对韬光养晦进行检讨的声音不绝于耳,官方的口头表态迄今为止还没有什么变化,但在实际动作上则日益显露峥嵘。特别是自2009年12月哥本哈根气候峰会以来,在中美关系、对台军售、互联网管制、贸易摩擦等方面,中国外交一改过去的低调和忍气吞声,开始表现出不妥协的姿态,在各个场合要求其他国家尊重中国对核心国家利益的关切。新一届中央领导班子履新以来,无论是在朝鲜问题上还是东海防空识别区问题上,中国的强势外交似乎更进一步。

 

面对西方舆论指责

对于中国外交的这一变化,西方舆论几乎是一边倒地表示疑虑和反对,指责中国“好斗”“粗鲁傲慢”等声音近年来一直不绝于耳。英国《金融时报》就认为,中国正在和美国争夺西太平洋的霸权,并提醒中国要以史为鉴,避免重蹈“德皇的误判导致德国的邻国团结起来对抗它的崛起”这样的历史错误。

作为新兴大国,中国近年来的发展速度超乎想象,外部世界的不适应与疑虑实属正常,中国对此要有充分的思想准备,给予耐心细致的解释工作,而不能不加甄别地斥之为“反华图谋”。另一方面,伴随着实力的增强,中国对国际事务的影响力必然水涨船高,外交也必然越来越强有力,这是不以外界的意志为转移的;加之中国的利益已经遍布全世界,发生在其他国家的事情,往往会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中国的利益,这意味着中国或迟或早要发展出维护自己利益的手段。外部世界要逐步适应和接受这一现实,直面中国崛起带来的国际格局的改变。

而且,中国实行比以往更为强势的外交,并不意味着中国就此走上了侵略扩张的路线。事实上,中国的强势更多体现为遇到挑衅和威胁时,采取强有力的反制措施和不妥协的态度,是防御性的,而不是进攻性地主动挑事。从维护国家利益的角度看,大多是一些必要措施。如果外界对此无法接受的话,那应该改变的他们,而不是中国。应该说,中国过往为了给国内的经济建设赢得时间和空间,在一些关乎切身利益的问题上做了很多让步。在这一点上,中国国内无论左派右派都是不满意的,有人因此给外交部寄了钙片,指责外交太软弱,这一点在日前已经被外交部证实。但这种弱势外交不应该被认为是必然的和一成不变的。

但是,中国仍然应该避免外交上的强势给国家利益带来的损害,无论是弱势还是强势,本质上都是维护国家利益的手段,没有绝对的对与错,也和是否爱国无关。考虑到中国过往遭受列强欺压的历史,中国应该消除复仇心态,避免为了强势而强势,而应更多考虑如何才能以最小的代价和成本确保和平崛起,如何才能使相对和平的国际环境延续更长?况且,中国的强势外交还面临一系列的掣肘因素:

首先是中国的实力远没有到可以随心所欲的地步。美国制度中的纠错机制仍然存在,体制的稳定性依然很强,社会仍充满活力,远没有我们一些人想象的那样已经日薄西山,走向衰败。中国GDP总量超过日本,并不意味着中日经济实力对比的全面转变,在人均GDP等诸多领域,中国依然大大落后于日本。而中国面临社会转型的巨大挑战,经济发展不平衡,仍然需要将主要精力用于处理内部事务。这也就是为什么十八届三中全会的公报中,在提及国家安全委员会的部分,会和“改进社会治理方式”“创新有效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体制”等表述连接在一起。

 

处理国际事务仍欠成熟

其次,中国的软实力短板依然存在,短期里看不到克服的迹象。历史上以中国为中心的朝贡体系,奠基于各国对儒家政治理念与制度的仰慕,现在中国对东亚其它国家欠缺文化和制度上的领导力。在民主、人权等普世价值方面,中国更是欠账多多。中国新一届领导班子上任后在公民社会、新闻自由等方面的强势态度,只会加重中国的软实力赤字。

第三,跟美国、俄罗斯等国际和地缘政治老手相比,中国处理国际事务的手法和经验仍嫌粗糙和情绪化,在驾驭大的外交变局上的经验不足。朝鲜作为方方面面要仰赖中国的国家,却几十年如一日不把中国放在眼里,中国当局似乎也没什么办法;叙利亚化学武器危机,奥巴马进退失据,最后是俄罗斯总统普京和外长拉夫罗夫四两拨千斤,挽狂澜于即倒,两人因此荣膺《外交政策》杂志“2013全球百大思想家”称号。在这场全球瞩目的外交博弈中,中国基本是一个“打酱油”的旁观者,这和“世界老二”的期许颇不相符。

第四,长期以来,中国封建王朝一直以天朝上国自居,在处理对外关系时,更多考虑的是面子而不是切实的国家利益,因此藩属国的态度是否恭顺,是最重要的考量因素,一旦态度恭顺,便相机“允其所请”,不计成本。所谓的朝贡体系,中国的回赠往往远远大于藩属国进贡物品的价值。这种面子大过天的情结,在今天的中国外交中依然随处可见。只要其他国家说几句好话,准能拿到大笔的订单,访华的外国领袖对此无不食髓知味。这些订单,最终仍要摊派给国内企业去消化。如果中国的强势外交最终只是换来他国几句言不由衷的好话、产生别国都怕我的幻觉的话,代价未免太大了。


    进入专题: 中国外交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中国外交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7069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