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着多瑙河
卡罗维发利在捷克的西边,是除了布拉格外捷克最有名的城市;布尔诺在捷克的东边,是除了布拉格外捷克最大城市。我们到卡罗维发利是因为那里有温泉,而到布尔诺则因为那里是作家昆达拉的出生地和早年上学的地方。在布拉格我们听到了天文钟的故事,在布尔诺导游也给我们说了一个关于钟的故事。在1618至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中,瑞典军队久攻布尔诺不下,司令官发誓最后一日在正午十二点时再攻不下,就撤走军队。到了上午十一点,瑞典士兵已经攻上了城墙,但此时城外山上的彼得和约翰大教堂却提前一小时敲响了正午钟,于是瑞典司令官下令放弃攻城,钟声拯救了布尔诺。从此这里每天的正午钟都在上午十一点敲响,以纪念这一历史事件。
故事的意义,往往在于让人思考些什么。战争固然都是残酷的,但不同的战争烈度显然不同,比如1937年日军攻陷南京和1945年苏军攻克柏林,其战争结果绝不是偶然因素能够改变的。相比之下,当年瑞典军队攻布尔诺就有点像小孩子玩的攻城游戏,那位瑞典司令官要不就是童心未泯,要不就是一个没有时间概念的马大哈。同样的道理,国家的分裂,也有烈度上的不同。对于大一统惯的了中国人来说,国家的分裂是天崩地裂的大事;而对于欧洲的某些国家,不过如兄弟分家那么平常。比如挪威脱离瑞典独立,瑞典人并没有怒不可遏,只是在提起奥斯陆时略带轻视:那个首都比斯德哥尔摩可差远了。而捷克与斯洛伐克也经历了一个合与分的过程:一次大战后的1918年,捷克与斯洛伐克组成一个国家,我们从小所知的捷克,都是包含斯洛伐克的。而东欧巨变后的1992年,原捷克和斯洛伐克联邦共和国解体,成为两个独立的国家。国家分裂当然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但这一说法更轻松也更幽默:捷克人爱喝啤洒,而斯洛伐克人爱喝葡萄酒,因爱好不同,所以各自独立。其实,在经济文化都趋于一体的欧洲,国与国的关系,也就类似于我国省与省的关系。虽然斯洛伐克已经独立成为另一国家,我们从捷克要到匈牙利去还是要经过它的领土和首都。提起它的首都布拉迪斯拉发,已经完全站在捷克人立场上的导游小沈也如瑞典人揶揄挪威首都奥斯陆那样说:“那个城市没啥可看的,比布拉格差远了,也不知道他们为什么要独立?”
从地图上看,布拉迪斯拉发的城市规模和布拉格确实没法比,但它也是一个依水而建的城市,欧洲大河多瑙河就从它的身边流过。到了布拉迪斯拉发,我们所乘大巴车的下行的路线和多瑙河的流向完全一致,将沿着多瑙河一路走到布达佩斯。多瑙河发源于德国黑森林地区,几年前我开车路过德国的乌尔姆,那是它上游第一个较大的城市。现在到了布拉迪斯拉发和布达佩斯这一段,已是它的中游。多瑙河从德国西部山区发源后一直是向东流淌,它的整个流向也是自西向东,但是当流过布拉斯迪拉发,快要到达布达佩斯时,却忽然有了一个大转折,从西东走向变为北南走向,并以这种在地图上垂直的走向穿过匈牙利平原,出了匈国的国境,才渐渐恢复西东的走向,最后流入黑海。
我曾写过这样的诗句:“最美的女人是最美的河流,河流拐湾处,是大自然最美的旋律。”以河流比美人,多瑙河的腰肢在匈牙利国土上的这么动人一弯,确实是大自然最美的旋律。在多瑙河的河湾处有匈牙利的第一个首都埃斯特宫,别看这个前首都和布达佩斯相比萧条多了,但在它濒河的山岗上却座落着排名欧洲第二、世界第四的巴西卡里大教堂,据导游小沈说罗马教廷的九位红衣大主教中有七位在梵蒂冈,只有两位是外派的,一位坐堂在德国的科隆大教堂,另一位就是在这里了,由此可见这个大教堂在罗马教廷的位置。而匈牙利大音乐家李斯特的《大弥撒》,就是为这座教堂谱写的。在大教堂背后的城堡墙边,可以俯瞰多瑙河和河对岸斯洛伐克的什图罗沃,其实原本这两个城市本为一城,没有被河水隔开,却被一战割裂了。连横跨河上的那座大铁铁桥,也被战火摧毁后久久未能修复,所以许多战争片的断桥都来此处取景。不过当我们登临山上俯瞰时,铁桥早已修复,连接起了两国间的交通。而桥下的多瑙河,更是连接着沿途十几个国家的水上交通。
从埃斯特宫沿河而下,是匈牙利历史上的第二个首都维谢格拉德,因为城堡建于临河的山上,有时隐在云雾之中,所以又有一个诗意的名字:云堡。从云堡再沿河而下,多瑙河正式折向南流,并在左右河道之间形成了一个长达数十公里的河中之洲,当分开的河水再度汇流成一条时,这条美丽的大河便流到了匈牙利现在的首都布达佩斯。
电影中的历史投影
对于波兰、捷克、匈牙利三国,可能中国人相对熟悉的是前二者。关于波兰,在上世纪八十年代的电视新闻中,我们可以常看到瓦文萨领导的团结工会的消息和当时的执政者雅鲁泽尔斯基那张严肃的脸;关于捷克,自从1968年布拉格之春后中国人就在关注着它的消息和它的那些著名人物,比如昆达拉和哈维尔。而关于匈牙利,中国人知道的是它的诗人裴多菲和后来直接引发了中国反右运动的所谓裴多菲俱乐部,其他的可能知之不多了。为了让我们了解即将要去的这个国家,在从捷克到匈牙利去的路上,导游小沈给我们放映了两部匈牙利影片。一部中文译名叫《布达佩斯之恋》,讲述的是上世纪三十年代德国法西斯入侵前后匈牙利人的故事;另一部名叫《光荣之子》,讲述的是1956年直接波及到中国人政治生活的匈牙利事件。这两部电影,为我们补了课,大致了解了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和五十年代匈牙利人的两段历史。
《布达佩斯之恋》的原文名叫“忧郁的星期天”,这本是一首钢琴曲,是年轻的音乐家安拉斯为他心仪的姑娘伊莲娜所作。而伊莲娜是餐馆老板拉士路的合伙人和情人。伊莲娜的芳心被安拉斯和他的曲子打动,恳求拉士路聘安拉斯为餐馆的琴师,而这首曲子也成了这家餐馆的招牌曲目。拉士路是一个宅心仁厚的犹太人,不久他发现了为他深爱的伊莲娜和安拉斯也有了私情,经历了感情痛苦的他选择的解决办法不是报复,而和和解、友谊和分享。于是他们三人达成了君子协议:两男共爱一女,一女也同时爱着两男,在二战之前的岁月,他们就保持着这样的三角关系。其间有德国青年汉斯的出现,他也对风情万种的伊莲娜一见倾心,但并没有打破原来的三角恋爱格局。汉斯因求婚被拒而绝望轻生,从多瑙河上的链子桥上跳了下去,却被拉士路救起,发誓要报这救命之恩。
安拉斯、拉士路和伊莲娜因为一首钢琴曲走到了一起,但这首曲子却渐渐成了不祥之兆,在战争逼近的时代阴影下,不断有新闻报道披露许多自杀的人临死前听的都是这一首凄美的乐曲,共同生活在餐馆的三个年青人也为此感到困惑。
二战爆发了,随着波兰捷克的沦陷,匈牙利也被德军占领。德国人汉斯回来了,此时他的身份已是布达佩斯的统治者。握有夺人性命之权的汉斯已今非昔比,过去拉士路餐馆中外人免进的后厨,他可以昂然踏进了;过去餐馆中安拉斯不让外人碰的钢琴,现在也不能阻止他用拿枪的手去触碰了。但在开始的阶段,身为德国军官的汉斯似乎还人性未泯,他还念着拉士路当年的救命之恩,对一直心仪的伊莲娜也保持着基本的尊重,并没有霸王硬上弓。在拉士路和伊莲娜的恳求下,他甚至还以收取钱财的方式对有钱的犹太人网开一面。但他对安拉斯就没有那么客气了,因为安拉斯的凄美乐曲竟可以致人死命,他在德国人的宣传攻势中已成为罪不可赦之人,他也准备了一小甁毒药,随时准备以保持尊严的方式告别生命。就在此时他解开了他那首《忧郁的星期天》中隐藏着的生命密码,那就是:有尊严的死比没有尊严的活要好!他把这一秘密告诉了伊莲娜。
德国军官汉斯的人性恶越来越多的显现了出来。一次他要安斯拉弹奏那首《忧郁的星期天》被拒,竟掏出手枪威逼。伊莲娜为安拉斯的生命考虑,要求安拉斯为她而弹,并含泪唱出了她为这首原本无词的乐曲填写的歌词。谁知道安拉斯一曲弹尽,竟用汉斯的手枪自杀而死,用生命印证了他所发现的曲中密码。下一个生命受到威胁的人是犹太人拉士路,他将安拉斯留下的毒药藏在了身边,这时候,许多布达佩斯的犹太人正在被送上开往奥斯威辛集中营的死亡列车。为了挽救爱人的生命,伊莲娜不得前往汉斯的办公室求情,面对汉斯欲望的目光,她不得不违心让汉斯揉躏了身体。但伊莲娜的自我牺牲并没有换来汉斯的网开一面,当拉士路就要被押上火车时,汉斯赶来了,但他捞出的只是一个出了大价钱的犹太商人,对于正走向死亡的救命恩人,他并没有多看一眼。而拉士路也冷静地看着这个已变成恶魔的德国人转身离去,在死亡面前保持了尊严。
数十年后,风光无限的德国驻匈大使前来曾经是拉士路的那家餐馆庆祝他的八十大寿,这位生意成功政治得意的德国人正是当年的纳粹军官汉斯,他显然已躲过了法律的追究,并靠着犹太人的财产成了大富翁。他点了那首已成为名曲的《忧郁的星期天》,在乐曲中怡然喝着香槟,但正当他看着餐馆中保留着的伊莲娜照片回忆当年时,忽然手捂心口,倒地死亡。媒体报道,德国大使是死于心脏病发作,这再次证明了那首乐曲与死亡之间的某种神秘关系。
而在餐馆的后厨,我们看到年迈的伊莲娜正和已届中年的儿子在水池中清洗那个安拉斯留下、拉士路没有来得及使用的毒药瓶。他们以自己的惩罚,弥补了法律的疏漏。至于那个儿子是安拉斯、拉士路、还是汉斯给伊莲娜留下的?影片没有交待。但我想,即便这个孩子是德国人汉斯的血脉,他在母亲的教养下也已和父亲的罪恶血缘划清了界限。这应该就是匈牙利人,也是“东欧”这三国的人民对法西斯主义的态度。
农业部大楼上的弹痕
《布达佩斯之恋》讲得是匈牙利人在德国法西斯压迫下的经历,由匈牙利和德国合拍而成。而另一部影片《光荣之子》,则是完全由匈牙利人拍摄的,讲述的是东西方冷战时期匈牙利人所经历最为寒冷的一年的故事。那时候的匈牙利在政治上被苏联控制着,一切唯老大哥马首是瞻。但匈牙利在体育上却有一支超级劲旅—匈牙利国家水球队,他们在赛场上不买苏联人的账,在生活中也是匈牙利人的明星和骄子。
故事开始的时候,水球队正在备战1956年墨尔本奥运会。球队中很有个性的运动员卡尔西因为此前和苏联队员发生冲突而被国家安全部的官员请去“喝茶”,好在那个官员大叔是他的粉丝,并没有怎么难为他。那个时候从波兰传来的抗议浪潮已开始波及到匈牙利,而大学里的学生运动如星星之火很快便从布达佩斯燎原到全国。卡尔西在一次大学生的集会上目睹了美丽的女生维基的演讲,她演讲的内容、方式和她的美丽大方,使他为之倾心,并因此跟随她卷入了反抗苏联统治的学生运动。学生和市民的反抗运动因为国家安全部的暴力镇压也变成了一场暴力反抗,学生、市民甚至妇女和孩子,都拿起了武器和苏联人的坦克对峙。卡尔西为了和维基站在一起,不惜放弃在国家水球队中令人羡慕的明星前途。
匈牙利人的反抗运动开始十一天后,苏联人开始考虑他们的要求,以妥协的方式解决冲突,同意把他们的军队和坦克从布达佩斯撤出。学生和市民们为他们的胜利而欢庆,维基说服卡尔西,认为他的战场是在赛场上,作为一个出色的运动员,他应该回到水球队并代表新的匈牙利去参加奥运会。当卡尔西归队并随队离开布达佩斯前往国外参加奥运会时,却发现已经撤走的苏联坦克又重新集结于布达佩斯城外。
苏联人变卦了,原先对匈牙利人的政治妥协变成了武力解决,苏军坦克二次开进布达佩斯,和第一次进城苏军士兵尚和市民们有说有笑不同,这一次用枪弹和炮火说话了,倒在炮火之下的不仅有布达佩斯的古老建筑,更有匈牙利人的血肉之躯。维基希望的是美国人的介入,但美国人没有来,她的同学和同志们死于战火,她也受伤被国家安全部的人员逮捕。审讯她的还是那个请卡尔西喝过茶的老练官员,他希望她投降,但是维基不肯屈服,她在要求她供认同伙的纸张上,写下的是苏联人和他们的匈牙利帮凶的名字,包括这位国家安全部的大叔。
维基是死是活影片没有明说,但正当苏军的坦克碾压过布达佩斯街巷的时候,卡尔西和他的队友们正在奥运会的赛场上进行着另一场为荣誉的战斗,他们打败了劲敌苏联队,最终获得了那一年奥运会的冠军,为匈牙利人赢得了荣誉。但这种荣誉,是属于厌恶苏联统治的匈牙利人的呢,还是属于正被苏联所统治的那个国家的呢?
这是一部电影,也是真实的历史。在影片中,我们看到了学生和市民与苏军坦克交战的场面,也看到了从坦克中射出的炮火轰垮了墙壁,从坦克中射出的机枪子弹打在墙上的弹痕。到达布达佩斯的第二天上午,导游小沈带我们在农业部大楼前眺望广场对面的国会大厦时,指着我们背后的墙壁说:“这里就是1956年那场冲突中交火最激烈的地方,墙上的这些弹痕就是那时留下的。”我们回头望去,果然墙壁上布满了密密的弹痕,尊重历史的匈牙利人没有将这些弹痕抹平,而是在每一个弹痕上都嵌入了一个醒目的铁球。幽黑的铁球凸显于乳黄色的墙壁上,他们用这种方式记录了历史。
当然,历史不光有血腥,也有成就。在他们农业部大楼墙上的也不仅有弹痕,还有一系列匈牙利农业专家的头像。从农业部大楼转角过去是一个街心花园,花园里的一座拱桥上立着一个人的青铜雕像,这个人就是被中国人熟知的纳吉。当1944年匈牙利共和国成立时,他是农业部长。在那场1956年的“政治风波”中,他先是被匈牙利的党和人民推举为总理,后被苏联人逮捕,于1958年在秘密审判后以叛国的罪名被处死。我站在拱桥下仰望着纳吉,他的眼神就如同那首《忧郁的星期天》那么忧郁。
布达佩斯,华丽之布
到目前为此,我们在曾经的“东欧”、现实的中欧走过和经过了四个姓布的城市:布拉格、布尔诺、布拉迪斯拉发、布达佩斯。
布拉格和布达佩斯都是分左右东西横跨于河流之上的城市。从布拉格怀中穿过的是伏尔塔瓦河,从布达佩斯胸前流过的是多瑙河。这两条河分别是捷克和匈牙利两国的母亲河,河景美丽,但气度有所不同。伏尔塔瓦河没有多瑙河那么宽阔,所以它的流淌比较含蓄,似乎是并不张扬地融入了布拉格这座千塔之城,成为它纵横街道中的一条。你登高望去,见密密的屋宇间透出一弯闪亮的水面,城水相连,如一片浮雕。而多瑙河则不同,它河大水宽,浩浩荡荡地从布达佩斯的中间流过。在上游虽然它也流过一些城市,但要么是较小的城市,要么是从城边擦过,只有到了布达佩斯,它才开始登堂入室,成为一个国家都城中的通衢大道。而老城布达,新城佩斯,一面是高坡,一面是平原,在它身体两侧坦然铺开,楼群不像布拉格那样紧密,却像巴黎那样有一种豪华之气。如果说布拉格像一片浮雕,那么布达佩斯就像一块宽阔的画布,画着城堡山上的王宫教堂,临河而建的国会大厦,还有横跨于河面、连接起两岸上的数座桥梁……虽然奥地利人施特劳施为多瑙河谱写了全世界都会唱的蔚蓝色的圆舞曲,但维也纳人却享受不到多瑙河映着蓝天的浩浩波光,在那里引入城中的,只是从多瑙河上开挖出的一条人工运河;真正能将这条美丽大河融入日常生活的,是布达佩斯人。所以在波兰时导游莫尔以一个中欧人的身份对我们说,他认为多瑙河上最美的城市是布达佩斯。
我们是在晚上到达并入住布达这一边的水星旅馆的。安顿好东西并无睡意,便和几个游伴乘着月色出去看看这座陌生城市的夜景。出了旅馆大门沿街右行,走了不算太远便见大街对面是一座小山岗,山岗上面横陈着一片体量很大的宫殿式建筑,中间有着罗马式的圆顶。心想这大概就是布达佩斯的王宫吧?山下街边公园有一组雕像,中间一人颇有王者气象。因为语言不通,用英语问夜里溜狗的人,回答也不甚明确。看小山岗下一条路的路牌,用拼音拼出是阿梯拉路,心想这就对了,那个具王者之气的雕像或许就是五世纪时匈奴人的国王阿梯拉。
第二天开始游览市容时询问导游小沈,才知道山上的大建筑确实就是布达佩斯的王宫,但山下的雕像却并非匈奴王阿梯拉,而是古代匈牙利人民起义的一个领袖。坐着车子在小沈的解说下在布达与佩斯之间来回开了几趟,对布达佩斯的城市格局也就了然于心了,其实熟悉一个欧洲国家的都城,比熟悉我国的一个省城还要方便。参考一下地图,就知道我们所住的水星旅馆就在离城市中心很近的地方,背靠着北火车站。旅馆正前方是一大片市民公园,公园后面高起的就是城堡山,山上除了有富丽堂皇的王宫,还有同样富丽堂皇的马伽什大教堂。马伽什大教堂是在匈牙利国力鼎盛的时候建造的,为了显示富裕,教堂的哥特式房顶全由彩色琉璃瓦覆面,在阳光下流光溢彩。当时的国王甚至想把全国的教堂都用这种彩色琉璃瓦覆顶,但只覆了这一座,就觉得太烧钱了。
从我们的住处散步到多瑙河边,只需向右行走到还不到王宫的地方,就有一条隧道穿过城堡山,出了隧道口的街心花园,直接就能走上这个城市最古老也最重要的那一座链子桥,就像是布拉格的查理大桥。沿河下行就是白色的茜茜公主桥和绿色的弗兰茨国王桥,以及再下面的那一座裴多菲桥;沿河上行则是连接起布达、佩斯还有河中洲岛的莫尔吉特桥。在链子桥和莫尔吉特桥之间,既铺展又屹立在佩斯岸边的那座宏伟建筑就是匈牙利国会大厦,这是欧洲国家中仅次于英国国会的第二大国会大厦。从农业部那一面看是它的正面,临河的是它的背面,但无论从河对岸还是从河面的船只上看去,其背面都比正面更壮丽辉煌。如果说布拉格是千塔之城,那么这就是百塔之厦,国会大厦上的大小尖顶共有三百六十五个,象征着一年中的每一天。视线从国会大厦沿河下移,看到的另一个高高的塔尖就是佩斯这一侧最高的建筑圣依斯特万大教堂。据说佩斯这一边所有建筑的高度都不允许超过这座地标性建筑的尖顶,所以在这里看不到突兀的现代化摩天大楼,因而布达佩斯的城市天际线比巴黎还要完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