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几天,中印边界问题再一次成为世界媒体的焦点。中印军队在边境实际控制线附近发生“帐篷对峙”,在一些印度媒体看来,这种情况表明中国军队“即将入侵”。实际上最近几年来,印度媒体关于中国军队“入侵”的报道不绝于耳,有印度媒体声称在过去三年中,中国军队入侵印度领土600多次。而这一次发生的事件,不过是这600多次“入侵”事件中最严重的一次。
中印边界问题产生的原因十分复杂,主要是英帝国主义侵略印度和中国造成的结果。在上世纪60年代初中印两国曾经因为领土和边界问题而发生过武装冲突,那场冲突成为以后印度厉兵秣马,大力发展军备,制造核武器的重要借口。现在之所以会发生这么多印度方面所称的“入侵”事件,根本原因是1962年中印边境冲突后双方对于“实控线”的走向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双方从来没有划定“实控线”,更不必说正式的边界了,因此说谁越界侵犯了谁的领土是值得商榷的。不过,自1993年以来,中印双方相继签订了《关于在中印边境实际控制线地区保持和平与安宁的协定》和《关于在中印边境实控线地区军事领域建立信任措施的协定》,2012年又正式签署《关于建立中印边境事务磋商和协调工作机制的协定》。这些协定和协调机制的存在,使得中印边界地区发生严重冲突的可能性很小。
但是,中印之间的关系确实有些微妙。作为两个最大的新兴市场国家,中印两国除了边界问题外,中巴关系问题、达赖喇嘛问题、水资源问题等也对中印关系的提升造成了影响。这些问题的存在使得印度对中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不信任感。尤其是近些年来由于中印实力差距的扩大,印度人在看待中国时,心底越来越不自信。印度媒体和印度一些战略学者所经常宣扬的“中国军队入侵”和“中国对印度的威胁”就是这种不自信的典型表征。中印关系的这种状况也确实给西方国家挑拨离间提供了借口。
近几年,随着美国高调推出“亚太再平衡”战略,印度对华战略确实也在发生一些微妙的变化。印度一些学者积极鼓吹印度应通过美国领导的联盟体系来制衡中国,如哈西?潘特等人就认为,只有当“美国在亚太地区占据主导地位”时,才能实现印度的战略利益;而拉贾?莫汉则提出印度应改变“战略自主”定位,同美国进行战略合作。
在实践中,印度的“东向政策”迅速向政治和安全领域扩展,与日本、韩国、马来西亚、越南等国加强了战略和安全合作,并高调介入南海争端。同时,印度与美国、日本、澳大利亚等国之间的战略互动增强,联合军事演习增多。2011年12月,印度加入由美国主持召开的美日印三边对话,其主要议题之一便是中国在全球日益增长的军事政治地位。印度的这些举动不禁让人怀疑它是否要改变其“战略自主”,与美国结盟制衡中国。
但迄今为止,我们看到印度对外战略的制定者对中印关系和印美关系还都有比较清醒的判断:一是印度并没有与中国直接对抗的实力,印度的主要任务还是发展经济,为此需要一个和平的周边,与中国直接冲突不利于印度经济的发展。二是美国并不是一个值得信赖的国家,印度人对历史上美国对印度的所作所为记忆犹新。印度人还认识到,美国在制衡中国方面能投入多少还很难说。受经济危机的影响,美国当前的主要任务是解决其国内经济发展问题,因此企图施展“离岸平衡”战略,与亚洲各国结成战略伙伴关系,并挑拨这些国家与中国的关系,从而达到制衡甚至遏制中国的目的。对于印度来说,美国此举不仅是想借印度的力量制衡中国,而且也有借机削弱印度的目的。
所以,现在我们可以看到一个有趣的现象,印度和美国媒体上经常出现相互挑拨对方与中国关系的文章:一些印度媒体的文章认为山姆大叔已经全副武装好了,急切地想与中国搏斗;而美国媒体则在不断炒作印度正为应对中印边境冲突和平衡中国在印度洋投放的力量而扩充军备。但印度作为国际体系中“摇摆国”的定位并没有改变,只是更加向美国一方倾斜,印度绝不会放弃“战略自主”,走与美国结盟之路。
笔者以前就曾经发表文章认为,中印关系是一种“竞争性共生关系”。之所以称之为“竞争性共生”,有如下几个方面的原因:首先是中印之间确实存在一定的竞争,主要表现在地缘政治、商品市场、能源等许多方面,但这些竞争并不一定是零和游戏,中印之间如果能够彼此信任完全可以进行合作。事实上,中印之间确实也有合作,比如在能源领域,在反恐问题上。
除去竞争的一面,中印关系基本上可以定位为“共生关系”,这种共生关系可以分为四个层次:
其一,中印两国作为同时崛起的两个新兴大国,在国际体系中处于相同的地位。它们既是现有国际体系的受益者,同时也都面临着现有国际体系的约束和国际体系主导国家的打压。它们希望能够逐渐推动国际体系的改革,因此在一些全球性问题上,中印两国有共同的利益。比如在国际金融体系改革、气候变化、WTO谈判等问题上,中印两国与巴西、南非等共同组成“金砖国家”和“基础四国”,有力地推动了国际体系的变革。如果中印等国在这些全球性问题上不团结合作,那么,它们就会被现有国际体系主导国家各个击破,甚至有可能一蹶不振。
其二,在中美印三边关系中,印度的崛起得益于中国的崛起。如果没有中国的继续强大,美国绝不会让印度继续强大下去;如果印度惹恼了中国,印度能不能得到美国帮助则尚在两可之间;而如果印度超越了中国,那么受到美国制衡的就会变成印度。
其三,作为相邻的两个亚洲大国,中印两国都需要一个和平安定的周边环境发展经济。两国政治家都十分清楚,发展才是中印两国的第一要务,而发展离不开安定的周边。因此,维护地区的稳定是中印两国的共同任务。这是中印两国至少在10年之内能够保持边境地区稳定的决定因素。
其四,中印两国在经济上存在互补。既然是共生,那么在理论上讲就应该能够彼此提供生存发展的养料。中印经贸关系发展迅速,过去十年间,双边贸易额增长了约20倍。虽然印方抱怨双边贸易结构存在问题,印度贸易逆差太大,但也要看到质优价廉的中国商品提高了印度人民的生活。现在,特别是在印度的基础设施建设方面中印两国合作空间很大,中国拥有大量资金,同时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拥有丰富经验,而印度则亟需提高其基础设施建设水平,却又缺乏资金。中印在此方面的合作对双方都大有裨益。
在印度,所谓的中国威胁只是政界人物蒙骗国人和欧美国家的一套把戏。从国内政治方面来讲,政客们拿中国说事既可以转嫁国内矛盾,激励民族士气,又可以拉到选票;而对于军方,则可以争取军费。从国际政治方面来说,拿中国说事,印度可以获得西方国家先进的武器装备和科学技术。但实际上,印度军事扩张的主攻方向是南方的印度洋,在陆地上是防御性质。印度海军所获得的军费额度是上升最快的。在印度洋上,印度有比中国更加强大的对手存在,所谓中国的威胁只是它的一面幌子。
至少在中期内中印关系的发展方向是确定的,但边界问题仍是中印关系的桎梏。虽然印度国内对1962年的中印冲突及当时尼赫鲁的对华政策有过反思,但并没有产生共识。印度政府也一直没有向民众公布总结当年印度战败原因的“亨德森-布鲁克斯报告”。一致或接近的历史观将在中印边界问题的和平解决中发挥决定性作用。印度政府有必要向印度民众公开中印边界冲突的真相,同时中印两国学者也有必要就历史问题开展联合研究,以纠正双方长期以来的错误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