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1949年8月8日,中国领袖毛泽东发表了著名的《别了,司徒雷登》,阐述了新中国对于美国的立场,也就因此中美关系进入到了一个冰冻时期,直到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跨越太平洋与中国人民握手才使得两国关系得以解冻。在这60年之间,中国和美国发生了风风雨雨的事情,有对抗也有合作,两国其实是在高度依赖的这样一个状态,但其实又不断地有分歧发生。2012年美国总统奥巴马连任总统,习近平成为中国的新一代领导人,就此国际舆论也开始讨论中美关系未来发展该如何走向。
凤凰卫视3月17日《世纪大讲堂》,以下为文字实录:
田桐:非常感谢陶教授来到我们的大讲堂,就现在大家对于中美关系有很多的探讨。比如说前不久习近平总书记在会见美国前总统卡特的时候,他就两国关系(说)应该有一种更加的不畏艰难、勇于创新这样一种趋势,但是有两个词是请您给我们解读一下的,一个是正能量,另外一个是新型的大国关系。
陶文钊(中国社会科学院美国研究所研究员):这次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卡特前总统,是一次很重要的会见,是习总书记在"十八大"上当选党的总书记以后的,我觉得一次很重要的关于中美关系,也是关于中国对外关系的一次表态。所谓正能量呢,就说在中美关系里头有正的能量,有积极的因素,但是呢也有负的能量和消极的因素。正的能量,比方说中美两国经济上的高度相互依赖,2012年中美的双边贸易额达到了将近5千亿美元,是遥遥领先于中国跟别的国家的双边贸易,中美两国之间有广泛的人文交流各个方面,现在在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达到了18万人,占了在美国在读的外国学生的四分之一强,中美两国的高层领导之间频繁地互访,中美两国之间现在有90多个互相交流、对话和合作的平台,这些都是正能量,我们还可以列举一个很长很长的单子,但是确实也有负的方面。
你比方说大家都注意到了,中国学生和美国学生都指出来,中美两国之间缺乏互信。有的说是信任赤字,有的说是战略互疑,就互相怀疑,在美国的战略界、情报界总会有人在那里怀疑,中国的战略意图是不是要挑战美国在地区或全球的地位。那么在最近这次(美国)大选里头,我们也听到了双方都在那里指责,美国向中国输出了就业岗位等等等等,这些那都是负的因素,所以习总书记的意思呢,就是我们要把积极的因素调动起来,把正面的能量推动中美关系前进和发展的能量积聚起来,来克服负的能力,用咱们中医的话说就是"扶正祛邪"。至于新型大国关系,那我觉得这个提法也非常好,因为中国跟美国是两个非常不同的国家,我们的政治制度,我们的意识形态,我们的历史文化传统都不一样,但是现在中美关系这么重要,奥巴马总统和美国的高官不止一次的说,在21世纪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就说不仅仅是对中美两国,而且对世界各国来说都是一个重要的双边关系。
那么现在中美之间,我们一方面有非常广泛的共同利益,有许多合作的方面,而且我们中美关系的基础还再继续的扩大,但另一方面,我们确实存在着一些分歧。这几年来中国和美国的学者都注意到了,中美两国之间的竞争性的因素突出了。在美国有的人就说中国跟美国到最后可能就会走向对抗,那么我们当然认为不一定走向对抗,而且我们还是对中美关系充满了信心,那么两国以后这个路应该怎么走,我们怎么样来避免中美两国走向对抗呢,所以中国方面就提出来,我们要建设一个新型的大国关系。
田桐:那我们接下来呢,就掌声欢迎陶教授为我们进行今天的演讲,有请陶教授。
解说:中美关系是21世纪最重要的双边关系之一,60年来中美之间,到底经历了怎样的风风雨雨,又该如何看待中美关系的正常化,为什么中美关系正常化之后还会有波折?建设中美新型大国关系是如何提出的?《世纪大讲堂》《中国与美国走向新型大国关系》正在播出。
过去60年的中美关系可分为三个阶段
陶文钊:各位观众大家好,刚才我们已经破了一些题。我想今天的演讲,我把它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呢,我简单地回顾一下从1949年以来一直到现在的60多年的中美关系,第二部分就着重讲讲当前的中美关系和中国、美国走向新型的大国关系。过去60多年的中美关系,以1979年1月1号中美两国关系正常化作为一个分水岭,可以分为两个大的时期。前面这个时期,中美没有正式的外交关系,后面这个时期我们实现了关系正常化。在前面这个时期呢,我又可以把它分作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从1949年到1971年7月,美国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基辛格秘密访问中国,这个阶段是中国和美国互相对抗、隔绝的时期。
第二个小的阶段,就是从1971年7月,然后是10月,基辛格第二次访华,然后到1972年的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的对中国的破冰之旅,中美两国发表《上海公报》,这个是一个转折时期,这是中美两国从对抗到走向和解。然后第三个阶段就是从《上海公报》以后到1978年底中美两国缔结《建交公报》,这个是一个艰难的正常化的时期。那么总的来说,中美两国在这个时期没有外交关系,但是呢,我们还是保持了一个沟通和交流的渠道,这就是大家知道的中美大使级会谈,虽然没有很多实际的成果,但是毕竟双方还有一个渠道可以对话可以沟通。
尼克松的破冰之行这个是很重要的,这是中美两国的领导人站在战略的高度,站在全球的角度,从长时期来看待中美关系,所以双方共同做出了这么一个决定。1972年2月发表的《上海公报》是很重要的。虽然中美两国建交已经这么多时间了,但是让我们要来研究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要来研究中美关系的时候,我们还要再回到《上海公报》去,看看《上海公报》是怎么说的,就是说这个《上海公报》是给中美两国的一个新的关系,一个奠基的一个公报,是非常重要的。那么从1972年尼克松访问以后,尼克松本来说他第二任期要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但是大家知道尼克松因为水门事件的拖累,所以他的第二任期没干完。后来福特说,继任他的福特总统说他要有第二任期,他来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但是福特没有第二任期,所以一直拖到了1978年,卡特总统下了决心要跟中国来实现关系正常化。
这个正常化拖这么长时间有很多的原因,就美国来说,我刚才已经讲了水门事件、两党的争斗等等。从中国方面来说,当时中国还处在文化大革命当中,我们这个左的思潮对我们的外交政策也有影响,但是最主要的一个问题是台湾问题。那么邓小平他的立场是非常明确的,美国要实现对中国的关系正常化,清清爽爽就这三条,就是美国要跟台湾废除1954年签订的《共同防御条约》,美国要从台湾地区撤军,美国要跟台湾切断所谓的外交关系,而卡特政府呢到后来也决定了,我可以实现你那三条,但是卡特政府提出来一条,我们跟中国关系正常化以后,美国还要向台湾售武。当然中国方面也是据理力争了,我们觉得你怎么可以这样做呢,这个跟国际法跟国际惯例都不符合,但是当时美方呢也非常的坚持,所以到最后我们是说我们先实现关系正常化,美国对台售武的问题,我们在建交以后接着谈。
所以这样呢,就说中美建交大家要理解一点,就是中国和美国都没有完全实现自己的目标,美国也没有完全达到自己的目的,因为美国在谈判当中一再地要求中国,说你中国方面要做出保证,你要对台湾放弃使用武力,那么这一点,中国当不能做这个保证。在中美大使级会谈当中,美国也这么要求中国,我们拒绝了。邓小平说得很明白,如果我们做了这个保证,我们反而把自己的手脚捆起来,反而不利于台湾问题的和平解决,所以这个是一个妥协,就是中美关系正常化是中美两国之间的一个妥协,但是从总体上来说,这个正常化是必须的。
大家想中美的《建交公报》是1978年12月16号发表,过了几天就举行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而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前,有一个月的中央工作会议,恰恰就是中美两国在举行建交谈判。这不是时间上的巧合,实际上就是邓小平在筹划改革开放的时候,其中有一个重要的环节就是要实现跟美国关系的正常化。那么从1979年1月1号建交以后,我们大致地(划分)就10年一个阶段吧,80年代这个阶段应该说中美关系得到了一个长足的发展,在政治、经济、军事关系方面,美国也对中国出口一些高科技的产品等等,中美关系是发展得还是比较快的。
冷战结束以后,90年代就又是一个时期,那么大家知道苏联解体,冷战结束以后,在美国有一个流行的思潮,就是中美关系无用了,美国人觉得在冷战的时候,美国需要中国,跟中国结盟来对抗苏联的扩张。现在苏联已经解体了,中美关系对美国无所谓了,所以在90年代初的几年,中美关系里头有很多的麻烦和波折起伏,但是过了几年克林顿政府还是领悟到了中美关系对美国还是重要的,所以从他的第一任期的最后一年到他的第二任期,他是把重点放在了稳定和改善中美关系上。那么到了本世纪,本世纪应该说在小布什政府执政的那个年代,中美的建设性的合作关系还是得到了一个大的发展。一方面当然美国它面临着恐怖主义的威胁,美国需要中国的合作来共同反对恐怖主义,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
另外呢中美两国的经贸关系也是大大地发展起来,小布什政府以后,到了奥巴马政府的时期,我们看到2009年中美关系的发展是非常顺利的,但是在2010年两国之间就有相当多的摩擦,在双边的层面在美国售台武器的问题上,在奥巴马总统要见达赖的问题上,在地区问题上,在朝鲜半岛的安全形势,在南海的问题上。在全球的层面,哥本哈根的气候会议,虽然是2009年12月开,但是这个影响一直下来了。另外包括在中东的问题上,中美两国都有很多的摩擦。当然了,中美两国还是做了努力来控制住这些问题,不让它失控,所以在2011年胡锦涛主席,对美国做了很成功的一次国事访问,那一次访问是把中美关系,重新带回到一个发展的主渠道上来,而且两国领导人决定中美要建立一个建设性的合作关系。那么去年的2月,习近平副主席对美国的访问应该说也是很成功的,那次会议重申了两国领导人的共识,而且习副主席在美国提出来,中美两国要建设和谐共处、良性竞争、互利共赢的一个新型的大国关系,所以我上面很简单地回顾了这个60多年的中美关系。
解说:中美从互相对抗隔绝到破冰解冻,是两国领导站在战略高度审视中美关系所做出的重要抉择,那么处在新的历史节点上的中美关系,又出现了哪些问题?两国之间的竞争性因素为什么突出了,美国的战略再平衡又会不会让中美走向对抗,《世纪大讲堂》《中国于美国走向新型大国关系》正在播出。
当前中美关系处在一个新的节点上
陶文钊:下面我进入第二部分,那么我把重点是放在当前的中美关系上。当前的中美关系,我觉得是处在了一个新的节点上,本世纪的头十年,是中国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享尽了天时、地利、人和。我们这个经济的发展,我们综合国力的增强,是史无前例的,我说的史无前例不仅仅是在中国历史上,而且是在世界历史上。天时我主要指的是世界经济的加速全球化,中国在2001年底加入了世界贸易组织。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这在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上是一座丰碑,在我们加入世贸以后,我们的对外贸易每三年翻一番,有力地促进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发展。我说的地利主要是指布什政府聚焦于反恐和防止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朝鲜半岛的核问题成为中美两国合作的一个新的领域。我说的人和指的是中国实行睦邻政策,我们周边的环境和平、安详、繁荣。现在我们中国是日本、韩国东南亚、澳大利亚的最大的贸易伙伴,也是别的国家从俄斯到中亚到印度的或者是第二大贸易伙伴,或者是第三大贸易伙伴,这是我们跟周边国家的贸易关系,经济往来大大的发展起来,所以在2001年的时候,中国的GDP是1.15万亿美元,我们占了美国GDP的八分之一,也就是12.5%,占了世界GDP的4%,在实际上排名第六。
到了2011年,我们的GDP达到了7.3万亿美元,占了美国GDP的48.5%,世界GDP的8.8%。在实际上稳坐第二位的宝座。去年2012年我们的GDP达到了8.3万亿美元,占了美国GDP的55%,所以像中国这么迅速地增长,而且我们是这么大的经济规模,这么大的幅员,这么多的人口,这在世界历史上是罕见的。美国在19世纪末成为资本主义世界最大的工业国家的时候,它的人口不过1个亿,德国的人口从来没有超过8千万,但是我们现在是13亿多的人口,所以大家想想,有时候我们自己可能不觉得,但是在外国人看来,欧洲的学者、美国的学者他们看来,觉得中国这个发展和增长是不得了。那么反观美国,本世纪这些年恰恰是美国的多事之秋,9.11大家都知道,然后美国是打了两场仗,伊拉克战争已经结束,阿富汗战争还没有结束。那么美国说了,奥巴马总统说了,到2014年美国要完成撤军,但是仗还在打。
那么伊拉克战争是美国历史上第一次借钱打的仗,所以这两场战争大大地推高了美国的国债。2007年初美国的次贷危机发生了,很多的美国人包括美国的经济学家觉得大不了两年吧,到2008年底次贷危机总该顶过去了吧,不曾想次贷危机演变成了金融危机。2008年9月,金融危机爆发了,那么金融危机爆发以后,美国人当然不仅是美国人,实际上是世界上的大多数人对这场危机的严重性还是估计不足。2009年9月我去美国访问的时候,不管是共和党还是民主党的学者都说,这个危机最坏的时间已经过去了,大家有点太乐观了,不曾想这个危机继续发酵,欧洲、美国。到现在美国经济复苏乏力,美国的国债已经超过了它的GDP,很快美国国债的上限16.4万亿美元就要到顶了,美国又会发生一场债务上限的危机。各位请注意我说的是债务限,就是民主夺跟共和党总统跟国会又要为这个事情争斗一番,所以我觉得是很显然的,就是中国跟美国两个国家之间实力的差距在缩小,我不知道各位同意不同意。
那么美国人大家知道,是当惯了世界老大的,这个尼克松说过一句话,我们美国甚至不知道怎么当并列老大,并列老大都不行,但是现在呢,美国有一种普遍的估计,再过若干年,十年、十五年,大最近看到美国国家情报委员会有一个报告,它是估计到2030年中国的GDP就会超过美国,所以这个事情啊,美国人没思想准备,中国的发展这么快,中国跟美国起码在GDP这个问题上,美国可能要变成世界老二了,这美国人没有思想准备,美国人的心理上不适应,所以最近这些年,我们看美国的民调发现一个问题,就是支持发展和改善中美关系的这个民调的数量,从百分之五十几降到了百分之四十几,而主张对中国强硬的这一部分,从百分之四十几增长到了百分之五十几。
所以大家看在去年的这次大选当中,奥巴马跟罗姆尼比着对中国强硬,那么所以这样一来的话呢,中美关系当中的这个竞争性的因素确实是突出了。我刚才也讲到了,美国人觉得你中国悄悄地在这发展,有一天你就超过我了。那么2005年当时美国的副国务卿佐利克有一个有名的报告,2005年9月21号它里头就讲到,可能大家还知道他提出来一个著名的命题,就是中国要成为国际体系负责任的利益攸关方。它里头就很坦率的地说了,我们对于中国,怎么样运用它的影响力。我们现在不清楚,你可能运用影响力,有利益维护这个国际体系,你也可能运用影响力,不利于维护这个国际体系,所以当时这个佐利克的说法,叫做两面下注。各位还记得不记得,这个小布什政府的时候,我们讨论美国的对华政策,就讲到这个。那么实际上呢,我觉得现在奥巴马政府的政策也还是这样,这个在奥巴马政府的任内,提出了所谓,有时候他们用这个词,叫转向,有时候叫做战略再平衡,那么实际上就是它的战略重心,要从中东和欧洲移到亚太地区来。美国的官员老给我们解释,我们不是针对中国的,我们跟他说,你就别解释了,你的解释就是我们中国人的话说,此地无银三百两。当然我们也不是说,你这个战略重心的东移,完完全全就是对着中国的,但是里头到底是40%、50%,还是60%对着中国的,这个学者们可能还有不同的看法,但是肯定有一个目的,是为了平衡再平衡中国的崛起。
那么实际上,但是这个再平衡的战略,我觉得还是受到很多因素的牵制,最大的牵制是美国的国内经济,另外呢,这个中东的局势本身,对美国是一个很大的牵制。这个中东的局势,问题非常之多,最首要的一个问题是伊朗的核问题,另外还有很多别的问题,包括埃及,包括叙利亚,包括利比亚等等,所以美国是想,从中东这个地方来拔身,但是不太容易。所以我觉得美国的战略重心东移,还是有很多的牵制性因素。那么我们再回到中美关系上来,现在我刚才说了,中美两国关系当中的竞争性因素突出了,但是我觉得我还是比较乐观,这种竞争性因素,不会就发展成为中美两国之间的对抗。
我简单地列几个原因,一个原因是从建交以来,这三十几年,中美没有哪一年是一帆风顺,说什么事儿都没有,但是总的趋势大的趋势,中美关系是在不断地发展。
第二个就是发展中美关系,是美国民主、共和两党的一个共识,从冷战结束以来,我们既跟共和党总统打了交道,也跟民族党总统打过交道,我们既跟保守派打过交道,也跟自由派打过交道,结果怎么样呢?在克林顿政府的任内,小布什总统的任内,用一句股市的话说,中美关系都是低开高走。一开始的时候我们有点麻烦,1993、1994甚至到1995年,但是慢慢慢慢,中美关系越来越改善,克林顿政府的时候,我记得有两个事情,我特别值得提一下,一个是1997年10月,江泽民主席对美国的访问,和1998年6月克林顿总统的回访。这次首脑的互访,不同于一般的首脑互访,这是在冷战结束以后,中美关系重新正常化的一个标志。第二个事情,是1999年中美两国,就中国加入世贸组织达成协定,2000年美国通过了与中国的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的立法,就是PcrmancntNormalTradeRclations,PNTR。大家不要小看这个PNTR,我是把它看作过去30几年,中美关系当中,最具有实质性意义的一个突破,它把中美关系放到了一个新的基础之上,没有这个PNTR,不可能有中美两国经济上的这么高度的相互依赖。
小布什政府的时候,我觉得有三个事情特别值得一提,第一个是小布什政府支持北京申办2008年奥运会,而且支持我们举办那次奥运会。第二个事情呢,小布什政府支持中国加入世贸组织。第三个事情是小布什政府比历届美国政府,都更加坚决,更加明确地反对台独分裂势力的所谓法理台独。所以我说第二条就是,发展中美关系是民主、共和两党的共识。
第三个事情,虽然最近这几年中美两国关系当中,竞争性的因素增强了,或者说凸现了,但是中美关系还是在继续发展,去年中国对美国的贸易是增长了7.8%,那么我们中国的整体贸易只增长了6%,整体的对外贸易,所以我们对美国贸易的增长,还是大于我们的整体贸易的增长。那么两国之间的人员交流,我们所谓人文交流,我们有很多的项目。美国要在最近几年里头,实现10万美国学生留学中国的计划,这个计划不太容易了,因为在美国,这个政府不可能用公款,来资助这些学生留学中国。大家知道,奥巴马政府用的钱,每一份钱都要通过国会,所以那怎么办呢,就是奥巴马政府要向大的公司去募捐。我们中国方面,我们在实现三个1万的计划,一个1万就是这个10万名,美国到中国来的留学生里头,我们向1万名美国学生提供奖学金;第二个1万是,我们派1万名学生,到美国去攻读博士学位;第三个是通过"汉语桥",培养1万名在美国教授汉语的,这些个老师,所以两国之间的关系还是在继续发展。
在小布什政府的时候,我们是有60多个交流合作的平台,现在发展到了90多个,所以两国关系还是在继续发展。再一个呢,在美国有一批战略家,对中美关系非常了解亲历者,像我刚才提到的基辛格,斯可克罗夫特,布尔津斯基等等,他们对中美关系,还是抱着一个比较乐观的态度。大家知道这个基辛格有一本《论中国》,厚厚的,我们已经翻译出版了。他在那个里头就表示了,自己对中美关系的一个比较乐观的看法。再一个就是现在的中美两国之间,这么高度的依赖,表示了如果中美关系好,会对两国带来很大的利益,也会给地区和世界的和平、稳定和繁荣,带来很大的利益。这个话把它反过来说呢,如果两国关系不好,那么这种冲突的成本就非常之高,对两国都是这样。所以这个事情,我们把它反着说的话就是,好了对两国很好,要差了呢,对两国这个损坏都非常之大,所以我觉得我们还是可以对,中美新型的大国关系有信心。
中美关系从不平衡开始走向平衡
当然了,什么是中美新型的大国关系,怎么样来建设中美两国的新型大国关系,这是在今后,我觉得可能是几十年的时间里头,10年,20年,甚至30年的时间里头,两国需要来努力(做)这样一个事情。那么我们刚才提到了习主席讲的,和谐共处,良性竞争,互利共赢,这个大概是三个最主要的内容,至于可以采取一些什么样的办法。那么我觉得中美两国不外乎,我们有共同利益的地方,和我们有不同利益的地方,有共同利益的地方,那我们应该来不断地增进我们的共同利益,就是习总书记说的积累正能量。我们把中美关系越做越大,我们把中美关系的基础越搞越扎实,那么两国之间的共同利益不断地增强,使两国之间的纽带越来越强。我们就是有一些问题,就是有一些麻烦,我们也可以克服。
当然了中美既然是两个国家,就一定会有不同的利益,有的时候甚至是相冲突的利益。那么在这些不同利益的问题上,我觉得两国之间就要开诚布公,坦率地,诚实地把它说清楚。我自己的根本的利益是什么,我自己的主要的关注是什么,那么互相不要挑战对方的核心的利益。我们互相相互之间,有的时候英文里头有一个词,我们现在翻译成调适,就是我们从心理上、政策上到利益上,互相之间都要有一种互相的适应,互相的调整。那么我想我就讲到这,回头我们再进行互动,好吧。
解说:进入21世纪,中国和美国的实力(差距)在不断缩小,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史无前例,中美关系也重新面临着考验。怎么看待钓鱼岛问题上美国的态度,中美关系的特点是什么,美国民众对中国到底了解多少,《世纪大讲堂》《中国与美国,走向新型大国关系》,正在播出。
田桐:我们现场的嘉宾朋友,也有一些自己的问题,想跟您进行互动,我们现场有问题的请举手。
现场嘉宾:您好,我是北京交通大学的学生,然后我想问一个我们大学生普遍关心的问题,就是钓鱼岛的问题。日本是中国一衣带水的邻邦,然后我们知道钓鱼岛又是中国的固有领土,在这个钓鱼岛事情开始的时候,2012年9月份,美国开始是说不会插手这个问题,但是在2012年11月份,美参议院又把钓鱼岛问题列入了《日美安保条约》里面,所以对这样的改变您是怎样看的?
陶文钊:钓鱼岛的问题是大家都非常关心的,那么在钓鱼岛的问题上,我觉得美国是从一开始就错了。1971年美国跟日本谈判,把冲绳归还给日本的时候,冲绳在二次大战以后,一直是美军在驻守。那么当时就是要美国把钓鱼岛放在里头去,当时很多的美籍华人,像杨振宁、像吴仙标,到美国国会去作证,论述钓鱼岛自古是中国的领土,而且在全世界的范围之内,掀起了一个广泛的保钓运动。马英九当时是哈佛大学的博士生,那么他的一个博士论文,就是论证钓鱼岛是中国的领土。所以这个是很明白的事情,但是呢,当时美国还是把所谓钓鱼岛的行政管辖权,交给了日本。当然美国说这跟主权无关,就领土主权的归属我不说,我没有立场,美国人用的词往往是,我们没有立场,对南海也是这么说,但是实际上呢,美国就有了立场。
刚才你提到的,美国高官多次说过,《日美安保条约》适用于钓鱼岛,就《日美安保条约》第五条里头规定,这个条约的适用范围,是现在在日本行政管制之下的领土。所以这个事情是美国从一开始就错了,那么我们也一再地跟美国提出来,《日美安保条约》是在特殊的历史条件之下,日美双边之间的一个安全的安排,这个不能管到中国跟日本有争议的领土上来,这个你是违反国际法的。
你刚才说的,就是国会通过的,2013财年的国防部授权法,美国它这个每年的年初,因为美国的财年,大家知道是从10月份开始,是吧,2014财年,应该是。10月份开始,所以它在今年的年初,就通过一个从今年10月开始的,实际上是明年这个财年的一个法,每一本法都是几百页,除了它把这个预算分得很细很细之外,国会的这些议员呢,乘机就把自己的私货塞到里头去。我给你举个例子,1994年克林顿政府的时候,通过那年的国务院的授权法,里头就塞进去了一个私货是什么呢,就是国会认为这个《与台湾关系法》高于中美两国之间的三个公报。那么这当然不对了,中美两国之间的三个公报,具有国际法的意义,那克林顿也不能因为这页纸,把这个几百页的法律都说废了,我不签这个法,那你重新来过很麻烦啊,所以呢,克林顿还是签了。签完了以后,美国国务院又发表一个声明,说美国的一个中国政策,是基于中美之间的三个联合公报和《与台湾关系法》。我说的这个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说,这个(是)国会议员塞进去的私货,但是这个私货呢,没有增加新的东西,实际上,它就是,怎么说呢,表示了国会议员要强化一下这个立场。
现场嘉宾:陶教授您好,首先非常感谢您给我们做的精彩的报告,在您的报告当中您旁征博引,列举了很多数据和事例,来阐述了中美关系的发展。那么我想请您归纳一下,就是中美关系的主要特点是什么?
陶文钊:先说中美关系的特点,那么我觉得首先一个特点就是,这是两个大国之间的关系,是两个超大国家之间的关系,无论从哪个意义上来说,幅员、人口、经济规模都是超大的。第二个特点呢,就是我说的中美关系从不平衡走向平衡,就是中美两国的国力,我们改革开放的时候,我们改革开放的时候,那我们的国力跟美国怎么比啊,是不是,我们现在慢慢慢慢地跟美国的关系,慢慢慢慢地平衡起来。这从总体来说,这绝对是个好事,你要是一对双边关系落差非常大,那你想它怎么能够稳定呢,是吧。第三个,我觉得是到了本世纪以后,我们中美关系当中,不仅仅还有那么多双边的内容,而且有越来越多地区和全球性的问题,非常明显一个例子是2009年11月,奥巴马总统访华,跟胡主席发表的联合声明,2011年1月,胡主席访美,跟奥巴马总统发表的联合声明。我们打开这个声明一看呢,这个篇幅你就看出来了,就是前面一个声明,差不多一半的篇幅,是在讲地区和全球性的问题,包括金融危机、气候变化、恐怖主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的扩散、艾滋病等等等等,全球性的问题。所以两国领导人心里装的,不仅仅是双边关系的内容,有的学者把它称作是中美关系的全球化,当然了,你也还可以再列举一些其他的特点。那么第四个就是中美关系越来越重要,不仅对于两国越来越重要,我们90年代就说这个话,中美关系是最重要的双边关系,那么现在是奥巴马政府,使劲儿地说这个话,我们反倒不说了,但实际上仍然是,那么现在别的国家也都认为,中美关系是一个很重要的关系。
现场嘉宾:陶教授您好,我有两个问题,首先就是之前有过一份报告,就是有一位美国的学者约瑟夫·奈,他提出中国的民粹主义现在非常强,中国的决策不单单掌握在中国的决策层,普通老百姓还有一些利益集团,还有一些就是部门利益,也会在其中起到一定的作用,请您谈谈国内因素,对国家层面关系的影响?另外就是还有一个,我想了解一下美国民众,对中国到底了解多少,或者是他们对中国有一些什么样的期许?谢谢。
陶文钊:我想说大概我们中国人对美国的了解,其实比美国人对中国的了解要多,确实真是这样,我们中国人对国际事务的了解,包括对美国的了解,长期以来,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一张报纸《参考消息》,我反正是从60年代就看《参考消息》,看了四五十年了。美国没有这样的《参考消息》,美国你到了地方上,人家最关心的新闻是什么?第一是气象,第二是交通。所以到了地方上,你跟人家谈这个国际呀什么东西,对不上话,当然像华盛顿,像纽约这样的大都会,那情况会不一样一些,就像咱们中国也一样,在北京谈政治,然后到了上海可能就谈别的了,到了广州那他绝对跟你谈经商,就不那么跟你谈政治了,所以这情况还是,就是还是有不一样的。
民粹主义或者是,我不愿意用这个词儿,那么我们中国的社会,现在确实也变得越来越多元化,各种各样的想法都在相互之间进行竞争。那么我觉得是,约瑟夫·奈说的这个情况是事实,就是我们这个决策现在是越来越民主化,也是受到越来越多的国内因素的影响,这个是一个事实。那我举一个例子,比方说,以前我们没有"经济外交"的提法,但是十八大报告里头,正式地把"经济外交"列进去了是不是。以前,我们这个保护海外利益,大家都没有太多的概念,但是这些年,我们越来越关注了,利比亚战争一打起来,那我们这个外交部跟有关部门配合,在一个星期之内,把38600多的中国的工程技术人员、工人,安全地撤回来,毫发无损。哎呀这个事儿我觉得是做得太漂亮了,这个事情以前没有,但是现在有了,所以随着我们国家利益的拓展,我们确实这个外交上考虑的方面多了,影响我们外交政策的因素确实也增加了。这个大家想想都知道,我们在国外的利益,我们在国外的投资,我们跟外国的贸易,包括我们到亚丁湾去护航啊等等等等。那么至于说到这个民族主义的情绪啊什么的,我觉得各个国家都一样,美国也一样,这个日本就更不要说了,我们不去说那些军国主义的想法,就是说民众当中有一些,这个都还有,确实我们也要加以注意,所以我们要有一个正确的舆论的引导,谢谢各位。
田桐:谢谢,非常感谢陶教授。习近平总书记在访问美国的时候呢,就如何建设两国新型的良好的合作关系,总结了自己的四点看法,其中第一点就是要镜鉴历史。他还用"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样的一个中国流行歌曲的歌词,来形容中美关系,就是表示中美完全有智慧、有办法和有方式来建设和维护,两国的大国的新型的良好关系。今天陶教授的演讲为我仔细地梳理了,这60年间中美关系发生的一些重大的事件,在现在这样一个新的结点上,强调建设新型大国关系,才能复合两国未来发展的共同利益。我们再一次感谢陶教授,给我们带来的精彩演讲,同时也感谢现场的观众和电视机前的观众朋友们,感谢您收看这一期的《世纪大讲堂》,我们下一期再见。
来源: 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