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县域经济发展的四个经验——提高县域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68 次 更新时间:2013-02-03 12:57

进入专题: 县域经济  

郑新立 (进入专栏)  

1月31日,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农业进一步增强农村发展活力的若干意见》全文公布。文件连续第十年聚焦“三农”。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郑新立近日指出,未来十年,我国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看能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需要努力提高县域城镇对产业和人口的承载力。

郑新立认为,在未来十年或者是十二年的时间内,要想跨入高收入国家,避免陷入中等收入的陷阱,我们面临最大的难题就是现在居住在农村的近七亿人口,怎样提高他们的劳动生产率,怎样增加他们的收入。现在农业劳动生产率只有二、三产业劳动生产力的28%,农民的人均收入只有城镇居民人均收入的31%,差距为什么这么大呢?原因就是农民的收入过低。所以,未来十年,能不能跨越中等收入陷阱,关键就看我们能不能解决好“三农”问题,能不能使县域经济有大的发展。所以,未来十年,最大的难题就是解决好“三农”问题,发展县域经济。

现在城市化遇到一个矛盾,大城市就业机会多,但生活成本高,而且城市交通拥堵,各种城市病都出来了。而中小城市虽然生活成本很低,房价也很低,但是就业机会少,在县城里买一套房子,一平方米2000到3000块钱,北京20000到30000都买不到,但是县城没有就业机会。所以,关键是怎么能够提高县域的城镇对产业的承载能力,提高就业的承载能力,使现在七亿人口大多数能够就地在本县实现城市化。解决这个问题,最重要的,根据长三角、珠三角现在已经实现了工业化、城市化的县市的经验和教训,有四点值得我们吸取:

第一,建立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新制度。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提出了要建立城乡一体化新制度,要达到“六个一体化”,就能加快农村的发展。所以,在县域范围内要加快,按照“六个一体化”的要求建立新的制度,打通城乡之间的各种障碍,生产要素流通,经济发展的各种体制、机制的障碍。促进生产要素在城乡之间双向自由流动,发展县域经济,这一条是最最重要的,特别是在县域范围内,如果县城能够发展成为一个十万到二十万人的城市,就大大增强县城对全县经济发展的辐射能力和带动能力。另外,再有两个中心镇能够发展到十万人左右,一个县城镇人口可以达到四十万,现在一个县的人口八十万,在县域范围内,城市化率能够达到50%左右,就会对全国的城市化率达到70%给予有力的支持。

第二,把城市化同农业现代化同步推进。城市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没有农业现代化,就没有城市化,因为农业现代化可以释放大量的劳动力,加快农业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而二、三产业的集聚就形成了城市。所以,农业现代化、城市化是紧密联系的两个命题,要同步推进,改变目前农业现代化严重滞后于城市化的局面。

第三,围绕县域的主导产业,形成块状经济,这是浙江的经验。一个县280万人,一千多平方公里,不要面面俱到什么都搞,搞一个主导产业,两个主导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要提高产品、产业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的占有率,在浙江是这样的,有很多县,一个县的产品,一说在国际市场占多少,像嵊州的领带占全世界市场的80%,形成专业化分工,就有了竞争力,立于不败之地。所以,一个县围绕当地的资源优势,农产品加工业好,矿产品加工也好,或者吸引沿海产业转移也好,不要搞得太多了,搞一个、两个主导产业,把一锅水烧开,围绕主导产业形成专业化分工,一二三产业协调发展,就能把这个县带动起来,这是浙江的,也是苏南的宝贵经验,一定要好好学习。

第四,在县域范围内要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从县城到各个镇,到各个村,把交通要搞好,形成半小时生活圈,住在一千平方公里之内,在县域范围内上班、下班,开着车半个小时就到了,非常方便,这样就不会把人口集中到城里去,集中到县城去,就地城市化,但工作是在二三产业,生活方式是城市化的,和成人一样过上现代化生活,这样的县城有很多了。江苏的昆山、潞江、江阴,都形成了半小时生活圈。现在苏南已经形成这个模式,中西部要向他们学习,要改变交通、通讯、供水、污水处理、垃圾处理设施,城乡一体化,使农村变得更适宜人居住,形成半小时生活圈。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县域经济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6118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