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昊:新质生产力驱动县域振兴的逻辑与路径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828 次 更新时间:2024-08-22 21:03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县域经济  

龙昊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并将其放在了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的首位。县域经济是国民经济的基本单元,县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因此,在新时代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需要深刻认识新质生产力与县域振兴的重要关系,并根据各县域的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描绘差异化的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

县域振兴的新质生产力驱动逻辑

改革开放初期,东部沿海地区的县域一度成为先进生产力最聚焦的空间载体。以“广东四小虎”、苏南模式、晋江模式等为代表的地区,发展了乡镇企业,并因地制宜走上了工业化之路。一批专业镇及特色产业迅速崛起,成为县域经济的典范。

四十多年来,随着中国高速工业化和城市化的推进,资金、人才、技术等核心资源要素逐渐在各地区中心城市集聚。受中心城市的虹吸效应影响,周边县域获得的经济发展资源逐渐减少,由此造成了县域经济增长缓慢、产业不发达、县镇村内生动力不足、政府财力单薄、基础设施落后等问题,这些问题成为制约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短板。新时代县域振兴的实质是县域经济由不平衡不充分发展向高效、集约、绿色、公平、均等化发展转轨。历史的经验证明,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是驱动县域振兴的强力引擎,能够有效激发县域经济发展活力,是县域经济转型升级、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及新旧动能转换的综合体现。综合而言,发展新质生产力对县域振兴的驱动作用主要体现在三个效应上。

一是科技创新赋能,激活产业升级迭代效应。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科技创新成果能够催生县域产业新模式、新业态,通过优化产业发展格局,为县域产业振兴提供新动能。传统县域产业由于受到分工、技术、竞争的限制,长期处于产业链的底端,随着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的不断升级发展,县域产业构筑与新业态、新需求相适应的新场景、新空间成为可能,有助于吸引多样化业态,推进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产业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增强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是促进城与县生产融合,提高发展协同效应。新质生产力具有高科技、高效能、高质量特征,符合新发展理念的先进生产力质态。随着新质生产力导向下的县域经济发展的决定要素从“土地、劳动”等,向“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转移,县域和中心城市的关系也从“竞争”走向“合作”。通过构建合作共赢的现代产业体系,实现联动共建,推进三产融合,从而有效促进城县之间、地区之间的资源流动和优势互补。同时,新质生产力增强中心城市实体经济对周边县域的辐射带动效应,并对县域经济存在促进效应,有助于促进城与县生产融合,缩小与中心城区的发展差距,推动双方协同发展。

三是推动绿色发展,扩大发展成果普惠效应。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传统的农业、工业和服务业朝着“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的方向进行技术改造,已经是具有新质生产力特质的“新兴产业”。新质生产力以全要素生产率大幅提升为核心标志,更加注重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提高自然资源的利用效率,减少碳排放,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通过促进县城宜居宜业、优化乡镇公共服务资源配置、提升县域人居环境,使县域成为人民共享发展成果的空间新载体。

驱动县域振兴的路径

改革开放初期,我国县域主要凭借丰富的劳动力、土地等传统生产要素以及政策优惠等优势,吸引了大量国内外投资,并取得了显著的发展成效。如今,进入高质量发展阶段,传统“要素红利”的边际贡献率已显著降低,有必要逐渐过渡到“创新红利”,实现以投入要素的综合利用和新质生产力的协同驱动相结合的内生式增长。

第一,“因县制宜”分析本县的生产力质态,确定发展县域新质生产力的方向和着力点。首先是明确自身定位,对本县的区位、资源禀赋等因素和要素进行评估,区分产业功能县、农产品主产县、生态功能县,因地制宜采取差异化的新质生产力实现路径;其次是规划生产要素在县域的创新性配置,优化县域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实现促进县域新质生产力发展的目标。这需要通过更加广泛细致的比较,对现有主要产业、行业产品的供需状况及其生命周期进行分析评估,客观分析优势和劣势,补齐县域经济发展短板,并促使其转变为潜力板。县域的产业结构和空间布局的转型升级,必须立足于本地实际,遵循区域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认识和把握县域特色产业选择与构建县域现代化产业体系的辩证关系。

第二,加速数字新质生产力培育,促进资源要素在中心城区和县域的双向流动。数字经济是新质生产力发展的核心力量之一,产业的数智化转型,不仅能够提高劳动者的全要素生产率,在当前资源要素从县、镇、村向城市净流出的局面尚未扭转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数字化改革,有效减少资源要素的流动损耗,降低社会生产成本和交易费用,实现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精准对接,增强市场主体联系互动的活力和效能,提高经济社会的运行效率和资源要素的配置效率,有助于重构欠发达县域地区的产业价值链条,为县域经济提质增效。

第三,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对具有县域特色资源禀赋的产业进行整合与提质增效,培育新质生产力。县域本地企业通常规模较小,缺乏市场竞争力,缺少转型升级的动力,而引入龙头企业可以带来更先进的发展理念和技术,引领产业转型升级,促进县域资源要素的更高效配置和利用,推动县域形成新质生产力,实现产业的转型升级。在县域招商难的现实情况下,中央企业凭借自身较强的自主创新能力,肩负发展新质生产力、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的责任和使命,自然成为组织协同各方力量,推动县域内外融通发展的关键企业群体。

第四,坚持双管齐下,实现“有为政府”和“有效市场”的有机统一。县域作为最基本的区域经济单元,县一级政府具有一定的优化配置生产要素的行政权力,但县级政府往往财力有限,一体化发展政策体系不完善。对于经济实力较强的县区,可以推动扩权赋能工作,完善县级财力保障的长效机制,强化资金、土地、人才、技术等要素资源投入保障。同时,可以结合发挥资本的赋能作用,以国资产业基金为抓手,组织社会各类资源所有方通过基金运作高效整合资源,通过并购重组、要素流动等方式实现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第五,着力于人才引育,为新质生产力驱动县域振兴奠定人才基础。一方面,随着新能源、人工智能等新技术新业态的加快应用,新质生产力对高学历、高技能人才的需求将日益旺盛;另一方面,县域本地青年劳动力流失严重,适应新质生产力的高技能人才数量不足。这需要县域在强化市场化导向的行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同时,以三产融合发展不断拓展产业增值增效空间,为新业态扩大就业创业空间,培养植根县域的产业发展带头人,同时要聚焦重大工程项目和特色优势产业,围绕县域产业园,吸引城市专业技术人才。

 

作者:龙昊(岭南师范学院社会与公共管理学院)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县域经济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发展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48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