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新立:着力发展实体经济支撑的现代化产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410 次 更新时间:2023-10-31 22:08

进入专题: 实体经济   现代化产业  

郑新立 (进入专栏)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战略任务,强调要“坚持把发展经济的着力点放在实体经济上,推进新型工业化,加快建设制造强国、质量强国、航天强国、交通强国、网络强国、数字中国”。二十届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再次强调:“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关系我们在未来发展和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加快建设以实体经济为支撑的现代化产业体系已成为应对风险挑战、促进高质量发展、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发展目标的重要保障。

推动战略性新兴产业融合集群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进步,在不同时期总会有不同的新兴产业出现,带动生产力的发展。迄今为止,人类社会已经经历了三次工业革命,并正在进入第四次工业革命。每一次工业革命都有其标志性的能源和产业。前三次工业革命的能源分别是煤炭、石油和电力,产业分别是由蒸汽机、内燃机和电动机驱动的机器大工业。越来越多的迹象表明,新的工业革命将由绿色可再生能源和数字经济驱动。中国作为文明古国,虽然在农业文明时代为人类作出过重要贡献,但在前三次工业革命中落后了。改革开放使中国回到了正确发展轨道,我们用几十年的时间补上了前三次工业革命落下的功课,终于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与发达国家站在了同一起跑线上。从发展趋势看,中国有可能在绿色能源和数字经济的一些重要领域处于领跑地位。集中力量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将是中国为人类社会作出贡献的机会。

根据国家发改委等四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投资培育壮大新增长点增长极的指导意见》,战略性新兴产业大体包括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如数字经济,包含芯片、人工智能、量子技术、网络经济等;生物产业,如生物医药、脑机接口、中医药现代化、农畜产品育种等;高端装备制造产业,如航天工程、飞机制造、发动机、精密加工中心、海洋工程等;新材料产业,如碳纤维、石墨烯、各类特殊性能材料等;新能源产业,如低碳零碳能源、清洁可再生能源等;智能及新能源汽车产业、节能环保产业,如能源高效利用、循环经济、碳扑集等;数字创意产业,如电商、带货短视频、生成式人工智能等。加快这些产业的发展,就有可能在新一轮产业革命中占领全球制高点。特别是尽快在芯片技术、量子技术、人工智能、脑机接口、基因技术、航空航天、绿色能源等方面取得突破,把发展的主动权牢牢掌握在自己手中。

各个产业相互融合,在相互渗透、借力、赋能中得到发展,是战略性新兴产业的一个重要特点。突出表现在信息技术赋能各个产业,可谓无孔不入。要把新一代信息技术作为突破口,加大基础科学研究,力求用基础科学的突破为应用技术研究发展提供新赛道。加大力量补齐短板,增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完整性、稳定性和竞争力。根据战略性新兴产业涉及面广的特点,以行业优势企业为龙头,联合众多中小企业,组建产业联盟或产业集群,实施集群式发展。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其关键技术和关键零部件,打造产业集聚发展新高地,增强资金保障能力。发挥创业投资和政府出资产业投资基金对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工程项目的投资牵引作用,按市场化方式引导带动社会资本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鼓励金融机构创新开发适应战略性新兴产业特点的金融产品和服务。优化发行上市制度,加大创业板、科创板等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支持力度。

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

当前,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新技术深刻演变,产业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不断加速,智能产业、数字经济蓬勃发展,极大改变全球要素资源配置方式、产业发展模式和人民生活方式。持续促进数字技术和实体经济深度融合,运用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改造,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实现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是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的一项重大任务。这对优化投资结构、增强经济发展新动能具有立竿见影的效果。随着我国劳动力成本上升,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开始向劳动力成本更低的东南亚、南亚转移。只有加快劳动密集型产业的智能化改造,用工业机器人代替人工劳动,用数字孪生技术把传统生产线改造为无人化的智慧生产线,才能实现产业的有序递度转移。同时,也只有完成了传统产业的智能化改造,才能提高产品质量、实现高质量发展。我国传统产业中能源资源密集型占较大比重,应当大力发展绿色清洁能源和技术,利用新能源、新材料和节能降耗技术加以改造,为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作出贡献。从增强能源科技创新能力着手,构建绿色能源技术创新体系,不断向能源技术创新要动力、要效益。一方面,要推广工业和生活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发展循环经济。另一方面,我国在绿色能源技术和绿色产业方面已经走在世界前列,要积极扩大绿色产品在全球市场的占有率,为应对气候变化贡献中国智慧和中国力量。

当前,农业农村仍然是我国现代化建设的短板,建设农业强国要一体推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由表及里、形神兼备的全面提升。农业作为我国的传统优势产业,目前面临劳动生产率低、农民收入水平低和国际竞争力低的突出紧迫问题。要围绕建设农业强国,加快用智能化、绿色化技术进行改造,通过提高农业规模化、集约化水平,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增加农民收入,把农业打造为具有国际竞争力的产业,使农民成为一个体面的职业。建设农业强国不仅是缩小城乡差距的需要,也可以释放巨大需求潜能,对有效解决当前需求收缩突出问题、缓解以至消除经济下行压力有重大意义。

对传统产业进行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既要有精密的传感、控制等设备,又要有针对不同生产线的软件系统,是一项技术和知识密集度很高的工程,必须由高水平的专业技术队伍来完成。各地政府都应当把本地企业的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改造作为一项重大任务作出规划,并给予鼓励和政策支持,以智能化、绿色化、融合化推动区域经济跑出“加速度”。

积极建设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

现代化的基础设施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保障。基础设施为产业发展提供不可或缺的公共服务,是现代化产业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化基础设施包括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和创新基础设施三类。

信息基础设施包括以5G、物联网、工业互联网、卫星互联网为代表的泛在高效的通信网络基础设施;以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为代表的新技术基础设施;以数据中心、智能计算中心为代表的算力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包括深度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传统基础设施升级,如智能交通、智能电网、智慧能源等。创新基础设施包括支撑科学研究、技术开发、产品研制的具有公益性质的基础设施,如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科教基础设施、产业技术开发基础设施、国家重点实验室等。有了现代化基础设施,就能放手发展各类新产业、新业态、新服务,如云办公、云课堂、云视频、云商贸、云签约、云医疗等,改变人类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

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对于服务国家重大战略、支持经济社会发展,以及推动我国整体高质量发展,具有不可替代的基础性作用。从短期看,基础设施建设作为稳增长的重要抓手,将通过促就业、扩内需等有力举措稳住经济基本盘。从长期看,基础设施建设在坚持适度超前的基础上,将更加重视对经济结构的长期调整要求,充分发挥其引领产业发展的作用。回顾世界现代化史,蒸汽机、内燃机、发电机、计算机等技术的大范围推广应用,都离不开相应基础设施的大规模建设和适度超前发展。近年来,我们迅速建设起全球规模最大的高速公路网、高铁网和信息网,极大改善了人流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的条件,促进了全国统一大市场的形成,为国民经济高质量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需要统筹规划、精打细算,提高投资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基础设施建设需要投入巨额资金,建设周期长、投资回收慢,需要发挥我国社会主义制度能够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算好基础设施建设的“经济账”和“综合账”,努力寻求多目标之间的平衡,发挥基础设施的“乘数效应”。

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现代化产业发展

国际市场的竞争归根到底是科技竞争。我国已经迈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创新在现代化建设全局中的核心地位更加突出。但部分关键环节“卡脖子”问题依然存在,急需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以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赋能现代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现代化产业的国际竞争力,力争在第四次工业革命中由过去的跟随、同步转变为引领。

对于产业发展的共用技术和“卡脖子”技术,要发挥新型举国体制优势,尽快予以攻克。有关部门应围绕重大技术课题,组织产学研用结合的科技研发队伍,实施协同攻关。发挥“两弹一星”精神,集中人力财力物力,务必在关键设备、关键技术、关键零部件上取得突破。芯片是数字经济的“工业粮食”。芯片是一个微小而又极其重要的器件,现代生活中凡是带“电”的产品几乎都嵌有芯片,与芯片制造相关的集成电路产业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长期以来我们注重在应用技术和应用产品上发展,形成了对芯片的巨量需求,要把芯片自给作为新的“上甘岭战役”,务必打赢这场关系国家前途命运的攻坚战。

发挥企业自主创新的主体作用。我们既不能依赖他人的科技成果来提高自己的科技水平,也不能做其他国家的技术附庸,跟在别人后面亦步亦趋,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一是充分发挥国有企业在自主创新中的骨干和带动作用。国有企业集中了大批优秀人才和创新资源,要在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打头阵、当主力。围绕增强国有企业技术创新能力深化管理体制改革,建立国有企业科技研发投入的激励机制、技术成果的评价考核机制,把国有企业潜藏的巨大创新能力释放出来,为发展现代化产业体系作出历史贡献。二是鼓励有条件、有能力的民营企业加强自主创新,专注品质,追求卓越,做创新发展的探索者、组织者、引领者,不断推进技术创新、产品创新、组织创新、商业模式创新;重视技术研发和人力资本投入,有效调动员工创造力,努力掌握关键核心技术和自主知识产权,切实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和抵御风险能力,把企业打造成为强大的创新主体,在推进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中发挥更大作用。

(作者系中央政策研究室原副主任)

进入 郑新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实体经济   现代化产业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4698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学习时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