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是影响中小企业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因素,对于提高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和健康稳定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促进国家创新体系建设和发展方式转变也有重要推动作用。
近年来,各级政府利用资金补贴、税收减免、风险投资等手段,在创业孵化、技术研发、技术转让、产学研合作、新技术产业化等创新的各个环节对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给予大力扶持。有关部门在支持和引导中小企业加快调整结构、加强技术创新、实现集聚发展和开展节能减排、提高信息化应用水平等方面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实施了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和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为推动中小企业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做了大量工作,但工作力度和协调配合不够,有关政策还不完善,有些已有政策还没有完全落实。
在技术进步方面,我国中小企业创新活动水平低、研发投入水平低、创新层次低,绝大部分中小企业选择模仿跟进型创新战略,以购买和引进专利、专有技术为主,不愿意冒创新风险,专利申请大部分是实用新型和外观设计,发明专利少;技术装备水平低,中小企业固定资产投资中,新建项目投资比重大,真正用于技术改造的投资很低,设备装备、技术老化问题突出;人才匮乏,中小企业招用科技人才难,留住人才更难,很多企业负担不起高级人才的聘用费用。
在产业结构方面,我国中小企业主要集中在传统产业,企业技术和管理水平低、创新能力弱、缺乏品牌,在部分行业产能过剩,盲目投资、布局雷同现象突出;有的资源利用率低、环境污染重、安全隐患多。多数中小企业经营粗放,技术和管理水平低,主要依靠“高投入、高能耗、高排放”和“低成本、低价格、低利润”参与市场竞争,转型升级的任务十分艰巨。
为促进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我们提出以下建议:
(一)制定实施中小企业的技术进步与转型升级规划。充分发挥行业协会在制定行业规划和技术标准、节能减排、环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根据不同行业、企业规模和地区的具体情况,采取多种多样的方式,对中小企业进行技术指导。
(二)切实抓好政策措施的细化落实。主要包括:研发投入加计扣除企业应纳税所得额的政策;鼓励软件和集成电路等新兴产业和服务业发展的政策;工业节能项目所得税优惠政策等。继续实施企业投资国家鼓励类项目所需的进口自用设备以及按照合同随设备进口的技术及配套件、备件,免征进口关税的政策。《国务院关于进一步促进中小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曾提出,中小企业的固定资产由于技术进步原因需加速折旧的,可按规定缩短折旧年限或者采取加速折旧的方法。对此,要进一步细化落实。
(三)加强共性技术研发和推广应用。发展和规范技术评估、技术咨询、技术服务、技术经纪、技术转移、专利代理、科技信息等各类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培育技术市场主体,使之成为中小企业提供科技服务的重要载体。围绕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优质服务,加强技术创新中介服务体系建设,加大对科技企业孵化器、生产力促进中心、技术市场、知识产权、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科技咨询评估和创业风险投资服务机构等科技中介机构的培育和扶持力度。促进创新资源向中小企业开放和服务,发挥信息技术和网络优势,畅通大专院校、科研院所、知识产权等服务机构与产业集群和中小企业集聚区的信息渠道,解决信息不对称和县域经济服务资源的不足。
(四)建立支持传统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的长效机制。科技部与财政部联合制定了《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办法》,形成了对创业、创新企业的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资助和投资保障等多重扶持并举的长效扶持机制。但对传统产业转型升级、技术提升,目前只有技改投资一条路,而受资金规模限制,绝大部分企业得不到支持。建议针对中小企业实施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和产业发展方向的技术改造,设立专项基金,给予中长期低息贷款支持,形成产业技术升级的长效机制。
(五)完善节能减排和淘汰落后产能政策。一是加大中小企业专项资金规模,逐步建立财政资金支持规模与财政收入同比例增长机制,重点支持中小企业技术创新、转型升级、节能减排、专业化发展,改善对中小企业的服务。二是继续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支持中小企业采用新技术、新工艺、新设备、新材料进行技术改造,提高产品质量和安全生产水平,发展新的业态。鼓励中小企业开展技术研发活动,对产业化的研发项目按照企业研发阶段实际投入额给予一定比例的奖励。三是加大中央财政关闭小企业补助资金规模,加快淘汰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小企业的步伐。四是根据行业特点制定科学的技术标准,依法行政,避免“一刀切”、“强行拉闸”等极端行为。可以借鉴国外的先进经验,如日本规定大型企业通过技术援助帮助中小企业实现的减排量可计入大企业账户,鼓励大中小企业间开展技术合作。
(六)引导中小企业提高管理水平。一是积极引导和帮助中小企业完善财务会计等基本制度。二是继续实施中小企业银河培训工程,提高中小企业经营者和从业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大财政支持,每年培训不少于30万人次。三是继续实施中小企业信息化推进工程,引导中小企业利用信息技术提高研发、管理、制造和服务水平。四是实施中小企业管理提升计划,加强以质量、安全管理为重点的基础管理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