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洪波:从“自救”到“救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58 次 更新时间:2012-11-07 11:09

进入专题: 心灵小语  

董洪波  

“自救”,这两个字是如何从我脑中蹦出来的呢?为什么需要自救?这主要是因为个人对社会的理想和社会的本身有很大的差距,自己的奋斗与现实的获得也有很大的差距。当这种差距达到一种无法承受的的阶段时,人自然要面临着如何安慰自己,如何使自己的心灵经历更少创伤的任务,这种状态或许就是一种精神危机的表现。个人出现精神危机,就说这个社会存在产生普遍性精神危机的东西,这是不科学的。但是不科学的东西未必就是不可信的,而这种说法在多大的程度上可以被人相信,就在于这个个体的经历有怎样的说服力。其实,有一种精神危机叫做隐性的精神危机,这种危机没有具体的表现出来,并不说明这个社会绝不存在那些导致精神危机出现的问题,相反,这种情况更加加重了这个社会的前进过程中的危险。因为,很多没有产生精神危机的人完全是因为不自知,他们没有发现这方面问题的能力和水平,他们的知识层次太低,甚至只注重一些浮在社会表面的一些繁华的东西。

一百年前,在中国就产生一种文化取向危机。按照张灏的看法,在西学的冲击下,中国传统儒家的以礼为基础的规范伦理与以仁为基础的德性伦理分别面对着解体和解纽的结局。传统意义架构的动摇,使中国人重新面临一些传统文化中已经有所安顿的生命和宇宙的基本意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知识分子就有了一种很复杂的情意结,一方面他们憎恶西方的帝国主义,另一方面他们深知与帝国主义同源的西学也是生存在当代社会的需要,是现代化的要求,是一种现实理性的驱使。或许我的精神危机就在于传统意义架构的已然动摇,使我找不到安身立命的支撑。但是,既然它已经动摇,为什么新的替代者没有占据我的心灵,我反而对过去的它那么留恋?我也说不清楚这一个问题,这是凭着自己的感觉去做。在这种情况下,至少对我而言,人们还没有解决一百年前的这个问题,也或许是有人解决了而我还没有发现。但是,我所要做的也只能是继续寻找和发现创造。

“自救”,是一种怎样的态度!是为了缓解自己与社会现实的紧张关系,是为了弥补个人与大多数人之间的价值观念的决裂,是一种用勇气去战斗的“虽千万人吾往矣”的执着与不屈,是一种漫漫长夜中清醒着的孤独。现实比想象还难以令人接受时,我必须自救;结果与付出不成比例时,我必须自救;当看到身边有那么多的人在道德与金钱的抉择中一次又一次被后者所迷惑时,我必须自救;当看到有人无视几百年前、几千年前的古人用心血写的谆谆告诫时,我必须自救。这是一个个体最后的、最低处的尊严!别人已经无法帮助和给予了,但也绝对不能剥夺这个个体进行自救的权利。请原谅我,当一个人已经到了最筋疲力竭的时候,他还可以做着最后的反抗。我也是这样,在那些始终纠缠我不清,使我的思想一次又一次发生危机的东西逼得我实在没有办法处理时,我只能拿出最后的刚强!还记得高中时写的一首诗,那是一种彻底的悲观主义色彩,对这个世界充满着各种各样的绝望:痴行追梦路,不慎脚踩空。飞落八万里,砸陷在底层。底层何漆漆,喘息别无声。惨惨鬼面见,寒惧彻骨生。四肢如僵巨,身心若冰封。古藤盼未有,漆漆渐无穷。双目但四射,萤火隐无踪。人世斑斓地,谁料有昏沉!凡子醉中死,圣贤孤里终。众鸟闲飞过,茫茫天白空。东坡羡游鹤,渊明喜农耕。雅然心有得,后世奉田宗。漆漆偏无穷,喘息渐不能。欲泣不知向,恣意悲此生。泪水竟漫腰,漆漆却无穷。继哭犹惧泪,转念惜红尘。曾识天骄子,亦恋几花神。迷色出仙气,王母悄登临。肥兽嫣然笑,蟠桃自在红。垂涎竟万里,积水涨至胸。忧倍身不稳,啊啊积气闷。熬时水又涨,缓缓浸脖根。心灰万念散,喉结随浮升。暗处谁添水,漆漆恨无穷。死时恨化声,万里传太空。天意汗如雨,至死眼还睁!是的,我以为高考结局在我身上的影响就是对这首诗最形象的阐释。可是那却不是最后一次阐释。高考之后。仍旧是冷落,仍旧是学不对题,仍旧是被各种各样尖锐的社会问题所包裹环绕,我问我是不是将无法摆脱、清除或者扭转这一切。我的力量是非常渺小的,但也足以自救。并且在自救的同时,至少能给身边人一些自认为是良性的引导。

我喊出这个“自救”的口号,不仅是因为自己在被一层又一层社会浮华外衣以及它所带来的一切所包裹着,不仅是因为自己想挣脱所有拴在自己身上的写满不自由的锁链,也是要鼓起勇气为自己在这个过程中所付出的种种努力和艰辛探索迟迟得不到回应而讨一个说法。当然有许多人看不到我的焦切的忧虑,因为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还是很富足的。他们把富足作为生活的唯一追求与标准。但个人的富足仍是不够的。并且大多的富足是一种没有涵养的富足。陈白沙说过:“文章功业气节,果自吾涵养之中来,其皆为实学也。”其实“自救”是一种良好的传统。当社会在一个良性的轨道上运转时,那些有识见的人很可以幽居自得了了;但是,当社会潜在着诸多危机时,就会有人确实再也无法按捺住忧世之情,挺身而出了。

假如自救是是一个个体最后才会有的反抗,那么以自救为起点,接下来又该怎么做呢?我觉得自救只是一种动力,对于我而言,可以通过求知、读书来进行。自救是一连串的迷惑,也只有靠增加自己的知识来解决。自救之意念方能打开内心深处之饥渴,才能诱发生命最幽深处之渴望。这样就足以产生一种自觉性。梁漱溟先生曾说人和动物之间的差别就在于那一点自觉性。但是,虽然每个人都有自觉性,但是这种自觉性的强烈程度却是因人而异的。我相信由自救意念所激发出来的自觉性是极其强烈的。

很早以前,我曾试图解释这样一个道理:落差激发创造力。在这里也可以很好地用自救理论来解释。因为有落差,所以必须自救,在这样一系列的自发活动中,因为时间的紧迫性,所以各种新鲜的尝试都会发生,在这种情况下,一些新的不同于以往经验的应对方法就会迸溅出来。这或许就是一种比较适宜的创造过程。

严格来说,自救其实包含着两个方面的内容,一个是紧张关系的舒解,另一种是自我涵养的提升。这两种内容一个是对外的,一个是对内的,都会和复杂的社会背景有关联,两者实际上是互为表里的。紧张关系的舒解是以自我涵养的提升为手段的,而自我涵养的提升又以紧张关系的舒解作为一个主要目的。之所以会产生自救这种行为,实际上也是提升自我涵养的路子的正统性的问题。从现实来看,我所欣赏的路子是不被大多数人认可的,他们或者走的是其他的路子,或者是干脆在这方面不作为。但是我对自己所选择的路子的正统性却从来没有怀疑过,这也就是“自救”理论会集中在我身上得到体现的原因了。

自救伴随着自我涵养的提升而展开,又因为这里的自我涵养特质是传统儒家的那一条路子,所以当涵养达到一定程度就会受到普世价值观的驱使,不自觉地去同情和关心生活在同一星球上的其他个体。这里有必要提一下阳明先生“人即天地之心”的一类经典论述。所以在这种情况下,自救很自然地就拥有了向“救他”转变的一个趋势。这是一个激动人心的过程,但又可以如此的平稳而不加任何曲折。

更深一层,这种转换其实主要还是对涵养本身的自我认可以及将它推广的内在要求的驱动。在中国古代,涵养主要体现在“仁”和“礼”上,这是传统儒家理念中最核心的一点内容。这其实是一种“德”本位的涵养。在现代社会还是有相当的局限性的。我所推崇的涵养是一种“德”本位和“智”本位的合体。但是“智”又必须在建立在“德”的基础之上。所以这是我所希望的路子的一点创新之处。虽然我也强调一个“智”字,但那是有深厚的德性基础的,与浮华的追逐有着本质的区别。而这种涵养的推广也就成为了一种韦伯所谓的具有“志业感”的一件事情。这个推广过程就是“自救”向“救他”的一个跨越和转变。

    进入专题: 心灵小语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心灵小语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883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