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评社北京6月26日电/每当经济出现不景气苗头,有关部门就会一边放项目、一边谈改革。“放项目”往往是给地方政府和国有企业注入巨大投资,“谈改革”多半是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但最后的结果却总是投资下去了,垄断依然如故。
投资者报发表评论文章称,近日,汇丰中国公布的6月份制造业经理人指数为48.1,再度刷新7个月来的新低,其中新出口订单创下三年来最大跌幅。外需和内需的疲软让未来经济堪忧,但上一轮投资拉动的不良反应尚未被消化,房地产市场依然处于严控状态,通胀隐患也未消除。经济学家许小年在考察了东南沿海的企业后认为,现在的经济形势比2008年更严峻,但中国经济的“鸦片”存货已见底,将希望再次寄托在财政刺激上不太可能。
羸弱之人没有鸦片就只有去“强身健体”,在决策者眼中所谓“强身健体”就是“调结构”,就是给民营经济松绑。也许只是巧合,糟糕的经济数据出台同时,鼓励民营资本进入垄断领域的各种文件陆续出台。
不久前,国土资源部宣布鼓励民间资本投资国土资源领域,电监会发布支持引导不同所有制企业进入电力市场的意见。紧接着,国家能源局又发布《关于鼓励和引导民间资本进一步扩大能源领域投资的实施意见》;证监会有关部门负责人表示,将修改基金公司管理办法,取消对基金公司持股5%以下股东的审核,放松对基金业的管制;甚至连银监会也出台了降低民营资本进入银行业门槛的意见。
早在2005年,中央政府就出台了《国务院鼓励支持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即人们常说的“非公36条”。可“意见”出台之后的几年却是国有企业高歌猛进,民营经济的利润和生存空间遭到挤压。2010年,国务院再出“新36条”力求激活民营资本,改善经济结构,但两年过去收效甚微。
对于各部委最新出台的对民营资本松绑的政策,我们支持并看好。特别是证监会主席郭树清就任后,其推行的一系列新政,让人们看到资本市场改革的决心和力度。此次对基金业管制的放松,虽然不是专门为民营资本下调准入门槛,但不论从基金公司的发起设立,还是基金发行和投资操作上,都使垄断的基金业向市场化发展方向再迈了一大步。
文章分析,这次,民营资本会争先涌入开放的大门吗?情况并不乐观。
按理说,能源、资源和金融等国有企业垄断的领域,大多是高利润行业,作为追求回报的民营资本,对这个市场早就倾心不已,但为何新老“非公36条”都没有带来民营资本大举进入的局面?现实中,民营资本对这些垄断行业是既爱又怕,“爱”的是这些行业的高回报,“怕”的是真进入了才发现是“陪太子读书”,一旦把身家性命押上,可能会因国有企业挤压和当地政府“监管”,落得血本无归。 垄断行业民营资本备受刁难的例子并不少见。以山东魏桥集团为例,该企业的自备电厂以低于国家电网1/3的价格,向周边企业和居民供电,却遭国家电网阻挠并发生“武力”冲突。此事官与民的态度截然不同,国家发改委和中国电力企业联合会认为魏桥集团是“违法行为”,而消费者却为民营企业提供的低价优质服务叫好。最后,国家电网与魏桥集团达成“共赢”协议,但舆论却认为这“意味着魏桥供电已被招安,魏桥供电模式夭折在即”。
魏桥集团与国资达成协议共存已属幸运,同样是山东的企业,日照钢铁年利润数十亿元,却在地方政府打着“产业整合”旗号的强力介入下,不得不低价转让给半年就亏损十几亿的国企山东钢铁;最近被广为关注的广药与加多宝“王老吉”商标之争,同样是民营资本做大之后被政府“笑纳”的例子。类似情形,在“山西煤改”、“天津清退PE”、“江苏铁本事件”中屡见不鲜。甚至,在黑龙江将风能、太阳能纳入国有资源事件中,我们都能看到权力对民营资本的虎视眈眈。
当政府再次敞开“垄断准入”的大门时,民营资本更多是选择观望徘徊、止步不前。这种心态不难理解,多数手里有大笔闲置资金者,不是投资移民就是买房买金——有几个人敢在那些“被开放”的垄断领域进行投资?怕什么?除了项目本身的经营风险外,更多还是担心政府朝令夕改,担心遭到政商一体的国企挤压。
文章指出,如果政府的号召无人响应、劝阻无人听从,那只能说明政府信用失缺、权威失灵。中国的民营资本从来不缺胆量,许多领域政府严令禁止,却总有人以各种打擦边球的手段进入;而许多政府鼓励的领域,却无人问津。如果台面上的事情无人相信,大家比的是谁更精于台面下的游戏,前景令人担忧。
美国前总统里根,曾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带领美国经济走出衰退,他在就职典礼那天说道:“政府并不是解决问题的方法,政府本身才是问题所在。”当前中国经济的问题非常复杂,政府如果事事都想管好,也许会带来更多问题;相反,如果能安分守己,做个专心维护法治和规则的小政府,很多问题也许就不存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