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锡文:中国解决粮食问题要有全球视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628 次 更新时间:2012-05-24 15:39

进入专题: 粮食问题   粮食危机  

陈锡文 (进入专栏)  

主持人:谢谢柯炳生校长,我们中国农业大学有一个研究中心,中国农村政策研究中心,是一个非常特殊的研究机构,由于这个研究中心研究员的组成非常特点,

这个研究中心有13位部级干部,有几十位跟农村有关系的司局级干部,主任是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副部长,中央财经工作领导小组副组长陈锡文先生,主题是中国农业政策前沿,掌声欢迎陈锡文主任。

  

陈锡文:大家下午好,非常高兴来参加2012年中国农业发展论坛,刚才柯炳生校长做了很好的开场白,我这次论坛的组织者给我一个题目,中国农业者出路,我当时看到这个通知的时候,一看这个题目想的非常沉重,面临很大的危机,应该说这确实是非常尖锐的问题,但是我觉得确实是很现实的问题,柯炳生校长讲了,尽管我们农业连续八年持续丰收,主要农产品的供求关系方面仍然非常紧张,重要的农产品依赖进口,这几年进口趋势在不断的增加。所以从这个角度去讲,我觉得未雨绸缪也好,或者是考虑未来也好,认真的思考一下中国农业的出路,确实非常有必要。

刚才柯炳生校长讲到,中国农业现在正处在一个历史上发展最好的时期,连续八年的粮食丰收,我们的粮食产量,2003年的8614亿斤,增加到去年的11424亿斤,八年粮食产量增加,每年增产超过350亿斤。农民的收入03年的2662元到去年6977元,增加了4500元,每年增收也在540元以上,这也是历史上最快的时期。

在这么一个背景下为什么讨论中国农业出路?现实问题大家很清楚,一方面农产品的供求还难于平衡,从国际市场上增加进口。另外一个方面,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比较大,尽管一两年来有一点缩小的趋势,但是能不能成为现实,还是一个要思考的问题。

从这个角度看,对当前的农业确实不能掉以轻心,讲到这几年农业形势好,大家一定会想起来,党中央国务院强调把农业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统筹城乡发展的思路去解决好三农问题,同时,在最近9年时间中,中央连续出台了9个指导农业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还有一个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推进农业改革发展做出了重要的决定,其他还有一些,关于农业,关于扶贫等等,还有很多重要的文件。这些年来农业的成就和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强农、惠农的力度加大,密不可分。

我们现在面临的问题,一方面讲的比较多的,八年农村连续丰收,农民增产,另外一个方面大家议论今后五年、十年以后,到底谁来种地?到底怎么来种地?农业经营形势也面临着危机。人口增加、居民收入提高、经济发展需要,农产品需求越来越大,国际进口的数量越来越大,于是又讨论另外一个问题,怎么样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和国际市场。

我想这两个问题确确实实对于我们中国的发展来说是不可回避的问题,在座大多数是企业家,刚才我休息的时候见了,很多是农业中非常有地位起很重要作用的企业,第一个讲讲,大家都关注未来农业经济形势如何,刚才柯炳生校长讲到,武钢这样的企业都要养猪了,是好事还是坏事是代表了方向还是一个插曲,这些问题都值得深入思考。

对中国的农业经营形势,几千年中国农业发展过程当中,农业形势虽然已经变化,但是大多发生在近代以后,自从土地实行私有制,农民成为经营主体之后,制度延续非常长的时间,到了土改之后,仍然是这种土地经营形势,50年代中期搞起了合作化运动,有了人民公社,家庭运营变成集体经济,但是1978年农村改革又使得家庭经营会到了农民经营的主体地位,这个过程到底是一个偶然还是必然?如果把我们的眼光放长远一点,中国农业的几千年的历史寻找答案,把眼光放宽一点,从各国农业寻找答案,这是一个必然。一定程度上我觉得,很多人讲农业靠家庭经营能不能有生命里?能不能实现现代化?这个问题我想本来不应该成为问题,大家到所有世界上已经实现农业现代化的国家看,我想看到的一定是家庭经营,无非是规模大小问题,但是一定是家庭经济。

农业选择家庭经营具有非常强的必然性,什么原因?非常复杂,学者可以做进一步的分析、研究、讨论。至少一条我们认识到,研究农业问题的时候,必须有两个基本点不能放弃,第一个基本点,农业作为一种非常特殊的产业,农业这个产业最大的特点和其他产业不同的特点,经济在增长和自然在增长相交织,这个话的本义非常复杂,简单的概括,农业的劳动对象都是有生命的活的东西,而这样一种现象在其他产业领域当中见不到,那么要培育一个活的生命,从它的胚胎,一直到生命的成熟,到能够收获,能够有结果,在这个过程中人对于农产品的整个生产过程中,这种密切关注是其他任何东西不能替代的。也正是由于这个特点,农业的标准化和工业标准化非常大的差距,讲很多理论,一下讲不清楚。

举一个例子,我自己是种地的,在农村种过十年,那个时候种地地是公家的,然后公家给我发工资,跟农民生产一样的,是这样的分配。于是为了这样的分配方式,动员农民出多少力,这是很大问题。人民公社时期,该改革以前出工不出力是很常见的现象,农业生产劳动付出的劳动合格不合格,一定到庄稼收获才能知道。正是农业这种非常复杂的过程,使得劳动监督、劳动计量非常困难。于是我们的人非常聪明,选择了家庭经营的形式,家庭经营的基本特点是什么?你种你自己的地,打你自己的粮,付多少劳动是自己掌握,这样的经营体制下,劳动不需要监督、计量。

我想这是不是普遍性的规律,中华民族几千年的历史,全世界200多个国家和地区,你去看,看到几个不是以家庭经营而农业成功的过程,我看过不少,几乎不行。

最近中国非常强调工业理念发展农业,公司经营方式替代农户,我对此深表怀疑,但是作为一个人,哪怕是能够有权利影响政策的制定,但是没有办法阻挡向前迈进的步伐,况且要用实践来说话。我想说,实践人类已经进行几千年,我们自己的实践已经得出很惨痛的教训,人民公社的不成功。现在还要换一种不让农民种自己的地,打的粮食不是自己,我对此事很怀疑。

我刚才举的例子,我去年在某一个省调研,当地有一个很著名的企业到农业中去发挥作用,和县里谈意见,租3万亩地种猕猴桃,县里就考虑,表示欢迎,3万亩地太大,先种一亩,从农民手里租过来,当雇工,帮着种树,一般人想象差不多,农民有好处,拿到地租、拿到工资,发现不行,有一定的技术要求,进行培训,把农民指导好了,挖坑要多长时间,技术员很清楚,发现树林挡着,农民种的特别快,很快完成,一定是在糊弄,树都种下了,没有办法检验,只能看后面怎么管,以后写土地种了猕猴桃交给当地农民管理,其中一个锄草,如果不把草根锄掉,很快还会长出来,农民把草根留着,当天地里面干净,技术人员看不出来,回去一两天长出来了,老板火了,带着技术员到农民家里,农民在打麻将,锄草怎么不把草根锄掉,农民说锄掉了明天我挣什么钱。

这个故事说明怎么调动农民积极性,我们的工厂、企业,有各种各样的办法监督员工、激励员工、约束员工,把自己发挥出来,农业怎么办?这个问题是一个全人类的难题,科技在进步,有一些情况跟过去不一样,有的产品可以工厂化生产,规模化的畜牧饲养,管理人员目光所及能够有效监督的时候,可能企业化经营不受影响,但是在田上,靠农民自觉性付出劳动,这个办法就不行了。

所以我想当前公司经营农业一片火热情况,泼点冷水,想让大家能够认识农业自身规律,总结人类社会动农业发展的经验,不要盲目,这个过程不让农民种自己的地,不让农民打自己的粮,最后什么结果,人民公社给了我们答案,不要走这种回头路。但是在这个过程当中,公司企业应该在农业现代化发挥作用,一家一户做不了的事情,需要公司企业帮助他们去做。全世界农业都是这样,家庭经营为基础,在这个基础上依靠农民自己的合作,依靠广泛深入的社会化服务体系,帮助农民把一家一户做不了的事做好,什么做不了?农民研究优良品种、研究先进技术,他做不了,从生产实践总结,可能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同时企业有实验室,有试验田,有大量的科研人员,把人类社区过去几十年、几百年研究出来的可能几年研究出来,所以优良品种、先进技术、储运设施、营销加工,让农产品增值,农民有更多的就业机会,公司企业在这方面做好,我觉得他们对中国农业做的贡献非常大。

很多人在担忧刚才讲,农产品不够怎么办?想的办法,因为农民文化科学技术素质低,所以来一个替代,有知识、有能力、有技术、有资本的人经营农业,技术上并不好,考虑到全球农业非常大的区别,把握农业两点,一个是农业自身规律,是生命的生产活动,第二个,农业的特点,全球农业200多个国家和地区大概分为两类, 一类是中国这样的,几千年中国文明史的是传统文明的农业,大都在亚洲,在西欧一部分,中东等,古文明发展最早的地方。由于农业的历史长,这类国家和地区属于人多地少,形成了一种非常独特的社会现象,集村庄而群居,到亚洲到西欧到中东一些国家看,存在农村的村庄,一个村庄几十、几百户农民在一起,他们相互守望,相互帮助,用这样一种村庄的方式进行农业。在这样的国家,农业不仅是经济学的东西,而且是社会学的东西,有村庄。回头大家看其他国家,南北美洲、大洋洲,他的开发很短,不过就是3、400年时间,那个地方基本特点是人少地多,那里的家庭农场规模很大,两三万亩很平常,但是由一个家庭耕种,家庭和家庭之间多么遥远,所以看不到村庄,主要是靠自己的力量和公司企业的服务。所以在那里农业主要是经济学,而没有多少社会学的含义。

这样两种区别对于我们今天来讲,存在什么意思呢?存在什么内容呢?我想非常重要的,大家现在看到,很多地方兴起的拆村并村,把传统的农村社会结构打破。

还有地方很多外来人口,包括公司企业,有兴趣有爱好想投资农业,进入到农业,美国进入到农业买农产品,跟别的农产品没有关系,但是作中国、日本、韩国、亚洲,要去买农产品很复杂,因为涉及到村庄里头的相当多的别的人的关系。所以正是从这个意义上讲,中国农业代表着世界上传统农业,到底如何现代化,不是技术问题能够解决的,有大量的社会学、政治学的东西。正因为这样,回头讲,美国农场这样,一家一户,种两万亩地,我们能够做到吗?技术上完全能够做到,很多同志到黑龙江,到土地多人口少的地方看,看完之后很兴奋,我们也可以有大规模的农场,我曾经把黑龙江的现代化农场经营方式和技术水平像美国、日本、韩国很多官员介绍,他们看,回来之后跟我讲,建三江地区这样的管理水平远远高于美国的传统农场,可以说是世界上最好的。从这个角度讲,我们在技术上完全可以做到一家一户种三万亩土地,我们18亿亩土地需要多少户够了?我们现在2万亿农户。美国26亿农地200多万,从技术上达到美国人的条件,我们完全可以做到,问题在于我们还有农村生活的6亿多人,让他们上哪去?做什么?我们经常看到一个企业进入农业,经营效益很好,你还要问村民的其他人上哪了?离开村庄在别的地方生活怎么样?能不能在其他地方长治久安?会不会有一天回头找地?像这些问题,我们要深刻的认识。

我仅仅是给大家提供一组图象,全世界的农民经营是什么图象,为什么这样经营,为什么有这样的区别,中国走自己的路,为什么党的十七大提出走出一个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这是大家值得深思的问题。回头看,五年、十年以后谁来种地?怎么种地?到底是公司企业大规模经营,以资本为主导的雇工农场还是农民家庭敬业基础上发展农民合作,进行社会化的服务。我觉得到了我们认真思考的阶段,这是我想讲的第一点。

第二点,刚才我讲到,我们现在这种供求状况,主要农产品的供求状况,是我们认真考虑如何更好的利用国际资源、国际市场,这几年农业欣欣向荣发展,进口数量在不断的增加,去年我们国家进口大豆谷物混合在一起,超过6200万吨,5240万吨是大豆,这个是什么意思呢?1200多亿斤,超过我们总产量的十分之一,进口的数量是1200亿斤,不能不说是一种巨大的压力。我们这几年每年进口的植物油在6、700万吨左右,还要进口棉花等,去年我们是国内的都承认去年的农业是难得的好年景,几乎没有一个是减产的,去年的年景,我们的粮、油、棉、肉、糖都是进口的。这样的一种状况,这么好的年景,还有这么大的缺口,说明什么呢?中国的人均农业资源确实太少了,在我们现在这样一种技术能力之下,利用这么少资源难以满足需求,所以要进口。全球现有的耕地大约是200亿到210亿,我们是18亿2千万,我们国家的耕地在全球占9%左右,我们的人口去年是13.14,全球的人口是70亿,所以我们的人口在全球总人口占到19%,以9%的耕地养活19%的人民,难度非常大,消费水平比发达国家在饮食方面,除了安全水平低,饮食的数量方面实际不比发达国家地,这就出现了冲突,这么少的资源怎么满足这么大的需求,这个背景要认真思考利用国际市场。我们讲已经用了,无非怎么用的更好。

全球人口增加,需求也在增加,到30年,全球人口增长到83亿,2050年增长到93亿,到30年的时候人口的增加还需要增加4亿吨谷物,50年增加6.8亿,要增加6.8亿吨,全球来说也是巨大的压力。中国人在过程中怎么办?中国是一个体量很大的经济体,我们的一举一动在国际市场上确实举轻若重,中国人要进口了保证产品爆涨,中国要出口会爆跌。比如说大豆进口,最都是5480万吨,这是前年,前年出口大豆9200万吨,有5400万吨到中国来,中国占全球出口大豆的57%,当然有巨大的影响。

这样情况下,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家考虑增加走出去,推动中国农业走出去,这是一个非常必要的重大的特色,但是从目前实际情况来看你还没有走,刚在门口上晃悠的时候,外面的舆论来了,中国威胁、中国殖民,中国到全世界圈地,实际我们想一想,很多企业家、投资家确实想以租地、买地的方式掌握资源,很多人想把国外的大豆运回来,这种想法很好,但是做难度很大。第一土地,别人是私有制、农场主商量,到底任何地方的土地都是一个国家的国土,所以谈论土地问题会涉及到民族问题、国家问题、政治问题,拿的少解决不了问题,拿的多把别吓走了。很多同志吉林省、黑龙江省、广西自治区想在菲律宾租224万公顷土地,打算在那里生产玉米,有一部分运回来,一部分在当地加工,224万公顷是3360多万亩,菲律宾一共多少耕地?8千万亩,这个意向刚说出来,8千万亩租给中国3300多亩,菲律宾怎么弄啊?

自己站出来说,宣布这个协议废止,我们的机械没有去,真要过去了,怎么办?

所以第一,大家现在都感觉,无论是巴西、阿根廷、澳大利亚、新西兰,地多的地方都有地方的法律法规禁止外国资本大规模的租用土地。第二,种了运回来,问题是粮在人家那种的,人家的遭灾休想运出来,我们走出去很多企业,到非洲打油的,包括打鱼,运回来多少?没有多少,这个东西在哪卖赚钱在哪卖。

举个例子,国内的企业,我让你在那种大豆,要运回来,经济学道理,国内的企业你在外头拿了国家资金去开发,因此应该便宜卖,他也不同意。他在国外做,我们在国内收购粮食,我们都要到芝加哥那回来,这样才是公平的。

所以出去种地,增产粮油好不好?好,提高全球总供给水平,稳定了价格,保证了我们自己的安全,如果是小农经济,种地,然后运回来,一定成功,但是这也是一个办法,有可能还是压出去弄,增加全球产量,我们自己相对安全。但是不能仅仅局限在买地,更重要还是ABCD企业,哪家种地,掌握了全球60、80的粮油贸易?因为在全球主要的产地建了物流中心,仓库、码头,在这个地方的农民不卖给当地给谁?掌控了粮源、贸易,从而掌控了全球的粮油。这一条路,我们得认真走,为什么现在进口一半以上的全球出口大国?还没有定价权,因为你只能从人家手来买,如果我们自己粮油企业也能够像ABCD这样走出去,掌控大量的资源,我想情况大不一样。

目前发展的前景,资源性的产品越来越紧缺,再往前走像人家一样,跟主产地商量,我把加工厂建在这里,说得外资投资,获得就业机会,政府还获得了资金。通过这样一些地方,加大经济援助,不要粮、不要地,我帮你,解决非洲的粮食安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也就解决了中国的粮食安全。

未来路要选对、选正,一定要有战略思维,要有全球眼光,在这个里面中国的农业在世界上历来做出巨大贡献,一直到现在我们也可以这么少地这么多产品,养活这么多人,为全球做了贡献。随着发展、科技进步,我想只要我们选择正确,国内就是一条,让农民种自己的地,打自己的粮,提高组织化成为,提高经济技术,变的更强一定能够种好。国外一定要采取双赢、多赢解决问题,不能光想我们自己。如果我们的技术、经济、力量能够使全球粮食和其他主要农产品的供给增加,我想中国一定会处在主要农产品和粮食供给更加安全的背景下。

谢谢大家。

进入 陈锡文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粮食问题   粮食危机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农业与资源经济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70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