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50年代末以来,一些地理相近的国家或地区通过加强经济合作,掀起了以欧洲经济共同体为标志的第一次区域合作浪潮。欧洲一体化已经从最初只涉及部分经济领域的煤钢共同体发展到包括经济、政治、外交、防务和社会领域的全面欧洲联盟。此后,不到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和亚太经合组织诞生。20世纪90年代末期,全球区域一体呈现迅速发展的态势,东亚一体化成为关注的焦点。
一、地区主义在欧洲、东亚的演进
地区本身是为了保护或者转变现存结构的一种政治与社会工程。就地区主义而言,广泛接受的一种观点是,关于国家带头的“地区合作工程”的理论与实践,它们以政府间对话与合作(包括正式的协定、条约)的形式出现。
地区主义首先发生在冷战时期的欧洲,那时的地区主义是国家,特别是欧洲的大国发动的,完全是国家中心主义。在欧洲分裂的情况下,当时只涉及部分欧洲国家。地区合作和地区整合都是地区主义的表现形式。地区主义进程不同于武力制服建造帝国(帝国主义),也不同于先进的中心国家(中央集权)对边缘的部落性力量的吸引(这是古代中华国家与其亚洲边缘国家的关系)。欧洲地区主义为地区整合提供了大量经验与理论:走向地区整合的手段是多种多样的,在民族主义意识形态之上发展出地区主义意识形态(地区认同),它们之间非一个取代另一个的过程,而是扩大人们的认同体系,增加了地区这个对象,地区是各民族共同的“放大的民族”;传统民族国家主权不再与跨国的、跨边界的各种社会关系(地区化)冲突,而是适应地区化,并为地区化服务;地区的功能开始发挥作用,并不断创新,地区成为治理的单元(如经济共同体与安全共同体),人们开始思考这样的治理单元到底是演变为由众国家组成的“联邦”还是“邦联”。
欧洲的经验是,地区主义是政治概念、政治设计、政治安排和政治实验,而地区化则是地区主义的实现。从20世纪中期开始提出政治性质的欧洲联合目标和政策,到20世纪后期欧洲联盟的成型以及21世纪初期欧洲联盟的进一步成长,都说明了地区主义的政治概念如何逐步变成欧洲地区化的实践。以前的欧洲是一个个民族国家构成的国际体系,而今日的欧洲则是存在于民族国家之上的地区安排、制度、法律、认同的欧洲。民族国家仍然存在,但共同的地区框架却有助于管理欧洲国家之间的关系。每个国家的内外政策都具有了“地区”背景和因素,不再是所谓主权对内和对外都是“最高的”和“绝对的”了。公众逐步具有了欧洲认同。需要说明的是,欧洲结构和民族国家制度、欧洲认同和民族国家认同,不是相互取代而是并存的。冷战后,地区主义在欧洲得到新的发展,这对世界其他地区的地区主义具有示范、激励和推动效应。
东亚地区的一体化,目前已经进入了地区整合与政策会聚的阶段。目前东亚合作已经有了行动的框架,由领导人会议、部长会议和高官会议机制组成,合作进程也通过程度不同的东亚整体、东盟分别与中日韩(10+1)、中日韩(10+3)的合作形式发展起来。但地区一体化的关键是如何将这些“轮子”整合为真正的地区网络、地区整体的统一架构。一是要进一步促进目前已达到较高程度的贸易、投资和金融的地区流动,鼓励非官方经济部门地区活动的深入,形成一个将东亚国家各个层面和职能部门有机结合起来的机制,高度相互依存的地区经济结构,增强地区合作的需求与动力。二是坚持东亚地区主义指导思想和多边与双边同时发展、互不排斥的原则逐渐推动目前的多种地区合作形式的会聚。同时还应当注重部门职能的一体化,如金融、投资等。
二、欧洲与东亚的一体化发展模式
(一)欧洲一体化发展模式
欧洲一体化从20世纪50年代初欧洲联合的物化实体———欧洲煤钢共同体开始,经过发展壮大,已成为今天世界上一体化程度最高、发展最快、影响最大的区域组织———欧洲联盟。目前,它仍在不断深化壮大。纵观整个欧洲一体化的历程,其发展模式可以从两个方面进行概括:1、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进程。(1)合作理念与煤钢共同体。随着“舒曼计划”变成了现实,合作理念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进程的核心动力。而煤钢共同体就像一粒种子将相互合作的理念植根于欧洲大陆。(2)法德轴心与欧洲共同体。法德合作是欧洲一化进程的基础和动力。在法德的领导下,1961年将欧洲煤钢共同体、欧洲原子能共同体和欧洲经济共同体联合组成“欧洲共同体”。(3)欧洲统一大市场。共同体在推进一体化方面取得了诸多进展。1992年底,欧洲统一大市场由理想变成了现实,实现了商品、人员、劳务和资本的自由流动。(4)欧洲联盟。1989年6月被成员国通过的“德洛尔报告”为实现经济和货币联盟的条件以及实现该目标的三个阶段做了说明。终于在1999年1月1日正式启动欧元,实现了欧洲货币一体化。2、欧洲一体化的发展路径。1989年,欧共体执委会主席德洛尔提出建立“三个同心圆”的“大欧洲经济区”构想,即以欧盟为同心圆的圆心,称之为内圈;再向外扩展,建立由欧盟与欧洲自由贸易联盟组成的“欧洲经济特区”,成为第二圈,再进一步扩展至东欧,构成第三圈。
(二)东亚一体化的发展模式
区域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不可逾越的必经阶段,然而东亚经济一体化明显滞后。目前,东亚地区的经济合作进展较快,出现了多种合作模式,反映了东亚国家探索合作路径的急迫愿望。虽然东亚一体化还处于初级阶段,合作模式也不明朗,但其雏形已经初步显现。一般认为,从国家与国家间真正形成实质性区域合作的角度来说,东亚一体化模式是“四轮子”模式,即整个东亚范围的对话与合作、东盟自身的发展与合作、东盟分别与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及中日韩之间的对话与合作。目前只有东盟和中国一东盟自由贸易区这两个轮子在转动。东亚区域经济合作模式的机制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已经建立起行动框架,它由下列机制组成:领导人会议,一年一次进行“10+3”的对话、“10+1”的对话(东盟与中日韩对话);部长会议,目前已有财长会议、外长会议、经济部长会议;高官会议。
三、欧洲一体化与东亚一体化的差异性比较
(一)区域内大国的作用
区域内大国参与并主导一体化是推动区域合作进程的重要条件。一体化进程往往起源于某一个核心地区,有一个或若干个较强、较高度发展以及在一些重要领域比其他地区更先进、更具吸引力的政治单位。法、德是在欧洲一体化进程中起领导作用的两个国家,两国在实现欧洲联合的过程中实现了和解,成为欧洲联合的“发动机”,尽管在一体化的过程中两国摩擦不断,但是法德轴心始终是影响欧洲一体化发展的核心力量。在东亚地区,中日两国关系如何直接影响到亚太地区的局势,而中日两国因为历史问题一直存在“政冷经热”的怪现象。目前在东亚合作问题上,一直是东盟发起并主导的,以东盟为中心的,现存的10+3(东盟十国加上中日韩)机制也是东亚各国进行东亚合作的主要机制。综合以上分析,可以看出欧洲地区的一体化是大国起主导作用的,而东亚国家目前是东盟主导的,区域内大国没有发挥主导作用。
(二)区域内集体认同的差异
建构主义认为,身份和利益从概念上和逻辑上都是依赖于文化的,因为只有通过共有知识,才有可能以某种特定的方式考虑行为体的具体身份和利益。欧洲观念是欧洲一体化的文化基础,而文化上的认同感有时比以经济或政治利益为纽带联结起来的一体化更持久、更深远。欧洲各国对欧洲的认同表现为欧洲文化,即基督教文明、法制、人权、自由、平等、博爱等共同的价值认同。这种相似的文化背景是欧洲一体化的坚实基础和强大的精神动力。东亚地区是在文化、文明上差异性较大地区,多种文化共处一地,有儒家文化、伊斯兰文化和佛教文化,在地区认同上没有欧洲强。从以上的分析中可以看出,欧洲地区原本存在的相似文化是促进欧洲一体化的重要条件,亚洲地区存在多种文化,还没有培育出一种共同的文化。
(三)主要外部力量的影响
这里的外部力量主要是指美国因素的影响,美国作为二战后的超级大国,对世界经济和政治事务都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在欧洲和亚洲区域合作上是不可忽视的重要影响力量。二战结束之后,对于欧洲国家的联合,美国出于战略上的考虑给予了极大地支持,美国的支持是欧洲区域合作的一个重要条件。美国的外交政策是不允许任何国家或力量挑战美国在全球或某一地区的主导地位,在东亚地区也是如此。冷战后,美国推行全球军事力量大调整,在太平洋地区,尤其是在关岛加强美国的军事存在、加强美日同盟等都是为了这一目的。美国担心中国在亚洲会挑战它的霸权,一直把中国作为潜在的竞争对手,利用台湾问题、日本、东盟来牵制中国。2009年7月,美国国务卿希拉里代表美国签署《东南亚友好合作条约》,高调重返东南亚,而东南亚一些国家奉行大国平衡战略,担心中国的崛起会重新建立古代的朝贡体系,也要求美国参与亚洲事务甚至东亚一体化来牵制中国。美国因素是东亚一体化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因素。
四、欧洲一体化的成功经验对东亚一体化的启示
(一)经济上加强合作
目前,中日韩三国的GDP达7万多亿美元,占世界的16%。随着中日韩三国在经济贸易等方面的合作不断加深,三国在经济上的协作必将更为紧密。从2010年起,中日韩三国分别与东盟缔结的自由贸易区协定陆续生效。这在客观上就要求建立一个中日韩三国自由贸易区。该贸易区的逐渐形成将为未来的“东亚共同体”打下基础。
(二)政治上增强互信
在亚洲国家没有对过去的历史形成正确的认识,在日本没有与中国、韩国和东亚其他被日本侵略的国家实现心灵上的和解以前,有关国家是难以建立起真正的政治互信的。没有政治互信,是难以开展需要约束和让渡部分经济主权的区域经济一体化合作的。半个多世纪的实践证明,只要法德一条心,欧洲一体化的巨轮就会滚滚前行。
(三)形成“亚洲意识”
中国国务院前副总理吴仪在日本演讲会上曾提到“亚洲意识”这个概念。亚洲各个民族的文化既有相似性,也有差异性。亚洲各国只有共同发展才能够得到利益的最大化,这就是亚洲意识的精髓。东亚一体化的发展同样需要建立亚洲的价值观共识和亚洲认同感。亚洲国家在经济发展水平、文化、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各领域的差别远大于欧洲国家间的差别。因此,在亚洲,特别要提倡国家间的相互尊重、平等互利、包容互信、合作共赢。
参考文献:
[1]宫占奎、陈建国、佟家栋,区域经济组织研究一欧盟、北美自由贸易区、亚太经合组织, [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0-09。.
[2]沈丹阳、李光辉、李伟,经济一体化第三次浪潮与构筑“泛亚洲经济共同体”,[J]国际经济合作,2004,(6)。
[3]Aleksander Kwa niewski:Future of European Integration—A Scenario Approach. [J] International Understanding no.4 2010。
[4]Yuan Jingyu :Supranational or Intergovernmental?—the Present Situation and Future Prospects for European Integration. [J]CIR Mar/Apr.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