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克军:个人的历史回顾也不应文过饰非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573 次 更新时间:2012-05-09 11:20

进入专题: 大饥荒  

李克军  

网络上一篇题为《三年饥荒时期凤阳县是怎么逼老百姓交粮食的》的文章披露,在安徽凤阳县委组织部主办的“凤阳先锋网”上,几年前刊发一篇名为《丰碑永驻》的文章,内称:“中都大地,淮河之滨,到处传颂着老书记赵XX的动人事迹。……人们饮水思源,念念不忘赵书记关注民生,关爱百姓一幕幕共产党人的公朴风范。”面对“大跃进‘浮夸风’……赵XX心中充满了疑惑和不解。‘革命的目的就是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共产党人应该讲真话,做实事,弄虚作假不是我们共产党人的作为。’每次汇报工作,他总是如实汇报,不含‘水分’……在浮夸风盛行的年代,他却不随波逐流。”可据官方档案记载,赵xx“好大喜功,谎报成绩,骗取声誉,给全县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1959年全县粮食实际产量仅10968万斤,虚报40500万斤。”他亲自组织查粮逼粮,有些社队户户被搜,群众被捆绑吊打。该县人口非正常死亡达6万余人,约合全县总人口六分之一。1960年底,他因执行过左政策路线而被降职。

在我看来,此文披露的案例具有相当的普遍性。随着各种纪念活动的开展,介绍各级官员历史的文字图片纷纷与公众见面。有的是“组织上”确认的盖棺定论,有的是媒体采写的报道,有的是子女撰写的文章,还有的是官员本人撰写的回忆录。这些资料,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大书特书丰功厚德,回避或粉饰缺点错误。其中,不乏类似凤阳赵书记这样颠倒黑白的丑恶案例。

不可否认,我党自成立以来,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业绩,但也走过很多弯路,犯过很多错误,特别是从执政到“文革”结束30来年中,左的错误一直没有间断,而且越来越严重,大跃进和“文革”给国家和民族造成了巨大灾难。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没必要过多地纠缠历史细节;但同样是为了更好地走向未来,我们又必须认真地清理和反思历史教训。反思历史,固然不能不分轻重地让所有官员平均分担责任,但也不能说除了一个或几个决策者之外,其他人都白璧无瑕。大跃进时期,基层干部同样都面临着高指标的压力,但有人争相放“卫星”,有人则相对低调,前者治下百姓遭殃,后者治下百姓受害程度则要轻些。但是,与少数敢说实话而被打成右倾机会主义分子的官员相比,违心敷衍的官员也应该反思自省。很多老干部在“文革”受到各种冲击甚至迫害,但他们中的相当一部分人,曾在反右等运动中整过别人,他们在控诉造反派的同时,是不是也应该对自己伤害他人的行为做一些自责呢?中央全会在通过开除刘少奇党籍的决议时,只有一人投了弃权票,那些熟知内情的大人物明知这是一起冤案,却落井下石,他们是不是也应该为自己党性不纯和气节不彰而忏悔呢?

从一定意义说,人都有趋利避害的本性,所以,我们不应该过多责怪当年那些为自保而随波逐流的官员。但是,如果做了错事甚至坏事不但不思悔过,而且还恬不知耻地为自己树碑立传,就难以容忍了。

从维护稳定的大局考量,对官员个人的历史进行适度美化,具有多重作用。一方面,可能有利于树立党和政府的良好形象,鼓舞公众团结向前的士气;另方面,则不利于总结历史教训,甚至可能助长极左思潮泛滥,导致文革式的悲剧重演。仅就凝聚人心而言,只要不搞关闭互联网之类的极端措施,各种历史真相总会顽强地披露出来,靠“粉饰文化”建立起来的大大小小的偶像随时都会轰然倒塌。

一位当过多年市委书记的官员说,很多人都在写回忆录,但我不想写。如果粉饰自己,叫人嗤之以鼻;如果实事求是,则要伤害到很多人,甚至可能犯大忌。我觉得,他的想法与秉笔直书的志士相比,固然显得平庸,但总比不顾党和民众利益而沽名钓誉之徒好得多。

    进入专题: 大饥荒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14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