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天岳:多元视角下的城邦与灵魂

——记第九届柏拉图研讨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336 次 更新时间:2012-04-29 22:02

进入专题: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  

吴天岳  

“西方哲学不仅自柏拉图始,而且大部分生涯与他为伴。”[1]柏拉图哲学的魅力历久弥新。自19世纪以降,《理想国》就被视为他的代表作,其中有关理想城邦构建和灵魂美德培育的论述,成为后人了解柏拉图哲学世界的关键。2010年8月2日-7日在日本东京庆应义塾大学山田校区举办的第九届柏拉图研讨会(The IX Symposium Platonicum)即以“柏拉图的《理想国》”(Plato’s Politeia)为题,会聚数百名当代学者,全方位地检视这部巨著中对城邦、灵魂、善、形式(理念)、诗歌等诸多主题的反思。笔者有幸论文入选,得以亲临盛会。受多位师友的嘱托,特将会议盛况,略作绍介,以飨国内同好。

柏拉图研讨会现由国际柏拉图学会(International Plato Society,简称IPS)主办,每三年一届,每届以柏拉图的一个或两个对话为核心论题,供与会会员作深入研讨。[2]柏拉图学会创建于1989年,时值第二届柏拉图研讨会在意大利佩鲁贾举行,与会的95位学者决定借助这一机构来确保柏拉图研讨会的举行得以成为常态,并且以此推进国际柏拉图研究。值得一提的是,我国学者陈村富先生和苗力田先生适逢其会,成为最早的中国会员。如今,柏拉图学会已壮大为拥有来自欧洲、美洲、亚洲、大洋洲数十个国家近500名会员的国际学术团体,并且拥有一套影响力日增的学术丛书《国际柏拉图研究》(International Plato Studies),现已出版28卷,[3]一份定期出版、双盲审稿的电子学术期刊《柏拉图》[4],一份每年一更巨细无遗的《柏拉图研究书目》(Bibliographie Platonicienne)[5]。

今年的柏拉图会议是首次在亚太地区举行,规模空前,与会者达240人,收到提交论文165篇,遴选宣读论文108篇。会议论文分为四种类型:特邀讲座(3篇)、大会论文(8篇)、专题讨论(两组,各三篇)、分组讨论(四个分会场同时进行,共91篇)。

数量最大、篇幅最短的分组讨论涵盖了如下主题:《理想国》第一卷(4篇)、形式(理念)(13)、哲学家(9)、对话与辩证法(4)、三分的灵魂(10)、模仿说(10)、城邦与灵魂类比(3)、善的理念(7)、真理与谎言(4)、苏格拉底(3)、政治哲学(6)、文本与跨文本(3)、正义(3)、数学(3)、诸神(3)、爱尔[6]神话(3)、古代与现代(3)。具体的论题从特拉需玛科到爱尔,从诗歌中的映像到善的形式(理念),从苏格拉底到《理想国》的译者费奇诺、施赖尔马赫,几乎触及《理想国》的每一个角落,涉及多种不同的研究传统。其中,值得注意的是,形式(理念)论、灵魂学说、柏拉图对诗歌的批评和以哲学王为核心的政治哲学仍然是学者们关注的焦点。在我参与的讨论中,美国学者Jan Szaif重新考察格劳康在第二卷开初对善的划分,强调“能力(Dynamis)在界定美德中的作用,从而为阐明诸种美德的统一性和美德与幸福的内在关联提供了新的解读线索和强力的论证。而另一位美国学者Nicholas D. Smith将《理想国》第一卷读解为苏格拉底心理疗法的试验,加拿大学者Francois Renaud对比柏拉图《理想国》与西塞罗的《理想国》(De re publica)第三卷中有关正义的类比的讨论,以色列学者Samuel Scolnicov弱化大字和小字类比,将柏拉图的正义解读为“二阶属性”的主张,均能发前人所未发。

专题讨论分为两组,与会人员全体参加。每组三篇论文,分别讨论“城邦”(Polis)和“灵魂”(Psyche)这两个议题。并由专人对这三篇论文做深入评述。城邦组的讨论既关注了传统的美好城邦的现实性问题(Francisco L. Lisi),也别出心裁地探讨了第九卷中的“真僭主”(Yuji Kurihara 神崎繁)、理想城邦的立法者(Melissa Lane)等少有关注的问题。其中,日本学者神崎繁将视野投向苏格拉底有关正义生活是幸福生活的第一个论证,探讨为何只有当具有僭主性格的人在城邦中成了实际的僭主,他才成了最不幸的人。论文以小见大,突出私人生活与公共生活之间的张力,重新反思第二卷到第九卷整个论证结构,深受与会者好评。而在以“灵魂”为题的讨论中,灵魂的内部结构的划分仍然是关注的焦点,英国学者Christopher Gill和意大利学者Francesco Fronterota都试图解决《理想国》第四卷和第九卷及第十卷对灵魂的不同解读之间的张力,前者捍卫灵魂三分如实反映了人的本性中相互竞争的三种能力和心理动机,但这并不会妨碍灵魂最终获得内在和谐,后者则认为柏拉图不同的灵魂学说取决于不同的语境,为了说明有身体的灵魂的功能他坚持三分,为了说明灵魂的不朽则主张灵魂的单一本性。这两种不同的解读路径自然引发了更加深入的讨论。该组的另一篇论文,法国学者Olivier Renaut则将灵魂三分中最费解的“意气(thumos或译激情)”部分解释为“价值内化功能”(une function de valorisation),检讨灵魂如何在意气中使个人的价值判断同共同体的价值观勾连起来。

与前面两组论文不同,大会论文主要出自资深成名学者,包括Thomas Szlezak,Raphael Ferber, Charles H. Kahn, G.R.F. Ferrari,Christopher Rowe等柏拉图学界耳熟能详的名字。Szlezak试图说明苏格拉底的哲学观念如何通过他在《理想国》的对话行为中得以实现,或者说他的哲学实践如何建构整个对话的结构。这一对“行为”的强调自然地和柏拉图对书写的批判结合起来。Ferber的论文则通过细致地辨析505d11-506e2这一段文字,结合托马斯·阿奎那对“属人的行为(actio humana)”和“人的具体行为(actus hominis)”的区分来说明如何理解柏拉图所说的所有灵魂都追求善,即便是那些实际上的恶行:抽象的“属人的行为”根据其定义必然指向善,但具体的人的行为则可能只是指向那些表面的善,而不是真正的善。Kahn的论文则从伦理学和政治学的角度入手解释柏拉图引入形式理论或理念论的动机。Ferrari从他一贯擅长的文本和语境分析入手,试图区分第五卷中柏拉图本人和对话中的苏格拉底对于美好城邦现实性的不同态度。Rowe的文章则考察了《理想国》中对正义的分工定义和苏格拉底的美德即知识的主张之间的张力,既强调了不同的文本语境的决定性作用,同时又强调了柏拉图对于美德不同层次的关注,特别是那些并不拥有智慧的非哲学群体如何能获取美德。

毋庸置疑,特邀的三篇讲座乃是大会的重头戏。荷兰学者Gerald Boter在大会的“语文学讲座”(philologica lecture)中细致地考察了Slings的《理想国》新校订本,以大量实例表明尽管Slings在罗列不同抄本中的异读这一点上已近乎无懈可击,提供了完善的校注(critical apparatus),但在异读的选择和文本的标点上仍难称定本,读者需要做出自己的判断,承担自己理应承担的责任。而在“康内莉亚·德·沃格尔讲座”中,意大利学者Mario Vegetti系统地考察了Popper对《理想国》中政治理论的批判如何深刻地影响了二十世纪下半叶的《理想国》读解,直接导致Leo Strauss,Julia Annas,G.R.F. Ferrari等一批背景完全不同的研究者都采取了非政治化的解读路径。在“山本光雄纪念讲座”中,英国学者Myles Burnyeat则回到古代的文本传统,将《理想国》分为六卷,其中第一卷中止于我们今天的十卷本的第二卷中的369b,以此来反对今本《理想国》第一卷曾经独立成篇,属于苏格拉底对话的主张。

以上挂一漏万的描述足以向我们展示此次大会的多元性特征,不仅与会者来自五湖四海,各具不同的学科背景(古典学、历史学、哲学、美学等),而且在研究进路上异彩纷呈。既有历史悠久的侧重文本解析,关注文本形式特征的古典语文学传统,也有关注文本哲学论证和哲学洞见的分析学派和图宾根学派,甚至还包括了海德格尔的柏拉图解读。既有对柏拉图思想资源的辨析,也有对《理想国》接受史的考察。对比国内古典学界的现状,发人深省的是,在笔者听到和读到的用英、法、德语写成的论文中[7],仅有Roslyn Weiss的论文取斯特劳斯派的解释进路。此次大会多元纷呈和注重哲学与古典学释读传统的特征,与国内一家独大、剑走偏锋的状况形成鲜明的对照。

临末,不得不提及日本古典学界予我的震撼。日本学界对古希腊文化的兴趣和研究始于明治时代,暨今已有百余年历史。日本古典学特别是柏拉图学研究与我国素有渊源,例如,《理想国》这一标题的译法就直接来自木村鹰太郎1906年出版的日文译本(Risō-koku)。[8]而如今通行的日文译本则作Kokka(国家)。我在别处曾经简要提及日本古典学界的组织机构和代表人物,[9]此次亲身感受到的是其严谨的学风和扎实的基础:我所接触到的十余名日本学者,都能不依赖翻译阅读希腊文本。尽管口语不是很好,但大多能阅读大会的五种官方语言。年轻一代学者,往往受业于David Sedley, Charles Kahn等名师,本国强调文本细读的传统与当代突出论证分析的潮流并重,形成了以纳富信留(Noburu Notomi)为首的研究群体。[10]据纳富告知,日本学界有百余名学者从事古希腊哲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这一学术群体给西方学界留下了深刻印象。大会期间,几位大会的创始人和日本学者都对中国学界表示了强烈的好奇和期望,期待在2013年的比萨或2016年的巴西利亚能够遇见一支同样壮大的中国学术团队,愿以此与诸位共勉。[11]

(作者工作单位: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北京大学哲学系,责任编辑:王喆)

--------------------------------------------------------------------------------

注释:

[1] Bernard Williams, “Plato: The Invention of Philosophy”, in id. The Sense of the Past: Essays in the History of Philosophy, edited by Myles Burnyeart,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2006, pp.148-186, at 148.

[2] 研讨会向一般的注册听众开放,但只有会员才能在大会上发表论文。目前的入会要求是在最近十五年内发表或完成过一篇以柏拉图为题的论文获博士论文。具体可以参见国际柏拉图学会的网站:http://www.platosociety.org/

[3] 现由德国出版社Academia Verlag出版。

[4] 网址为http://gramata.univ-paris1.fr/Plato/

[5] 法国著名学者Luc Brisson主编,2000年以后的电子版见http://www.platosociety.org/newbibliography.html ,此为当前柏拉图研究必备的参考书。

[6] 本文所引《理想国》人名及译文,采用经笔者校订的顾寿观译本(岳麓书社,2010年出版)。

[7] 柏拉图研讨会有五种官方语言:英语、德语、法语、意大利语和西班牙语,很遗憾笔者无法了解此次大会11篇用后两种语言写成的论文。

[8] Noburu Notomi, “Plato’s Politeia in Modern Japan”, in International Plato Society IX Symposium Platonicum Plato’s Politeia Proceedings, vol.1, x. (unpublished).

[9] 见拙文《分析的历史与历史的分析——近30年西方古代与中世纪哲学研究综述》,发表于《世界哲学》2009年第3期, 第103页。

[10] 纳富信留正在领导一个由十个学者组成的研究团队,探讨柏拉图及其传统中的正义理论,准备用英文出版其成果,现已有六篇论文在西文期刊和文集中出版。

[11] 2013年比萨大会的论题是《会饮篇》,2016年巴西利亚是《斐多篇》,有兴趣的读者请关注注释1中提到的网站。

    进入专题: 柏拉图   古希腊哲学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外国哲学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2811.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世界哲学》2011年第2期,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