嫦娥在月亮上住得久了,有点闷,想回老家看看。于是,她写了一个折子,呈给玉皇大帝。
没过几天,玉皇大帝的批复下来了:“准奏”。对嫦娥回乡省亲,玉皇大帝十分支持。他特别指出:今日之世界,经历了“五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今日之地球,早已不复旧日模样。人类单方面改造世界的行为,像“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等等,破坏了自然原有的生态秩序;这么折腾,再好的环境也腐败了。嫦娥这次回去,要多走走看看。当然,时间也有限。“以点带面”吧,想去什么地方,看哪些景点,因为什么,报一个单子给我。合适的话,就马上去吧。
嫦娥哭了,高兴得哭了。她将重返地球的消息,像一阵风一样传遍了地球的各个角落,世界各地的人民无不欢欣鼓舞。不管肤色、种族、语言和文化,都有一个共同的愿望,要让嫦娥看到日新月异的变化,看到我们蒸蒸日上的小康生活。
问题是,如何拟定嫦娥的行程。在这个问题上,全世界人民不再是“同一个梦想”。中国人说,嫦娥是中国的,自然应该多在中国看看;也有人说:中国的,也是世界的;而且,越是民族的,越是世界的。现在,世界一体化了,更应该“地无分南北,人无分华夷”,一视同仁。显然,后一种说法更有说服力。在嫦娥回归这件事情上,中国不应该享有特权,嫦娥要“心怀祖国,面向世界”,到世界各地走一走看一看。世界各地每一个奇特的自然景观、伟大的人文景观,都在备选之列。
之后,世界各地代表齐聚北京,在和谐友好的气氛中,共同拟了一个单子,通过传真,发给了远在天庭的玉皇大帝。中国侯选的景观是长城——因为,在中国人看来,长城是中国人建造的世界奇迹。它全长8851.8公里,横亘在中国北方,成为抵御北方游牧民族入侵的最坚固的屏障。工程之浩大,建筑之雄伟,跨越时间之长,都是举世无双的。此外,长城沿线,自然风景也千差万别。东接渤海,中跨山峦,西连无边的沙漠。人文与自然,在长城上得到了最好的体现。加之,长城是中国的,成为嫦娥观光首选,铁定无疑。所有中国人都这么想,不容置疑,不许争辩。
不久,却传来了令人震惊的消息:长城落选了。这下,可出了大乱子。媒体大哗,群情振奋,所有人打死都不相信,长城会被刷下来。甚至有人怀疑,这是愚人节的恶作剧。主管旅游的领导们,非常重视。他们以半官方身份与玉皇大帝秘书处取得了联系。
玉皇大帝秘书处,也很配合。他们答复:“嫦娥“落地”,是一次世界性盛会。为了保证客观、公正和科学地选择入选景点,秘书处特地从距离地球最近的星球火星聘请了108位专家。由专家按照预先制定的评估体系,对备选景点综合打分、评比、排名,然后决定哪一个景观入选。评估指标、过程,以及评估结果都是透明的,如果需要,秘书处可以将专家评估意见反馈给你们。”
旅游局当然想知道,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长城被PK掉的。随即,玉皇大帝秘书处,发来一份专家委员会的评说词。
“我们秉承一贯的科学态度,对地球各地的自然和人文景观,逐一进行了最详尽的实地勘察,并详细阅读了每个景点的申请报告。对人文景观而言,我们的目标是要筛选出代表当时最高科技水平、最高管理能力,并在历史进程中发挥重大作用的人造工程。这一类工程,备选的有埃及金字塔、亚历山大灯塔、巴比伦空中花园、印度泰姬陵、墨西哥阿兹特克神庙、梵蒂冈圣彼得大教堂等。中国入选的有都江堰和长城。”
为此,专家委员会构建了人文景观评价体系,这个体系,有四个维度:
第一,建筑技术,即:该构筑物是否反映了那个时代,最领先的建筑技术;
第二,管理水平,即,施工管理,是否代表了那个时代最杰出的管理水平;
第三,社会和经济价值,该工程建造过程中以及建成之后,造福社会、造福人民的程度如何,对经济、社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是否起到了重要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第四,象征意义,它是否集中代表了某个国家或民族的精神,或者,对某个民族集体心理和文化之形成产生了积极的作用。
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民,不爱自己的国家;也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民,不把自己国家的自然和人文景观,当成宝贝的。可是,嫦娥归省是一件大事,不可感情用事;我们要把地球人民战天斗地的英雄事迹,展现给嫦娥,并通过她传达给玉皇大帝和居住在上层空间的每一位先人;我们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严把质量关,争取把更好地景观呈现给“嫦娥姐姐”。
专家委员会对长城的评价是:
长城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集体汗水的结晶,上至春秋诸国,历经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国,下至大明王朝,一代一代的劳动者,为此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劳动。不过,本委员会也不能只说好话。我们十分遗憾地指出,长城仅仅是千万民众千辛万苦勤劳的成果,却不是智慧的凝结。
长城虽然工程浩大,但其建筑技术并不是同期世界领先水平,更不是最高水平。中西部长城,是三合土夯起来的;还有大约2000多公里的长城,依山就险,不费一砖一瓦;其最坚固的部分,是“夹心饼干”,外墙是专门为长城烧制的青砖,内层则填充乱石和粘土。举世闻名的八达岭长城,采用的就是这种方法。砖瓦、三合土以及茅草和碎石,作为建材,即使在古代,也是没有技术含量的。石材,只在长城的基础部分有少量使用,一方面是出于成本的考虑,另一方面,也是由于加工石材的技术不到家。
埃及金字塔之引人入胜,一个特别重要的原因,是金字塔所用石料。开采、打磨、运输、提升,并一丝不差地砌成四面规整的金字塔,堪称奇迹。每块石头平均重2.5吨,最大的超过50多吨。整个金字塔有230万块石头,据说,10万人用了30年时间,才干完。
实际上,至今也没人明白,石块究竟是用什么工具从山体上切割下来、打磨平整的,这就是奇迹。所谓奇迹,就是它超出了常人能力的极限,“人海战术”也不能奏效。靠“人多力量大”,靠“群众运动”,靠“人民战争的汪洋大海”达到的结局,不能算是奇迹,只能叫做“功夫”——长城就是“中国功夫”。英国的巨石阵,被称为建筑奇迹,也是这个原因。石器时代,金属冶炼是高科技;“没有金刚钻,不能揽石器活儿”;埃及和英国人,是石器时代“先进生产力”的代表。因为,只有掌握了最先进的冶炼技术,才能制造出“削石如泥”的贵重金属。否则,人再多,也不可能把石头掰开。
有关管理水平,中外学者进行了大量富有创造性的研究。比较典型的是奥地利的卡夫卡——卡夫卡没来过中国,也没上过长城。可是,他却是一条好汉。他在《中国长城建成时》一文中,这样描述长城的建造过程:五百米长城约在五年内可以完成,然后,那些包工头们通常已经百无聊赖,精疲力竭,对自己、对长城、对整个世界都失去了信心。因此,当他们还沉浸在一千米长城会合的兴奋中时,就已经被派到老远老远的地方去了,旅途上,他们看到一段段完工的长城突兀而起,经过上级领队们的大本营,接受了勋章,见到了从深谷下涌来的新的劳动大军的欢呼,见到树林被砍伐,以用于施工的脚手架,到山头被凿成无数的砌墙的石块,看到虔诚的信徒们在圣坛上诵唱,祈祷长城的竣工。所有这一切,慰平了他们的情绪。于是,像永远怀着希望的孩子,他们告别了家乡,重返岗位,为民众事业效劳的欲望又变得不可遏止了。
分而治之各个击破,是传统中国政治的秘诀之一。这一秘笈也推广到了长城建设的“伟大事业”中来,分段包干,也许就是修长城发明的。这种方法,非常有效。直到1978年,“大包干”依然一试就灵。可是,我们不能据此以为这是一种高级的生产管理方式。因为简单,所以易行;或者说,恰恰是由于“包干”技术含量低,任何人都能活学活用,才使它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并流传至今。
我们不妨,沿着卡夫卡的思路,继续分段包干修建长城:在距离长城数千里地之外的偏僻乡下,一队队人马正在集合。他们都是村里的青壮年,是农村经济的骨干。此时,他们要出发了,送别他们的是年轻貌美的妻子、白发苍苍的母亲和风烛残年的老祖母;这一去,就不知道哪一天才能回来。他们带着干粮,卷着铺盖,行走在崎岖不平的国道上。在九州大地的每一个乡村,都有这样的团队。他们目标一样,目的地却各有不同。在大路上、十字路口和繁华集镇,这些人马遇见了,彼此打过照面,询问来自何处去往何方,再各自上路,向着长城一线集结。每一路每一队人马,规模都不是很大,因为,他们的工作量相差无几,都在500米左右。
长城的作用如何呢?长城是防御性工程,分段修建必将留下许多缺口,只要缺口存在,防御的功能就无法实现,而事实上,很多缺口至今也没有被堵上。如此重大的缺陷并非没有人发现过,不过,随着时间推移,人们的看法改变了——高高在上的统治者,根本无暇顾及工程质量;具体的劳动者,也就是那些搬砖和泥砌墙的民工,才不管有没有豁口呢。豁口越多越大,他们的工作量越容易完成,何苦呢。
指望这么一个“漏洞百出”、横跨数千里的墙体,据敌于长城以外,纯属空想。对小股流寇、散兵游勇,长城能起到“绊脚石”的作用,可对于日行千里夜走八百的蒙古雄兵,长城只是一道练习骑行的篱笆,日夜之间,中原已经在成吉思汗的马蹄下了。不止如此,从汉代的匈奴、蒙古骑兵,到满清八旗,再到后来的日本鬼子,长城,没有一次顶过大用。对此,康熙说得很明白:秦筑长城以来,汉、唐、宋亦常修理,其时岂无边患?明末我太祖统士兵长驱直入,诸路瓦解,皆莫能当。可见守国之道,惟在修德安民。民心悦则邦本得,而边境自固,“众志成城”,是也。
自从修了长城,长城之外,就是“敌占区”;敌人不能“进城”,人民也不能“出城”。敌人不归我们管,他想来想去,都看他自己是否高兴。老百姓就不行了,中国百姓都是顺民,个个遵纪守法,政府不让出去,自然是为人民着想,人民也信政府的,果真不出长城一步,就像唐僧躲在孙悟空画的圈子里一样。不过,也不必对政府感恩戴德,政府自有政府的想法——人民,对专制政权来说,就是一群会下蛋的“母鸡”。“母鸡”跑了,政府吃什么啊。在这个意义上,长城乃是世界上最长的围栏,之内,是极权国家驱赶的羊群。长城的作用,和美国西部牛仔防止牲畜“出栏”的栅栏,一样。可见,长城“攘外”不足,“安内”有余。
1937年,日本历史学家随着日本兵,进入中国内陆。以考察为名,获取中国经济地理情报。著名历史学家江上波夫,也在其中。他对长城的评价是:“被称为世界奇观的万里长城,从南口附近连鸟都飞不过的山巅上蜿蜒而上,俯瞰着华北大平原,至今,仍默默见证着中华三千年荣辱兴衰的历史。……在此(张家口北部),我们仍可以看到,为了防止北方游牧民族入侵,与南口一样,在山梁上建造了幼稚可笑的壁垒。”
江上对长城的评价是矛盾的,一方面,长城是“世界奇观”,即,看上去很美;另一方面,从防御功能上看,毫无意义,因此,它是“幼稚可笑的壁垒。”
修建长城,开支巨大。明朝之前,不去理论了。据黄仁宇先生《16世纪明代之财政与税收》一书:1546年,宣府和大同地区——民工都是免费的,即不计算雇佣民工的花费——每修筑一英里,耗银6000两;1558年修筑蓟镇长城,雇佣劳动力每英里耗费6357两。当征发劳动力时,当地人口实际支付了7倍于此的金额,管理不当也会将劳动力成本提高到每英里44500两,人们已经对此提出了责难。
同一时期,一名职业军人的装备和军费,却要“低廉”得多。明军援朝与丰臣秀吉作战的时候,每一个明军士兵一个月的消耗是2两白银;当时,日本人的武器是鸟铳,中国军队则使用装备有火器的战车。16世纪晚期,俞大猷和戚继光极力主张大规模使用战车进行防御。1609年工部记载,每辆战车的造价是30两白银。
要是把花在修长城上的钱,挪用挪用,多买多造鸟铳战车以及“高薪”雇佣士兵,努尔哈赤的军队,可能就没那么容易进犯北京了,明朝也不至于亡得那么快了。实际上,这个道理,当权者并不是不明白。只是,在他们看来,最大危险不在外而在内,所以,修长城是一个最好的借口——把中国民间蕴藏的勤劳、智慧,勇气和激情都集中起来,投入无休止的长城修建工程中,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既消磨了人民的斗志,也榨干了民间的财富。广大帝国的每一个乡村,都是老幼病残,大大降低了农民动乱的可能性,并有益于地方当局的统治。
技术上落伍、管理上水平低下,耗资无数,作用却有限的长城,能作为中华民族的象征吗?如果能,它的内涵是什么?它代表着一个民族的自我封闭和自我满足,代表着专制皇权对大多数人民的奴役和愚弄,代表着不问实效、不求实用,好大喜空,也代表着一种腐朽、破败、不堪一击和落后的文化。
看了专家委员会的评述,旅游局的领导和专家们,倒吸了一口凉气,脑门上汗如雨下。他们想,长城入选,看来是没希望了。
如此重大的问题,有关国家荣誉民族尊严。旅游局的官员,不敢怠慢,马上打电话向高级领导汇报和请示。领导就是高,他说,这个结果我早料到了。和其他国家的人文景观比起来,长城只有一个优势,就是大。可是,这么巨大的工程没有技术含量,反倒成了劣势了。即便如此,我们也不能让长城落选。因为落选了,13亿人民在情感上是难以接受的。我们要把工作做得深入、细致一点,深度挖掘一下长城的内涵,看看有没有可称奇迹的卖点。
不久,有一份报告递了上来。报告说:中国自古就有登月的宏伟构想。为了实现这一伟大理想,世世代代的中国人,前赴后继,进行了艰苦卓绝和富有创造性的工作。长城,就是登月的云梯。阻挡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只是长城一个非常微小的副作用。长城最终的目的,是要立起来,成为通向月亮的天梯。眼下的长城,是整个登月阶梯的一期工程。先展开平放在地上,等时机成熟,绵延万里的长城就会树立起来,实现中国人走向太空和月亮的非凡事业。
高层领导一边看,一边点头,并自言自语道:国人的智慧,真是无穷无尽。这个有关长城的包装,做的太好了,简直匪夷所思。他大笔一挥,圈阅,并命令下属尽快上报给玉皇大帝以及专家委员会。
玉皇大帝烦着呢,此时,中国旅游局的上诉材料送到了。看完报告,玉皇大帝喜笑颜开,心中暗想:这就对了,城不在长,而在高,就像叠罗汉,要是能叠十个人,就是奇迹了。可要是13亿人一字排开躺在地下,就算绕赤道一圈,又能怎么样呢。
专家委员会也得到了一份与玉皇大帝相同的上报材料。为此,大多数专家都改变了自己原来的看法。他们决定将长城纳入嫦娥“落地”旅行的必经景点。不过,也有少数专家坚持保留了反对意见。
长城入选的消息,传回地球,传到国内。万众欢腾,举国同庆,全国人民都翘首期盼,盼望着嫦娥腾云驾雾仪态万千地降落在万里长城之上。那一刻,一个伟大民族的伟大奇迹,将再次受到全世界人民的注目;那一刻,全中国人民都将为长城的雄伟壮观和悠久历史,感到无比自豪和无上的光荣;
2009年4月28日星期二,20:08分,北京望京家中
望京花园东区,北京高校住宅小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