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靖威:我国经济应防止金融化和虚拟化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141 次 更新时间:2012-03-01 21:29

进入专题: 金融化   虚拟化   中国经济  

姚靖威  

《红旗文稿》(2012年第04期)刊载了学者朱炳元的文章《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正在加速金融化和虚拟化》,文章分析阐述了当代资本主义经济正呈现出经济加速金融化、金融日益虚拟化、实体经济空壳化、日常消费借贷化、国家走向债务化、人民大众贫困化等六大趋势。如果细读此文,再对照我国当前的经济现实,不知读者有何感想。但在笔者看来,可以把这篇文章的题目稍作改动,仍然贴近我国的现实,题目该怎样改呢?就改为“中国的经济正在加速金融化和虚拟化”,所以笔者建议朱炳元先生用这主题,再申请一笔研究基金,当然这只是一句玩笑话。

因为读罢此文,让笔者联想到了不只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趋势,而更多地联想了我国的现实经济。所以,朱炳元先生的研究对当下我国的经济发展发展思路是一个绝好的提醒,正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在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和充分借鉴吸收人类文明发展成果的名义下,我国经济西化的步伐是大大加快了,几乎到了照搬照抄的地步,欧美有什么,我国就搞什么,随后我们也就有什么了。经过这么几次下来,可以说,我们的国家和人民被折腾得不轻。

朱炳元先生在其大作中谈到的趋势,虽说是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趋势,但笔者看倒像是在说我们自己。金融化、金融日益虚拟化、实体经济空壳化、日常消费借贷化、国家走向债务化、人民大众贫困化,这些在我国的现实经济中都可以对号入座。

一、金融化加速

我国金融业在近几年的发展可谓突飞猛进,国有、外资、合资、独资、股份等银行,齐头并进,大、中、小银行遍地开花,而银行的收费项目也是不断创新,花样频出。金融业取得的业绩也是令人刮目相看,2011年几大商业银行的利润已达1.2万亿。大型企业、民间资本参与放贷,亦如雨后春笋。真可谓“形势喜人”。

二、金融资本虚拟化

期货市场、股票市场、金融衍生品在我国迅速建立推出,规模扩大真乃一日千里。“金融资产的运作越来越脱离实体经济”、“金融资产迅速膨胀”、“金融衍生品恶性泛滥”,对照朱先生的原文,人们只需要把几个数据做个修改填空。

三、实体经济空心化

虽然我国多年有着“世界工厂”之名,但是,几年来房地产业的畸形发展,流动性的泛滥,以致身处实体经济的企业家、经营者已经不安心或无法安心于实体经济,实体经济正在加速弱化和空心化。投机炒作、放高利贷,轮番上阵,资本找寻快速的增值途径。正如温州一位企业老板所言,辛辛苦苦地干一年,竟然不如老婆炒上几套房子赚得多。真是让实体经济企业家郁闷得狠。

四、日常消费借贷化

高房价、高物价、通货膨胀、高学费、工资增长低于GDP的增长速度,以至于很多民众个人和家庭处于借贷状态、透支状态,成为“蜗居”、“房奴”者大有人在,很多个人和家庭让银行贷款压得喘不过气起来,银行如附在身上的“水蛭”,尽情地“吸血”。

五、国家运行债务化

这个问题似乎在我国不存在,因为我国有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国家有钱可以借给美国,可以借给欧洲,可以借给非洲,俨然一个超级大富豪。然而,地方债务却已经达到了10万亿,这只是表面的数据,隐性的债务至今却未能浮出水面。即使国家存在着资金的巨大缺口,也可以通过高征税、使用国有企业利润、甚至印发钞票来加以弥补。这也是我国经济有别于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大特色。对此,百姓只能无奈接受和承受。

六、人民大众贫困化

廉价劳动力的大量使用,工农收入长期得不到增长,社会财富迅速向少数人积聚,人民大众的贫困化也是情理之中的事情。高房价、高物价、高通胀,加速了人民大众的贫困化。有关资料表明,我国的基尼系数已经突破了0.47,由此可知,我国人民大众贫困化的程度。我国经济的虚拟化和金融化更是加快了劳动人民的贫困化速度。

通过上述的对比分析,不禁让人产生一个疑问:我国到底还是不是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我国到底要不要搞社会主义?如果不要搞,就不要“挂着羊头卖狗肉”,不要把社会主义当做一个幌子。

七、政经改革的紧迫性

如果要继续搞社会主义,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就要坚决地防止经济的金融化、虚拟化,改变人民大众贫困化及趋势加剧的状况,扭转实体经济空心化的趋势,有效遏制投机谋利行为,实现国家预算必要的透明化,降低税收,削减政府开支,精简党政机构,减少政府投资的低效性,消除党政机关的腐败现象,真正实现劳动群众当家作主。而要达成这样的目的,政经改革已势在必行,尽管这些改革存在着巨大的艰巨性和复杂性。

2012-2-29

    进入专题: 金融化   虚拟化   中国经济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071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