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宏:争战太平洋——二十一世纪正在进行中的中美博弈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100 次 更新时间:2012-02-04 14:11

进入专题: 美国新军事战略   南海   中国石油安全  

李剑宏  

【内容提要】美国新军事战略的出台,标志着中美两国进入太平洋争战时代。尽管中国不愿与美国发生正面的对抗,但国际局势的变化已经使中国身不由己地卷入与美国的斗争。本文通过深入分析国际和中美两国局势的演变,旨在探讨中国在不可避免的中美斗争中取胜的路径,并提出中国争战太平洋战略的三个原则和六项要点。

【关键词】美国新军事战略 南海 中国石油安全

【作者简介】

李剑宏,独立学者,北京中和经世信息技术研究院院长,中和文化研究所所长,剑虹评论网总编,著有《王权论》等。

一、世界已经进入“震荡时代”,中国已经不可避免地卷入中美政治、经济和军事斗争

1、世界进入震荡时代

2008年的金融危机和2011年的欧美债务危机,给这个世界的和平与发展蒙上了一层浓重的阴影。欧美诸国面临的挑战与问题非常严峻。2008年的金融危机,始于小布什政府奉行的新经济自由主义政策,认为市场有自我调节能力,政府不应干预,在伊拉克战争后,美国经济低迷,政府倡导民众消费以刺激经济,但疏于对贷款金融机构的监管。贷款机构急功近利,采取零首付、零利率的办法努力刺激消费。美联储在四、五年中不断降低利率,以配合政府政策。华尔街金融家们则乘机发展金融衍生品,谋取高额利润。美联储涨息后,没有稳定收入的购房者只好把付不起利息的房子退还给贷款机构,从而引发次贷危机,一年后,那些以房贷作为抵押的金融衍生品无法为继,金融泡沫破灭,金融危机爆发。

金融危机迅速波及欧美诸国,从而引发债务危机。希腊首当其冲,接着整个欧盟陷入债务危机。到了今年,美国联邦债务首次超越美国国内生产总值(GDP)。据最新数据估计,美国GDP约为15万亿美元,而国债已达15.23万亿美元。也就是说,美国联邦债务已经超越美国的经济产能。据《今日美国报》报导,白宫预测国债在2020年将达到23万亿美元以上,远超预计的国内生产总值22.5万亿美元。但不幸的是,面对债务危机,经济学家们虽能找到一些可以取得共识的解决办法,而美国国会则因党派之争和金融资本利益,无法达成政策共识。奥巴马政府上任后就开始制订金融监管法案,但受到共和党阻挠。经过长时间的争吵、辩论和妥协,法案于2010年7月在国会通过,但政策最核心的部分已经删去,华尔街的金融衍生品问题没有触及,法案更多考虑的是如何发现和解决危机,而不是从根本上阻止危机的发生。

面对政治分裂、两极分化、贫富差距扩大、金融寡头控制政治、失业等严峻现实问题,美国民众发起了“占领华尔街”运动,运动迅速风靡美国,并得到美国以外的国家城市,包括伦敦、巴黎、布拉格、法兰克福、多伦多、墨尔本、东京、科克等的响应,波及近百个国家的近千座城市。

针对复杂的经济形势,世界银行于2012年1月17日发布了《全球经济展望》报告,将今明两年全球经济增长预测大幅下调至2.5%和3.1%,并认为全球经济已进入非常困难的阶段。虽然美日经济表现相对强劲,报告还预测中国经济今明两年的增速将分别为8.4%和8.3%,但报告主笔安德鲁?伯恩斯提出了严重警告。他认为,一旦经济危机升级,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增长率降幅可能达到或超过金融危机时的水平。

在这两次经济危机中,中国幸运且成功地抵御了风险,但国际经济危机仍在继续发酵,作为国际市场的一员,面对经济危机的持续冲击,中国自2007年以来的经济过热引发的滞涨风险和出口导向型的经济结构问题逐步显现,2011年四个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GDP)呈逐步下滑趋势,(1)而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则比去年同比上涨5.4%。

在经济下滑、物价上涨的同时,社会综合治理问题层出不穷,群体性事件有逐年递增态势。及至2011年乌坎事件和今年全国多个地区集中发生的讨薪维权事件,暴露了中国在政治和社会治理政策方面很多的缺点。这也印证了我在2009年初的判断:“一方面,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速度逐渐减缓,另一方面,各种社会矛盾开始逐渐激化。二者成反比的关系。社会矛盾的激化必然造成社会的震荡,影响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但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减缓,也会使各种社会矛盾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突出的表现出来。”(2)

2、国际形势发生了不利于中国的变化

在世界陷入低迷的经济状态和尖锐的社会矛盾同时,国际局势也必然发生显著变化,其中受影响最大者,就是中国。围绕南海海域,中国被迫卷入多国的外交、军事摩擦事件。自奥巴马入主白宫以来,先是菲律宾于2009年2月17日通过“领海基线法案”,将中国黄岩岛和南沙群岛部分岛礁划归其国土;接着马来西亚总理兼国防部长巴达维于2009年3月5日登陆南沙群岛的弹丸礁和光星仔礁“宣示主权”;在2009年3月8日发生中美舰艇南海对峙事件后,美国国防部3月9日指责中国船只在国际海域“骚扰”美国海军在“公海”执行“任务”,又于3月25日公布最新的《中国军力报告》,称南中国海已经成为东北亚和东南亚国家重要的安全考虑因素,暗示中国威胁邻国安全。此后,东亚一些国家对中国的挑衅越来越肆无忌惮,多次出现扣押中国渔船、在中国海域开发油田、军舰开进中国海域巡航等事件。到了2011年,挑衅行为尤其明显。如果向上追溯,美国向东亚国家发出明确的美国将干预南海的政治信号,是在小布什执政时期。1995年5月美国众议院通过了“美国海外利益法案”,该法案宣称,南中国海的航行自由对美国及其盟国的国家安全“至关重要”,任何用武力夺取该区域岛屿的行为,将引起美国的“严重关注”。在此之后,美国国际关系理论的新自由主义代表人物、提出“软实力”概念的助理国防部长约瑟夫?奈于1995年6月表示,如果南沙群岛发生军事行动并妨碍海上航行自由,美国就准备进行军事护航,以确保航行自由。这是美国政府要员第一次表示可能对南中国海问题进行军事干预。

奥巴马上台以后,延续了小布什的亚洲战略,从经济和军事两个方面明显地对中国采取遏制和对抗政策。

在经济方面,首先,面对全球经济中心不可逆转的东移之势,为摆脱经济增长缓慢之痛,2008年9月,奥巴马参与了排除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rans-Pacif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谈判,旨在阻止亚洲形成统一的贸易集团,弱化目前亚太地区已经存在的多个多边贸易框架,如中日韩三边FTA自贸区谈判、东盟“10+3”、“10+6”框架等;试图全面介入东亚区域一体化进程、重塑亚太区域经济整合进程、稀释中国的区域影响力、主导并控制占全球经济总量近35.5%的自由贸易区;在贸易协议中推行美国的全球价值观,确保其地缘(政治、经济、安全和出口)利益。美国加入TPP表明,美国正努力通过借助亚洲经济增长的态势来解决国内经济发展问题。其次,美国通过炒作人民币汇率话题,在政治和经济领域对中国施加压力,迫使人民币升值,以此捍卫美元的货币霸权地位。

在军事方面,首先,2011年1月5日,美国推出新军事战略报告,(3)在缩减军事预算的同时,加强在亚太地区的战略部署,奥巴马声称:“预算减少不能以削弱关键地区力量为代价。”(4)报告三次提到中国。该报告称,“从长远来看,中国在亚太的崛起给美国经济和安全等许多方面产生了潜在的影响”。报告明确表达:在美国预算面临整体紧缩的情况下,美国未来将逐渐远离地面战争﹐重新调整军队应对亚洲和太平洋地区的威胁,加强海军和空军力量在太平洋和霍尔木兹海峡与中国和伊朗抗衡。美国CNN新闻在2012年1月6日的题为《中国是美国的新敌人吗?》报道中分析说:美国总统奥巴马提出的新军事战略从中东“旋转”到远东,重点是针对中国这一目标集中军力部署。报道说,没有像加税或是公众辩论的国会投票那样大张旗鼓,美国政府正在缓慢而稳步地把中国定性为一个咄咄逼人的超级大国,如果有必要将备战中国。(5)其次,在新军事战略推出不到一个月的时间,美国加紧了对伊朗的经济制裁,1月10日,美国总统特使、财政部长盖特纳访华,意在游说中国停止从伊朗进口石油。伊朗出口到中国的石油占中国全部进口石油的10.1%,攸关中国经济生命线,这促使中国拒绝美国要求,美国随即开出了第一张制裁单——对珠海振戎公司进行经济制裁。伊朗则针对美国的经济制裁发出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的警告。众所周知,霍尔木兹海峡是世界上最为重要的海上石油贸易通道之一,包括沙特、伊朗、伊拉克、阿联酋、科威特、卡塔尔等海湾国家的油气出口90%要经由这条唯一的水道输送到世界各地,全球1/3以上的海上石油贸易要经过霍尔木兹海峡运输。如果霍尔木兹海峡被封锁,将人为制造全球石油供应短缺,会造成石油价格上涨,对多国经济尤其是中国经济予以沉重打击,引发一系列的地区军事冲突。而若不封锁霍尔木兹海峡,美国则可以毫无顾忌地打击伊朗,这样通过战争威吓方式就能控制国际资本继续流向美国,至少在短期内确保美国债务安全。这迫使日本、韩国、中国等相关国家做出表态,希望阻止美伊冲突升级。尽管美国因大选在即和军力调整等因素暂时不会对伊朗动武,但战争已经越来越近了。

二、中国应对国际局势缺少清晰、长期的战略规划,陷入被动应付和受制于人的境地

1、从近期看,面对南海局势和美国咄咄逼人的姿态,中国表现并不尽如人意

第一、在美国财务部长盖特纳游说中国和美国一起共同制裁伊朗遭到拒绝而开出对中国珠海振戎公司的罚单之后,1月14日温家宝总理开始对沙特、阿联酋、卡塔尔三国进行正式访问,并出席在阿布扎比召开的第五届“世界未来能源峰会”开幕式,这是中国领导人第一次访问卡塔尔,也是中国总理10年来首次访问沙特,20年来首次访问阿联酋,其目的极为明确——确保中国的石油供应。这表明中国政府面对美国的强大压力,采取放弃伊朗寻找能源替代国家以保护中国石油供应的外交思路。这一外交行动实质配合了美国对伊朗采取经济制裁进而实现军事打击的目标,使美国加快了解决朝鲜问题的时间表,同时,中国与亲美的石油出口国家,如沙特等美国扶持的傀儡政府签订合同,使中国的石油供应变得受制于甚至可能听命于美国。我认为,如果和这些国家保持长期的石油关系而非缓兵权宜之计,会对中国经济的稳定发展、以及保持中国独立自主的经济体地位,造成深远的负面影响。

第二、在美国的外交攻势下,中国表现出不适当的姿态。1月17日,国务院副总理李克强会见了中断一年的中美“二轨”高层对话美方代表;同日,国家副主席习近平会见了布什家族成员——美国佛罗里达州前州长杰布?布什。这表明,中国当局正努力通过与美国非官方的、非正式的渠道,“消费”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执政时期建立的美国人脉与政治资源,通过中国未来领导人与美方代表的接触,试图以此缓和美国咄咄逼人的对中国的攻势,继续小心谨慎的保持与美国友好合作的关系,并传递中国对美合作政策将继续延续的外交信号。问题的关键在于,面对国家利益问题,面对严峻的经济社会形势,试图维系霸权地位的美国一旦发现了亚太地区是搭乘经济便车和遏制中国超越美国经济的关键,绝不会因为中国示好而放弃其打算。

第三、中国官方媒体试图淡化和掩盖美国的新军事战略对中国的意图,并释放出中美应当友好的信号。美国推出新军事战略报告后,中国官方媒体无一例外地删改报告中的对华内容,把美国对中国发出的军事威胁,篡改成美国为了保障中国和亚太的“安全与繁荣”,并掩盖了美国新军事战略的第一打击目标是中国的事实。一些国际问题专家也通过电视、报纸、网站等方式,将美国的新军事战略解释成“纸老虎”,认为美国受经济、政治及地区冲突羁绊,不会对中国产生实质性的威胁,表现了盲目乐观的侥幸心理和外交投机心态。甚至连一向以意识形态色彩强著称的人民日报社下属《环球时报》,1月18日也刊登了《中国不能以一己之私而将美国假想为敌》的评论文章,作者是清华大学中国战略与公共外交中心主任赵可金,而此机构是中国政府的知名智囊机构之一。该评论以抨击民族主义为名,瓦解中国民众正当的国家主权意识,发表后,美国自由亚洲电台进行了高调报道。

2、从长期看,中国缺乏涉及自身利益的国际关系战略,陷入被动应付之境

在南海争端问题上,中国周边邻国有着清晰的、不约而同的、心领神会的战略构想,这些战略包括:区域多边主义,国际化和大国政治化,战略的核心在于使南海争端复杂化,并期望美国参与南海问题,给中国树立一个强大的对手,在中美抗衡中从南海的资源和主权方面谋取更多利益。中国面对南海争端问题,提出“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主张。事实上,搁置争议的结果是菲律宾、马来西亚等国公然宣示主权;共同开发的结果是越南等国单方面与石油公司签订合同开采石油,中国则在周边国家罔顾此主张的情况下束手无策。

在东亚自由贸易区问题上,美国加入排除中国的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意在主导东亚经济,1月5日美国新军事战略的出台,表明美国不惜以军事手段和中国抢夺东亚地区利益的姿态,这一军事战略将有力地分化东盟国家间的关系,使东亚一部分国家向美国靠拢,并借助美国保护伞,在南海问题上可能向中国提出更多的资源和主权要求。这使得南海问题出现了既定事实意义上的区域多边主义、国际化和大国政治化,今后中国在解决南海问题上更加棘手。

在石油供应方面,也显示出中国缺少战略眼光。美国在九?一一事件后即宣布伊朗为“邪恶轴心”国家之一,这意味着美国迟早要对付伊朗,我在2007年即已论及美国对伊战争的动因。(6)那么,对伊朗问题应该有两种可供选择的预案:第一种预案:既服从美国的规则又符合国家利益。自2001年到2011年,中国有十年时间可以寻找替代伊朗石油能源供应的国家,至少在美国宣布从伊拉克撤军时即应着手准备,最迟也应在2010年8月美国从伊拉克全部撤军时着手准备。这样就不会在美国对伊朗发出战争威胁和经济制裁时仓促寻找新的石油出口国家,以至于“病急乱投医”,找到美国在中东的亲密盟友沙特作为石油能源供应替代国;第二种预案:不服从美国的规则,但要实现国家利益。中国力挺伊朗,阻止美国、以色列等西方国家攻击伊朗,至少要找到在美国经济制裁伊朗时确保中国石油供应安全的办法。从现在的情况看,这两种预案中国都没有准备。

美国出台的新军事战略,将中国列为头号敌人。针对此战略,中国政府的立场是含糊和暧昧的。目前学术界有四种观点:一、同情说。有学者认为,新军事战略的出台是奥巴马应对选情迎合鹰派做出的,应予理解和同情。但问题是:难道美国为选举之需做出损害中国利益的事就应该得到理解和同情吗?如果仅为选情之需而出台此威胁和损害中国的战略,其道义和让中国同情的落脚点何在呢?二、衰落说。有学者认为,美国经济问题严峻,短期内不会对中国产生威胁性的举措和具备改变当下远东局势的能力。这种观点低估了美国经济恢复的能力,不熟悉美国长期以来为维系国际霸权地位所做的努力,具有投机和侥幸的心态。三、善意说。有学者认为,美国的新军事战略虽然瞄准中国,但并不寻求和中国对抗,而目的在于实现东亚力量均势,维持亚太地区和平。这种怪诞的逻辑无视美国新军事战略明白表述的内容,颇有掩耳盗铃之嫌;四、道义说。有学者认为,从历史看,相比其他列强,美国对中国是比较友好的,美国谋取国家利益是情理之中,因此中国不必要对新军事战略过于在意,也不要以一己之私与美国为敌。这种观点不仅模糊了中国的国家利益界限,还麻痹着公众对美国新军事战略必要的警惕意识。以上四种观点甚嚣尘上,努力为美国利益辩白,在中国颇有市场,掌握着舆论话语权。中国政府缺乏明确、坚定的立场表达,给这些混淆国家主权与国家利益的言论制造了空间和机会。

3、中国政府对美政策的特点和根源。

综上所述,可见中国政府对美政策表现出模糊性、摇摆性、软弱性和妥协性的特点,这根源于四个方面。第一、外交是内政的延续,中国目前面临的许多问题离不开美国的支持与合作,在促进经济增长、抑制通货膨胀、维护国内稳定方面,中国需要美国;第二、执政层意识形态分化、执政思路不清、战略决策彷徨。自毛泽东思想在中国改革开放后被稀释、边缘化以后,中国一直缺少可以凝聚和整合朝野共识的意识形态力量,尤其在强人政治时代以后,缺少政治核心的决策层在许多问题上出现分化、分歧和矛盾,缺少政治共识必然造成执政思路含混不清,在政策制订和执行方面呈现出价值观截然不同的观点和做法,很难形成富有创新意义的、有胆魄的、长期的战略决策,表现在对美问题上,往往被动应付、临时决策;第三,改革开放三十多年后的今天,美国的文化和价值观主导世界,中国社会在开放变迁过程中,在党、政、军、团和知识分子阶层中间,哈美派不在少数,这部分人占据领导地位,掌握话语权,比较有利于产生符合美国利益的政策和主张。加之近年来绝大多数的“裸官”都逃到美国,许多高干子女在美国接受教育、持有绿卡,甚至加入美国国籍,客观上造成了国家利益和资源的损失;第四,2012年中共十八大将选出新一届国家领导人,值此换届之时,中国需要一个和平安宁的外部和内部环境,以实现权力的平稳过渡,故在对美外交方面宁愿采取忍耐和妥协的态度。

尤其需要值得高度关注的是,在当下中国,许多赞赏美国政治价值观的人,往往在国家主权与利益问题上产生糊涂认识;争取国家利益的人,往往本能地拒斥美国政治价值观。究其因,这是中国在开放环境下,传统意识形态崩溃,新的意识形态尚未形成之时,思想意识领域长期接受美国宣传的“人权大于民族”、“民族大于主权”观念的必然结果。中国作为一个有着五千年文明传统的国家,在一体化社会结构向近现代社会转型过程中,在开放环境的现代化变迁中,已经失落了文明。正如美国政治学者亨廷顿所言:“一些国家的领导人有时企图摒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个文明转向另一个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从适从的国家。”(7)近些年中国对美政策的表现,与本国文化的失落有很大的关系。美国的价值理念,对于相对落后的失去文明传统的国家,具有强大的瓦解破坏作用。作为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和最先进的国家,美国能够站在道义的制高点上,通过要求他国改善人权和实现民族自决这样的攻心议题,将传统的国家主权观念彻底打碎,造成这些国家人心涣散、民族分裂、领土肢解的局面。

可以这样说,中国外交政策的表现,从更深层次的原因看,是因为中国面临的两大历史课题,或者说中华复兴两个必不可少的充分条件,迄今一个也没有解决。一是实现国家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二是建构中华文明的精神价值体系。两者密不可分。第一个历史课题,自1840年鸦片战争之后,我们就已经开始面对了,所见所闻,不外乎政治国家禁锢了社会进步,自1976年邓公开启改革开放国策,始有改观,迄今仍步履维艰;第二个历史课题,1919年新文化运动,虽然破除了儒法为核心的中华文明精神体系,却没有锻造出新的精神价值体系,文化大革命之后,中华文明彻底地断裂了。由于中国的政治和文化缺少底蕴、底气、凝聚力和生命力,造成了中国对外政策的种种困扰。

三、中国争战太平洋的战略原则与要点

从上述分析可以看到,由于中国振兴之路与美国维系霸权地位的利益点第一次历史性地聚焦在太平洋之上,中国将不得不面对和美国的斗争,这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我们必须明确,中美太平洋争战,是不可避免的历史大势。

2007年,台湾亲日派头子李登辉访问日本时,在《2007年及今后的世界形势》演讲中就曾针对中国作出了两个令人印象深刻的判断:第一,2007年后的中国经济问题相当严重,容易受到内部问题的影响,国有银行呆帐严重。他认为,中国的巨额外汇存底来自于出口的扩大,但无收益的出口扩大会使问题恶化,中国的经济会持续呈现过热的状态;第二,他断言:从2007年起到2008年的两年时间,中国正专注于取得东亚政治的主导权。短期内在东亚,中国与日本将展开主导权之争。他还估计:“今后美国将因布什政权向心力的低落化,而一时失去其在东亚的主导权。在那之后,美国与中国之间将会展开激烈的权力竞争,东亚的历史将进入美中的太平洋争战时代”。

现在,这两个预言已经成真,如果中国仍不能正视和振作,必定会在这场不可避免的中美角逐中败下阵来!

下面,笔者不揣浅陋,试拟中国争战太平洋的战略原则与要点,供读者思考、斟酌、参考。

中国太平洋战略的三点原则:

第一原则,中美之争主要是国家利益之争,并牵涉国家主权之争,而非意识形态、政治制度之争。虽然美国新军事战略提到的中国以“中共”字眼代替,但这只是美国为寻求盟国在道义和价值观方面认同而作出的政治修辞,美国也必然在意识形态和政治制度上寻找对抗中国的借口。事实上,中美之间的意识形态斗争并不是争战太平洋的主要焦点(但却是双方较量斗争的因素之一),焦点是国家利益。我们通过历史可以了解到:苏联解体后,俄罗斯沦为“二流强国”,西方国家的经济援助承诺和军事承诺都无一兑现,使俄罗斯感到受骗,同时,尽管意识形态斗争已经不存在,美俄之间争夺国家利益和地缘政治空间的矛盾却日益激烈。这足以让我们认识到,真正导致美国与他国可能发生冲突的根本原因,在于美国拼命维系霸主地位和国家利益的意志。我们可以退一步思考,即便现在领导中国的不是中共政权,美国也必将与中国争战太平洋,这是它的国家利益决定的。

第二原则,中国必须取得以主导经济为核心的东亚全面主导权,包括政治、经济、军事与文化等方面。欧美作为发达国家,资本的张力已经到达极限,而亚洲正在崛起,经济重心东移已成必然趋势,亚洲国家尤其是东亚国家“后发”优势明显。中国作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要想在未来几十年中保持较好较快的经济增长,必须融入经济发展最快的区域经济体,而东亚无论从地缘、经济发展速度还是经济互补性方面,都具备令中国快速发展的得天独厚的条件。取得经济的主导权必须借助包括政治、军事、文化等在内的保障手段。如果中国不能在东亚地区取得全面主导权,相当于将东亚拱手相让给美国,丢失了搭上最快经济列车的机会,发展空间将受到美国直接而严厉的制约,这是国际市场的竞争特点决定的。

第三原则,中国必须确保石油供应通道安全。在未来相当长的时间内,中国的能源供应离不开中东,经济规模越大,对中东石油资源的依赖也越大,中东对中国的战略地位也愈益重要。仅仅建立石油储备无法在根本上确保中国能源安全——能源储备只能维持一时,无法应对长期的能源消耗。这决定了中国必须确保石油供应通道的安全,也就是说,必须确保出口石油到中国的中东国家安全,这是中国二十一世纪的根本经济利益所在。这就要求中国必须打破西方国家控制中东石油出产国的政治格局,建立符合中国利益的中东地缘政治秩序,才能在根本上保证中国石油供应通道的安全,这是现代能源经济的本质决定的。

如果以上三点是制订中国太平洋战略的原则或者说是政治共识,我们就能必然地推导出中国争战太平洋的六项战略要点:

1、 建立与东亚国家更为广泛、深入、密切的,并区别对待的全面合作新框架

中国是世界第二大经济体、联合国常任理事国,在东亚地区具备地缘优势,与东盟国家业已形成良好的贸易关系,在地区事务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为东亚国家的经济发展注入了更多的活力。

但最近十年来,中国并没有更加积极主动地向东亚国家开放更大的市场,缺乏与东亚国家建立更加紧密的经济联接和市场融合的大举措。如果中国能够在短期内以减少贸易顺差为代价,给东盟国家以更大的市场“蛋糕”,更多的生意机会;同时加强不同国家间的文化传播和交流;推动东南亚地区无核化;尤其是建立与中国没有领土领海冲突的国家睦邻友好互信关系,和这些国家加强政治层面的交流和军事领域的合作,包括军事情报共享、军售、联合军演等;中国必能建立牢固的“东亚——中华经济文化圈”,增强对东亚国家的吸引力和向心力,牢牢地掌握对东亚的主导权。

2、 在南海争端问题上取攻势

对南海争端,在“主权在我、搁置争议、共同开发”的框架下,要对南海问题划出底线,这个底线包括:任何国家不得擅自对南海岛礁宣示主权、任何国家的军舰不得开进有争议的南海地区、任何国家未经中国同意不得擅自与石油公司签订开发合同。否则,中国将根据事态发展做出停止合作、经济制裁、断绝外交关系和军事打击的行动。而对于遵守中国底线的国家,中国则应在经济合作、高层外交、军事互信等方面做出积极的姿态,给予这些国家一定的好处。

3、 以化独渐统策略积极推动台湾统一进程

中国的地缘优势取决于“两面三线”。“两面”就是东面与西面,“东面”维系中国海洋安全,西面维系陆地安全。所谓“三线”,是西面陆地“丝绸之路”一线,东面的海洋安全分为两线,即通向太平洋和通向印度洋两个战略方向。台湾所处的位置,恰恰就位于中国海洋战略两个方向的枢纽处,台湾正好位于中国地缘战略的要冲。如果台湾回归中国,在地缘战略位置上,台湾是中国东南的屏障。有了台湾,大陆的东南部就成了中华海洋领土的腹地,陡增三至五百公里面向海洋的战略纵深,中国不仅可以从容的控制黄海、东海以至于南海,还获得了自由进出太平洋的水道。尤其重要的是,台湾东部是日本南下的必经通道,一旦台湾被统一,中国就扼住了日本的咽喉,控制了日本的地缘命脉,紧紧握住了东亚和平的钥匙,获得了和平复兴的有利条件。更为重要的是,美国失去了在亚洲钳制中国的重要战略枢纽,从根本上丧失了可以严重威胁中国大陆安全的地缘优势。

2012年国民党主席马英九在台湾领导人选举中获得连任,中国大陆未来四年对台问题可稍缓压力。不过,奥巴马推出新军事战略剑指中国南海,从更长期来看,局势对大陆不利。美国介入南海,使台湾地区的问题更加复杂化,日本则与民进党保持着密切的联系。美国对南海取得军力优势,必然给这一地区带来一定的政治与军事威慑,打破地区力量平衡,这将意味着未来四年国民党力量将呈衰减态势,民进党力量会在美日扶持下逐渐增强,在可预期的将来(四年后),可能对中国的统一大业产生较大的阻力。

中国大陆应避免僵化保守的对台政策,采取更加灵活、弹性、务实、拉拢的策略。在加强当前台海两岸经济、文化领域交流的同时,在经济方面,既要阻止台湾加入美国主导的TPP,又要让台湾以适当身份加入中国主导的东盟协议框架。在政治方面,要放弃拒绝承认台湾是政治实体的做法,但要将其设定为地区身份,放宽其参与国际政治事务的空间;要实现台海两岸最高领导人会晤,积极促成并签订政治和军事互信协议,通过法律文本的方式将两岸关系匡定在九二共识之内,防止台湾四年后发生大变,这会让中国大陆在政治和军事上取得主动。

4、 打通丝绸之路,确保陆地与海洋的能源供应安全

中国要通过外交手段用多种方式揭露以色列已经拥有核武器的事实,加强海湾国家对以色列忌惮的心理;加强与海湾国家的军事合作,尤其要开拓联合军演、共享军事情报和军售的新领域,特别在核保护方面要给予对中出口石油国家以军事承诺——任何国家对中东国家实施核战,中国将予以核弹还击,继续推行中东无核化外交政策;深度介入和支持中东国家的政治变革,使中东一部分国家的外交重点向中国倾斜;加大投资建设陆地石油管道,派出军舰到霍尔木兹海峡巡航,并对中国能源供应安全划出底线,即中国有权对任何破坏陆地石油管道和阻挠海上石油运输的国家予以军事打击。

5、 加快发展海空立体作战体系,应在2016年之前将航空母舰和歼20战机投入使用

当前,南海争端、海上护航和保护石油安全,已经成为关系中国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随着美国新军事战略对亚太地区布以重兵,日本放弃和平宪法,国际局势越来越躁动,中国加快健全和夯实海空立体作战体系,不仅必要,而且重要。中国当然不应走穷兵黩武的道路,但是,充当凶猛的豺狼固不可取,当温顺的羔羊任人宰割更不可取,富国与强兵是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

6、 争取中美合作双赢,对零和博弈(8)结果做好必要准备

毋庸讳言,中美国力存在一定的差距,至少在政治改革和文化振兴方面,中国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两国间的竞争,更多的是经济和地区内争夺主导权的竞争,这是中国在走向复兴之路上与美国不可避免的斗争。在更多领域,中美存在合作双赢的可能。美国主导的国际合作,中国应积极参与;在一些区域和领域,中国不仅要参与,更要和平地谋求主导地位。但在一些涉及中国底线的事务上,例如南海争端、台湾回归、中国石油安全等方面,中国要做好零和博弈的思想与战略准备。

注释:

1、国家统计局初步测算,2011年中国国内生产总值(GDP)471564亿元。分季度看,一季度同比增长9.7%,二季度增长9.5%,三季度增长9.1%,四季度增长8.9%。

2、李剑宏:《时代在震荡中逆转:论中国社会未来二十年的变化轨迹》,载剑虹评论网:http://www.comment-cn.net/society/structure/2009/0103/article_26210.html

3、美国新战略报告,全名叫做《维持美国的全球领导地位:21世纪国防的优先任务》。美国国防部网站有下载地址,全文16页:

http://www.defense.gov/news/Defense_Strategic_Guidance.pdf

4、奥巴马就美国2012国防战略报告发表讲话。剑虹评论网:

http://www.comment-cn.net/lecture/politics/2012/0116/article_35820.html

5、CNN原文标题:Is China America's new enemy? 原文网址:

http://edition.cnn.com/2012/01/06/opinion/etzioni-china-enemy/index.html?hpt=ias_mid

6、李剑宏:《人类究竟选择生存还是毁灭?——写在第三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前夜》,剑虹评论网: http://www.comment-cn.net/politics/world/2007/0810/article_14513.html

7、塞缪尔?亨廷顿,2010年第一版,《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修订版),新华出版社,281页。

8、零和博弈又称零和游戏,与非零和博弈相对,是博弈论的一个概念,属非合作博弈,指参与博弈的各方,在严格竞争下,一方的收益必然意味着另一方的损失,博弈各方的收益和损失相加总和永远为“零”。双方不存在合作的可能。

    进入专题: 美国新军事战略   南海   中国石油安全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49621.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