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剑宏:从王权政治到现代政治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27 次 更新时间:2012-05-30 17:40

进入专题: 王权政治   现代政治  

李剑宏  

从王权政治到现代政治

--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政治理论前沿"讲座

时间:2012年4月18日

地点: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院

主持人:庞金友副教授。中国政法大学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政治学系主任。

主讲人:李剑宏。青年学者,北京中经院院长,中和文化研究所所长。

同学们:今天在来的路上,我想起《大学·礼记》中对政治家提出的八项要求:"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为什么想起这个呢?因为我在楼下的时候,看到教学楼正面挂着八个字:"厚德明法,格物致知。"里面有"格物致知"四个字,所以引起了我的一些思考。在坐诸位都是中国政法大学研究生,今后的职业生涯大多与政治有关,或者与法律有关。不论你是做政治学研究,还是当公务员,还是以后要从政,首要的前提,是要掌握正确的政治知识,否则就没有办法给这个国家、给这个民族带来福祉。要掌握真正的政治知识,就必须要留心研究自己身边的一些事物。所以,我就想问一下大家,大家考虑过没有,中国政法大学这个名称有没有问题?

从清末到民国时期,截止到1949年之前,行政、法律类的大专院校,名字都叫做"法政","法"在前,"政"在后,表示什么意思呢?以法治国、依法行政,这也是宪政民主制度最基本的要求。1949年之后,把"法政"改成了"政法",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可能意味着,法成为政治的工具和手段。所以,这两个字的顺序一颠倒,含义就大有不同。法既然是工具,那就想用就用,不想用就束之高阁。现在一些大学已经开设法政学院了,但是不多,我也是希望"政法"能回归到"法政",如果以后中国政法大学改为中国法政大学,我相信中国最好的时代也就到来了!

今天我讲的题目是《从王权政治到现代政治》。现代政治是什么?现代政治就是民权政治,民权政治就是现代政治。这一点都不错,完全正确!至于说,有的国家现在还没有实现民权政治,说明这些国家呢,政治很落后,没有实现政治现代化。所以,现在存在的不一定是现代的,大家注意,现在存在的不一定是现代的,现代总是跟"现代性"这个概念相联系。

"现代性"其实是一个很抽象的概念,主要有三个要素:第一个是个人权利;第二个是立足于个人的民族认同;第三个是工具理性。现代总是跟"现代性"相关的,西方文明发展到现代文明这个阶段是跟这三个要素有关,所以请同学们一定要注意理解"现代政治"的含义。

从王权政治到现代政治,这个题目很大,时间有限,不可能面面俱到。那么,我重点讲三个方面:

第一,探讨政治权力与服从的永恒法则,也就是我们对政治权力的本质要作比较深入的理解,达到政治哲学的高度。哲学它是一个"道",我们所有其他的概念都是"术",你的思想没有"道"支撑着,你的所有的观念都是一堆零散的东西,就像大厦,它如果没有一个结构,只有一些碎瓦、烂砖头,那是盖不起大厦的。政治学一个最基本、最核心的研究对象就是政治权力,或者简单点说,政治学的核心问题就是国家政权问题。这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最基本的观点,我也同意。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它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的历史阶段,从社会中产生,并凌驾于社会之上的,用于协调社会矛盾,规范社会秩序的工具。这个工具呢,具有让整个社会和人民服从它的强制力。离开了政治权力的研究,或者说,脱离了政治权力如何获得,怎样行使的研究,就不能称其为政治学。所以,对政治权力本质的理解,决定了我们对政治的理解。但是,我在这里对政治权力的解释可能会颠覆所有的政治教科书。我们是理论前沿讲座,肯定要讲新鲜的内容。

第二方面,我要讲述一下王权政治的政治哲学、治理方式和弊端。更重要的是,通过王权政治与民权政治的比较,得出王权政治被更高的民权政治替代的政治必然性,或者说,得出民权政治是王权政治之修正的结论。大家可能会说,这不是废话吗?现在谁都知道王权政治是很落后的。但是呢,我们国家很多地方还存在着一些很古老的,从王权社会遗留下来的东西。所以我们通过这种分析,让大家更了解为什么民权政治是一种更高级的政治设计,所以这是一个对比。没有丑陋,就不能彰显美丽,没有黑暗,你就不知道光明的可贵,没有比较,你也就不知道民权政治的价值。我们的这种比较不是一种理想信仰上的比较,它是很务实的,它是从国家治乱的角度进行的比较,就是说,从这个社会要向前发展不发生动乱的这个角度考虑问题。现在有很多的政治学者在介绍民权政治时,他们是非常理想化的,理想化固然好,但是大家要想,如果你这个理想不能够说服人,你说民权政治很好,要用到中国,怎么用?大家能够认识到这个好处吗?你不能说出个一二三,大家也就没有办法信,所以我们是从一个很务实的角度来分析这一问题的。

第三方面,我们要探讨一下阻碍近代中国走向政治现代化的根源,在这里,我会提出一个"国家与社会双向锁死"的独特命题,会涉及到一些政治社会学方面的基本知识,希望能引起大家足够的兴趣去研究和讨论。

这是我讲课的主要内容。

一、从神权到王权的"现代性"思考

为了帮助同学们理解政治权力,首先我要回顾一下影响人类历史进程的五种权力。

我认为最主要的、站在历史舞台上的、非常正面的有三个权力:一个是神权,一个是王权,一个是民权。比较隐秘的,对这三种权力起着纽带作用的是教权和党权。这五种权力从古代社会到现代社会一直相互影响、相互交织,我们的人类社会就是由这五种权力影响着、推动着、主导着、决定着,往前走。这是我的一个观点。那么我必须评析一下这五种权力。

(图一)

1.神权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源点

首先是神权。现代的我们能把人送往月球,能规划去火星的探索,能够制造手机、电脑、机器人,甚至氢弹、核弹,但是我们却解决不了最最基本的问题,我们是谁?或者具体说,我们人类究竟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啊?我们为什么活着?存在有什么意义?等等,这些问题。

从人类原始蒙昧的年代起,一直到现代,正是对神的信仰,让我们在面对大自然和人类社会的种种压迫的时候,能够得到心灵的救赎、慰藉,还有冥冥之中的一种指导,并且在世界范围内,诞生了多个文明形态。大家都知道,现在有很多的文明形态,比如基督教文明、东正教文明、犹太教文明,还有伊斯兰教文明,等等。正是这些不同的文明,才使人类社会走到了今天。所以说,神权思想其实是人类文明的一个发源点。

关于神的信仰问题,特别是"救赎"这个命题,我建议大家看两部电影,一部是伊恩·索夫特雷(Iain Softley)导演的《K星异客》(K-PAX),还有一部是迈克·卡希尔(Mike Cahill)导演的《另一个地球》(ANOTHER EARTH),你看这两部电影,你会感受到人因为信仰神而获得的救赎力量,那是震撼心灵的精神力量,而且看这两部电影,非常催人泪下。神,我们看不见、摸不着、听不见、也闻不到,但是却能够在内心感受到它,这源自我们脊髓中的本能与直觉,以及对生命存在的惊诧和对大自然力量的敬畏之心。

神权能够发生作用,其实在于人们内心深处对神的信仰,在于人们对大自然神秘伟力的敬畏。有的时候我在想,如果承认人必须有信仰,我宁愿生活在默罕默德时代的麦加,一个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静静地仰望苍穹,感受天地的伟大。

2.教权对塑造现代社会的正面作用

真正把神具体化、人格化的是教权,也就是教会的权力。基督教《圣经·旧约·创世纪》1:26中提到:"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照我们的样式造人。'"(And God said,Let us make man in our image,after our likeness.)它这么一说呢,本来,神,我们看不见、摸不着,但我们现在好像能看到上帝了,为什么呢?上帝跟我们长得一模一样,因为它就是按照它的形象创造了人。将神人格化以后,神权就转化为教权。大家注意我这句话,这句话很关键,可以写篇论文--将神人格化以后,神权就转化为教权--教会行使了神权。这是什么意思呢?也就是当教会把神的解释权掌握在自己手里的时候,它就代表神说话。教会说的就是神说的,神说的就是教会说的,两者合为一体了。这样,教会就拥有了非常神圣的的权威。这个办法,或者说这个手段,挺厉害。

教会是十分强大的社会组织,因为信众庞大,信仰的人很多。它怎么做到的呢?大家注意宗教宣传有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如果你信我的教、信我的上帝而且还行善,那么你会上天堂;如果你不信我的教、不信我的上帝而且还作恶,你就要下地狱。犹太教、基督教、伊斯兰教,整个的亚伯拉罕信仰系统都是这样传教的。它们这么一说,你还敢不信它们吗?所以对信神的人而言,教会的宣传是非常奏效的,也能够起到劝人向善的目的。

当然佛教也有天堂地狱之说,但是佛教不是一神论,它的"教会"组织也很松散。佛是神吗?佛不是神,佛教不承认有一个唯一的神,不承认宇宙有一个起源,它认为世界都是因果循环。古希腊有个斯多葛学派也有类似的观点,也说宇宙是一个因果链,但是呢,它说这个宇宙还是有个起点,这是和佛教的不同。

教权在推动人类历史进程中起着非常正面的作用,也起着负面的作用。关于正面的作用,我举两个例子。

(1)教权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和传播

一个是穆罕默德复兴伊斯兰教。公元七世纪中叶的时候,阿拉伯半岛四分五裂,很像现在的中东地区,充斥着部落之间的战争。那时候人们歧视妇女,女婴一生下来就要被杀死,崇拜各种各样的偶像,而且高利贷盘剥非常厉害,社会矛盾非常尖锐。这个时候,有一个人非常奇妙,就是穆罕默德--伊斯兰教的圣人。他不能读写,四十岁了。四十岁算什么?像我们到了这个年龄,人生已经基本定型了。他四十岁开始,经历了十三年的艰难困苦,传播伊斯兰教。他说自己是真主安拉派到人间的一个使者,而且信仰非常坚定,很多人迫害他,但是他是怎么说呢?他说:"指安拉发誓,即使他们把太阳放在我的右手,把月亮放在我的左手,我也决不会放弃传播伊斯兰,直到安拉显示迹象或我完成使命而去世。"传教者的信仰都十分坚定。

他传教之后,统一了阿拉伯。这个统一是高度的统一,比中国的中央集权制、君主集权制统一得更彻底,政治、经济、文化、宗教都统一了,而且使当时的阿拉伯文明产生了一个质的飞跃。当时的西方文明和阿拉伯文明相比,其实还是相差很远的。

到了八世纪中叶的时候,这个东方世界就并立了两个王朝,一个就是阿拉伯帝国,另一个就是中国的唐朝。唐朝大家都知道,是中国从古至今在世界文明的历史地位中各方面都是非常高的、非常先进的时代。这两个帝国之间打了很多次战争,大家如果翻《资治通鉴》,就可以看到上面许多的记载,其中有一次是公元751年爆发了怛罗斯战役。怛罗斯当时还是大唐的疆土,在哈萨克斯坦江布尔城。双方不分胜负,各有斩获。阿拉伯人把唐朝人战俘俘虏回去以后,学到了印刷术,还有火药;阿拉伯人战俘被唐朝人俘虏过去以后,我们那时产生了数学、地理、医药等一些新的知识。中国的火药、印刷术经过阿拉伯帝国学习之后,传到了地中海,传到了欧洲,后来传到了整个西方世界,改变了西方文明。现在你看西方文明很强悍,东方文明反而衰落了。那时候先进的东方文明就是穆罕穆德通过伊斯兰教创立的这么一个阿拉伯帝国传播的,这是教权一个神奇的、正面的作用。

我给大家推荐一部电影,名字叫《使命--先知穆罕默德》(THE MASSAGS:the story of islam)。这部电影经埃及爱兹哈尔大学伊斯兰研究会,黎巴嫩伊斯兰最高理事会认可拍摄,介绍的是很纯正的、原汁原味的伊斯兰教和穆罕默德。注意这不是伊斯兰原教旨主义,这是两回事。从我个人来讲我很敬仰穆罕默德,为什么呢?当然我是回民,所以我才有兴趣了解穆罕默德生平,更主要是因为穆罕默德他非常伟大,很多人物传记介绍不同伟大人物时,都把穆罕默德排在第一位。穆罕默德做成三件事,第一件是复兴伊斯兰教,为阿拉伯民族的统一和复兴提供了非常强大的思想动力;第二是颁布了《古兰经》和他的一系列的圣训,建立了一套当时最先进的政治、社会制度。当时是很先进的,当然我们今天看来是有些落后了;第三是通过政教合一的穆斯林组织统一了阿拉伯。

中国有句古话叫实现"三不朽","三不朽"是立德、立功、立言,穆罕默德都做到了,你看他厉不厉害?中国还有句话叫"内圣外王",就是做一个"圣王",这是中国儒家的一个非常大的理想,是人一生中想达到的最高的境界、最高的理想。在我们的"此世",在我们的世俗世界中,穆罕默德也做到了。什么是"圣王"?大家了解吗?我觉得研究政治学,一定是个杂家,政治学研究的是人类社会,是最高级的学问,所以你要对所有的知识多少都要有些了解。所谓"圣王",在你个人来讲,就是在内要修成圣人一样的觉悟,圣人一样的品德,这叫"内圣";外王呢?就是你要去当一个王,当一个政治家,要实行王道,这就是圣王。你看穆罕默德他就可以,首先他创立了宗教,他是不是圣人?他是圣人,而且他是世俗世界的国王。你说中国的孔子是不是圣王?他不是,他没达到,他最高就做过鲁国的一个相;还有谁?耶稣做到了吗?三十多岁上绞刑架了。佛陀?佛陀他是主张出世的,他主动放弃了王位。所以这么一琢磨,我就觉得默罕默德真是很伟大,是一个"圣王"。

那么同学们,我要问大家,这个世界究竟是谁主宰?是亚历山大?是凯撒?是希特勒?是他们吗?往上数五百年,能够流传下来的就是几个大学,流传一千年的就是几个宗教。真正统治人类的就是他们--穆罕默德、释迦牟尼和耶稣。你看亚历山大、凯撒这样非常伟大的君王,他们是不是对人类进行着统治?是,但不是真正的统治。从历史长河上讲,他们是昙花一现。所以只有文化的力量,信仰的力量才能真正统治人,只有心灵的力量在无坚不摧地改变着世界。当一个思想家出现在世人面前的时候,意味着世界的幸福,也意味着世界的灾难!

我觉得大家可以去研究领袖的问题,究竟什么是领袖的能量的问题。很多领袖在他未成名的时候,别人一见到他,见到他的第一面,不知不觉就肃然起敬,立刻就被他征服,毫不犹豫地跟随他,可以为他赴汤蹈火、排山倒海。尤其像拿破仑、希特勒--当然我们这里不谈他们的历史功过,那是另外一回事--事实上人们都不知道为什么,只要追随他就会觉得内心有一种依靠感,这其实也是中国古文化中谈到的"王者,降心伏志"。一个真正的王,他绝对不是靠暴力,靠消灭一个人的肉体,靠消灭别人的生命来征服世界的,他是靠征服人心。中国自古就不缺野心勃勃的政治家,或者说政客;桀骜不驯的学者;唯利是图的商人。这都不缺,缺的是通过改变人们的心灵来改变社会的人,缺的是这样的人。穆罕默德、耶稣,还有释迦牟尼,他们是这样的人。孔子算这类人吗?我认为孔子不算,因为他不能超越世俗,而且他还被这个世俗社会利用了。

为什么孔子不能算在内?人们经常说,西方文化是外在而超越的,就是人们通过信仰一个外在于自己的神来获得精神力量,它是一种外在超越的方式;东方文化是一种内在而超越的方式,就是我们相信我们自己内心有良知、有觉悟,然后我们做任何事情就会看淡名利,追求人生中最高的追求。孔子没有达到内在而超越的思想境界。中国文化什么时候达到了内在而超越的程度呢?到佛学传入中国的时候。在这之前,儒学没有本体论思想,或者说它就没有一个世界观,它有世界观吗?它有的只是道德教条。后来佛学传入中国,到了宋明时期产生了宋明理学,产生了心性本体论,陆九渊说:"心即理也","吾心即是宇宙"。这个时候,才真正达到内在而超越的地步。

因为信仰的缺失,所以中国人是一片散沙,而不是一个攥紧的拳头。事实上只有精神有力,一个民族才能真正的崛起和强大。但是中国人,包括大多数知识分子从来只有世俗精神,不信上帝,很少有人愿意做超越时空的事情。我觉得我向大家讲述这些问题时,大家也觉得很突然,因为平时都不接触这些思想。一般人都认为人生短暂,大家都急着争夺名利,为生存、为发展,所以说中国人的道德随着社会的发展,当然有政治压迫、社会动荡的时候,就尤其显得很堕落。当然这是我个人的观点,对与不对,大家自己考虑。

(2)新教是"现代性"的一个源头

关于教会,我还要给大家多讲一点,教会积极正面推动人类历史还可以举个例子,就是基督教。绝大多数的政治学者,包括中国的学者,都认为基督教,特别是基督教被改造之后,它的新教是这个民主宪政思想的一个源头,或者说是现代社会的一个源头。我给大家推荐两本书,一本是金观涛先生著的《现代社会的起源》,这个书很薄,不到二百页,大概一天左右就能看完,写得非常好,希望大家能抽时间看一下;另一本是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Max Weber)写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The Protestant Ethic and the spirit of capitalism),我想这本书大家应该都很熟悉。

这个基督教,尤其是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加尔文(John Calvin)、慈运理(Ulrich Zwingli)等人领导的新教对资本主义和宪政民主的产生发挥了巨大的影响,这个影响是多方面的、多层次的。最关键、最根本的影响,我认为有两个:一个是二元分裂,另一个是个人主义。

①理性与信仰的二元分裂

二元分裂这个命题是韦伯最先提出来的,或者准确地说,就是这本书--《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提出来的,他说现代化的发展和工具理性之间存在着一种必然的关系。后来有个美国社会学家叫莫顿(Robert Carhart Merton),当研究生的时候,也就是像大家这个年龄,这个人比较喜欢思考,他对科学革命产生在十七世纪,产生在英国发生了非常大的兴趣,他就去研究。他后来发现呢,这些科学家大多是清教徒,他就突然想起韦伯的书,就是这本《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就把韦伯的这种方法运用到科学上,那么就创立了科学社会学。最近一些年,我看一些期刊,发现大家对莫顿的命题进行了科学的考察,发现推动科学革命的是新教徒,不一定是清教徒。也就是说,只要实现理性与信仰的二元分裂就能促进科学的发展,这个发现对于中国社会的现代化转型有非常大的帮助。

大家听起来可能会非常费解,我解释一下。理性有工具理性和价值理性之分,当一个人有信仰的时候,信仰往往压制理性。大家明白我的意思吗?如果说,上帝创造了这个世界,地球就是中心,怎么会是太阳呢?所以,我们现在讲的理性与信仰的二元分裂是什么意思呢?过去我们信仰了上帝,那么所有的研究、所有的科学发现,都不能背离这个信仰;现在是分裂了,就是说我信仰上帝,归我信仰上帝,但是我研究问题的时候还是理性的,不受信仰的影响,是什么就是什么,我一点点地去研究,这才是二元分裂。我觉得这应该对中国现代化的转型有极大的帮助。

我认为,理性和信仰的二元分裂思想来自新教徒对于圣经的诠释,这种二元分裂的思想在《圣经》中就有记载,曾经有一群犹太人问耶稣:我们要不要纳税?这个问题很为难,如果你不纳税,作为世俗统治者的凯撒是不能够答应的;但是如果要纳税,犹太教、基督教认为,我们是信仰上帝的,除了上帝,天下万物都是不值得膜拜和服从的。这个矛盾怎么解决啊?后来耶稣为了回答这个问题,就拿出了一块钱币,指着钱币上有凯撒头像的一面,问:"这是什么?"回答说:"这是凯撒。"耶稣说:"凯撒的物归凯撒。"然后又指着钱币上的罗马神像问:"这是什么?"回答说:"这是神。"耶稣说:"神的物归神。"后来《圣经》上就说:"凯撒的物当归还凯撒,上帝的物当归还上帝。"大家可以去看圣经、古兰经,非常有意思,都是一些小故事,非常有趣,一点也不枯燥,比那些不知道什么人编的政治教科书强多啦!这样呢,经过基督教的神学家们不断的诠释和发挥,二元分裂对现代文明的重塑起到很大的作用,那就是,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分开了,各有各的范围和界限。基督徒就有双重身份,一个是教徒,信仰上帝,另外一个是臣民,服从世俗权力。那么这就把世俗世界和精神世界分开了,这就是二元分裂。

②有意识形态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一元化

各位同学,我在研究二元分裂时想到了一个问题,我想这个问题是没有人提到的。那就是一个国家有意识形态并不可怕,有一个主导的意识形态并不可怕,可怕的是思想一元化,不会产生思想的二元分裂。所谓意识形态,它不仅仅是一种系统的世界观,一种思想体系,它还要求人们服从,这叫意识形态。那么基督教呢,它是不是意识形态?我觉得它是。意识形态是一种权力,当人们自发地相信一种思想、学说的时候,它就是一个主义,当它上升到国家层面的时候,由国家强制颁布的时候,它就是一种意识形态,它是有强制力的,它是要求你服从的,我觉得这是意识形态。我认为基督教也算得上是一种意识形态,但是它有意义的地方在于:它不占据人的整个心灵,它是二元分裂的--理性和信仰,世俗权力和宗教权力二元分裂。这样,客观上就能产生思想的多元化、社会的多元化。

中国是不是这样呢?中国不是,从古至今都是思想一元化。自从董仲舒提出"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得到汉武帝批准和支持之后,中国始终处于思想一元化的固定的模式之中。比如说,儒家思想主张天人感应,天人感应学说认为:天上发生什么异象,或者人间产生什么自然灾害,都表示上天对君王的警告--它非常一厢情愿地这样讲。那么天人感应学说一旦成为意识形态之后,大家就不敢质疑它,不敢质疑的结果,就是使中国古代没有产生科学。大家都知道中国古代汉唐时期的建筑非常好,建筑工程遥居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却没有产生力学;有世界上最早、最丰富的天象观察,但是却没有天体运行规律的科学;有哈雷彗星最早的和最多的观测记录,但真正测算出哈雷彗星轨道的,却是哈雷和牛顿。这就是因为这种信仰、这种意识形态、这种主导的思想没有给理性留下空间的结果,没有实现二元分裂。

再比如毛泽东时代,毛泽东批评知识分子"言必称希腊",迫使知识分子言必称马克思,什么东西都往马克思主义上生搬硬套,特别是对中国历史阶段的划分。大家应该都很了解马克思关于历史阶段的划分,社会主义社会往后的划分我们暂时不提,在这之前的社会划分马克思是以什么为考察对象的?马克思是以西欧国家为考察对象的。结果我们把西欧国家的社会阶段划分标准搬过来以后,认为中国分为两个阶段:一个是夏商周(到春秋时期)作为奴隶社会,还有一个是从(战国时期)秦朝到清朝是封建社会。我相信很多学者现在都不支持这个说法。至于怎么划分在后面我也提出了另一个标准,以国家主权归属,分成宗法社会和王权社会。

所以说,思想一元化容易对学术研究产生谬误,这对于任何一个想追求真理、寻理趣的学者而言都是很痛苦的。你发现自己研究了半天的东西是错误的东西,非常痛苦;你明明知道是错的,却改正不了,更痛苦。这是思想一元化的问题。所以,我觉得我讲的这个二元分裂对于现代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启发意义。

③教权衍生的个人主义和个人权利观念

再一个是基督教衍生的个人主义,它对于人类社会也有着深远的影响。亚伯拉罕信仰系统,第一代是犹太教,第二代是基督教,第三代是伊斯兰教。他们信仰一个独一的神,除了这个神之外,万物都不能跟上帝相匹敌,万物都是上帝造的。这表明每个人都是平等的,因为只有上帝是高于我们的,其他人都不是,其他人都是来源于上帝的。从这个方面大家就可以引申出个人权利思想。

其实伊斯兰教也有个人权利观念,大家看这段话:

"你们全是牧羊人,对于所牧放的,是应负责任的。伊玛目是牧人,对于他的民众是应负责任的;男人在他的家属中是牧人,对于他的眷属是应负责任的;妇女在她丈夫的家庭中是牧人,对于家庭是应负责任的;仆人在他的主人的财产中是牧人,对于财产是应负责任的。既然你们全是牧人,对于所牧放的,是应负责的。"(伊本o欧麦尔[Ibn'Umar]传述《布哈里圣训实录精华》)

它把人都比做牧羊人,每个人在真主眼中的角色就是一个"牧羊人"。伊斯兰教也有个人权利思想,大家不要小看伊斯兰教,它也是从古希腊、罗马的精神中传下来的。我觉得个人主义衍生出来的个人权利这个问题是非常好的。

十八世纪中叶的一个英国首相--威廉·皮特(William Pitt)说过这样一句话,风能进,雨能进,国王不能进。讲的是什么呢?讲的是一个老百姓的房子,如果没能得到允许谁都不能够进去,国王也不行,这就是个人权利。

在西方还发生过这样的事情,德国皇帝威廉一世的时候,他发现附近有一个磨坊妨碍他观赏风景,他就想把它拆除,就是拆迁嘛,但是这个磨坊主不答应。不答应怎么办?这个国王挺厉害,他派军队将这个磨坊强拆了。这一拆,这个磨坊主就很不高兴,他就到法院去告国王。结果是什么?要是在中国会怎么样?估计法院判他败诉,或者不受理。结果呢?法院判决的结果,是威廉一世败诉了,法院要求他将拆迁的房子赔偿,重新修建。后来,威廉一世和老磨坊主都死了以后,磨坊渐渐经营不下去了,磨坊主的儿子给威廉二世写了一封信,想把这个磨坊卖给皇家。这个时候,威廉二世给磨坊主的儿子写了一封信,写得非常恭敬,他是这样写的:"亲爱的邻居,来信已阅。得知你现在手头紧张,作为邻居我深表同情。你说你要把磨坊卖掉,朕以为万万不可。毕竟这间磨坊已经成为我德国司法独立之象征,理当世世代代保留在你家的名下。至于你的经济困难,我派人送三千马克,请务必收下。如果你不好意思的话,就算是我借给你的,解决你一时之急。你的邻居:威廉二世。"这个故事要发生在中国,大家会觉得这是天方夜谭吧?

同学们,我在新疆生活多年,我发现那些有信仰的民族,那些游牧民族非常勇敢。你要碰他一指头,甚至在大街上多看他几眼,那你就死定了。西方民族都有狼一般的眼睛,虎豹一样的躯干,你们看西方的动作片、科幻片电影,可以感受得到那些民族的勇敢、彪悍。所以说,权力不是靠世故和当奴才获得的,权力有时候是靠拳头和流血获得的!威廉一世、威廉二世为什么会出现这种事情?那是德国人民世世代代争取下来的,不是因为统治者就像中国所说的那种"圣王"--自己发现自己有错误,自己矫正过来了--而是因为他们国家司法独立,他想干坏事也干不了。当年被汉、唐打跑的那些民族,什么匈奴、突厥、大食啊,现在都实现了民权,当时被我们称为野蛮人。每个人都很野蛮,说跟你打架就打架,说流血就流血,说跟你玩命就玩命--每个人都在争取自己的个人权利,他们才有今天啊!

西方人一直在争取权利,没有权力就争取权利,有了权利争取更大的权利;中国人呢?没有权利的时候就逆来顺受,有了权利可以放弃权利--他觉得这个权利对他来说没什么关系。如果别人侵犯他,他实在活不下去了,怎么办?他也得维权。但是维权是什么?维权是拿回统治者恩赐给他的权利,他得要回来。这是东、西方的区别。西方是争取权利,本来是这个法律上规定了这个权利,但是我还要争取法律之外的更多权利;中国是什么?国家政策下发了,但是地方没有执行怎么办?他去维权,如果政策上没有提的,他维权时也不会提。他提的是中央已经下了文件,但是地方没有实行的利益诉求。所以说中国人,无论是官还是民都是跪着的。只不过跪着的官,他深感荣耀;跪着的民,他深感不平。但是他们都不想站起来,因为站起来是要玩命,而跪下可以苟活。所以我经常想:一个跪着的民族,它可能强大吗?这是从教权中引出来的问题。

④教权在不断修正中发展

当然教权还有很多的问题,比如说教权与王权的问题,亨利四世曾经对教皇下跪过,互相之间的博弈很厉害;还有为什么英国的基督教要改造啊?英国国王要和西班牙君王的女儿离婚,但是离婚要得到教会的同意,但是教会又不敢得罪西班牙,那怎么办?于是,英国国王干脆把教会改了。所以说,教权与王权存在很多斗争。当然教权还存在政教合一的情况,从古至今都存在很多政教合一的例子,比如古埃及、现在的伊朗,都是政教合一。

那么现在教会权力也发生了没落,特别是天主教会的权力受到了很大的挑战。大家看这个美联社2009年11月12日记者阿里尔·大卫(Ariel David)的报道:《梵蒂冈发问:地球是孤独的吗?》(Vitican asks:Are earthlings alone?)副标题是《外星人的存在不会与信仰上帝相抵触》(Discovery of aliens wouldn't conflict with belief in God)。2008年的时候,天主教会声称有人威胁了天主教会的存在,估计他们发现了一些外星人存在的证据。2009年的时候,梵蒂冈教廷天文台董事、首席天文学家何塞·加布里埃尔·富内斯(Rev.Jose.Gabriel Funes)神父就召集全国的天文学家来讨论外星人存在的可能性,以及外星人来以后,可以给他外国人的身份,等等问题。这个有趣的新闻说明了什么?我看到这个报道后,感到天主教会的权力越来越难以自圆其说了。你看这个频繁修改的宗教是什么?就是基督教。为什么?--当然我们在这里探讨宗教问题,在美国等国家是不能说的,因为美国的"政治正确"(politically correctness)不允许你谈论这类信仰问题--天主教会的"三位一体"教义认为:耶稣是上帝道成肉体来拯救人类的,其他的宗教都没有这个表述。其他宗教有吗?没有!比如伊斯兰教的默罕默德说,我是圣人,也是凡人,我只是传达真主的使命。他曾经说:"如果你们崇拜穆罕默德,穆罕默德终将要死去;如果你们崇拜真主,真主确是万世永存的。"你看他这个理论就比"三位一体"更抽象化了,更逻辑化了。如果真的遇到外星人了,我相信天主教的这个教义就会要改,它就不能说耶稣是上帝。它还能这样说吗?它不能一厢情愿地认为,我们人类是上帝创造的,外星人不是。

3.中国的王权

下面讲"王权"。如果说神权,那么比较成熟的是欧洲,但是要说王权,那么比较成熟的就是中国了。就是这个"王"字,都有很多的解释。儒家说:"一贯三为王。"什么叫"一贯三为王"?什么是"三"呢?"三"即天道、地道、人道。"一贯三"就是天道、地道、人道合起来。天道是什么?那就要从《易经》中去寻找解释,天道就是阴和阳;地道是刚和柔--有山峰,有河流;人道是仁和义。所以说,中国儒家对"王"字的解释很有意思,它说一个人实行仁义才能称之为王,你看这就包含了儒家的道德哲学在里面。

与王道相对应的是霸道,严复虽然接触了很多西方文化,但是当他看到西方列强对中国进行侵略的时候,他很是愤恨,认为西方人霸道,最后抑郁而终。还有稻盛和夫,日本京都陶瓷株式会社的老板,创办了两个非常大的企业。1990年代他到中国中央党校进行了一次讲演,说日本人近现代已经脱离了中国王道政治的路线,开始走一条霸道的路线,希望中国崛起之后,要行王道而不要行霸道--这是很多人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对于王道和霸道的一类评价。当时,时为国家副主席的曾庆红听完后,握着稻盛和夫的手说:"你放心,稻盛和夫先生,中国永远不会走对外称霸的道路。"王道和霸道这两个概念,直到今天还在沿用。

中国王权为什么是最发达的?西欧王权是封建制王权,它只有这一种形式,没有中国从秦朝到清朝的君主集权这个阶段。中国的古代社会分成两个阶段,一个是封建制的阶段,真正的封建制时期--夏商周(到春秋时期)时期,那个时候政治上采取分封制。比如说,我是周王,全天下的土地都是我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我把土地分赐给兄弟和子孙,这个土地既然归他们管了,我就不再管。秦朝到清朝,不是把土地分封出去,而是君王直接委派各种官吏帮助皇帝管理。所以说,从封建制的王权到集权制的王权,这一过程体现了中国王权政治的成熟。当然,一个古老的文明太过于成熟,那么就很难从它的文明当中产生更好的、更先进的文明。

(1)中华第一次文明是黄帝家族统治的宗法文明

所以我看中国历史的时候觉得很有意思。《史记》当中提到过三次预言,讲述的是秦国统一中国:

"始周而秦国合而别,别五百年复合,合十七岁而霸王者出焉。"(《史记》卷四《周本纪第四》、卷五《秦本纪第五》和卷二十八《封禅书第六》,周烈王二年(前374年),周太史儋见秦献公。)

这段话的意思是:秦国一开始是同周朝在一块的,一开始是没有秦国的,后来有了秦国,再后来秦国把周朝灭了。我看到这条预言的时候,我觉得很神奇,我只是觉得神奇,没有往别的方面去想。那么后来我看亨廷顿(Samuel P·Huntington)著《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The Clash of Civilizations and the remaking of World Order)这本书,他说:

(中国)"或者存在着两个中国文明,其中一个文明在公元最初的世纪中继承了另一个。"(《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新华出版社2010年第一版,第24页)

我看到这段话时,立刻把《史记》的三次预言联系起来,竟然得出了一个令人吃惊的结论--我竟然发现三皇、五帝、夏、商、周,一直到秦朝都是由黄帝的子孙当王,统治了中国数千年。

(图二)

亨廷顿提到,中国的文明"或者存在着两个",我不知道他是怎么想到的,中国史学家也没有提过这个问题。有两个文明吗?我们似乎一直认为中国文明是一个文明,一直传承下来。

黄帝家族的时代,是中国的第一个文明时代,我称之为宗法社会,就是国家的权力由大大小小的宗族、家族来管理,政治上实行分封制,把土地分给自己的兄弟、子孙,通过联姻的方式,将那些有功的大臣纳入王室的血脉当中,春秋五霸、战国七雄,都是分封制的产物。这是一个时代,即宗法时代,或者说类似于马克思说的封建社会。我们过去说,夏商周实行仁政,说他们非常仁义啊,但是我们居然没有发现他们都是由一个黄帝家族在统治,这是一个很大的政治玩笑!我研究了以后感到很震惊。

(2)中华第二次文明是外儒内法的王权文明

那么真正结束了黄帝文明、结束了中华第一次文明的是汉高祖。所以我在想,为什么称之为汉族,真是对了。汉高祖将秦朝推翻了,秦朝还是黄帝的政治遗产,而刘邦自己是一个平民,这个发现真的是很神奇。

结束宗法文明开创王权文明的,从政治上来说是商鞅。从秦一直到清,王权社会基本政治制度起源于商鞅。我们说中国改革开放有总设计师,实际上,王权社会也有总设计师,一共有两个人。

(图三)

大家都知道董仲舒,你看他的雕像很有意思。他一手指天,好像在说什么?好像在说:"君权神授啊!""天人感应啊!""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啊!"是不是很像?你看左边这人是谁啊?是韩非子。你看他斜着眼睛,很冷峻地看着董仲舒,仿佛在说:"是这样吗?"

中国的历史其实就是一个外儒内法的历史,或者说阳儒阴法的历史,表面上是儒家,董仲舒等汉儒,事实上是韩非子。我写了一本书叫《王权论》,讲过这个问题。这是王权社会,或者说中华第二次文明的特征。

儒家是什么?儒家就是包裹在法家外面的一层壳,或者说是一层皮,儒家思想其实就是一个"礼"。礼的特征、精髓就是"别异立序"--就是有差别的建立一个等级秩序,依次是君王,然后公、侯、伯、子、男,大臣品级地位都不一样--倡导"三纲、五常、十义"。三纲: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仁、义、礼、智、信;十义:父慈、子孝、兄友、弟恭、夫义、妇听、长惠、幼顺、君仁、臣忠。儒家就是用这种道德的要求来规范各种社会关系和权力关系,其他的内容都是从其他学派剽窃过来的。阴阳五行学说是道家的,中央集权制是法家的,地方郡县制是法家的,土地私有制是法家的,儒家主张的是什么啊?是落后的分封制,土地国有的"井田制",等等,大家要了解这些知识。

我通过回顾神权、教权、王权这三种权力让大家获得一个整体的政治学印象,就是对政治权力形成一个整体印象。我们过去对它们没有足够的认识,今天我帮助大家简单理解了这些权力的基本印象。

二、政治权力与服从的永恒法则--从中国法家政治哲学的引申

我们现在讲到第二部分--政治权力与服从的永恒法则。谁能告诉我,权力是什么?我觉得如果要探讨政治权力和为什么要服从政治权力,首先要从人性这个角度谈起。

1.中国儒家的人性观

大家认为人有本性吗?人性是政治学的一个基本问题。按照政治学者刘军宁的说法,人性涵盖很多问题:第一,人究竟有没有本性,就是说,人生下来以后是不是带着他的本性;第二,人性是固定的,还是会变化的;第三个,人性是每个人都不同呢,还是大体上大家是平等的;第四个,人性是否具有道德,是价值负载(value-laden)的还是中性自在(value-free and neutral)的,也就是说人性是否具有道德属性;第五个,人性堕落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究竟是自己的原因,还是这个社会。你只有把这五个基本问题都研究了,你才知道政治要干什么,如果你全部不了解,你研究的政治究竟是什么呢?空中楼阁嘛,海市蜃楼一样,你就没有一个理论的根柢,怎么去研究政治?所以我从中国思想史的角度给大家讲一讲关于人性方面的观点。

第一个是孔子,孔子的思想是非常智慧和富有弹性的。孔子不谈"怪力乱神",中国儒家文化是世俗的,它给神权留下了很多空间,也就是说西方很多的宗教其实在中国是可以包容的。为什么可以包容?因为儒家说:"子不语怪力乱神。"这样就给神权留下了很多的空间,可以任意由人来填。很多的宗教,中国人都是可以接受的,但是信不信又是另一回事,中国人也不关心宗教信仰,这就存在了一定的包容性。孔子避而不谈人性本质是什么,他非常巧妙,说:"性相近也,习相远也。"人性在人生下来的时候大体是相同的,只不过由于后天环境、教育而变得不同。这其实是说:人是有本性和习性的,本性天赋不可改,习性是后天教育和环境影响的,是可改的。这个思想西方也有类似表达,卢梭(Jean-Jacques Rousseau)认为:人的本性一个特点就是人可以被改造。霍尔巴赫(Baron d'Holbach)也提过类似的问题,他说:人类是邪恶的,但不是天生邪恶,而是环境使他如此。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人性本恶,"其善者伪也"。人的本性是可以改变的,即"化性起伪",通过后天的教育改变原本恶的本性。他的这一思想跟西方的思想家霍布斯(Thomas Hobbes)的思想接近。霍布斯就是"性恶论",他一直强调自我保全。斯宾诺莎(Benedictus Spinoza)这个人一生与神学也有不解之缘。他曾经考察过犹太教,考察了很长时间,回来后写了本书叫《神学政治论》(Tractatus Theologico-Politicus),他说犹太教哪是宗教啊?不是宗教,其实就是犹太人的律法。结果得罪了犹太人,于是没有工作,四处躲避,一辈子都担惊受怕,所以他提出自我保存。

荀子认为,人性是恶的,但是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改造,叫"化性起伪"。其实我有一个问题:如果说人性就是恶的,那么谁来教导他 "化性起伪"?所有人都是恶的,没有一个好人,怎么有一个人会告诉他要"化性起伪"呢?逻辑上说不通。有理性,一个人就可以"化性起伪"吗?我认为,有理性,一个恶人会更理性地作恶。这就好比一个苹果,它长大以后还是一个苹果,它想变成其它的东西,它就需要嫁接,但是嫁接出来的东西就不是原来的东西了。所以荀子一方面说"人性恶",另一方面说人可以"化性起伪",问题是谁开启恶之本性的人类"化性起伪"?外星人吗?神吗?所以他这个逻辑是有问题的。

孟子说,人性是善。我发现孟子人性善的论述和亚当·斯密(Adam Smith)在《道德情操论》(The theory of Moral Sentiments)中提出的同情心是有密切关系的。孟子说,如果有个人看到一个小孩掉到井里去了,他马上就会产生"怵惕恻隐之心","怵惕"是什么?看到生命掉入井中,他首先内心会很惊动,很吃惊:"哎呀,有人掉水里了。"然后,他会产生"恻隐","恻隐"是什么?"恻隐"是同情心啊。他不是为了结交小孩的父母,也不是为了别人赞扬他的行为,而是本能地会去拉这个小孩出来。所以说,孟子认为的人性善,我认为是一种同情心。那么为什么说亚当·斯密也有这种观点呢?亚当·斯密在《国富论》(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Nations)中有"经济人假设"(Hypothesis of Economic Man),人在不断地最大程度地算计自己的好处,但他在《道德情操论》中,他认为:人有一种自爱心,爱惜自己,由自爱心产生了同情心。这就是其《道德情操论》的理论基石。所以,我认为孟子和亚当·斯密的思想有接近的地方。

2.道德不能作为政治学的理论基石

政治学不能回避对人性的研究,但人性好像总是逃脱不了善和恶的争论,人性究竟是善,还是恶的?我认为,如果从善恶这个角度去争论,争论到今天,争论到永恒,它也是不可定论的。很多人还是在论述人性的善恶,我认为即便人性作为一个应然的判断,或者为了引出一套自圆其说的主张对人性做一种假设,那么也不能够用善和恶来衡量。因为善和恶究竟是什么,是说不清的,大家去看柏拉图的《理想国》,他们辩论了半天,什么是善恶,所有人都不知道了。所以,善和恶只是一个价值判断,别人有利于我,我就会认为那个人是善的;别人有损于我,我就会认为那个人是恶的。善恶是道德范畴,道德的核心是"利他",是一种人与人之间的"涉他"关系。

比如说,秦始皇修筑长城,你说这件事是善还是恶?从道德这个角度是讲不清的。对农业民族而言,它是善,它阻挡了匈奴的入侵;对匈奴人民来说,它是恶,长城将他们挡住了,抢不了粮食了;对受惠于长城的王公贵族而言是善,长城一堵住,他们的权力不会因为少数民族入侵而受到侵犯;对于修筑长城的老百姓来说,它就是恶,孟姜女哭长城,她为什么哭啊?她为什么诅咒秦始皇啊?她是觉得修长城是恶。所以说,善和恶是人们大脑中的主观判断,虽然说可以从逻辑上来描述,但是善恶是主观的东西,是价值判断。这种价值判断由于每个人的主观感受不同,每个人和别人的利益关系不同,你产生的善和恶的标准就不一样,所以用这种根本说不清楚、完全取决于个人感受的概念用来作为政治学的基础,能把政治学的理论大厦建立起来吗?这是不可能的。

《黄帝内经》把人分成五种:太阳之人、少阳之人、阴阳平和之人、少阴之人和太阴之人,这五种人表现出来的行为举止和心理状态都不一样。这其实从现代生命科学的角度来说,其实是对的,因为人身上有基因,基因上确实存在一些东西,但是这些东西也不能作为哲学、政治学上立论的一个基础。如果这样说,那么是不是意味着所有的政治家都要成为改造基因的科学家了?我们改造人的基因就可以解决政治问题了?我想不是这样的。

3.人性的永恒法则--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天性在环境作用下的结果

刚才探讨了中国文化中主要的人性观,现在我要立一个观点,我们说政治权力以及人为什么要服从这个政治权力,要认识这个问题我们先要谈人性。谈人性从善恶的角度来说是谈不清的,所以我要从另一个角度谈人性,立一个观点,那就是法家的人性观。

法家的人性观是趋利避害。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没什么可否认的。如果有人说:人都是很高尚的,怎么会是趋利避害的低级动物呢?那么我要说,这个人肯定是个伪君子。人都要趋利避害,你渴了就要喝水,你能不喝吗?你被火烫着了,手就要缩回来,这不是避害吗?你开车出门,肯定要躲行人,这就是避害啊!我们为什么上学呀?上学就是为了获得知识等各种目的,这不就是趋利吗?总之,人认为这件事情对自己有利才会去做,如果对自己没利,或者在自己的头脑中认为这件事作用不大的话,就不会去做。法家对人性的看法是这么说的:医生为人治病,要的是回报,通过交换,得到我想要的钱,病人需要的是把自己的病治好,每个人都是趋利避害的。木匠造棺材是希望人早死吗?不是。那估计是因为造棺材这件事是他的专长,所以他要造棺材赚钱。

由于利益的驱动,使得人们心中的念头在道德层面发生了善恶的区分。人有着趋利避害的天性,那么在环境条件的作用下,都会最大可能地趋向利益而避免祸害。趋向利益的行为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避免祸害的行为也不见得符合道德价值判断。在一定的环境下,生存的本能,趋利避害的天性往往不受道德的束缚而单独行动。这是法家所讲的人性。我认为人性从这个角度讲,真是很深刻。这种观点韩非子论述的最多,当然他突破了他的老师荀子的观点,荀子是韩非子的老师。

韩非子这个人其实挺可怜的,他遭受不公的骂名。我是比较喜欢国学的,我先是研究儒家,但是看完儒家之后,我研究历史,我看不懂中国的历史。中国的历史你看完之后你会很痛苦,特别是看《资治通鉴》、《史记》这样的原典,里面描写的权力斗争非常残酷,你会觉得这些人都是变态,你受不了的,我也受不了!我看完儒家的经典,什么三纲、五常、十义,再去看历史,我发现自己搞不懂历史;我学马克思,马克思说,大公无私是人的本性,我还是不明白,人性若是大公无私,为什么几千年权力史都是这样残酷血腥?后来我接触到韩非子,我先是批判地去读韩非子的,结果一读觉得了不得,我认为诸子百家当中如果有一个思想家或者思想流派可以称之为政治思想家的话,或者称之为政治思想的话,只能是法家,其它都不算。儒家讲道德,讲道德又没有宗教讲得深,宗教还有一个外在的神在约束人,儒家全凭一个人自己凭良心讲道德。

但是后来看韩非子,大家刚才看其他人都有雕像,只有韩非子是个画像,这是怎么回事?韩非子是韩国的一个贵公子,生下来就口吃结巴,不善于和人交流,但是非常好学,拜师荀子。和他一同拜师的有李斯--后来成为秦朝丞相的李斯。韩非子写了很多文章,总共55篇,后来流传到了秦国。秦王嬴政--当时他还是秦王,没有建立秦朝--看到韩非子的文章后拍案叫绝,《史记》上记载赢政的话是:"嗟呼!寡人得见此人与之游,死不恨矣!"孔子曾说过"朝闻道,夕死可也",在我们的文化印象中,秦始皇这么一个暴虐的人,看到韩非子的书之后都说:"我要是能够见到这个人,和他聊一聊,我就是现在死了,我都不遗憾。"于是赢政就不惜一切发动了一场战争,攻打韩国,战争的唯一目的就是索取韩非子,把他请到秦国来。韩非子到了秦国,后来被他的同学李斯害死了。"天妒英才",我告诉大家,真正有本事的人,都是像耶稣那样的受难者。

法家思想在中国历史上是很臭的,因为中国是受儒家思想统治的,儒家是反法家的,法家也是反儒家的,它们之间水火不容。编写《资治通鉴》的司马光认为:韩非子该死,韩非子这个人到了秦国之后,不是想着怎么样去保全自己的国家,而是给秦王出建议,先把韩国灭掉。其实,事实上并非如此,韩非子之所以在荀子那里发奋读书,他的目的是为了保全韩国。他是一个贵公子,放着贵公子的身份不做,他去当学生,他读书就是为了让韩国强大。那么司马光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司马光看到韩非子的一篇文章,在《韩非子》全集的第二篇,叫《存韩》。《存韩》中说:韩国是秦国的心腹之患,你必须把它灭了,但是灭韩是很不容易的,韩国周围有魏国和赵国,所以秦国先要把魏国和赵国灭掉,然后才能把韩国灭掉。但是,赵国背后有另一个国家为后盾,那就是齐国。战国时期"横则秦帝,纵则楚王",其实那时候楚国已经在衰落,齐国是很强大的。魏、赵是齐国的卫星国,如果秦国打魏国和赵国,那么齐国肯定要参战,就像中国抗美援朝,大家明白韩非子的意思了吗?

其实,韩非子在想办法保全韩国,他知道秦王赢政一定要统一中国,一定会打韩国。他告诉秦王要打韩国,但是他告诉秦怎么打韩国,先打魏赵,和最强大的齐国打仗,再回来消灭韩国,使韩国获得苟延残喘的时间。所以我认为司马光挺不学无术的,他在这件事情上认识不清,对韩非子是这样一个恶评。

还有顾准,他是现代的一个作家,他很自信地反对韩非子,他说韩非子这个人劝君王好色。他引用《史记》秦二世胡亥说的一段话:"我听韩非子说,如果你对自己的儿女太慈祥,就会没有孝子。古代的君王,多么辛苦啊,为了老百姓,累得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当这样的皇帝有什么意思呢?我既想享受人间的富贵,又想使天下获得大治的、省力的办法,有没有呢?"胡亥这段话问的是李斯。这段话只有前面的一句话是韩非子说的,韩非子说:"如果你对自己的儿女太慈祥,就会没有孝子。古代的君王,多么辛苦啊,为了老百姓,累得小腿上的毛都磨光了。"大家学过韩非子的《五蠹》篇,都熟悉这些话。后面的话其实是胡亥自己说的,但是顾准这个人呢,他没有断句,或者说他就没有看韩非子的原著,他认为这些话都是韩非子说的。还有很多这样的误读,韩非子这个人遭到许多思想家和史学家的曲解。

从他们的名字都可以看出来,孔子原名孔丘,被称为孔子;荀子原名荀况,被称为荀子;孟子原名孟轲,被称为孟子;韩非子原名韩非,姓韩名非,他应该称为韩子,怎么叫韩非子啊?这就看得出后人对他的轻视。因为后世有一个人叫韩愈,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后人将韩愈称为韩子,为了区别他们,所以把韩非称为韩非子。你看后代的人把前代人的尊称给挤掉了,所以说,韩非子这个人很可怜。

4.研究政治学要取理性标准

之所以说韩非子还有一层含义,那就是我们研究政治千万不要迷信道德。伦理和政治分家从马基雅维利(Niccolò Machiavelli)时代就开始了,有人说马基雅维利是近代政治思想之父,可是中国的很多学者还是用这种道德价值的方法去研究法家,我觉得这是很不对的。你可以肯定斯宾诺莎,你可以肯定霍布斯,你可以肯定马基雅维利,你为什么就不能肯定法家?精神分裂,崇洋媚外!或者说,他们就不看中国古书!所以我希望研究政治学的同学们,一定要自己去看看法家思想,你会得到很多东西的。

韩非子继承的是荀子的思想,但是韩非子突破了荀子的思想。荀子认为人性恶,韩非子不跟你讲人性善与恶,认为人性趋利避害。趋利避害是一个事实,是一个事实判断,但性善性恶说就会出现见仁见智、众说纷纭的情况了。第二,荀子认为可以通过后天的教育来遏制人的恶的本性,所以荀子多少被归为儒家;韩非子认为教育没有效果,但是韩非子也并不是反对教育,他说,如果一个国家不经常地对老百姓进行法制教育,这个国家会亡国的。这是不是一种教育啊?也是教育。但是,他认为真正的法治要比教育更管用,他说:有一个人,父母骂他也不改,邻居劝他也不改,师长教导他也不改。这些人怎么样教育他、教导他,他都不改,但是一听说公安局要来抓他,他就害怕了,他就会改变自己的行为,这就是韩非子说的法治。既然人性是趋利避害的,那么法律就规定什么事是可以做的,什么事是不可以做的。允许人们做的事,人们就可以去做;不允许人做的事,人们去做就会受到法律的惩罚,这就制约了人的趋利避害的本性。法治做好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那就是天下聪明智慧的人不可能来诈骗,阴险邪恶的人就无法施展他欺上瞒下的手段了,狡诈的人就不能钻营了,关键是下面这句话:远离中央政府千里之外的人都不敢改变政令一句话--我们经常说人治社会"政令不出中南海",两千年前韩非子早就告诉我们了,制订好法律,然后坚决执行,法治才能让政府发出的命令千里之外的地方都不敢改变。

他的这个思想是不是在西方得到认同了?其实是认同的。有个功利主义哲学家,叫边沁(Jeremy Bentha),他认为:一个人决定是否做一件事取决于是否痛苦和快乐。他的原话是:"上天使人类被二种最高威权所控制,就是:快乐与痛苦。此二威权,能指示人什么是应该做的,决定什么是人将要做的。功利哲学,即承认人类服从此二威权之事实,而以之为基础的哲学。其目的是在以理性法律来创造和维持人类幸福。"(《道德立法原理导论》[An Introduction to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 and Leglslation])韩非子和边沁是不是异曲同工?只不过边沁说的快乐与痛苦,让大家很不明白,我可能一会儿快乐,一会儿痛苦,同样一件事情,我快乐你痛苦,事实上边沁还没有韩非子讲得清楚,韩非子说人性趋利避害,法律规定人们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做的,允许做的就奖励,不允许做的就惩罚,是不是和边沁的功利主义哲学很像啊?是不是讲得更透彻啊?

还有就是西方盛行一种幽暗意识,美国国父们在费城草拟宪法,他们有个《联邦党人文集》(Federalist Papers),浓重地体现了这种幽暗意识。他们一方面对自己建立的国家充满希望,另一方面又深怀恐惧。当时,汉密尔顿(Alexander Hamilton)认为:"我们应该假设每一个人都是会拆烂污的无赖,他所做的每一个行为,除了私利以外,便别无其他目的。"美国的宪法之父麦迪逊(James Madison)非常直截了当:"政府本身不是对人性的最大侮辱,又是什么呢?如果人都是天使,就不需要任何政府了。如果天使统治人,就不需要对政府有任何外来的内在的控制了。"他们认为人性是很自私的,哪怕是看起来很善良的人也是会作恶的。于是,他们想了一个办法,就是分权,把政府权力一分为三: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互相制衡。他们认为在假设人性的时候应该想到最坏的情况--大家都结党营私、谋求自己的私利--但是三权分立之后,这种自私自利的斗争都可以相互抵消了。三权分立是一种消极的政治设计,公共的利益通过这种政治设计得到了保全。

我讲这些的意思是:它们都从一个人性的假设出发,从这种人性假设上建立一种制度,用这种制度来防范人性的危险性。那么法家思想也是这样,它先提出人性是趋利避害的,然后再提出用法律来约束它。韩非子思想和西方上述思想有非常相通的地方。有人会认为,趋利避害是人的本能怎么能够运用到社会上呢?但是怎么就不能运用到社会上来呢?我们看社会上的所有事情,都和人追逐利益有关。和珅说:"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人都是在追求自己的某种利益和目的,这是正当的。至于说有经济人假设、有社会人假设、有自我实现人假设、有文化人假设,那只是说明对利益和那些可能发生的祸害有不同的认识。但是,人之所以为人在于你能趋利避害,你有"反应"的天性。希望大家能对这些问题有一些自己独立的思考。我很赞同法家的这个提法,在这里把它引申了一下。

我很尊敬一名在清华大学人文学院任教的教授,为了尊重他,我这里不提他的名字,因为下面要批评他。我认为这个教授对国学的驾驭其实是很不足的,这可能很不客气,但既然我们是求学问,"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他肯定斯密、肯定霍布斯,但是对法家的韩非子却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他研究苏联、东欧的问题非常深刻,但是他对韩非子的理解却很错误。

他说韩非子是讲性恶的,韩非子是讲性恶的吗?韩非子根本不跟你谈道德,韩非子认为道德在政治领域没用。也就是说,当西方马基雅维利推出他的《君王论》(The prince),即政治与伦理分开的时候,早在他一千多年之前韩非子早就提出来了。法家思想没有说人性恶的,人性善恶是儒家的思想。

第二,他说韩非子这个人很阴险,怎么阴险呢?韩非子有篇文章叫《备内》中说,有八种人不能相信。什么人呢?老婆!老婆你都不能相信她;还有什么人?你身边的工作人员,比如司机、秘书、你的心腹;第三是你的亲戚;第四个是爱好,不能相信爱好,比如说,你爱赌博,有人会跟你说:"我开了一个新赌场,你去吧!"再比如,你喜欢书画,有人送给你王羲之的字画,这样迎合你爱好的人,你不要相信他;还有收买人心的下级,假如你是君王,你的宰相很会收买人心,对老百姓非常好,这样的人你千万不要相信他;还有流行,就是被操纵的社会舆论,大家千口一辞的时候,出奇地一边倒的时候,千万别相信;还有些非常有势力的人,比如黑社会,我想做成什么事情,通过司法途径不能解决问题,于是我找黑社会帮助解决,这些黑社会性质的有势力者,不要相信;还有那些与外国或与其他组织关系很好,出卖国家或组织利益的人,不要相信。这个教授就据此说,韩非子这个人太阴险了,他谁都不相信,他连他老婆都不相信!同学们,韩非子是表达这个意思吗?不是嘛!其实,韩非子表达的意思是:信法律不要相信人。不信人的反面正是说明法必须任何人都得遵守,就是要从法律的角度做事情。我觉得这个"八奸"对大家的启发是很多的。

第三,他认为韩非子不相信清官,他认为清官是好东西。谁反对清官?毛泽东啊,毛泽东批北京副市长吴晗的《海瑞罢官》。这个教授说,你看,这个韩非子也反对清官。韩非子说,清官这种东西啊,我根本不值得去谈,韩非子表达的是什么意思呢?清官是人治的产物啊!你到西方社会去,那些西方官员,"清官"是他们从政最基本的要求,他如果做不到"清",他根本做不了官;在中国,"清官"是个像大熊猫一样珍稀的东西啊,是人治啊!这说明什么?韩非子是讲法治的,而不是讲人治的。所以我认为这个教授啊,他根本就没看《韩非子》,你没看为什么这么说?我很想不通。

言必称希腊没错,但是你贬损国学,就好像一只小狗嘲笑人,说你这人还没有我的嗅觉灵敏。这是用西方文化的优点和中国文化的缺点作比较,当然我在作中西方政治对比时也是这样。但是,问题在什么地方呢?问题在于你一定要把原著读通了再说。如果你没有读,你讲什么讲啊?你这不是误人子弟吗?所以我也希望讲西学的老师,你不要随便拿着你自以为是的中国文化去作比较,你没有钻研过你批评的是什么呀?子虚乌有的批评对象嘛!

中国文化在五四的时候就发生了一种很激进的文化转向,那几个国学大师所讲的东西在今天看来其实是经不起推敲的。你这样乱讲,让中国的学生对祖国的文化陷入绝望,你自己作为汉民族你都不信自己民族的文化,你这个民族还能存在下去吗?所以我觉得这是一个很值得重视的问题。亨廷顿曾说过:"另一些国家……有时企图摒弃本国的文化遗产,使自己国家的认同从一个文明转向另一个文明。然而迄今为止,他们非但没有成功,反而使自己的国家成为精神分裂的无从适从的国家。"你看中国现在的情况是不是这样?没有信仰,连儒家信仰也没有了。

⑤政治权力的永恒法则--掌握利害

人为什么要服从权力?权力的本质是什么?究竟什么是权力?刚才我们讲到了人性,同时我立了一个法家的观点,法家的人性观认为:人之天性是趋利避害的,那么善恶只是人在一定的环境作用下趋利避害行为的结果。那么现在来谈一下权力。西方学说对于权力的论述很多,我认为一个政治学如果不研究政治权力,还能叫政治学吗?政治学脱离了对权力的研究,就没有了根柢,难道还能称之为政治学吗?

对权力问题,西方政治学界多有论述。马克斯·韦伯认为:权力是"一个人或一些人在某一社会活动中,甚至是在不顾其他参与这种行动的人进行抵抗的情况下实现自己意志的可能性"。托马斯o霍布斯(Thomas Hobbes)认为:权力是"获得未来任何明显利益的当前手段"。伯特兰o罗素(Bertrand Russell)认为:权力是"预期效果的产生"。丹尼斯o朗(Dennis H.Wrong)认为:"权力是某些人对他人产生预期效果的能力"。这几种权力的论述虽然在表述上有所不同,但是它们从不同的角度讲述了权力的一些共性的问题:首先权力是一种很强制的、控制性的力量,要求人服从;第二,权力可以帮助你实现你的意图。

我觉得大自然中,很多现象科学家已经研究了,比如说什么是力,经典力学理论和爱因斯坦相对论已经解释了宏观物质世界力量的来源和成因问题。但是,在社会学、政治学中,迄今为止,我没有看到哪部著作能让我非常信服地解释了--人为什么要服从强制力,为什么会服从另外一个人。我为什么要服从这种强制力?或者说建立一个国家之后,老百姓安居乐业而不是天天挑战国家这种强制力?大家都各做各的事、遵纪守法,大家怎么就会服从这种权力?生活在这种权力架构之下?为什么会服从,什么原因啊?有观点认为:当我认为一种权力具有合法性之后,我认可它了,就会服从它,然后再涉及权力怎么分配等等问题。但是,我认为这个观点不能够解释权力,你要不服从它呢?你要是不认可它呢?难道你就不服从了吗?你还是要服从它。

所以这个问题要讲清楚还是要回到法家思想来。因为人性是趋利避害的,所以权力只要掌握两条,就是能够决定你的利和害,你这个人就得乖乖的服从。这什么意思,大家不都是趋利避害吗?那么我掌握国家的政治权力,就把国家的资源垄断起来。我假设一种权力--专制权力,我掌握国家所有的资源,土地是我的,你不能经商,经商就是资本主义,因为共产了,所有的资源都是我的,我说了算,单位说了算。那么这个时候我想要饿死你呢,就比较简单,不给你发粮食、发粮票。在这里我只是给大家举个例子,没有影射的意思,中国古代社会就是这样做的。另一方面,假如你服从我的话,我就给你奖赏,给你钱,给你官位,给你想要的一切,反正我能够满足你。所以说,什么是政治权力?我认为从最根本的角度来说,它就是占有资源、并且能够决定所有人的利害,这就是政治权力。离开了这一点去谈政治权力,我觉得都是空的。

权力本身就是一种力量,一种强制力,我为什么要服从这种权力啊?我可以不服从吗?不服从你就得死。至于说国家建立之后,人们为什么不会天天去挑战它,是因为人是有理性的,人们知道这样做肯定划不来,肯定会提前预防。什么是法律啊?法律规定了一个人什么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如果你做了不允许做的事,你就会受到惩罚,你就不敢去做了。当一个人对这种强制力,比如说对这种专制权力不认可的时候,大家都不认可,那么这个权力当然会被推翻掉,再强大的权力也抵不过老百姓的力量,资源被老百姓夺回来,这就行了。但是,这是另外一回事,我们探讨的问题是要把这一切--政治合法性、权威等都抛开,我们就探讨权力本身,探索这个最本质的东西,探索权力到底是什么,就从这个权力本身来讲。如果按照拥有合法性才会服从的说法,那么拥有合法性的政府完全可以不设警察、军队、监狱啊,它敢吗?国家本身就是一个工具,权力本身也是一个工具,我们可以不要权力,不要权力天下就没有政府,无政府天下就乱套。我们为什么需要政府?协调社会矛盾嘛。权力干嘛?当你不服从的时候,权力能够强制你遵守确定好的秩序。总之,权力的本质是带有强制性的,权力本身就是让人服从的一种力量,是人类社会必须要服从的一种力量。

我觉得西方自由主义,既然要建构宪政体制,肯定要有它的一系列ABC的条件,根据它的这些条件来建构。我认为,它那种不是一种一般的、抽象的政治哲学,那是自由主义自己自圆其说的哲学,我认为我的这个观点更切近事情的本质,或者说,更切近真理。我认为权力是跟资源相关,但是又不是完全是,或者说它只要能够决定人们的利害就可以了,利害是它的关键。

人性是趋利避害的,利和害是人性的两端,权力要做到奖励和惩罚,叫"刑"和"德",法家叫"二柄"。那么奖励和惩罚之所以能够施行是因为统治者已经有权力了,已经占有国家资源了,政府通过贡赋可以从国库当中拨给你俸禄,现代人是纳税人养活的,政府有这个资源,可以调拨这种资源。那么在这讲到的这种"二柄"呢?它不跟你讲资源,他跟你讲利害,它把这种政治权力的内涵定义得非常非常小,所以这个外延就可以很大,包括资源和其他东西。所以,法家的权力就定义为"二柄"这两个字,就是利和害,只要能够决定别人的利和害,你就有权力了。比如说在大街上走路和一个人撞了,你让他赔礼道歉,他不赔礼道歉,怎么办?打一顿,伤害了他,或者说给他一种利益,驱动他改变行为。这是法家韩非子提出的一种权力的观点。那么,不同政治设计下,权力和占有资源之间的关系确实存在着一些不同,但这是权力行使过程中的问题。我们把权力是如何行使、如何获得,这些都去掉,我们就去看权力本身时,就剩下两个字--利害。权力具有决定所有人的利害的特点。大家可以自己去琢磨,以后如果你有一个自己的企业,你去制定制度;或者你去当干部,你去琢磨怎么让下级服从你的时候,你会体会到权力"利害"这两个作用,我这个不是纯学术的东西,它是和具体的生活实践结合到一起的。

那么,什么是利,什么是害?对民众施加的一切惩罚和伤害,都是害;什么是利?就是对民众施加的一切奖赏和利益。这是"二柄",这是法家的思想,我也同意。韩非子曾经举一个例子:一个拥有"二柄"的君王,就像是一头狮子,有着锋利的爪牙,但是狮子如果没有爪牙呢?它就和普通的动物没什么两样了,没有杀伤力了,人们就不怕它了。这是法家的威权思想,或者说专制思想,法家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的,但是从这个角度来论述,恰恰揭示了权力本身它能够让人们服从的原因。我觉得大家听听自由主义的东西,也要听听这种思想,至于你接受不接受它,那是另一回事了。

这个"二柄"思想是权力思想中需要把握的最核心、最精髓、最紧要、最关键的问题。一切权力形式之所以能对人产生强制性、控制性的力量,最终要归结到制约人性的趋利避害上面,权力的一切最终实现方法就是"二柄"。这就是对于政治权力的一种理解。

这个"柄",原意是指"器物的把儿"。就像家里做饭的锅,有两个"把儿",你只握一个"把儿",就不行,锅就翻了。所以说是"二柄",两个柄,两个柄你必须都握着,才能掌握权力。法家举过很多例子。比如说,商朝为什么被推翻了?通常的说法是,商纣王暴政,大家都不满意他,他总不能给所有人施加伤害,所以大家一起把它推翻了。但实际上是怎么解释的呢?《史记》上说,周文王和姜太公"阴谋修德,以倾商政,其事多兵权与奇计"。什么叫"阴谋修德"啊?肯定是悄悄地给老百姓利益,得了民心,所以大家都跟着周文王走了,把商纣的天下给夺了。讲这些是不是跟"灌毒汁",讲权术之类的有相似之处呢?厚黑学的宗师也是姓李的,叫李宗吾,说天下有一种学问呢,叫说的做不得,那就是道德仁义;还有一种学问呢,做得说不得,那就是权术,几千年密而不传的、很隐秘的东西;还有一种学问呢,做得也说得,那就是艺术。我为什么要讲这个?因为大家都是在从事政治学研究,就应该对这些知识有所了解。这个例子说明什么呢?说明商纣王只会伤害别人,但是周文王和姜太公能够收买人心,把民心得过来了,给人民利益,结果他们就把商朝政权颠覆了。这叫"颠覆"--二柄,握一个柄的时候,就被颠覆了。

齐国的最初的创立者是姜子牙,是姜姓。大家听说过中国历代的王朝和小的诸侯国--它在发展中都是一姓的,比如说汉朝都是姓刘,中间的王莽建立新朝很短,我们忽略不计--一个王朝可能会被两个不同的姓氏维持吗?中国历史中只有齐国是这样的。齐国很有意思,齐国截为两段,前一段是由姜子牙的子孙统治,后一段是由姓田的统治。那么田姓是怎么得到权力的呢?韩非子说,有一个叫田常的人,他向齐简公请求,他说:你给我一个权力。什么权力呢?就是我能够给人封官,还有一个权力,请允许我把国库里的粮食施舍给人民。齐简公说:好啊,我也愿意这么做,你去做吧。然后田常就把老百姓的心收买了,齐国就改名换姓了。

还有一个人是宋国的子罕,它要求国君给他一个惩罚人的权力。他说:君王就是要让人们爱戴,你不要做伤害人、得罪人的事,这种伤害人的事情让我来做。结果呢,宋国人害怕子罕,轻视宋国国君。最后呢,宋国的国君就被子罕杀掉了。

回过头来,我们刚才谈到的是政治权力和服从的根源--政治权力本质是什么?政治权力为什么能够让人们服从呢?因为人性趋利避害,权力能够对人们施加利益和施加伤害,所以人们才会服从。这种思想对与不对,大家自己去考虑。但是我认为这种思想对于权力的认识比较到位、比较本质。所以我说的这个基于人性趋利避害的"二柄"权力思想,可能会颠覆所有的教科书,比如自由主义。

自由主义讲了很多东西,我不明白自由主义所指的服从为什么要服从,如果人不服从呢?自由主义总是基于一种同意吗,总是基于一种权威吗?总统选出来了,他为什么还需要那么多的保卫呢,还需要那么多的国家机器呢?说白了,国家是一种工具,是协调社会矛盾的。那它怎么协调呢?最根本的一条,靠强制力和国家机器。

以上我讲了权力能够支配人们、控制人们,然后我们进一步探讨了为什么强制力是有效的--从人性趋利避害的角度进行了探讨。人跟动物不一样,你可以和动物讲法律吗?动物也趋利避害,但动物没有理性、没有分析判断、没有权衡计算,但人有。所以说,军队和监狱可以不动用,但人们会服从权力,因为人们知道,如果真的触犯了权力,就会受到惩罚。

但是,从另一个角度讲,光有这个"二柄"还是不行,比如秦王朝为什么会灭亡?它只注意"二柄"当中的伤害人的一端,后世怎么给它修正的?那就是加了一个儒家,告诉人们要服从,从内心里面去服从、去认可,这就是儒家的东西。宗教其实也是帮助人们去服从,包括自由主义也有一大堆的论述,比如提出人有"选择"的能力,都是通过自己的自圆其说的论述来加以论证,帮助人们认可它的理论建构起来的权力体系。

所以说,"二柄"是权力的一个必要不充分条件,这是从逻辑上讲,从"二柄"可以推到"权力";权力是"二柄"的一个充分不必要的条件。我讲的"二柄"是一个权力最本质的东西,也就是说,权力和"二柄"之间并不是完全对等的、完全周延的,但是,我讲的是权力的本质,我在讲权力里面最根本的东西,就是利害。这需要哲学的、逻辑的抽象的方式去理解。

三、王权政治的弊端

第三个方面就要谈到王权政治和民权政治的比较,我肯定要讲王权政治的害处,然后大家能够认识到民权政治比王权政治好,好在哪里。

1.权力的监督--"形名参同"的政治哲学

中国古代,君王统治一个最头疼的问题,那就是怎么分清下面的人对他是否忠诚的问题,下面的人是否违背了统治秩序,比如说他干一些伤天害理的的事情,引起民怨纷腾了,统治者还不知道他是一个奸臣,统治者怎么分清这种人?几千年来,统治者都不能够很好地把握这个问题。现在我们可以回答了,是什么原因造成的?那就是--没有民主。

古代,是怎样分不清楚这种行使权力的大臣到底是忠臣还是奸臣呢?

我们举一个例子,西汉的孝元帝重用一个奸臣--我们沿用古人的说法,叫"奸臣",就是很奸邪、很坏蛋、很操蛋的掌握一定权力的官员。这个人叫石显,石显做宰相之后,天灾人祸,民不聊生。当时有一个研究《周易》的学者叫京房,向汉元帝进谏,警告元帝身边有坏蛋了。那么他们之间就有一段很精彩的论述,和柏拉图《理想国》的论辩方式非常像。韩非子也对这种忠奸的问题作过很好的思考和论述,曾经有一次,在《春秋》里面记载:鲁哀公向孔子问政,他问:怎么处理政事?孔子就说了一句不咸不淡的话:你只要做到重贤臣、远小人就行了。后来,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说:你这个话是什么意思?孔子说,鲁哀公手下有三个大臣非常坏,将来导致鲁国亡国的就是他们了!但是我没有跟他明说,所以我告诉他要重贤臣、远小人。后来,韩非子在他的著作中引用了这个故事,并批评孔子说:孔子这样说很不负责任,其实是想让鲁哀公亡国的。为什么?因为鲁哀公如果知道谁是贤的谁是坏的,他还会重用那些坏蛋吗?就是因为他认为重用的那些坏蛋在他看来是好的,所以他才重用他们。

汉元帝也面临这样一个问题,他重用石显,他也认为石显是一个好人。这时候易学家京房就启发他,很像柏拉图的论辩,柏拉图的论辩就是通过层层提问、归谬,然后得出一个新的结论。

京房问元帝:"周幽王、周厉王为何会处境危险,他们重用的是什么人?"

元帝很聪明,回答:"这两个君王昏庸,任用的人巧言令色、奸佞邪恶,所以导致自身处境危险。"汉元帝的这个回答,说明他知道问题出在哪里,就是用人不当。

京房说:"任何人都知道任用巧佞之人国家就会发生危亡。这两个君王任用这样的人,莫非他们当时以为这些人都是贤人吗?"

元帝回答:"他们在当时的确以为这些人是贤能之人。"

京房问:"那么为什么现在知道这些人不是贤能之人呢?"

元帝回答:"因为后来国家大乱而君王遭遇了危险才知道的。"

京房说:"任用贤能之人治理国家,国家必然大治;任用不贤能的人治理国家,国家必然大乱,这是必然的规律。周幽王、周厉王为什么觉察不到这些人都不是贤能的人,为什么不重新改任那些真正贤能的人,以至于后来发展到亡国亡身的地步呢?"

元帝回答说:"这些亡国之君,都认为自己的臣子是真正贤能的人;如果他们都能够觉察到自己所用的并非是贤能之人,这天底下哪里会有亡国之君呢?"

京房说:"齐桓公、秦二世胡亥也对周幽王、周厉王这样的亡国之君嗤之以鼻;但他们却任用了竖刁、赵高这样的奸佞之人,政治局面越来越混乱,漫山遍野都是强盗和偷窃者,为什么他们没有预料到自己会发生和周幽王、周厉王一样的亡国亡身的结果呢?"

元帝说:"只有懂得天地治理之道的人才能够预知未来啊!"

京房于是脱掉帽子,跪在地上说:"《春秋》一书记录了二百四十二年的灾异之事,以此警示后世的君王。现在陛下即位以来,日月失明、星辰逆行、山崩、泉涌、地震、石陨、夏霜、冬雷、春凋、秋荣、陨霜不杀、水灾、旱灾、蝗灾,人民遭受饥饿和瘟疫,盗贼遍地都是,监狱住满了犯人,《春秋》所记述的所有灾异之事在现代都已经全部出现了,陛下认为现在是治世,还是乱世呢?"

元帝很诚实,说:"是乱世啊,这还用说嘛!"

京房说:"那么现在您重用的人是谁?"

元帝回答:"我明白你的意思了。但我觉得似乎是这个人造成的,又觉得似乎不是这个人造成的。"

京房说:"历史上那些亡国之君,都是像您这样想的。我担心后世看您今天,就像您看历史上的亡国之君一样啊!"

京房讲得透不透彻啊?很透彻。他的政治观察角度是很独特的,这是你们在政治学里学不到的,只有在历史中才能得到。

那么,元帝就沉默了,问:"现在乱我国家的人是谁?"

京房回答:"圣明的君王自己知道。"

元帝说:"我不知道啊,怎么办呢,怎样辨别这个人呢?"

京房说:"您最信任的,能和您一起在密室谋划的,有权力任免文武百官的人就是了。"这就非常明确地点明是石显。

元帝也明白了京房所指的人是石显,说:"我已经知道是谁了。"

但是呢,这番苦口婆心的对话结束以后,元帝仍然没有罢退石显,他觉得石显挺好。

这是一个典故,大家可以从这里面获得一些政治治理的知识,做政治分析、政治观察的时候,能够用到这个角度。司马光把这件事记录下来之后还加了一段十分气愤的评语说,君王昏庸到这种程度了,大臣把话都说得这么透彻了,他还不明白。这是古代,古代社会就是这样。为什么"认"人为贤--古代君王不知道这个人很坏,依然重用这种人?因为没有民主,没有舆论监督,老百姓不敢说话,如果在现代社会,报纸电视登出官员的劣迹,这些官员还敢做坏事吗?如果有独立的司法机关来纠察,这些官员还敢做不法之事吗?如果有这些的话,根本就不需要君王或政治领袖来辨别忠奸,老百姓自己都看得出来,根本原因在这里。

中国古代有民主思想吗?按照一些政治学者的说法是没有,但其实是有的。比如鬼谷子说:"以天下之目视者,则无不见。以天下之耳听者,则无不闻。以天下之心虑者,则无不知。"(《鬼谷子·符言》)这是什么意思?就是用天下人的眼睛去看,用天下人的耳朵去听,用天下人的智慧去考虑问题,这个国家所有事情都妥了。这不就是民主吗?

那么古代是怎么解决这个问题的呢,就是这四个字--"形名参同"。形,形式;名,名称。也就是说,形式要和名称相符。儒家是讲名分的,"必也正乎名",什么事情都要先把名分定下了,名分定好以后,不要改变;法家讲名实,就是"形名参同",你的行为要和你的言论作对照,我让你当什么官,比如说我让你当宰相,你就要为我治理好国家,如果你没有治理好国家,你就不配当宰相;纵横家讲"名实相生,反相为情",就是说名和实是可以相互转化的,一个人力量很强大的时候,他就能够得到与之相称的名称,反过来也一样,合乎情理。以上是中国古代的名实观。

唐太宗算得上是中国王权社会治理国家最好的政治家了,他曾经和魏征、房玄龄等大臣讨论为什么隋朝没有治理好这个国家,他们却能够治理好这个国家的原因。唐太宗说:我把百官选出来之后,我就根据实际情况,他做的好我就奖励他,做的不好我就免他的职。这样大家都会尽力。这就是"形名参同",也就是把他的官职和他的政绩联系起来考察,这种"形名参同"思想发展为后世的监察制度。"形名参同"本来是帝王管理官员的权术,这个权术经常化、固定化以后,就变成了制度--监察制度。

"形名参同"这个思想是很好的,其实我们反过来想,你看这个西方社会,它也讲"形名参同"。孙中山先生曾经把国家政治权力分成两块,一块叫政权,或者说叫民权,另一块叫治权。他说,权力确实属于人民,但是治理者不是全体人民。有个政治思想家叫萨托利(Giovanni Sartori),他在《民主新论》(The Theory of Democracy Revisited)当中提到:直接的民主只会导致社会秩序的混乱,所谓的民主只能是"被统治的民主",也就是限制最高权力,只要做到限制最高权力,那么民主就能做到了。这是什么意思?其实他们的思想和"形名参同"还是很接近的,就是一个国家的政权分两块,一块是主权,一块是治权。主权--权力归君王所有还是归人民所有,据此区分王权和民权政治;治权交给那些有专长、积极参与政治的人,由他们来管理。如果国家的主权是归君王所有,那么君王要起什么作用?那就是要"形名参同",就是既然你帮我治理国家,那么我就要去查你的实际政绩、绩效,看你把这个国家治理得好不好;那么民主制的国家呢?老百姓拥有主权,他有选票,他们可以把人选上去,通过听候选人的竞选纲领,决定是否投票选他,四年治理下来究竟好不好呢?老百姓又通过选票来确定他能不能继续担当,这还是"形名参同"。"形名参同"是一个政治哲学,很抽象,各种政治权力形式都可以从"形名参同"的角度阐发。当然我是从社会治理的角度来说的,而不是从政治的合法性、权力的合法性、政治正义,或者政治价值观这个角度来看的,我是从社会治乱的角度来说的。

2.民主与公道的悖论--"释法用术"的中国思维

在中国古代社会,民主与法制之间其实是互相践踏的,有法制就没有民主,没有民主,自然就没有现代意义的真正的法治。其实王权的法制是君王实现政治目的的、政治统治的、或者说政治治理的手段,那么就有一个词叫"释法用术"。

"释法用术"的意思是,当我要实现政治目的时,如果这个法对我的政治目的有用我就用它;如果对我实现这个政治目的没用,我就不用它,我就改用别的手段来实现政治目的。这是中西方思维的一个很大的差异,有人说这是人治思想的产物。但是在我看来,它表达的是中国人和西方人在思维上的一个区别:西方人注重程序正义,一个事情必须按照一定程序来,那么就要立一个规则;中国人讲实质正义,或者说是道义正确。中国人不重视民主,也就是说中国人轻视一切权力运行过程中的种种方法--他们视为"术"、手段。他们重视的是这个政治最终达到的一个善的目的--公道。

所以说,最了解中国的其实是孙中山。蒋介石曾经请孙中山给他写一副对联,叫"弱肉强食,适者生存",那时候进化论思想在中国很流行。后来,孙中山没有写这个对联,一个星期之后送给蒋介石另一副对联,叫"大道之行,天下为公"。

那么你们看孙中山先生三民主义、五权宪法的思想,孙中山在三权之外又加入了什么权力?加入了考试和监察权力。他为什么要加这两个权力?他说,党派政治其实就是中国古代的朋党之争,是一种消极的政治设计。西方人知道人性肯定要结党营私,肯定要结成党派,所以不得已的一种政治设计叫三权分立。那么我为什么要加入考试权?考试权是一种公权的力量,不是一种私权的力量,它不代表任何利益集团,不代表任何党派,它只是选拔那些具有专业政治知识技能的人当官。这是孙中山的思想,那么他的这种思想实现了吗,怎么实现的?他的思想没有实现,在台湾也没有实现。台湾的监察院挂在了行政院下面,如果按照西方的那种设计,立法院本身就有监察的权力。那考试权呢,也没有实现,台湾也是选票,没说要在选举之前要考一下试。

按照西方自由主义的观点,或者按照许多政治学者的观点,包括写《第三波》(The Third Wave: Democratization in the Late Twentieth Century)这本书讲述民主革命的亨廷顿,他们都认为如果一个国家的政府不是由老百姓自主去投票产生,什么考试、意识形态啊,都不能够算是民主的表现,西方是这样认为的。这其实是中西方思维的差异,中国人认为你那样搞并不能做到完全的公正。大家看现在三权分立其实是有问题的,你看美国经济危机,奥巴马上台推出了一揽子的改革方案。这个方案对不对症呢?对症。但是这个计划为什么推行不了呢?议会反对。反对党把持议会,为了反对而反对。所以说,这种设计它本身有很消极的东西,不过它不能够造成集权制的危害。所以我这里要说一下"释法用术"。

3.集权体制的人亡政息

中国古代还有一个非常有用的制度叫三省六部,三省是尚书省、中书省和门下省,隋朝确立的这种制度。这个制度其实是一种行政三分的制度。尚书省是管执行,负责具体的行政,中书省负责政策的草拟,门下省负责政策的审批。中书省定旨出令,皇帝看了同意,然后交给门下省去审批。如果门下省看了以后说"不行",表示否定,那么皇帝的亲笔签字,皇帝同意的政策也不算数,是非法的。你看中国一千多年前就发明了这样棒的制度,很厉害啊!它就是一种分权制衡,但是它不像西方那样把权力分成了行政、立法和司法,没有像西方那样把政府权力分成了法和行政两部分,它是行政的三分。

但是这个制度没有实行下去,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她把中书省变成了凤台,门下省变成了鸾阁,都是她起的名字。唐太宗执行这个制度非常好,到了武则天的时候,好多人已经适应了这种制度。那么有一个宰相对武则天签了字的东西表示不同意,不仅是一次不同意,多次不同意。那武则天就很生气啊,就把他叫过来训斥说,我现在不通过你,我直接下旨。这个宰相就哈哈大笑说,不经凤台鸾阁,你的旨意也是非法的。最后争执的结果是什么?武则天当场把他杀了!就把这个制度给废了。假如中国有司法独立,皇帝不能这样随便废止制度,这个制度发展下来,一千多年之后你看中国会发展到什么程度?这就是人治社会,君王权力太大,他集立法、司法、行政权力于一身,他能够自己约束自己吗?大多数情况下是不能自我约束自己的,如果他想成为一个高明的政治家,他肯定要自我约束,就像唐太宗。

但是,唐太宗执行三省六部制的时候也发生过问题。大家都知道死刑,那时候死刑是要"三复奏"、"五复奏",就是死刑要经过反复多次的审核才能确定是否执行。唐太宗时期,中国就对死刑非常慎重。为什么要实行"三复奏"、"五复奏"呢?说明唐太宗是一个比较能够自我约束的人。有一次,唐太宗想把一个大臣派到一个少数民族地区,因为这个大臣对那个少数民族地区的风土人情非常熟悉。唐太宗跟臣下的关系也是非常好的,就给那个大臣讲你要去那,结果这个大臣死活不去,怎么说都不去。后来,唐太宗勃然大怒,一怒之下把这个大臣杀了。杀完之后,唐太宗后悔了,对房玄龄等大臣说,以后就是我要求杀谁,你们也不能够立即执行,要"三复奏"、"五复奏"。这件事说明他是一个自觉的政治家,就算是这样自觉的政治家,他也做不到完全自觉地约束自己。人可以完全地自觉约束自己吗?除非是圣人、神仙。有这样的人吗?现实生活中,任何一个人都是有缺点的,都不可能完全做到自我约束自己。

所以我们回顾中国的历史,人类的历史。在中国的历史中,你可以看到,中国的历代君王,绝大多数人都犯过大错--大错,不是小错!说杀人杀一批人,杀人如麻。你们去看历史记载,没有一个君王能避免,包括唐太宗。你再去看美国的历届总统。别说大过,小错都难找,大多数人在政治生涯中履历完美。为什么?因为它们国家三权分立,有外在的权力在约束他们。当他想随心所欲的时候,有一个外在的权力在约束他的时候,他做不到,反而成就了像中国古文化所描述的理想中的美政、善政。

四、国家与社会的双向锁死

中国古代社会发生的一些问题,就是权力运作的问题。

1.中国政治转型艰难的原因

中国为什么在近现代的时候不能实现政治转型,不能实现民主政治,是什么原因呢?其实这是两方面的原因:第一个原因,就是政治本身,政治权力太大,它要控制这个社会,让这个社会处于一种低水平的循环过程中。如果大家感兴趣可以看我的书--《王权论》的第七章。第二个原因,是当这个权力对社会进行了控制,使这个社会的本质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或者说,在社会结构上没有发生变化的时候,比如说一个农业社会一直是农业社会的时候,反过来你想在政治上有所作为你也做不到,这个时候很要命。

孙中山做了中国的第一次民主尝试,他想在中国建立一个民主共和国,但是做不到,为什么?因为中国社会结构没有发生变化,也就是说这个社会不是一个利益多元化的结构,它还是一个农业社会。你这样一个农业社会,不管你在政治上想做什么、想改造什么,你的政治结构必须适应社会结构--是社会结构决定了政治结构,而不是政治结构决定社会结构。所以,当孙中山先生想改造中国的时候,他遇到了很大的问题。按照他的说法是,这个社会这么多人都不理解我的民权政治,不是不理解而是这个社会没有到那个程度。当这个社会利益多元化的时候,这个社会发生了一些本质性的变化的时候,社会结构到了必须用民权政治协调它的社会矛盾的时候,政治变革才能够很好的推动下去。以上是"国家与社会双向锁死"的基本观点,没有时间展开谈了。

2.一个具有预言和警示意义的历史结论

那么中国的问题我基本上讲完了,我只想说当一个社会的政治权力太过于集中的时候,伟大如唐太宗,三省六部制这么好的制度他都不能够彻底执行,为什么呢?因为君王权力太集中了。唐太宗时期,唐太宗被尊称为天可汗,多么强盛的王朝,当时的唐朝比现在美国的国际地位还要高,但是其治理政策很快就被别人破坏掉,什么原因?就是权力太集中。

所以,如果我们的社会权力体制太过于集中,尽管我们的社会在向前发展,似乎是没有强人政治--现在相当多的学者认为,中国已经不存在强人政治了,只有弱主。言外之意呢,就是像古代那种恐怖、迫害的政治弱化了,也就是说,他们认为中国社会现在已经做不到像武则天那样大杀王室功臣的恐怖政治和像文革那样的政治灾难了。这个结论对吗,我认为失之偏颇。

数千年的中国历史表明,只要没有真正的民主法治,独裁者一定会出现;历史总是表明,具有建设性的独裁者总是千年等一回,绝大多数的独裁者一定是政治迫害狂。我觉得这个结论呢,可能是一个预言、也可能是一个预警、或者说是一个事实,也是对人类历史的一种总结。

所以,萨托利在他的《民主新论》中提出了现代政治或者说民权政治的六化,即司法独立化、军队国家化、舆论自由化、经济市场化、政党轮替化、官员选举化。他认为实现这六化,就能实现"被统治的民主",也就是社会秩序非常好、长治久安,他也是从社会治乱、社会治理的角度讲的。这六点,是我把《民主新论》这部58万字的书翻了好几遍,那是看着很痛苦的,可能这几句话大家觉得是常识,可是你以后真的要读这部书的时候,这相当于是一个读书提纲啊,因为他写得很庞杂的,你很难一下子把他的思想实质读出来,其实他整本书说的就是这六点。

那么我们今天审视这个王权政治,并和现代政治做对比,其实我们关注的是法家,关注的是"法治的王权",讲它,是因为"法治的王权"比中国历史上真实发生的"人治的王权"更进步些。过去,法是君王们的权力;今天,我们要把法变成人民的权力。那么如果我们能够认识到权力是如何运行的,以及权力运行中的问题,那么我今天的讲座就有价值了。

录音下载地址:http://www.comment-cn.net/download/lijianhong_lecture17_20120418.rar

    进入专题: 王权政治   现代政治  

本文责编:lizheny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学演讲稿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392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