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问题提出
国内研究者对"留守儿童"的关注、研究,始于上个世纪90年代初期,1994年上官子木发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一文率先提出了"留守儿童"问题,呼吁农村"留守儿童"作为一个新的社会现象应引起社会的关注,以后相关的文章也有论及,但均重视对这些留守儿童的生活和学习进行研究,对其心理健康状况展开详细调查的尚不太多。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过程中,关注和逐步解决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各方面的问题均具有非常重要而又紧迫的现实意义。
农村留守儿童就是父母或父母一方流动到外地工作,孩子留在农村户籍所在地,不能与其父母生活在一起的儿童。他们当中大多在每年秋收、春节等时候才能见到父母,有的甚至是几年都见不上一面。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加大,农村越来越多的剩余劳动力外出务工,致使越来越多未成年的孩子留在家里。根据国家统计局估计,目前全国15岁以下的留守儿童约有1000万人。农村留守儿童已成为我国青少年儿童的一个特殊社会群体,他们大多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心理问题。本文着重调查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以期为留守儿童的教育与发展提供一定的依据。
二、研究方法
(一)调查对象:某省农村23个行政村9岁~15岁小学三年级至初中二年级的留守儿童共139人,平均年龄13.68岁;非留守儿童200人,平均年龄14.76岁。所有调查对象均来自有相同生活背景的农村。
(二)调查方法
1.问卷法
心理健康状况量表,共80个评定项目,每个项目采取5级评分制。80个项目分为10个因子,分别是: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心理承受力差、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每个因子8个项目,通过信度与效度分析10个因子的分半性和同质性信度系数都达到了非常显著性水平,在内容效度和结构效度上各分量表与总量表分之间的相关都在0.78~0.89之间,该量表有较好的信度和效度。其中各因子得分大于等于2分小于3分为有轻度心理问题,各因子得分大于等于3分小于4分为有中度心理问题,各因子得分大于等于4分为有严重心理问题。用SPSS11.0对测验数据进行统计检验分析。
2.访谈
调查小组成员深入到各村,对留守儿童及其家庭进行有针对性(根据自编量表)的访谈。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留守儿童基本情况调查结果(本部分统计数据均有缺失值参与计算,因而同类数据之和不足100%)显示,留守儿童监护类型主要有四种:单亲监护、隔代监护、亲戚监护、同辈监护或自我监护。其中以单亲监护为主,占所有监护人的65%;其次是隔代监护,占25%。留守儿童主要在学习和人际关系上遇到的烦
恼较多,他们向朋友倾诉的占47.5%,向母亲倾诉的占25%,不倾诉的占22.5%;学习的辅导者,主要是老师的占32.5%,无人辅导的占22.5%,父母辅导的占15%。另外,有77.5%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是幸福的,这和有些媒体的报道有出入(如,有人对淮安市留守儿童调查,多数教师认为留守儿童大都是"双差生"、"问题儿童",他们对学习和生活缺乏热情,进取性、自觉性不强,有厌学倾向),有10%的留守儿童感觉自己不幸福。
此外从图1可以看出,农村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与非留守儿童相比总体上是不容乐观的。在总分上有47.5%的留守儿童存在一定的心理问题,而非留守儿童则为9.5%。留守儿童在人际紧张(47.5%)、心理承受力差(57.5%)、适应性差(44.6%)和情绪失调(46.8%)等方面的问题也较为突出,在焦虑、偏执、躯体化因子上均达到了35%以上。在心理承受力上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均存在较多问题。
图1农村留守儿童与非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对比图较大、文化程度较低和过度溺爱。(略)
四、讨论与教育对策
(一)讨论
1.在本次调查的四种监护类型中,留守儿童都存在着不同程度的生活和心理负担。母亲作为监护人的留守儿童在生活上能得到照顾,亲戚监护次之,祖辈监护较差,而同辈或自我监护类型下的留守儿童生活状况最差。另外,隔代监护下的儿童所反映出来的问题最严重,由于祖辈的年纪受到正常的家庭教育和关怀,性格和心理上均容易出现偏差。而单亲监护和同辈或自我监护类型的监护人压力最大,家庭成员的外出增加了他们的劳务负担,他们要承受照顾家人和从事更多农业生产的双重负荷。
2.留守儿童家庭教育薄弱,他们碰到烦恼向父母倾诉的少,多数向同伴倾诉,致使许多留守儿童的心理承受力较差,适应不良,情绪不稳定,有心理问题无法排解。农村留守儿童在他们的情感、品德、性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时期与父母分离,其生理和心理上的依恋需要得不到满足,父母的养育行为对儿童的需要不敏感导致某些留守儿童容易在行为上发生消极变化,如放任自流、违反校纪、小偷小摸、看不良录像、长时间上网吧、同学之间拉帮结派,有的甚至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同时由于监护人缺乏保护意识,留守儿童的意外伤害、意外死亡等人身安全问题增多,成为犯罪侵害的高危人群,特别是留守女孩成为性侵犯的对象。
3.留守儿童心理健康状况较差。留守儿童在人际关系紧张与敏感、适应性差、心理不平衡、情绪失调、焦虑、抑郁、敌对、偏执、躯体化等方面有问题的显著高于非留守儿童。留守儿童与同伴以及成人关系大多不融洽,交流沟通不够,甚至产生矛盾。调查显示,留守儿童与同伴关系不融洽表现为不爱说话、不愿意和人交往、性格孤僻,尤其是女生比较突出。(女生多封闭自己,男生向他人宣泄不满,则多表现为挑衅。)留守儿童与成人关系不融洽表现为人际关系由以父母为中心的人际关系向以同伴为中心的人际关系转化,同伴的作用对青少年的影响越来越重要。父母不在身边,留守儿童遇到困难、挫折,觉得没有亲人可以倾诉,容易灰心,心理承受能力表现较差,有的留守儿童对父母的外出表现出反感情绪,这值得学校、家长以及社会重视。此外,留守儿童在情绪上表现不稳定,久而久之,易造成其躯体化症状。
4.在家庭方面,绝大多数外出务工农民收入不高,居无定所,城镇教育费用较高,难以将子女带在身边,平时与子女缺少沟通,疏于管教,造成亲情淡漠。有多数父母教育方法不得当,存在用钱补偿感情的心理;祖辈隔代抚养大多偏于溺爱,以生活照顾为主,在知识、精力上承担不了品德培养、学习辅导之职,使家庭对孩子的情感教育、性格培养基本处于空白状态,对他们的心理关爱更是难以顾及:如此,致使许多留守儿童出现种种心理问题。
5.社会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不够。农村教育资源缺乏,教育观念陈旧,不能有效地弥补留守儿童家庭教育关怀的不足。此外社会对一些娱乐场所不能有效管理,也使一些农村留守儿童沉迷其中而不能自拔。家庭、学校、社会三大教育中出现盲区是产生农村留守儿童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二)农村留守儿童教育对策
农村留守儿童身心发展问题是当今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个主要问题,它关系到我们下一代健康快乐成长的问题,所以,政府必须从制度上、法律上,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在此,本文仅从微观的角度阐释提高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发展的教育策略。
1.转变农村留守儿童家长的思想观念,即既要满足子女的物质需要,也要满足其亲情需求,尤其是留守儿童的情感依恋需要对他们的成长更为重要。可以通过大力宣传使父母改变那种只要给孩子留下更多的钱,让孩子有实力接受更高的教育,就是对孩子负责,也是自己辛苦打工价值的体现的错误观念,使其充分重视子女的情感需求和人格的健康发展。父母双方最好不要同时外出,不得已需要两人同时外出时,要么带孩子一起去,要么改变与子女的沟通和交流方式,每个星期都与子女联系,不仅仅谈学习,也要关注他们的道德发展和精神需求。在交流形式上,除电话联系外,还可以用书信等方式,这对于孩子情感的发展非常有帮助。
2.农村学校应重视留守儿童的问题。首先,学校掌握留守儿童情况,对他们有针对性地进行情感教育。农村留守儿童大多处于身心发展的转折期,其可塑性大、自制力差、明辨是非的能力差,如果缺乏成人适当的教育和科学的引导,极易受社会不良风气的诱惑和影响。其次,对留守儿童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配备心理教育教师,引导他们正确看待父母外出打工问题,顺利渡过人生发展的关键时期,使其身心健康地发展。另外,学校要创造良好的育人环境,使留守儿童受到特别的呵护和关爱,使其能体会到生命成长的快乐与幸福,提高他们的适应性,增强其心理承受力,消除焦虑、抑郁、寂寞空虚等不良情感体验,感受到集体的温暖和应有的心理归属感。
3.解决农村留守儿童问题是一个社会系统工程,全社会要重视农民工及其子女问题。要真正给农民工子女提供平等的就学机会,以尽量减少农村留守儿童,需要各级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需要教育、文化、宣传、农业、公安、民政等各个部门的有力推动,需要妇联、共青团等社会组织的积极配合和参与,共同来关心和帮助他们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上官子木."留守儿童"问题应引起重视[J].神州学人,1994,(6).
[2]周宗奎等.农村留守儿童心理发展与教育问题[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1).
[3]张文新.儿童社会性发展[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4]张艳萍.农村留京子女的教育问题及对策研究[J].当代教育科学,20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