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峰 季雷:正确把握新质生产力的科学内涵和发展规律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738 次 更新时间:2024-04-14 23:42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赵峰   季雷  

 

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新质生产力的科学论述,体现了对生产力发展规律和我国发展面临的突出问题的深刻把握,是对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创新发展,对指导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推动的新质态生产力

新质生产力是第四次科技进步的产物,是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革命性提升。相对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在质态维度的跃迁关键在于技术创新驱动劳动者和生产资料发生“质”变。随着新质生产力中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的发展变化,三者的优化组合也将会发生革命性变化,带来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形成引领新时代经济发展的新动能、新优势。

首先,劳动创造历史,劳动者是生产的能动主体,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重要、最活跃的因素。因此,更高素质和技能的劳动者是新质生产力的第一要素,新质生产力对劳动者的知识和技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质生产力代表着人类改造自然能力的质的提升,因而必然也需要依靠新型劳动者创造和实现更多革命性创新。参与新质生产力的劳动者是能够创造新质生产力的战略型人才、能够熟练掌握新质生产资料的应用型人才以及具有知识快速迭代能力的创新型人才。劳动内容、劳动形式的变化不再仅仅要求劳动者具备传统工艺技巧或信息优势,而且要求新质劳动者具备全面的思维、创新意识以及对数据的编译、分析和组合运用等能力,以适应劳动资料变革,创造出更多的价值。

其次,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是数字化智能化生产力,这是由劳动资料的数字化、智能化决定的。马克思指出,各种经济时代的区别,不在于生产什么,而在于怎样生产,用什么劳动资料生产。劳动资料的革命性变化是使生产力呈现新质态的根本因素。近年来,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加速创新,数字化、智能化劳动资料的大规模融合使用,深刻改造了传统生产力,形成数字化生产力、智能化生产力,深刻改变着社会生产方式,日益融入经济社会发展各领域全过程。

最后,就劳动对象而言,劳动资料的改进和广泛运用,必然会带来劳动对象范围的扩大,不仅包括传统的自然界物质,而且包括数据等不受空间和时间限制的非物质形态劳动对象。

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各种生产力要素的创新发展,还包括各要素优化组合方式的创新。在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看来,“优化组合方式的创新”的实质是分工与协作的发展。马克思指出,“任何新的生产力,只要它不是迄今已知的生产力单纯的量的扩大,都会引起分工的进一步发展”。这是因为,“劳动工具的专门化,局部工人的形成以及局部工人在一个总机构中的分组和结合,造成了社会生产过程的质的划分和量的比例,从而创立了社会劳动的一定组织,这样就同时发展了新的、社会的劳动生产力”。同时,劳动资料的革命对协作性质产生了影响,协作不仅“提高了个人生产力,而且创造了一种生产力,这种生产力本身必然是集体力”。综上所述,新质生产力不仅包括以数字、人工智能等为代表的创新要素和技术,还包括具有更高素质和技能的人,更包括以此为基础发展起来的发达的分工协作体系,以及形成的集体力。

新质生产力是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础

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的核心范畴之一,在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一定的生产方式或一定的工业阶段始终是与一定的共同活动的方式或一定的社会阶段联系着的,而这种共同活动方式本身就是‘生产力’。由此可见,人们所达到的生产力的总和决定着社会状况”。生产力是全部社会生活的物质前提,是推动经济发展和历史前进的决定性力量,生产力标准是衡量社会发展的根本标准。

社会主义的本质和根本任务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坚定不移推动生产力发展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正是我们党一切工作的根本出发点。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仅用几十年时间走完发达国家几百年走过的工业化历程,推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实现历史性跨越并取得伟大成功,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发展奇迹。其中,极其重要的一点就是高度重视生产力标准,始终坚持将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与中国实际情况和时代发展要求相结合,不断推进对生产力规律的认识和深化以及对生产力理论的丰富和发展。

进入新时代,我国经济发展随之进入新阶段。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把坚持高质量发展作为新时代的硬道理,做出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抓住国内外经济—技术发展的最新优势,推动创新引领的高质量发展战略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使得生产力水平实现了巨大提升与突破性发展,形成了生产力发展的新质态,为中国式现代化和建设人类文明新形态奠定了深厚、坚实的生产力基础。正如马克思在分析机器大工业时指出,“机器生产是在与它不相适应的物质基础上自然兴起的。机器生产发展到一定程度,就必定推翻这个最初是现成地遇到的、后来又在其旧形式中进一步发展了的基础,建立起与它自身的生产方式相适应的新基础”。中国式现代化的推进、发展和实现也需要建立在更发达、更高级的生产力基础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首先就是要推动、培育和形成现代化的新的生产力体系。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高质量发展需要新的生产力理论来指导,新质生产力已经在实践中形成并展示出对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推动力、支撑力”。

新质生产力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

产业体系是生产力的载体和最直接表现形式。社会分工体系的深化在宏观经济中表现为产业结构的高端化、复杂化。新质生产力推动的社会分工体系提质优化,为建设现代化产业体系注入强大动力,为中国式现代化构筑了更高级的产业基础。

新质生产力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革命深入发展的重大成果,其“新”在集中体现了科学技术的变革性变化,是先进生产力在当今世界的最新表现,新质生产力正是创新起主导作用的先进生产力质态。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科技创新能够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因此,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创新引领是关键。这不仅大大地拓展了生产的范围、形式,提高了生产效率,更是为更大范围内的产业分工协作创造了无限广阔的可能。要不断推动科技创新、产业创新、发展方式创新、体制机制创新以及人才工作机制创新。要加强科技创新特别是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打好关键核心技术攻坚战,使原创性、颠覆性科技创新成果竞相涌现,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新动能。

同时,新质生产力的培育和发展更需要关注前沿产业和传统产业创新的有机联系,形成协同效应。历史经验表明,新的生产力的影响不局限于少数前沿新部门,更广泛的应用和影响在于将新的生产力应用到对传统产业的改造和升级中,使其发挥出更高的生产效能。发展新质生产力不能脱离传统产业,不能远离传统领域,应重视对传统生产力、传统要素的升级改造。要及时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到具体产业和产业链上,改造提升传统产业。积极利用大数据、互联网平台、云计算等,通过劳动资料的数字化与智能化改造、传统生产设备的网络化智慧化升级、智能机器人对传统机械制造工具的替代等,带动传统制造业升级跃迁,使传统生产力在新阶段展现出更高生产效率,有机地融合为新质生产力的组成部分。

制度优势是新质生产力形成发展的保障

生产社会化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趋势。孤立的生产要素自身并不能形成现实的生产力,生产力是通过一定的社会形式将生产要素有机结合的系统力量,“凡要进行生产,它们就必须结合起来,实行这种结合的特殊方式和方法”。生产力越发展,社会分工越细致越深化,协作的范围越宽广,生产就越来越具有社会化的性质。由于社会分工的发展,生产部门日益增多,生产者之间的社会联系日益密切,所有生产融成一个社会生产过程。同生产资料一样,生产也从一系列个人行动变成了一系列社会行动,而产品也从个人的产品变成了社会的产品。

作为一种更高水平的生产力,相较于传统生产力,新质生产力也具有了更加生产社会化的特征。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在适应生产社会化趋势中具有历史进步性。因此,为了协调“越来越把生产力当作社会生产力看待”的社会化大生产,在培育和发展新质生产力的过程中必须毫不动摇坚持和完善党对经济工作的全面领导,不断提高党领导经济工作的能力和水平,尊重客观经济规律,充分发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

要推进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设,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强化企业科技创新主体地位。不断完善落实“两个毫不动摇”的体制机制,一视同仁保护不同所有制企业公平参与市场竞争权利。构建更加完善的要素市场化配置体制机制,推进土地、劳动力、资本、技术、数据等要素在不同所有制企业中自由流动。尊重科技创新、产业发展、资本流动等按照价值规律充分运行,减少行政力量对微观主体的直接干预。

同时,正确发挥政府作用,按照经济规律办事,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宏观调控政策体系,引导资源向新质生产力有关领域聚集,依法保护各类市场主体合法权益,维护公平有序的竞争环境,提高市场经济的法治水平,以有为治理为形成新质生产力激发内生活力。发挥国家发展规划的战略导向作用,发展和完善新型举国体制,围绕国家战略需求把政府、市场、社会有机结合起来,明确主攻方向和核心技术突破口,科学制定发展规划,科学统筹、集中力量、优化机制、协同攻关,促进新质生产力发展。

 

(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新质生产力形成的理论基础、政策体系和实现路径的政治经济学研究”(23&ZD070)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经济学院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全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中心研究员;北京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报》

    进入专题: 新质生产力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产业组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068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