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续60余年被百姓戳脊梁骨的“特供”,在食品安全遭遇“四面楚歌”的残酷现状下,究竟以何种丑态存在与蔓延?一直是人们心头挥之不去的纠结之一。
输入“中国特供制度”上网查询,瞬间跳出102万个搜索结果。翻阅这些年的报纸,对专为少数人享有的“特供”丑闻也不时有所揭露。然而,这些“搜索结果”抑或“揭露”似乎都不权威,未能撼动“特供”背后的“特权”本质。
而上周五,新华社发布《“特供菜”内幕:浙江少数权力部门在山区建绿色农供基地》的调查报道,公开揭露“特供”不但真实存在,而且已发展到无所顾忌和巧立名目的程度。在此,有必要对被新华社记者“逮”个正着的浙江省农业厅(本身就承担监管食品安全之责)、水利厅、国土资源厅等少数权力部门作“二次曝光”。
必须在此作简要阐述的是,与执政为民的施政理念背道而驰的“特供”,在食品安全令百姓摇头叹息的今天,与食品供应短缺的计划经济年代相比,仍然有“质”的重大区别。
早报评论员是食品短缺年代的过来人,那时大多数主副食品都采取凭票限量供应,一定级别的官员和某些统战人士,在票证之外,可享有不同程度的“特供”,也即他(她)们在普遍的限量供应之外,每月可再多拿到少量的肉、蛋、糖之类的“额外配给”。简言之,那时的“特供”虽说也系特权思维作祟,但终究第一需要自己花钱买,第二数量也受严格限制。加上那个年代缺乏信息传播手段,绝大多数百姓都被蒙在鼓里,社会倒也“相安无事”。
今天的“特供”则不然。维持“特供”不是仅为“多吃多占”,而是为了既吃得便宜又吃得健康安全。
所谓“便宜”,拿浙江省权力部门在素有“林海仙境”之称的浙西南深山区所建“七山头土猪”养殖基地为例,除享有每公斤土猪猪肉多6元钱的“特供收购价”外,还享有特权部门每头猪200元的专项扶持款。这仅是一例,那名目繁多的“特供基地”建设,皆打着“富民、脱贫、生态、有机”等旗号,所动用的皆系本该真正用于山区农民扶贫脱困的纳税人之血汗钱。我们相信,这些血汗钱通过政府转移支付用于该用之处,广大纳税人绝没有意见。但倘若仅用于谋取少数人的食品安全,请问哪个纳税人会心甘情愿?!
建立于“特供”之上的“安全”,其社会影响更为恶劣,它与胡总书记反复告诫全党的“情为民所系、权为民所用、利为民所谋”,是那么的格格不入!
我们从不否认这些年来党中央、国务院为治愈食品安全“大面积溃疡”所做的种种努力。但我们不能不忧心忡忡地严肃挑明,只要专供少数人享有的“特供”继续存在(还不涉及其肆无忌惮之蔓延),绝大多数老百姓所依赖的“普供”就一定问题多多。一言以蔽之,“特供”是中国食品安全的最大敌人!
“特供”一日不除,食品领域的“假、冒、伪、劣、毒、坑、蒙、拐、骗、次”就一日难除。怎么办?老百姓都瞪大眼睛等着政府决断!来源: 东方早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