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哲学社会科学30多年来的嬗迁图式可以据中国知识分子的演变过程来予以描述。从20世纪70年代的同质化到80年代的普遍社会化,从90年代渐趋学院精英化,直至今日极端的学科专业化,中国知识分子有两大特点。一是学术兴起、思想淡出;二是眼界开阔、脚步拘束。前者彰显中国知识分子因强调研究问题的学术性而逐渐远离了公共社会;而后者则突出中国知识分子在问题研究中凸显全球化视阈并高度强调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却集体陷入了绝对化的西方学科专业化分类羁束之中,从而难有根本创新。中国知识分子渐趋成为西方19世纪以来学科场域区隔之网上被紧紧锁牢的网结,因专业区分而具有的互不通约性在塑造了各式学科专家的同时,也形塑了碎片状的中国学术生态。
在此基础上,以学科为标准的中国学术评价体系也渐趋成熟。这一体系在审判中国学术合法性的同时,也约束了中国哲学社会科学面向“中国问题”进行自主性学术理论生长点创生的可能性。以学科为标准的中国学术评价体系天然衍生出两大分支:一是高度强调学术权威的“老人型学霸式保守化”的学术专业化评价体系;二是无法客观评估而只能单纯凸显学术计量,不重学术品格、学术思想与学术原创精神的“炒回锅肉”式学术评价体系。如同被装入口袋中互不相融的大小马铃薯一样,中国知识分子也在这个学科区隔场域中各自为政,苟且学术,难以形成学术合力,难以独立、独特的中国视角与中国方法去处理中国本土问题,中国学术的自主精神得不到彰显。
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到了关键的转型抉择期。事实上,正因今日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全面移植诞生于西方土壤上的学术分类制度与学术评判体系,致使中国知识分子注定陷入四种尴尬的学术陷阱之中。一是全面西方化而迷失中国主体;二是将中国完全不同的主体文明作绝对的西方化处理与解读;三是以西方所谓的专业分类法去肢解中国文明本体,从而形成碎片状、虚假的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四是借交叉学科之名行中国文明主体性彩绘之实,进而将中国文明作碎片状和专业化的微观肢解。
在此基础上,学术成果的评定将更为困难。靠碎片状肢解中国文明与真实中国学术而诞生了大批西方式主体体验型学者,这批学者在“老人型学霸式保守化”和“炒回锅肉式”两大学术评价体系面前,注定走向学术专制主义与学术无政府主义两大极端。前者可能用“学术平庸”之名扼杀真正的学术创造,而后者则可能完全陷入绝对的学术功利主义与学术个人主义之中。若此,学术从此将不再关注真实的社会意义与厚重的社会责任,而仅仅成为靠数量取胜以完成自我职称晋级的学术投机游戏,成为反复炒作的陈旧学术翻新,成为率性而发的任何自由言论。
中国知识分子身挑道义的社会责任,引领时代的思想锋芒,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学术情操,无疑在非反思的学术规范设计中渐行渐远。今日中国知识分子当何去何从?毫无疑问,今日中国学术规范体制本身的率先自主性改革,中国知识分子面向中国问题自觉回应、勇于原创的学术态度,中国渐趋开放而自主的学术交流、学术研讨、学术网站、学术书刊,都将推动中国知识分子闪光的独立言说。
中国学界应进一步培育知识分子交叉共生的学术小共同体,尽量以问题研究为本而避免以学科规范体系为本,鼓励学科场域的相互交接,鼓励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分析范式从“学科—专业”体系向“问题—国家”体系过渡,强化学术研究国际性与本土性的共生交叠,强化民族独特视角相互之间的平等对话与借鉴,破除学术评价与课题认定的传统平面式一维学科评价模式,强化哲学社会科学各个领域之间非前设式开放研究,由此推动哲学社会科学学科评价体系展开去学科式学术革命,或许这才是关键的第一步。
(出处:中国社会科学报 作者:李涛 单位: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