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期刊在当代学术发展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新世纪以来,学术期刊在发布学术成果、推动健全严格的学术规范、形成良好的学术氛围、建立完善的学术体制、助力当代学术发展方面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为此,2014年5月31日,应《云梦学刊》和《上海大学学报》(社科版)之邀,全国部分专家学者、学术媒体的主编和编辑汇聚上海大学,举行"科研项目与当代学术发展论坛",围绕"科研项目的基本特点、种类和在新时期的发展过程"、"当今科研项目对当代学术风气、学术发展的正面推动作用"、"当今科研项目对当代学术风气、学术发展的负面影响"、"科研项目的评价机制分析"、"如何改进科研项目的管理机制"等问题展开热烈讨论,并达成广泛如下共识。
一、当代学术发展日益处在全球交往、知识共享、思想碰撞的时代。如果说传统的学术生产更多基于个人兴趣、以个人独创、皓首穷经为特征的话,当代学术则更加注重重大问题导向,跨学科协同创新,以及对复杂多变的社会现实的积极应对。也正因为如此,当代学术发展会更加强调问题意识的自觉、理论工具的选择、价值立场的坚持,并对学者个人的研究提出明确的要求。
二、当代学术发展一直存在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的差异、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的分野,以及"学术"与"思想"的分化。在认清各学科研究共性的同时,应充分重视当代学术生产的多样性,并形成个性化、差异化的学术评价体系成为当务之急。
三、学术研究需要经费资助,以科研项目的形式获得科研经费的资助是当代学术活动的重要特征。在新时期的前期,作为当代学术生产的重要方式,科研项目通过选题发布、项目申请、专家评审、中期考核、结项管理等形式,有助于强化学术研究的问题意识和价值导向,有助于确保学术研究的经费投入,有助于减少重复性学术研究的比例,有助于当代学术的交流和评价。
四、同时,毋庸讳言,"科研项目"制的学术管理方式产生了许多负面作用:选题的规划对个人兴趣、独立思考的限制;同行评审对学术个性,尤其是超前性的学术课题缺乏必要的宽容和保护,这也导致大量四平八稳的平庸学术的出现;项目经费管理以财务审计为目标,与科研活动实际严重脱节;项目结项管理简单以时间为节点,导致大量为结项而拼凑的学术垃圾和劣品的出现;科研项目的资助渠道过于单一,且具有明显的行政审批、"计划学术"的特点,滋生了在申报、评审和评价各个环节中的学术腐败现象。学术评价中的"项目至上"更是将项目管理方式推至了极端。
因此,我们认为:
当代学术发展必须在应对国家和社会重大需求的同时,充分尊重学术自身的发展规律,保护学者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学术兴趣;
当代学术发展必须形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决策咨询等不同类型,区分人文学术与社会科学不同性质的科研资助方式,形成符合学术研究实际的项目管理体制和成果评价体系。
我们郑重建议:
必须淡化和弱化"科研项目"制的学术管理方式,让学术回归学术,倡导求真、求善的学术风气;
必须去除"项目至上"的学术评价机制,应注重科研成果的学术创新、质量和贡献评价;
必须在大力提高科研工作者生活津贴的同时,严格项目经费预算和审计。
让大家一起,为营造一个让所有学者都能体面、自由而有尊严的学术环境而努力!
以上共识由以下同仁共同签署(以姓氏笔划为序):
王 宁(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教授)
王正平(《上海师范大学学报》主编、教授)
王鸿生(同济大学人文学院教授)
叶祝弟(《探索与争鸣》副主编)
叶继元(南京大学中国人文社会科学评价国家基地副主任、教授)
任全娥(中国社会科学院副研究员)
许 明(《上海思想界》、《上海学术年报》主编)
余三定(湖南理工学院院长、《云梦学刊》主编)
张文定(北京大学出版社原副社长、副总编)
李庆英(《北京日报》理论部副主任)
宋炳辉(《中国比较文学》常务副主编)
郭晓鸿(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文学艺术与新闻传播中心副主任、编审)
杨海文(《中山大学学报》、《现代哲学》编审)
何瑞涓(《中国艺术报》编辑)
姚 申(《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杂志社社长、总编辑)
董乃斌(《上海大学学报》主编、上海大学终身教授)
曾 军(上海大学文学院副院长、《上海大学学报》副主编)
熊元义(《文艺报》理论部主任)
钟兴永(湖南理工学院期刊社社长、教授)
(载《云梦学刊》2014年第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