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华大学庆祝100周年校庆,媒体上介绍清华历史的文章,一下子多了起来。清华大学的前身清华学堂是用美国退还的部分庚款设立的,所以庚款留学生也就与清华大学的历史牵连在一起。在清华学堂开学之前,已有两批直接留美的庚款生。所谓直接,就是选拔考试之后,立即赴美,在国内不经过任何培训。1909年9月考试录取了47名,1910年7月考试录取了70名,这两批庚款留美生就是如此。1911年7月录取的第三批直接留美生与前两批略有不同。这批考生主要是通过了1910年7月那次考试的备取生,他们在清华学堂接受了10余周的考前培训,连同数位清华学堂中等科学生参加了1911年6月下旬举行选拔考试。合格者63人于1911年8月赴美。这就是所谓前三批留美庚款留美生共180人的考选情况。
关于三次考试的地点,现在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据1921年《清华周刊------本校建校十周年纪念号》上的文章《清华园与清华学校》,1909年“八月第一批招考即在史家胡同举行”。此说最早,也就为众多文章引用,就是2001年出版的《清华大学九十年》还是这样说。因此,不少文章不仅把第一次考试认定在史家胡同举行,连接续的两次考试也说在此处举行。近来还有人专门到史家胡同现场勘查,得出了这样的猜测。“1909年至1911年,在史家胡同举行过三届选拔赴美留学生考试,……可是他们的回忆都只说是在史家胡同参加考试,并未提到考场的具体地址。……当我经过(史家胡同)59号史家胡同小学门口时,忽然有个灵感:当年选择在史家胡同举行考试,无疑是由于这里距离东堂子胡同的外务部很近,可是第一届考试有630名考生,总要有一个足够大的考场吧?……由此看来,现在的史家胡同小学,应该就是当年的考场,而且1909年那次的考试是在8月暑假期间,也有利于借用教室。”但是,不管是文章记载还是现场勘查都与历史事实不符。
根据史料,1909年9月2日游美学务处总办周自齐给外务部上了两份呈文,一是汇报关于学务处的筹办过程、临时章程、人员组成等;一份是关于第一批招生考试的安排。从中可知,当时游美学务处已租用东城侯位胡同的一个院落办公,即将开始的留美学生选拔考试安排在学部考棚(今宣武门内教育街)举行。具体安排是: 9月4日开考,共考五场,前两场考国文和英文为初试,合格者参加复试,再考三场,通过者直接派出留学。本次考试, 9月4日考试国文,9月5日考试英文。9月7、 8两日校阅试卷,按分数先行取录, 9月8日放初榜,共取68人。9月9日考代数、平面几何、法文、德文、拉丁文,9月10日考立体几何、物理、美史、英史,9月11日考三角、化学、罗马史、希腊史。五场考试之后,录取程义法、金涛、梅贻琦、胡刚复、金邦正等47人,也就是第一批直接留美生,他们于1909年10月12日由上海启程赴美。
1910年7月第二次招生考试,游美学务处借用了法政学堂讲堂(今北京西城区力学胡同内)作为考场。21日为第一场考试,考国文、英文;25日,张榜晓示,录取272名。26日第二场考试,考高等代数、平面几何、希腊史、罗马史、德文、法文。27日第三场考试,考物理学、动植物学、生理学、平面三角、化学;28日下大雨,停考一天。29日第四场考试,考立体几何、英史美史、地理学、拉丁文。30日,检查体格。8月 2日游美学务处录取:赵元任、竺可桢、胡适、周仁等70名,即第二批直接留美生,于8月16日启程赴美。本次还录取备取生143名,作为在建中的游美肄业馆(后改名清华学堂)高等科学生,经培训后赴美留学。
1911年6月在开学不久的清华学堂举行了第三次庚款留美生考试。参加考试者均为清华学堂高等科学生,其中大部分是上年直接留美考试时选录的备取生,也有数名中等科学生接受高等科课程培训后参加了考试。考试于6月23日~29日在清华学堂举行,共134名学生参加考试,这次考试采用平时排名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的方法,选定黄国栋、梅光迪、陆懋德、章元善等63人赴美留学。此批留美生于1911年8月7日启程赴美。
综上所述,前三批庚款留美生考试地点均不在史家胡同,第一次在清政府学部考棚(今宣武门内教育街)第二次在法政学堂讲堂(北京西城区李阁老胡同(今力学胡同)内)。第三次在清华学堂即今清华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