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楯:开放社会中的身份认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742 次 更新时间:2011-04-11 13:39

进入专题: 身份认同  

李楯 (进入专栏)  

几百年前,在大洋之中,各种新航路的发现、开通,逐渐引导出一个根本性的改变,这就是整体世界的形成。整体的世界有两个特征:在过去分离的有着不同的肤色、语言、习俗、观念、信仰的人们之中,有了普遍的交往;生产和消费依赖于共同的世界市场。但人们仍会在最一般的生活中感到自己和一些人有着与其他人不同的关系,有了“我们”和“你们”的概念,有了“自己人”和“他人”的概念,这就是各种各样的身份认同。

百余年来,中国人在一些时段确实处在一种焦虑或者是精神危机之中。——我们始终处于激剧的变化之中,我们遇到了其他人群、民族、国家没有遇到的磨难和发展中的难题,有过翻天覆地般的多次在目标、实现目标的路径及方法和观念上的改变。但身份认同成为严重问题其实只是近十余年的事,一些时候,我们甚至搞不清自己到底是谁,说不清我们从何处来,要往何处去。

百余年前,来自外部的现代化浪潮开启了古老中国的国门,使中国进入了一个被现代化的时期。就社会整体而言,当时出问题的不是身份认同,而是中国人的尊严受到打击,中国人的自信开始动摇,中国人在面对一个整体的世界应怎样回应现代化的问题上的意见分歧。上个世纪50年代发生的变化一方面解决了持续百年的由政治解体和社会解组叠加而成的总体性危机,快速推进了曾经屡屡受阻的被视为现代化组成部分的工业化,另一方面又使中国走上了一条不同于发达国家和一般发展中国家的特殊道路,社会被重新整合,历史被重新阐释,在封闭中实行计划经济,和传统彻底决裂,曾使中国人形成了少有的、高度齐整的身份认同。而再次打开国门,主动搞现代化时,我们却忽视了计划经济遗产在无形中给予我们的重负,加之社会的浮躁,人们在市场的名义下追逐金钱,在科学的名义下迷信技术,中国人身份认同的危机显现了:不只是在文化意义上的华人(包括在生活国内的中国人、在海外的华侨和华裔)之内、在国籍意义上的中国人(包括生活在大陆、港、澳、台的中国人和旅居海外的中国人)之内,就是在同样生活在大陆的中国人之间,靠什么来凝聚,在什么前提下产生身份认同,都成了问题。我们突然发现,不管是在那些被认为是实现了现代化的国家中,还是在那些还处于现代化过程中的国家中,都是有传统的,现代化与传统并不截然对立;一定的文化传承,正是凝聚人心,促成发展的条件。而在我们这里,文化的断裂,使曾经持续数千年的文明古国,只存在些五十余年的传统、二十年或十余年的传统。——人们的生存方式变了,人们的生存条件和生存环境变了,衣、食、住、行,习俗、观念,了无旧迹可寻。这些,与城乡分治的格局、体制的阻障、钱权结合的弊病及贫富分化的状况交织在一起,共同成为了发展中的难题。

如果说百余年前我们遭际的是“亘古未有之大变局”,那么,今天的中国,要解开社会转型中面临的难题,缺少的则是世界未有之经验。

要消解计划经济遗产带给我们的负面影响,突破中国发展的结构性的和体制性的障碍,接续旧有的文化传承,面对一个开放的、多元的世界,规制的改进和国民品性的提升同样不可或缺。——我们需要有能接续文化传承,对应开放社会的身份认同。

这样,我们就要来看文化传统中有哪些可以接续,面对情境中有哪些问题需要应对。

中国传统文化讲求“仁”。“仁:从人,从二”。能够处理好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识别身份相同或相异,是非常关键的。

“各私其私,各子其子”,产生了家人、亲属间的认同。“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自有其道理。“舍小家为大家”可能是一种很高尚的行为,但文革中的“亲不亲,路线分”,夫妻父母子女之间相互揭发,“划清界线”,就破坏了最基本的、最亲近的人际关系。中国人讲究“亲疏远近”,最基本、最亲近的关系破坏了,失去了认同,其他关系的认同也就会被波及影响,产生变形。家人、亲属的关系是靠了一系列日常的相对应的行为和生活方式、居所环境及习俗礼仪来维系的,而日常的工作和生活方式、生育、养老、婚嫁、丧葬、节庆等制度的延习或改变,也影响了这种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对中国文化传承的认同,产生了文化意义上的中国人和华人。中国文化的产生和影响范围和中国国家疆域的行政版图不是一个概念(许倬云语)。计划经济的遗产留给我们一种底气不足的大国心态,使我们缺乏忧患意识而又有了过强的敌情意识。有时,我甚至想,假如我们是一个小国又当如何?如瑞士,如孟加拉,不是同样要生存,要发展吗?接续文化认同而改变狭隘心态,像费孝通先生所言,从只美己之美,到能美人之美,美美与共,才能赋予中国文化认同积极的意义。

“天下大同”,“四海之内皆兄弟姐妹”,是一种对人的认同。“仁者,爱人”,中国自古有一种包容大度的“天下”思想(赵汀阳语),与近现代民族国家间的相互敌视角逐不同,与源自西方基于国家理念的建立在国与国之间的“国际”关系的世界观不同,但却可与今日的世界公民社会观念相对接,形成一种对全人类负责的世界理念。

有了对家人-宗亲庐墓,对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对人这三种最基本的身份认同,再加上认可、尊重人的主体地位和其基本权利的现代理念,就足以对应中国发展中的难题和开放的世界,在多元一体,和而不同的构架下,形成和谐的社会,和谐的世界,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

(2006-10-30)

进入 李楯 的专栏     进入专题: 身份认同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9904.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