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华新:网络舆论研究:悲欣交集的体验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34 次 更新时间:2011-01-17 10:34

进入专题: 网络舆情  

祝华新  

CNN总裁舍恩菲尔德说过“真正的媒体应该是这样的:为世纪作证,让所有悲伤得到哀悼,让所有欢乐得到庆祝。”网络舆论监测就是这样一个行当,舆论强度和演变轨迹需要一系列客观指标来锁定,但指标背后的舆情蕴含了当下民众太多的苦乐、太深的无奈和太沉的期待,不能不牵动着研究者的心绪,让人精神亢奋又容易精神疲惫。

更难把握的,是研究者的价值立场。互联网是突发事件和热门话题的信息集散地。网络舆情监测要忠于事实,解读主流民意,但又不能被网上的众声喧哗和群情激昂所牵引,而随波逐流。网上不仅有大量似是而非、稍纵即逝的流言甚至谣言,而且经常上网的人———据传播学专家研究———其“群体极化”倾向是网下的两倍。网友以虚拟身份发言,BBS和微博客、QQ群上意见的频繁交流和疯狂传播,往往使理性中道的观点式微,而极端赞成或极端反对的声音更容易得到追捧。

近年来,网民的意见不是趋于两极分化,也不是多元化,而是经常呈现一边倒的态势。这可以称作互联网上的“罗宾汉情结”,极喜欢扶弱抑强,遇事不问是非、只问善恶,即不去认真辨析事件本身的是非曲折,而是只诉诸头脑中也已形成“刻板印象”的善恶。例如,5个社会群体在网上被严重妖魔化了,他们是公务员(包括领导干部)、警察、城管、医生和老师。这与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可能过于强势有关。

互联网极容易成为弱势群体展示伤痕和相互取暖的地方。当下行政监督机制低效,上访经常变成了截访,司法作为社会稳定的最后一道门槛也不尽如人意。而传统媒体近二十多年来强调舆论导向,舆论监督功能弱化。在这种情况下,互联网成为弱势群体表达利益诉求的几乎唯一顺畅通道,在当今社会具有民众“吁天权”性质。政府不仅需要高度重视,而且须怀揣一份尊重和敬畏之心。

例如,浙江温州村委会前主任钱云会非正常死亡后,网民搜索出他生前在天涯社区发出的唯一帖子《是官还是贼:诉政府官员豪夺寨桥村146公顷家地始末》,不少人流泪浏览,纷纷自责:“这篇没有人跟帖的帖子,我们的麻木或许直接导致了作者的死亡。”结果,24小时内回复2.3万,访问数超过100万!钱云会的天涯微博“粉丝”也从0变成1万多,这情景令人动容。网络民意是一个很好的镜鉴,时刻提醒为政者和体制内文宣工作者,勿忘“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伦理,以及起码的人伦底线。

但舆情监测不能感情用事,既要热心体会民生冷暖,也要冷眼观察舆论潮起潮落。要研究网络民意如何在某些“刻板印象”作用下,畸形放大或扭曲,客观评估政府与新闻媒体、网络民意的互动效果,包括新闻发布、警方应急处置、民众诉求应对、官员不当作为的问责,如何推动舆论的发酵或消解。

当今中国,事实上存在两块舆论场:一块是官方主流媒体舆论场,包括党报、国家电视台,受文宣口径节制,中规中矩;第二块是民间舆论场,没有网络之前主要是口头舆论,今天主要是网络社区,包括BBS、博客、微博客、Q Q群等。在很多突发事件或政策讨论中,官方的声音在第二块舆论场中经常受到质疑和批评。有时候感觉官方主流媒体的宣传,在网络社区处于一种“裸奔”的状态。这是我们必须面对的严峻现实。舆情监测的本质,就是把握第二块舆论场的脉搏,与第二块舆论场中的“意见领袖”对话,成为体制内和体制外的桥梁。

2010年以来,网络“意见领袖”分化,左翼右翼发生了双向流动。有些网友对社会改良的耐心正在消失,走向极端表达;而另一些朋友依然坚定地寄望于体制内改革。晚清洋务派官员曾纪泽曾经叹息:“办洋务,难处在外国人不讲理,中国人不明事势。”在舆论热点问题上,官员“不明事势”和网民“不讲理”的对峙和拉扯依然存在。舆情监测工作立足魏阙、瞭望江湖,介于某些民间人士的偏激和某些基层官场的颟顸之间,虽然有时左右不讨好,但也不能因此而进退失据。

我们的尚方宝剑,是十七届四中全会公报中的一句话:“常怀忧党之心,恪尽兴党之责”,坚信自己的工作价值,这就是“帮领导干部读网”,“还原社会真实的矛盾构成”。我们不受一时一地某些具体政策条文框框和思维定势的束缚,以高扬实事求是旗帜的十一届三中全会路线为准绳,在网民自主发声的舆论场上,做党和政府的耳目,帮助各级政府应对网络舆论,梳理总结政府从事公共关系和舆论危机管理的技巧。我们到处呼吁:遇到突发事件和敏感问题,政府要发挥好“主场优势”,以信息开放击退流言,以揭真相、讲真话和体察民瘼而争取话语权,以解决民众实际利益诉求而赢得民心。不能只剩封堵信息、删帖这一招,甚至等而下之“跨省抓捕”网民。

近年来,网民对于官民协力推进中国的社会变革、化解社会矛盾,抱以热切期待。但我们也看到,网友经常在一些反映尖锐社会矛盾的新闻后跟帖:“2012快来吧!”网民对于改变当今种种不合理的体制和社会丑恶现象,经常充满无力感,有一种玉石俱焚的愤懑。改革正与“2012”赛跑。任何关切民众福祉和江山社稷的中国人,对此不能不怀有一份警醒和忧思。打破官民之间厚厚的精神之墙,减少“转型期社会”的震荡和阵痛,需要政府和民众共同努力,但体制内无疑负有更大的责任。舆情监测工作,就是推动体制内变得更敏感、更体贴,更有人情味,遇事也更有担当。

前瞻2011,中国社会如何在民众期待和体制困境中保持脆弱的平衡,走出一条和平转型的新路,是这一代政治家和民众共同的历史责任。作为党报和党网文宣工作的一个新兴分支,舆情监测工作需要对网民的呼声持以更加谦卑和诚恳的态度,同时对于坚信体制内的有序改革报以更深厚的定力和底气。

    进入专题: 网络舆情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新闻学 > 新闻传播学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8426.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南方都市报评论周刊,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