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3日上午,阎明复去世,终年92岁。
作为上世纪八十年代的年轻人,忘不了这位老爷子与晚辈的真诚对话,无私的担当。
阎明复1985年任中央统战部长,1987年在十三届一中全会上当选为中央书记处书记。据作家张贤亮回忆,1983年当选全国政协委员后,曾到统战部参加座谈会,初识阎明复同志,“谦和直率,有彬彬君子之风”。座谈会气氛融洽宽松,张贤亮大胆进言:中国共产党有改造世界、改造社会的决心和魄力,而要改造世界、改造社会必须先改造自身。改造自身应首先从改变自身的党员结构开始,建议大量吸收知识分子入党,以适应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需要。不久后,自治区宣传部找到张贤亮,说他的发言受到了耀邦的注意,还作了批示。1984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始大批吸收知识分子入党,张贤亮本人就是在这年“七一”前夕入党的。(张贤亮《一生最大的幸运》,2006年3月13日人民日报)
党的十三大提出,建立社会协商对话制度。阎明复积极参与了同民主党派、非党人士、编辑记者和同学们的对话沟通。他诚恳表示:“既然对话,就不应是敷衍的、应付的,这样不利于问题的解决,无助于改革的进程。”同时,阎明复也告诫年轻人:社会上一些深层的矛盾,不是光靠对话就能解决的,还要靠实际工作,靠大家的共同努力。
阎明复身上,有八十年代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优良作风。此前,在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副总编辑任上,他接受胡乔木的建议,从洞庭湖一座死囚岛上,把知名媒体人刘尊棋调来北京;流放新疆的“右派”周志成打电话毛遂自荐,阎明复陪同姜椿芳总编辑一道登门拜访,让他先来上班,多方奔走帮助“落实政策”。
阎明复作为俄语翻译,从1952年随刘少奇出席苏共第19次代表大会见到斯大林开始,到1989年陪同邓小平会见戈尔巴乔夫,见证了中苏两国几十年的跌宕起伏。据澎湃新闻记者许荻晔2015年发自北京的报道,在江泽民的关注下,1998年阎明复牵头举行了“关于20世纪60年代中苏大论战问题的讨论会”,与会者包括外交部、中联部的原领导和外交官、为毛泽东等中央领导担任俄语翻译的老同志,以及中央党校、中央文献研究室、社科院等长期研究国际共运史、中共党史和中苏关系史的学者。会议形成两个纪要,基本认为:“在国家关系方面,苏联责任更大;在意识形态方面,中国责任更大。”江泽民主席赞成纪要观点和结论。
1967年11月,阎明复被关押在秦城监狱,一待就是七年半,罪名是“参与杨尚昆‘里通苏修’的活动”。据邓小平的女儿邓榕说, 1975年见到阎明复,发现那张特别英俊的脸“歪了”,因为在监狱里必须脸向外睡觉,脸朝一边睡了7年半。因为一个人关着,说话、走路也有问题。
1968年春季,阎明复在秦城常听到一阵熟悉的咳嗽声,但他觉得父亲怎么可能被捕呢。就在他听到咳嗽声不久,父亲在审讯中被踢倒在地,昏迷不醒,随后离世。父亲阎宝航,1937年入党的“战略情报员”。他曾是张学良将军的高级幕僚,与国民党政府上层人物如于右任、宋美龄、孙科及军政各界交游广阔。“西安事变”之后即在周恩来直接领导之下从事秘密工作,把党的统一战线工作开展得有声有色。更有两件赫赫有名的历史功绩:一是1941年打探到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的准确日期,为苏联提早进入战备争取了时间。苏方曾致电我党领导人,对中共中央表示感谢。二是1944年获取日本“关东军”在我国东北中苏边境部署情况,包括陆、空军的配置、要塞地点、布防计划、兵种兵器、部队番号、人数以及将领姓名等,使苏联对日开战后迅速地摧毁了日军防线。(罗青长《反法西斯的无名英雄——纪念阎宝航同志百年诞辰》,1995年7月21日人民日报)
晚年撰写《阎明复回忆录》时,写到“文革”期间“家破人亡、流离失所”,父亲、母亲、二哥相继离世,阎明复仍要流泪。
统战部老人回忆,八十年代在部里没人叫他部长,都叫他“明复”。这个风气,与人民日报相通。1989年统战部邀请200多位知识分子共迎新春。阎明复勉励说我国知识分子有一个最大优点,就是怀有强烈的民族自尊心和社会责任感。在全国青联成立四十周年座谈会上,阎明复叮嘱年轻人:“我们这一代青年命中注定不是享受的一代,而是吃苦的一代,不是欢乐的一代,而是艰苦创业的一代。”(《投身改革做创业者》1989年4月29日人民日报)
他接受人民日报记者赵蓓蓓采访时,有过这样的答问:
记:您的人生信条是什么?
阎:与人为善,尽最大力量帮助需要帮助的人。(《慈心为人 善举济世———中华慈善总会会长阎明复访谈录》,1999年1月28日人民日报)
访谈录刊发在人民日报第10版“读者来信”版右上角。赵蓓蓓记得,见报后,他很高兴,其他朋友也很欣喜。阎人很好,光明磊落,坦荡君子,很有魅力。
在岁月的深处,阎明复对年轻人的体谅和爱护,始终触动着过来人心中最柔软的部分。老爷子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