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捷:大国崛起中的中国印度大角力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11 次 更新时间:2010-05-16 12:57

进入专题: 大国崛起   中国   印度  

张捷  

一、印度精英的人口红利优势论

中国的快速发展在世界上的地位极大的提升,与中国国情类似的印度现在以中国为目标和榜样,举国上下在谋划有什么优势来赶超中国,在这样的全球大讨论之中,印度得到世界主流认同的说法就是:印度比中国拥有人口红利!中国即将进入老龄化社会,社会负担会极大地加重,会扼杀中国的增长动力和增长优势,而印度的人口红利的价值正在体现,印度的激进国民也为这样的说法莫名的兴奋着。印度超大型IT公司创始人之一,南丹尼乐卡(Nandan Nilekani)提出的人口红利概念。他出版了一本500多页的书《Imagining India: The Idea of a Renewed Nation》(翻译过来应该叫《想象印度:一个升起的国家》)。所谓人口红利就是由于人口年龄结构对社会经济发展造成的额外推动力或额外负担。对于印度的精英也很清楚这样的一个事实,那就是这个世界的资源有限,是难以容纳中国和印度两个超级人口大国的崛起的。

中国的快速发展西方给中国归结为人口红利,由于有人口红利的存在中国成为了世界工厂,拥有大量的廉价劳动力,而且我们要知道在现在是人口红利最好的时期,因为我们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生育高峰的人口都在工作,下面是独生子女需要扶养的人也很少,而老人却又有多个子女,子女都在抚养老人,因此是我们劳动力人口负担最轻的时候,也是我们发展人口红利最大的美好时期。在中国实行计划生育60多年后,也就是我们这一代人退休以后,基本都是独生子女作为劳动力在从事生产,整个大肚子退出劳动力阶层,这时中国将出现最差情况,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中国的经济与社会等各个方面的负担会变得无比沉重,柔弱的独生子女劳动力阶层是拉不动这样沉重的大车的。

现在中国已经是计划生育政策后近30年,这种社会老龄化的趋势已经非常的明显。据统计每年中国老龄人的人数以1000万的速度飞速增长,以后我们的独生子女需要赡养四个老人,中国的人口寿命也在不断延长,这样将来需要扶养负担的老人就将更多,如果算上祖辈也需要年轻人进行赡养,一对独生子女需要赡养的人最多可能是12个老人,届时的劳动力紧缺就将会是极其严重的。而即使是让独生子女多生育改变劳动力紧缺的状态,改变也是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同时还让独生子女们多生育还导致抚养的后代增多,再次加重本来已经很重的劳动力的负担。而印度呢?印度目前全国的平均年龄已经比中国年轻十多岁!当前印度正在出现经济增长过程中的自然出生率减少现象,人口红利现象逐步显现,这就是说像中国十年前出现的人口红利高峰,将在今后的10年到20年在印度达到顶峰,而那个时候是中国老龄化最严重的时候。印度据此认为中国的世界工厂地位就会动摇,世界工厂就会转移到印度这边,印度就可以彻底超越中国走向世界前列。

我们已经有了要放宽计划生育政策的呼声,但是真的要放开还非常困难,因为中国的上百万的计划生育干部已经形成了巨大的利益集团,靠着计生罚款和罚款的暗箱操作养活了很多蛀虫,即使是收取罚款数额的依法确定化也不容易,表面的理由是可以让富人花钱超生,但是背后却是罚款数额确定以后有关人员的无法牟利。实际上是富人要超生办法很多,最后孩子生在国外造成中国财富的外流,现在已经有很多国家和地区暗中欢迎中国有钱人去超生了。而对于这样的政策转向最根本的问题是时间成本,解决中国的劳动力将来可能的紧缺是需要时间的,不是现在多生就可以立即解决劳动力不足的问题的,现在的政策下这样的紧缺是肯定会发生的。因此我们想要改变政策让人口增长实际上是难以解决问题,或者说不是解决问题的好办法。对于印度将来的人口红利优势,我们该承认的要承认,该面对的要面对,但是我们要看到破解的方法和我们其它的优势。

二、中印发展优势对比分析

对于印度的竞争,最根本的不是随着他们的思路前进,而是需要有中国自己的思路,要从中国与印度的不同点上找到突破,而不是缺哪里补哪里,这样的做法是没有前途的,按照别人给你指的道儿,你不掉进陷阱也会多走弯路。但是我们中国对于印度的优势又在哪里呢?这样一看下来,实际上是印度针对我们的优势除了人口的红利之外还有很多,首先是印度是有信仰的国家,印度人的信仰使得印度面对国家崛起时的贫富差距、分配不公等等的社会问题的耐受力是很强的,这样会造成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人文环境,而不是中国的仇富和仇恨社会,要知道我们仇富的各种理由、原罪、腐败等等,印度也都存在,你的仇富的结果就是富人带着资源和财富的外流;其次是印度人都是英语为母语,与西方交流容易,孩子的学习语言的负担也轻得多,这一点也在印度IT软件外包上得到印证;再者就是印度被西方殖民以后留下的制度与西方是接轨的,与西方世界博弈的经验等等软实力也是优于中国;最后的关键点就是印度的地缘政治地位比中国好太多了,中国在东北亚洲的中日俄的竞争平衡和与美国等西方的意识形态对抗的格局中会消耗大量的精力和成本,这些国家也希望遏制中国的发展,这些代价会非常大的拖住中国发展的后腿;而印度单独位于南亚次大陆,接壤的国家都很弱,与中国还有青藏喜马拉雅山的天然屏障,国家发展不会受到限制,国际战略格局和地缘政治优势明显,美俄等国对于印度的态度比中国要宽松很多,因此印度可以进行不结盟的国际外交政策。

而对于印度所面对的各种问题,比如:贫富差距的分化,民族种族问题,内部某些地区的独立倾向,与邻国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和孟加拉都有历史摩擦并不友好,同样的问题中国一样不少,新疆、西藏、台湾等等也非常耗费中国的精力,这些方面中国也没有优势,所以在印度的精英们看来,印度有对于中国众多的优势,似乎看不到印度比中国差在哪里,所以他们信心满满,认为在中国的人口红利过去以后,中国的世界工厂的地位必将动摇,世界的加工产业就将向印度进行转移,中国在世界的地位就必将被新兴的印度所取代,而中国则进入老年化的社会经济逐步走向衰落。

我们很多激进的人可能会想到战争,但是中国与印度这样的大国进行战争一定是两败俱伤的事情,是世界其他国家所乐意见到的,况且中国的军事实力比印度不占明显优势,印度在西方开战后的大力援助下却有可能领先我们很多。而在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建立了反对侵略的共识,印度还成为了不结盟运动的领袖,利用印度特殊的地缘政治优势在美、苏和欧盟之间左右逢源,中国与之主动发生战事是难以得到国际社会支持的,更何况中国在印度洋的资源生命线会被占据优势的印度海军所控制,中国与印度的战争长期打下去是两败俱伤的事情,就如当年的两伊战争。而更加根本的是战争要付出生命的代价,这些战争中损耗的人口都是最好的劳动力,在本来就人口结构不占优势的情形下,原来的人口红利差距会更大。

那么我们对于印度的优势又在哪里呢?实际上把问题说破是很简单的,那就是我们比印度先发展了二三十年,我们对于印度有先发的优势,我们比你先发展了,等到你的人口红利时代我们已经富裕了,更多的人口应当从事更有附加值的工作而把低收入的工作转移出去,要知道对于日本等原来也是需要出口,依靠出口的世界工厂是怎么转型的?日本的劳动力价格是多少?日本的老龄化又有多么的严重?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日本比我们发达很多,日本的世界工厂地位被我们接替了很多,但是我们现在还无法取代日本的国际经济地位,我们所需要的就是看日本的发展道路来体会中国的升级之路,而不是在低层次的依靠人口红利与印度进行简单化的人力竞争。下一节我们还将对此详细论述。

三、 中国对于印度的先发资源优势

看日本与中国就可以理解这样的先发优势,日本的发达领先于中国除了教育文化制度之外,还有一个关键的因素就是资源战略,对于教育文化和制度中国和印度不占优势,因为中国能够采用的印度也可以采用,印度的教育基础等等是比中国好的,中国能够占据优势的就是利用中国的先发优势在资源上占据先机。在世界上美国和欧盟等发达国家控制和消费了世界大部分的资源,实际上留给世界公开市场上流通的资源是有限的,中国的崛起已经造成世界资源的紧缺和大宗商品的暴涨,如果印度再度崛起,这样的资源紧缺就会更加加剧,资源的价格就更加高昂,因此中国对于印度的先发优势就是可以先发展先购买和控制资源,先购买的资源价格会比以后经济发达的情况下低很多。

美国崛起的实质是美国当时(1900年)近8000万人口要加入到全球工业化人口中来。当时全球老牌工业化人群也就差不多8000万。美国的崛起是20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是一个跟当前世界差不多工业化人口国家崛起的事件。导致的是工业品价格的长期走低。这导致了原有世界帝国英国的利润大幅减低,并最终影响了其全球霸权。现在世界工业化人口也差不多在10亿左右(欧美日加部分东亚俄罗斯韩国),这是世界的20%的人占有80%的资源的一个二八规则的生动体现。而中国崛起将是与美国崛起类似的另一个跟崛起之前全球工业化人口规模差不多大的经济体崛起的历史事件,将是21世纪最重大的历史事件,这将使工业化发达社会的人口翻倍,同时使得世界的百分之40%的人进入发达和工业化,因为要打破二八定律这是很难的过程,其间也可能是二八定律维持而发达世界有国家没落或者中国不能完全的让所有人口进入发达;而印度要与中国同时崛起的结果就是世界大多数的人成为发达工业人口,这样的食肉动物占大多数是难以想象的,因此中印只有一个国家可以成功是比较合理和更加可能的前提假设,这也是两国激烈生存竞争的背景,在这样的生死竞争下你能够跑在前头,同时领先的还可以通过领先优势将领先扩大化,因此这是一个高次方的非线性优势。

我们再往以前的历史上看,西班牙、葡萄牙的发达,是伴随着伟大的地理发现和奴役黑奴而发达的,大量黄金白银从美洲被抢劫到欧洲,造成印加文明的灭亡,是侵略和掠夺的发达;其后的荷兰的发达与鹿特丹的高利贷者关系很大,荷兰的金融业和宗教改革带来了活力,以东西方的海运贸易创造的发达;而到英国的发达,也比这些国家付出的代价要大,不是简单的进行抢劫和奴隶奴役,也不是仅仅通过贸易就可以发达了,还是需要进行必要的工业生产的,是依靠产业的工业化才发达的;而美国的发达,更有技术革命、电磁学、现代物理理论的大发展有关,中国的能够崛起,更在于信息浪潮,信息技术的发展导致国家的管理成本下降,在规模与管理成本的对比下,集权式的大帝国重新发挥了规模优势。

中国威胁论的来源跟当时美国威胁论一样,本质上是世界权力资源分配问题。事实上,谁先完成工业化,谁就先成为肉食动物,就在地球这个丛林社会中掌握发言权。英国首先工业化,当时就它一家,工业品少资源多,于是它可以为所欲为,它其实不需要收买资源,只要强夺就可以了。美国其实已经来晚了,所以它付出的代价比英国大得多,在殖民时代,美国开出的条件也是各帝国中最温和的,有点收买的意思,想一下当年美国对于中国的支持和友好,美国掏腰包给中国建造的最好的大学和最好的医院,就可以知道这样的代价,也应当可以理解我们对于非洲的援助。

现在中国要崛起,毫无疑问,要付出的代价比美国那时候还要高得多,因为中国与西方还有信仰和种族的差异和冲突。现在已经是个工业品多资源少的国家,中国要“收买”资源国家,无疑要收紧裤腰带干些苦力活了。而资源价格也节节上涨。这是我们落后而不得不付出的代价。当然中国不是终点,虽然中国收买的价格比较高,但毕竟在可见的将来,中国还是出得起这个价格,能够进口需要的资源来完成工业化的。跟中国相比,下一个10亿规模的经济体——印度就要悲惨的多。等到印度10亿人口想要全面工业化的时候,地球资源已经被中国用的差不多了,各种资源价格都要涨上天。我们很难看到印度出得起这个价钱。所以也许中国是最后一个可以完成全面工业化的人口大国或者区域。因为地球形成统一联合政府之前,发达的只能是少部分人口,世界的资源是有限的。

中国对于印度的先发优势首先就是资源优势,我们先以铁矿石为例子加以说明,就如铁矿石的价格暴涨,目前印度还在出口铁矿石,但是很多中国人并不知道中国紧缺且天量进口的铁矿石的产量是世界第一,中国生产的铁矿石远超过其它国家。作为铁矿石储量的大国,我国也是铁矿石的生产大国。相比2002年铁矿石原矿2.31亿吨的产量,2008年我国铁矿石原矿产量高达8.24亿吨,年平均增速超过20%(来源:国泰君安钢材期货研究中心/崔旭)。到2008年世界铁矿石生产的前五名分别为中国、巴西、澳大利亚、印度和俄罗斯,产量分别为约8.24亿吨、4.09亿吨、3.41亿吨、2亿吨和1.1亿吨。中国铁矿石的紧缺的原因是中国在高速建设期,中国的钢铁产量是排名中国其后的五六个最大产钢国家的钢材产量总和。而印度的目前的钢铁产量只有不到6000万吨,是中国的十分之一左右。如果印度到达建设期需要大量钢材消费的话,印度需要进口的铁矿石会比中国还多,不要看印度大量出口铁矿石到中国,印度的铁矿石产量只有中国的三分之一到四分之一,目前印度出口铁矿石总量大约1亿吨绝大部分卖到中国,但是等到印度钢铁产量超过1亿吨就要进口铁矿石了,印度经济当前开始进入加速发展期,印度在建的钢铁产能就可以达到这样的规模,届时印度开始买入铁矿石的时候印度支付给世界的铁矿石进口价格肯定会更高,而且印度缺乏炼焦煤等资源,印度为了工业化和大发展所必需的大炼钢铁的困难会更多。对于钢铁的需求在国家基本建设阶段是应当以人均计算的,印度经济腾飞之后会有需要大量钢材的一天的!要知道中国在20年前与印度类似的阶段,对于钢材的需求和产量也是几千万吨而已,现在是增长了10倍。而印度还严重缺乏能源,且不说煤炭远远比中国紧缺,印度更是一个贫油国。根据国土资源部相关数据称,2009年中国仅次于俄罗斯、沙特阿拉伯、美国之后,成为全球第四大原油生产国,占世界原油总产量的5.4%,2009年中国原油产量约为1.894亿吨。但是中国现在已经是世界第二大石油进口国和消费国,石油对外依存度还是高达50%左右。印度如此贫油,印度经济发展以后会遭遇的资源瓶颈就一定会比中国更加严重。

因此中国有比印度先发10年、20年以上的经济腾飞领先优势,想一下当年日本大规模现代化采购资源的时代,这个世界的资源是何等的便宜,中国是怎样廉价的向日本出售煤炭和石油等资源,就可以理解这样的差别,中国对印度更多的就是体现在资源采购和积累上的时间优势;想一下在上世纪60年代初期日本的很多经济还不如中国,但是在中国混乱停滞的十多年后的改革开放就造成这样大的差距,就知道这样的领先优势是多么的影响巨大。同时中国的这样的资源先发优势还有就是中国的高积累率,中国的经济发展所从全球购买的资源如果全部消费消耗、消费,那么对于后来的经济发达的影响和关联等意义就不大,但是对于中国的社会结构也与世界非常的不同,中国的积累率是远远高于世界的,中国现在购买的资源被大量的在社会的基本建设中积累了下来,成为以后经济发展、社会发达的财富基础,这些积累的财富就会产生巨大的资本优势,下一节我们将详细分析高积累的背后玄机。

四、印度人口红利过后 会是巨大的灾难

中国的积累率高昂早已经是世界攻击的话题,但是这样的高积累率是有中国的背后玄机的。对于中国的积累率,我们先从微观进行分析,中国的攒钱养老的风气是很盛的,是每一个中国人都要为了自己的养老进行存钱,这样的结果实际上我们将来不是老人让年轻一代负担,而是老人自己为自己的养老做好了贮备,而且中国的老人对于孩子的帮助可以说是不遗余力,我们现在说孩子一个人负担那么多的老人,但是我们同时还要看到我们的孩子很多也是那么多的老人支持一个孩子,所以我们有很多的啃老族,这是中国特色世界其他国家是没有的,我们的老人给孩子留下来的遗产也是不少的,比如你的老人要是在城市的话,你夫妻双方的父母可能都可以留下一套房给你同时还有一定的存款,这就是不小的财产,大家可能会说中国的房子是地价贵土地只有70年的使用权,但是要知道中国的土地稀缺同时市政等投资非常大是有价值成本支撑的,而我们的物权法已经规定土地使用权到期可以续期,虽然房子的使用寿命只有50年,但是房子实际使用年限可以长很多,而且将来即使是翻建,再支出的费用也有限,价值还是很大的,我们没有计划生育的时候有一大堆的兄弟姐妹时这样的遗产是瓜分不到多少的,现在你是独得了,同时老人还是以自己的积蓄养的老。这样的情况成为社会的普遍现象以后,中国的社会到老龄化以后的负担就绝对不是西方所宣传的那样了,中国的老龄化社会没有西方社会压力大。

我们再从宏观上看,中国每一年的基本建设投资都非常大,这样的基础建设的效益是要以后发挥作用的,也给我们的将来带来效益,西方的发达社会也是在各种基础设施建设完善的基础上的。印度的基础建设与中国相比是天壤之别,这些基础建设也是中国利用人口红利进行的积累,不要讲我们现在的铁公鸡建设超前,等到中国的人口红利过去了还有多少劳动力能够投入这些建设?现在有富余劳动力的时候不建设基建消耗富余劳动力什么时候还有机会?美国在上世纪三十年代的走出危机创造今天的物质基础也是扩张性的财政政策的产物,当年整理密西西比河的巨额人力投入的效用要多少年以后慢慢显现的。因此对于中国的“铁公鸡”建设的超前,我们也要一分为二的看待,在中国有人口红利和大量富余劳动力的时候不进行这样的建设,等到中国发展到老龄化社会劳动力不足的时候,还可能进行这样的大规模的“铁公鸡”建设吗?中国现在可能用不着这些建设,但是中国经济发展到发达社会还用不着吗?这些“铁公鸡”是社会发达的基础,届时中国没有人力的富裕怎么再建设?我们还是以钢铁为例加以说明,中国钢积累量到2008年底达45亿吨,日本到2008年底为47亿吨,美国1988年钢积累量已经达60亿吨,对于美国的钢铁积累还不包括美国大量的进口产品所带有的钢材消费量。中国社会的发达,需要的是看积累量,中国与世界的累积总量还有差距,人均的差距就更大了,中国的钢铁人均累积量要达到美国或日本的当前的发达水平,在美日总量不增加的情况下中国钢铁的累计总量还要增加近10倍,也就是以中国当前的钢铁产量也需要七八十年以上的生产过程,如果考虑美日的生产增量,中国钢铁人均积累水平要赶超美日以当前钢铁产量还需要百年以上。因此对于中国的大炼钢铁我们是在总量之外还要以人均和积累的眼光看的,以人均而言中国当前的人均钢铁产量与日本的人均水平就没有多大的差别,所以没有增量的产能的过剩增量发展,怎么能够赶上发达国家上百年累积下来的领先?

中国的大规模基建其效用在中国进入老龄化以后是要发挥重大作用的,这也是我们将来的经济基础,就如我们的公路建设收费许可一般是20-25年,最长也不超过30年,但是这些道路的使用寿命是远远超过这些年份的,等到20年后,现在我们大力建设的收费公路就将要逐步进入基本免费时代,中国经济的压力就会在这些基础建设的效用下得到减缓,这就是中国经济的先发优势,届时印度虽然有人口红利,但是中国却有基础建设的优势,这些优势导致经济成本的下降。我们有一点需要注意的就是美国是信贷社会,也是一个消费社会,每年的经济积累率是极低的,美国人有非常好的社会保障,但是在没有积累的情况下,美国人年轻时借贷花销,年老后名义上是国家给社会保障发养老金,但是这样的养老金当年没有积累,这样没有财富积累储备的给老年人发钞票,实际上是让现在的年轻人纳税承担的寅吃卯粮和政府印钞,政府给老年人的养老钱如果不是先前的投资积累,只能来自对于工作的年轻人的税收或者全社会的货币贬值,这就是让我们脆弱的独生子女下一代来完全负责我们的养老,在中国计划生育的背景下中国是难以承受的,也是中国的竞争者乐于见到的。

西方的社保体系的背后与中国的背景根本不同,美国的货币是世界货币,所以美国的幸福社会保障实际上是让全世界承担,即使是这样美国国债已经是巨大的压力,国债屡次突破新高并要因此更改法律上的限制。中国的管制外汇的金融体制当然是无法承担的,所以中国必须有足够的投资积累率,以这样的积累作为将来老人养老的财富保障,只有政府有这样的足够积累才可能承担将来的养老负担,中国的寅吃卯粮的做法是行不通的,而西方所谓的老龄化社会的压力更多的是当今西方的过度消费透支了未来,寅吃卯粮的经济模式下所受到的压力和惩罚,但是西方的御用文人却把他们的问题给掩盖了。

我们的老百姓一直说政府要保证养老、教育、医疗、最低生活保障等等,这些钱的来源不是税收就是印钞,要是税收的话对于老龄化社会对于社会的经济是受不了的,因为工作的人少养活的人多,而印钞就必须有财富的积累和储备,就要有以前的高积累率,否则就是社会保障体系的破产或者是恶性通货膨胀。因此在中国有人口红利的时候,多余的人口红利就是应当合理的转化为投资积累,这样的积累率高涨是合理的,会给我们将来带来巨大的利益,此时的积累率是我们人口红利之下的财富积累和转化,把人口红利转化为了投资财富积累。人无远虑必有近忧,对于国家的战略谋划,一定要有长远的战略眼光。

我们可能很多人会说高积累率下的现在的市政建设是超前建设是浪费,但是这样的想法经常是短视的。本人曾经去邯郸见到政府领导,说起来60年代的老市长设想把邯郸中华大街建设成120米宽,原因是将来发展需要,而且经济发达了再扩路的代价太大而且影响发展。结果当时大家都认为他是在铺张浪费搞个人政绩,被总理树立为“败家子”的典型,据说最后的命运是成为了反革命被整死了。邯郸中华大街中途缩水只建设了60米,没有到本世纪看就太窄了,现在很多人怀念他、佩服他当年的眼光。而李瑞环在天津当年修路,也被各界冠以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的理由而广受指责,但是现在看来天津还是建设的路不足,当初要是没有这些路的建设现在后果不堪设想。本人去青岛的时候,看到有当年德国人租界青岛时修建的市政工程现在还在使用,德国人当初修建这些市政工程的时候青岛只是小渔村,德国人在的时候也就是万人的城镇,但是现在上百年以后青岛几百万人了,其修的主干排水等工程还在使用,不要说当年是浪费,长期看来是怎样的节省和间接利益。中国必须在有人口红利的时候积累,才有没有人口红利时候的消费基础和经济支持,想一下真到了老龄化社会你还有能力这样建设吗?所以要趁着有人口红利的时候大干快上多积累少消费。中国的基础建设设施远远要好于印度,印度当前的发展瓶颈就是基础设施落后,这些设施对于经济发展的贡献,在印度精英们的眼球里面是选择性的失明的。而印度的投资储备不足,对于社保养老是没有投资的财富积累所保障的,这样的结果就是印度更难建立社会保障体系,印度是没有美国那样的货币能力的,因此在印度人口红利过去以后,就会是一个巨大的灾难。

我们还要注意到中国先发优势使我们取得了巨大的外汇储备和金融资产,我们的金融资产和海外投资会额外利益,我们有2万亿美元的外汇储备,这些储备不应当仅仅只是被西方惦记的东西只能在追求保值,更需要合理的安排来换取资源,这里我们应当借鉴日本的成功经验,在我们普通人还在说日本人口密度远远超过中国,日本国内资源一穷二白的时候,日本通过海外投资和资源储备,取得了巨额的海外资产和海外资源,根据商务部研究院日本研究专家唐淳风的文章《学日本“闷气发财”》,给我们提供了庞大的权威数字,日本的海外总资产增加到了41968亿美元,2004年日本国内的GDP总额是48707亿美元。加上国外收益换成成GDP总额,日本的资产高达125676亿美元,是当年美国117350亿美元的GDP还要多出8326亿美元。以保守的日本海外GDP估算,依然是日本国内GDP的1.58倍,相当于日本在海外建造了一个比较国内还要强的『资产日本』!日本的海外投资使得日本在海外多出一个相当于国内经济规模1.58倍的日本!日本能够有这些就是因为日本比我们先发展有它的先发优势,我们现在比印度先发展也有我们的先发优势,我们所需要的就是利用这样的优势在国际博弈中转化为实际的财富优势和资源优势,把财富装到兜里并且利用财富的力量再一次带来财富,我们要转变仅仅依靠劳动和出卖劳动力来挣钱的发展模式,变成依靠钱生钱,也就是资本的力量,因此完成这样的转型以后,是不需要那么多的人口红利的,而印度的人口红利也就变成了我们身后的打工仆人了,所以我们崛起要有高追求的话,还要在经济层次上更上一层楼,对于印度彻底发挥我们的领先优势。

下一节我们还将进一步的分析中国的人口、劳动力结构等等的优势和对于高积累率的影响。中国特色的社会家庭方式下产生的特殊劳动人口结构,造就了中国的高积累率和发展优势。

五、中国特色的劳动力与消费结构

这里对于中国还有一个重要的问题是中印不同的,中国与世界多数国家也是不同的,那就是中国的妇女就业和男女平等问题中国是社会发展领先世界的,印度的妇女生活状态与中国是无法比拟的,中国让妇女参加劳动而不是家庭妇女,给社会提供了大量的劳动力,而西方计算GDP时把妇女家务的GDP也计算了,这部分在中国更多是由在家里的老人承担的,老人带孩子做家务提供了比其它社会更多劳动力,中国的独生子女家庭是老人抢着带孩子,等于就是老年人退休后仍然继续劳动给社会创造着GDP,老人不是简单的只消耗社会财富的人员。因此中国在进入老龄化的社会以后,中国社会所提供出来的劳动力比例是与西方社会很大的不同的,中国妇女工作和老人带孩子做家务,使得中国能够提供出来的劳动力大大增加,中国人的勤劳在这里再一次得到了显现。

中国的大部分家庭在老人70岁以后还帮助孩子看孙子以及给子女做法收拾房子,这等于在70多岁还在工作,因此解放出年轻妇女结婚后可以工作,现在人的寿命增长很多,但是由于卫生条件的大改善后中国人可以工作的年限也增加很多,因此中国的单位人口的劳动力供给率是高于世界平均水平很多的。不要说什么科技发达,对于孩子的养育不是科技可以解决的,孩子的成长需要的亲情是科技和机器无法替代的。中国的老人看孩子做家务和妇女的工作,使得中国的对于老龄化的承受能力也要远远的高于西方,美国的老人一般是绝对不会给孩子们无偿的做家务的!这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勤劳美德所带来的经济力量。

我们对于现在的建设和积累,我们很多人都会有一个巨大的担心就是这样的建设和投资积累,将来的消费支持在哪里?没有足够的消费支持的投资是泡沫,将来是要付出代价的。这里我们也要看到老龄化以后的社会反而可以消费增加、内需增加的,因为老年人都退休了都在消费了。我们现在劳动力忙于工作挣钱自己享受和消费不多都是生产性人口,而老年人享受退休生活才是完全的消费型人口,届时能够从事生产的人数降低进行消费的老年人增加,这样的微观变化必定造成宏观上的消费剧增和投资减少,中国的投资拉动型的经济和超高的积累率的经济社会就一定会发生转型,中国就会进入消费性的经济结构,而现在中国的高积累和投资性的经济结构,不仅仅与我们属于发展初期发展需求旺盛有关,更与我们的人口结构大部分人是生产人口不是消费人口有关,并且随着人口中消费人口与生产人口的比例变化而变化。所以这样的积累和发展是我们的人口红利导致的,西方的低积累率还有一个关键就是我们前面提到的西方妇女不工作,因此西方占总人口中大约一半的妇女与中国相比从生产性人口变成了消费性人口,社会的生产与消费的人口比例与中国是极大的不同的,尤其是在经济的边际效用的作用下,对于投资和积累的贡献就更加巨大。因此我们也要多方面认识所搞得妇女解放运动对于国家竞争力和崛起的贡献。

这里我们还要注意到的就是中国的家务活是不计算GDP的,就如你自己洗衣服不算GDP而到洗衣店就是GDP了,西方发达社会的家务计算GDP的结果就是西方的第三产业的比重超高,西方第三产业达到70%以上,美国是大约75%,而中国只有33%。如果中国按照美国的标准计算家务GDP进行购买力评价,中国的第三产业也达到西方的比重,那么我们购买力评价的含家务的GDP要翻倍,而且增加的家务GDP全部是老百姓的消费,中国GDP中的投资与消费的比例就要极大的改观,因此我们还要知道的就是我们的投资率、消费率等等的计算与西方的统计计算是不同标准的,这不同标准下进行的比较所得出的结论,背后要欺骗你的嫌疑就不可忽视了。

这里还有一个问题就是那些老年人进行消费的钱哪里来?实际上这个问题很简单,就是政府的社会保障体系政府印钞票而来,这样的印钞不是通货膨胀的原因就是我们有历史的积累,国家这样的高积累率保障了国家信用,与美国的国家资不抵债的印钞是本质不同的,这样的货币发行符合经济规律,消费有现在的基础投资等物质财富为基础的经济支撑,是经济的需要,政府印刷的钞票消费先前投资的基础设施,由此会产生大量的税收和经营收入回笼政府印刷的钞票形成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要看到的是我们现在的投资和积累是为了以后中国老龄化的消费进行的财富储备,不是简单的能够以眼前的经济效益来计算的。

对于中国进入信贷消费时代,是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在中国的经济发展到富裕的程度以后,这样的过程就一定会发生,现在老百姓的节俭攒钱,背后是老百姓从小养成的习惯!我们可以看一下我们小康家的独生子女,已经是要什么有什么的孩子,就根本没有积攒财富的观念,原因就是足够的富裕要什么基本有什么。这些人工作后还要啃老,根本是没有积蓄的透支族,他们的消费将来一定是要依靠借贷的,现在借款消费购车购房刷信用卡就已经是大量青年人的生活方式,因此产生了大量的房奴、卡奴,还有专门的名词:月透族。与此同时中国进入老龄化以后大量的老人成为消费人口而不是生产人口,这样的微观家庭和人群随这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成为了中国社会的主流,所带来的变化就是一方面中国社会和经济富裕了,另外一方面也就是中国进入了信贷消费的社会,中国与西方发达社会的行为模式的接轨是要有过程的,是要有社会发达的物质基础为保证的,这些都要在积累期过后中国由发展中国家变成发达国家以后才能实现,这样的实现也是自然而然的发生的,强求是求不来的同时会造成灾难。在西方主流国家,他们的居民能够信贷消费不自己积攒钱财也是在近百年经济大发展,物质大丰富成为发达社会以后发生的,当年西方那里有工人的个人信贷?马克思时代的西方工厂也是与中国当前很多地方一样的血汗工厂,工人每天工作十几个小时没有休息日才能够勉强糊口,那里有什么中产阶级和内需消费?那个时候西方的社会也是动荡不安的和有很多不稳定因素的,西方中产阶级的兴起也是在西方经济进入发达社会以后发生的事情。所以看西方的富裕和政策也不能忘记它们的历史,要有历史的眼光来看西方在经济发展中的时期而不是发达时期是怎么做的,不要拿他们发达以后的做法来要求处于发展中的中国也同样的实行。所以中国下一步怎样的演进社会家庭结构以适应这个世界的发展和中国经济的发展,也是中国持续发展的重大课题。

对于高积累率,我们首先要看到的就是生产人口与消费人口的比重,中国的50-70年代的大量出生人口在生产,之前的老人不多之后的独生子女也不多,这就是人口红利,这样的高积累本身也是人口红利造成的,中国的特色劳动力结构,在老人做家务带孩子妇女也工作的模式下,生产人口就比消费人口更大的增加,因此造成的高积累就可以理解的。可能会有人说中国的工资在GDP中所占有的比例过低,但是我们要知道血汗工厂的GDP基本上是人工工资,而美国的高科技半导体工厂,投资几十亿美元的厂子工人没有几个,人工能够有多少?因此不是劳动力的收入在GDP中所占有的比例高就是先进!但是西方的御用文人和崇拜者却把一切西方的数据视为先进。

中国有劳动力所得分配不公的问题,但是在中国特色的人口和劳动力结构下问题不是西方描述的那样的严重,美国58%的GDP是劳动力收入的背后是美国75%的GDP属于第三产业,这第三产业大多数就是家务GDP贡献的,在中国是老百姓自己做家务不计算GDP的。中国如果计算家务GDP与美国一样的话,以美元计价的家务GDP(中美的家务劳动一样但是计价差别巨大)计算了以后中国购买力评价的GDP还要翻倍,这些多出来的与现有GDP相当的第三产业的家务GDP全部是消费支出和老百姓工作所得,现代生活需要的收拾和清洁房屋、抚育和教育孩子、洗熨衣服等等家务的劳动生产需求量是巨大的,家务的供需中美应当没有太大的差异。如果是中国的第三产业比重与美国接轨计算一倍GDP的家务等隐含GDP的结果是中国的劳动力收入占到总GDP的56%与世界接轨了而不是不计算家务的12%,消费占GDP的比重也要提高到60%以上投资降低到20%以下(另外还有的是外贸进出口),即使是计算30%的家务GDP也会有显著的不同。因此对于中国的各项数据问题是要考虑中国特色的劳动力与消费结构以及所造成的统计标准的偏差之影响的。中国这样的人口结构和统计模式下一定是投资积累率的畸形高涨和人工工资的低下,而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就会改变,而中国这样的特色结构也使得中国对于人口老龄化的耐受力大大增强。

西方有关学者受利益驱使不会讲中国的特色所带来的利益,反而是突出中国特色的缺点,我们的积累肯定要在积累期造成痛苦,忽视社会民生的痛苦不对但是夸大这样的痛苦也是不对的,中国如果所有的体制都如西方的道路,那么在我们面对西方的领先优势时,我们的亦步亦趋是无法超越西方的,这也是西方所需要的,我们的高积累所带来的高增长是西方感到威胁压力的。而对于印度这样的国家,它也是无法按照中国的特色让妇女工作和高积累的,因此即使是在印度的人口红利模式下印度可以提供的劳动力占总人口的比例也是远远低于中国的,这样的生产性与消费性人口比例上的差距,就会造成在人口结构上导致的国家社会的财富积累和发展的不同,所以我们解放妇女工作是有发展经济的动力为背景的,世界的妇女解放运动也是在大战之后的劳动力紧缺的背景下发生的,中国这样的优势就是中国特色的优势,我们对于中国特色也是要两方面的看待的。

  

    进入专题: 大国崛起   中国   印度  

本文责编:xiaolu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大国关系与国际格局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368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共识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