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可通过情感、权力、货币三种媒介。组成社会网络的个体的心性结构之间,可达成有利于生存而且是演化稳定的关系。
最初,1981 年,追随肖特尔(AndrewSchotter)的界说,我认为“制度”是一套已经达成均衡的行为方式。又由于弗利格斯坦(Neil Fligstein)1998 年的界说,我增加了一些补充,认为“制度”是一套已经达成均衡的行为方式及行为主体分享着的关于这些行为方式的已经达成均衡的意义解释。重新探讨了马克思《1844 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的种种意味之后,我认为“制度”是人际关系的总合。但这样的表述太简单,需要解释。
可用来刻画人际关系的工具之一,被称为“社会网络”。社会,首先是群体而不能仅仅是孤立的个体。不孤立,也就是说,个体之间相互作用足够频繁,以致可视为存在着“社会交往”。根据高夫曼(Erving Goffman)的界说,人与人之间的社会交往,可有三种媒介。其一是“情感”,其二是“权力”,其三是“货币”。这样概括人与人之间的全部关系,我认为是可接受的,虽然不够严谨;权力关系与货币关系略显重合,而且权力可基于情感,最后,货币关系未必可涵盖以物质生活为基础的全部人际关系。这些问题表明,人际关系很复杂,难以简单刻画。
我认为关于社会交往的界说,可由关于“生命个体”的界说开始。生命,由下列三项条件共同构成:有界的体(body),代谢的能力(metabolism), 复制及变异(replication andmutation)。代谢,宏观地看,相当于“体内- 体外”的能量交换过程。当能量在体内积累至某一阈值时,就可发生上列三项条件被复制的过程。当普遍存在着的不确定性与这一复制过程结合时,就可产生变异。生命演化的基本特征是,越是长期的演化,生命形态就越丰富。换句话说,由简单的到复杂的,是演化规律。
根据埃克尔斯(John Eccles)1990 年的考证,人类大约经历了900 万年的演化,从南方古猿纤细型变成了现代智人。人的复杂性,可用这样三个维度来刻画:⑴物的维度。身体及作为肢体与感觉之延伸的各种工具、肌肤和脏器、神经和脉络、体液、骨髓和脑;⑵心的维度。基于但超越了脑内的神经元网络活动的精神诉求,灵魂以及与灵魂相关的一切问题的探索活动,思维和可表达的观念,由判断与概念构成的理论活动,新观念的创造过程,直觉与悟性;⑶社会的维度。基于哺乳动物脑和心智的同情能力的各种趋社会情感,为满足这些趋社会情感而发生的各种人际关系,为协调人际关系而发生的各种伦理规范,人群内部和外部的网络结构对情感方式的影响。
每一个人的生命过程,可由上述三维空间内的一条轨迹来表达。一条典型的生命轨迹可能是这样的:首先沿着物的维度形成健全的身体和脑,在这一发展阶段远为结束时,开始沿着心的维度发展,获得了健全的理智,与心智发展同时,生命还必须沿着情感维度获得足够充分的发展(附图显示了三条不同的生命轨迹)。
群体内的个体之间关系,可由它们生命轨迹之间的关系得到表达。我们甚至能在上述三维空间内定义任一生命时段(年龄)的个体与其他个体之间的“客观距离”(不同于“主观距离”)。
心性,主要是沿着心的和社会的这两维度展开的。每一个人的性情,在群体环境所塑造的群性之外,因其生命轨迹的特殊性而有特殊性情,称为“个性”。在人格心理学视角下,每一个人的各种性情取向,可归入两类:⑴趋个体性的。例如,在“大五”人格测验中,个体沿“神经质”(N)和“对新鲜经验的开放性”(O)这两大人格维度的得分;⑵趋群体性的。例如,在“大五”人格测验中,个体沿“责任感”(A)、“良知”(C)和“外向型”(E)这三大人格维度的得分。2008年至2009 年发表的几篇人格差异与遗传研究表明,受试者在上列五大人格维度的得分在15 岁至85 岁期间基本不变,其中,N 和O 均以高于0.5的概率由遗传因素决定,A、C 和E 依顺序递减地以概率0.3 至0.1 由遗传因素决定。
群体的内部结构,我们称为“社会网络”。在制度经济学视角下,我们关注的是组成这一社会网络的个体之间,也就是他们的心性结构之间是否可以达成有利于生存而且是演化稳定的关系。当这些关系形成且稳定时,它们的总合,被称为“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