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智科技带动产业变革,形成数字经济,广泛地影响到社会、文化和生活,一切都在顺势而变。日常工作和生活中较为敏感的人际关系,也在微妙地调整、改进、包含中,有的甚至在颠覆,反映着未来社会生活中人际关系的发展趋势,一些特点若隐若现,人际关系的新机制正在重塑过程。卡耐基说:“专业知识在一个人成功中的作用只占 15%,而其余85%则取决于人际关系。”
一、个人、家庭、单位、社会诸关系的嬗变
过去的个人、家庭、单位和社会关系,常被形容为家庭和单位之间的“两点一线”。人们的工作就业“从一而终”,很少变换单位,将单位看作大局;家庭则受“家本位”观念支配,变故少,超稳定。人们与社会的联系,主要是与工作单位的联系,单位是人们的主要社会关系。人们在家庭和工作单位之间穿梭,早上到单位上班,晚上回家生活休息。这种状况影响到人的一些权利、自由和乐趣,工作和生活都很单调,这与生产力水平有关,是一种历史发展局限。
从改革开放到全球化加速,从信息化到数字化,社会、单位、家庭、环境,逐渐发生变化,以往那种单位和家庭的“两点一线”受到冲击,衍生出广阔的社会关系,人们能够感受到自主和权益。
企业和机构的改革,打破了长期不变的社会结构,给人们的工作、生活、联系,打开了一扇扇机会之门,带来丰富的社会人际关系。特别是劳动岗位和工作就业的流动和变化,给员工带来多次选择的机会,也面临着择业难的挑战。人们从过去被动接受有计划的就业安置和工作分配,向着市场方式的人力资源配置转化,开始了对单位、职业和岗位的双向选择。每个人都可根据爱好、兴趣、专业等个性特点,在广阔范围寻找自己倾向的地方、单位、职业和岗位。在不同单位和不同岗位的流动,改变了过去许多人那种单纯的经历,能够结识比以往更多的同事。员工重新择业并分布在不同地域和单位,老同事相互联系就可能了解到更大范围的社会情况,拓宽人们眼界,可以跳出单位看社会,走出国门看世界。
企业等单位多是市场主体,不同主体间的联系和交易,都是通过不同岗位上的员工完成进行的,员工们在履行工作业务中,衍生出个人广阔的人脉和各种社会关系。比如,业界、同行、上下游业务联系合作中的同事,工作之外有了共同兴趣或话题,成了新的朋友,有的员工还在外单位兼职。现在许多年轻人主动探索和尝试打造个人 IP 或者参与运营IP,构建主业 +IP 副业的多元收入格局。多元的社会关系带来丰富的人生体验,工作夹杂生活,工作和生活变得多姿多彩。
家庭的超稳定结构发生变化,人们适应着爱情、婚姻和家庭关系的微妙调整。人口普查和有关调查数据反映,家庭变迁带来相应关系的发展趋势。第一,小型化。受人口流动、住房改善等影响,平均家户规模持续缩小,传统家庭结构不断调整,规模小型化趋势较为明显,2020 年我国人口普查中,家庭平均规模为 2.62 人。第二,多样化。家庭类型更加多样,核心家庭比例大幅下降,呈现多种居住方式,婚姻解体或不婚所致的单亲家庭比例上升,重组家庭上升,不完整的流动家庭与留守家庭的比例居于高位。第三,空巢化。子女数量少,预期寿命长,有的家庭因独生子女外出求学,增加了家庭空巢期,出现“中年空巢”现象,空巢家庭比例上升,出现“临时子女”陪老人看病,临时或长期为城市老人雇佣保姆的现象增多。第四,流动化。活跃的内外市场、蓬勃的经济活力、文教科技交流和国内外旅游增多,促使人口多渠道流动。人口普查显示,2020 年我国流动人口为 3.76 亿人,较 2010 年增长约 70%,其中以家庭为单位的人口流动明显上升,有人对 2013 年流动人口数据分析发现,已婚流动人口中家庭式流动占65.5%。(1) 家庭迁移和流动的大多在不同城市或地区。
个人、家庭、单位、社会之间的关系变化和趋势,说明家庭代替不了个人所有权益,单位仅是个人的社会关系一部分,家庭与单位“两点一线”演变为多点和虚实线条联结的网络,这些多重关系的趋势正在深刻影响社会关系的建构,体现出三个特点。
1.利益、情感、品德交融关系。技术、商品、市场、物质、利益等要素,已普遍渗透到单位、社会和家庭。这些要素中的利益、意识与情感等相互作用,使得以往那种工作为单位、生活为家人的责任和情感日渐式微。人们遇到利益得失的囚徒困境。利益竞争型关系还将导致人际情感淡漠、世态炎凉,靠利益维系关系与传统社会渐行渐远。以往依靠情感、品德建立的关系与功利型关系并存。现在弥合利益、情感、品德这些要素引起的矛盾,已经不是多选一那样简单,人们逐渐接受着事实上共存的多元关系,有些要素在交融。
一是随着生产力水平提高,人们的情感依赖越来越多地被对物的依赖所取代,成为多种关系交往中的主流,包括AA制聚餐、团队旅游费均摊,甚至结婚后不少夫妻也是你挣的钱归你,我挣的钱归我,家庭支出也是AA制,一起负担,让参与的人们不在难为情,使原来情感关系和品德因素结成的关系,都逐渐与利益关系结合,使人们在实际相处中付出的合理,得到的心安理得,彰显了独立人格。
二是人们之间关系的情感是自然产生和发展的,既有血缘关系,也有其他友情关系,有些情感因素在利益面前让步,维护着人际情感交融与利益互惠共同支持的关系。无论基于共情的温暖,还是基于互惠的利好,都在成为一种现实。
三是数字化条件下不泛乐于助人、无私奉献的交际,特别在熟悉的同事、朋友遇到困难面前,道德和传统文化维系的人际关系,仍然让人感到温暖,在需要帮助的时候毫不犹豫,人品支持的人际关系,较多地体现乐于奉献,即便陌生人遇到困境,不少人也会出手帮助。随着物质需求得到智能发展方式的保障,利益、情感和品德等因素相互补充,使人际关系趋于和谐与快乐。
2.距离远近关系。距离远近是丈量关系的一个尺度,联系频次才能真正反映关系效用。无论家庭、单位或社会,对人们而言,一般是近则亲,远则疏。地理很近的朋友遇到解不开的思想纠结,与朋友经常交流,就可相互解释,从不同思路,引出纠緾的死角,化开误解,释放情绪,得到安慰;遇到实际问题和困难,互相帮助,能较快较易地摆脱困境。相近的朋友,经常接触,要从大处着眼,不计小结,在相互接受对方优点时,也接受和理解朋友的缺点,还易养成同样的喜好和习惯。交往越多,关系密切,也要把握适度,保持各自的独立性,否则也会因经常相处,难免发生的利害摩擦,由此造成物极必反的情况,导致亲者仇。
远亲也是交往中的一个道理。平时不多接触,几年见面一次,平时聊的机会不多,每次接触都很新鲜,倍感亲切,且远在他处,也较少发生利害关系,显得更加纯粹。遇到问题和困难,相互之间因为距离关系,远水解除不了近渴。当然,距离还在于客观条件和主观意愿,现在无论交通硬设施,还是各种联系终端和软件,都可以帮我们缩短关系距离,加强密切交流。距离还在于双方配合和互动,多联系就缩小了距离,疏于联系,也容易产生淡漠、误会和隔膜。
近三十年来,外出打工族较多,多数人珍惜外出打工的机会,承担家人的责任,在艰苦奋斗中,边打工边业余学习,撑起了天隔一方的家庭,他们忙碌中不忘家人,地理距离并没有影响他们孝敬远方老人,不时地联系和问候,多种方式化解家庭的困难,距离让他们倍感亲切和责任,给家人带来了希望和未来。然而也有少数打工者,由于劳累和条件限制,在外打拼并不顺利,受情绪影响,有的不能扭转局面,又碍于面子,联系起来,或回去探亲难为情,减少了与家人和亲戚的联系,其中有的渐渐习惯外地的就业和生活,疏远家乡,导致有的人亲情淡漠,对父母孝敬和赡养的责任减弱。城乡差别、环境差别、贫富差别、文化差别,都反映了距离对人际关系的影响。
因此,人际交往存在着地理距离、社交距离、公共距离、个人距离、适当距离、亲密距离。其中,地理距离和交往距离是两回事,但在数字时代两者可以相互影响。虽然地理影响人们的交流,见面少,甚至见面也会产生陌生感,但增加联系频次可以弥补地理距离的缺陷,有的异国亲友即便远隔万水千山,保持着频繁的联系,反而感觉彼此关系密切,心理距离很近;有的近在身边也却很少交往,更少彼此交心,朋友距离倒感觉遥远。可见,有的人地理距离很远,但把人际距离走近了;有的人地理距离不远,却把交往距离走远了。近距离需要双方或多方走动才能越来越近,需要朋友相向而行,如果只是单行线,有来无往,近距离的交往就难以持续。以上各种距离都不是固定不变的,拉近距离要增加联系频次,新一代通信技术及其终端等数字产品和服务提供了各种联系的可能和便利。
3.线上虚拟关系。数智技术的广泛应用带来线上办公、交往和生活的便利和选择,员工上班将变得更加灵活,在家或其他地方,包括出差,都可在线上班、参加单位的线上会议和活动,改变了过去唯一的现场办公模式。广泛的线上联系拓展了虚拟社交关系,可以提供更多的社交机会,有利于培养人的社交技巧和交往能力,特别是能够对现实工作和生活中引起的一些误会,当时说不清、道不明,如果在过去可能就结下隔阂,现在则可在线上及时沟通,利用电话语音、微信视频、文字信息,或发个图片,让人顿时减去疑惑,这是现实联系方式所难以达到的。在线上人们容易与陌生人交流,敢于表达自己的看法,更好地适应不同的社交环境。很多人经常发消息、打电话、视频连线,不错过重要的交流机会,犹如面对面的交往。
有些人遇到工作或生活压力,不愿跟身边人诉说,虚拟交流正是他们诉说的更好方式,彼此仅在网络上沟通,不踏入彼此生活。有些偏内向的人在现实中不情愿随意结识朋友,喜欢在线上与谈得来的人交流,有些网友长期联系,彼此有了深厚的了解,也会选择线下见面交流。但有些人在习惯了虚拟的简短语言和表情符号表达后,逐渐淡漠了现实社交中那些语言、手势、表情和眼神等与人沟通的方式。
年轻人的线上好友越来越多,有的人却越来越“宅”,过度的虚拟社交让有的人更加孤独。虚拟社交关系须与真实生活社交相交互,防止过多虚拟社交削弱真实生活中的社交能力,导致现实的人际焦虑和障碍,进而造成口头表达能力降低。要平衡虚拟和现实生活两种社交,根据自己情况和需求,在合理利用虚拟平台的同时,也要充分应用真情实感,保持线下社交的重要性,提升社交的综合能力。
利益、情感、品德交融关系,距离远近关系,线上虚拟关系,形成社交立体网络,辐射和扩展到家庭、单位和社会的各种关系,其实已是无中心或多中心的人际联络,加之更多形式的虚拟社交,体现了人们生活、工作、社会联系的丰富和充实。
二、老乡、同事、同学、战友等关系新变化
传统社会语境下,人际圈分为三层:最近的是亲情,从出生就拥有,几乎固定不变;中间是常接触的邻居、同学、同事等,关系相对稳定;外围是广泛的社交,这是动态变化的。人伦、人情、人缘贯穿三个圈,是基于亲戚、邻居、同乡、同学、同事、战友、师生、病友、偶遇等结成的关系,通过彼此往来互动不断得以巩固。
前两个圈的朋友长期处于接近状态,关系不断巩固和加深,有很深的情缘。与同学、同事、战友交往,朝夕相处,有的超过与家人的感情。特别是身处异地的同学、同事、战友、老乡,常常会将曾经共处的地方、环境、生活习惯,作为友情的纽带和人生的彩虹,成为永久的回忆;有些战友生死之交胜似亲兄弟,有些老乡相聚能唤起对故土的眷恋并激发深厚情感。现在村庄、社区里的亲戚、朋友仍以适当的礼物馈赠、交换、走动为标志,遇到儿女结婚、上大学、老人丧事、传统节日等特殊日子,相互间的“小礼物创造出送礼者和受礼者之间的精神联系,兼具利益与非利益、表达性与工具性、情愿与勉强两方面的特点,还有改进的余地,却具很强的生命力” 。(2)
可以说,基于老乡、校友、同学、同事、战友等关系而建立的人情网络,不用刻意经营,都能变得更加巩固。城市化、工业化、数字化发展会冲淡上述传统人情关系,但这些关系仍有值得长存的价值。当然,对有些人而言,过于私密的关系也可能会成为一只带毒的冰激凌,含在嘴里很爽,但咽下去会难受,这是智者应该避免的。
数字时代影响人际关系有市场化、全球化、数字化、新科技等若干因素。特别是现代网络和智能科技的广泛应用,使以往那些因频繁接近而形成的同伴关系,将被网络、人工智能、朋友圈所稀释、冲淡、取代和包含,过去很小圈子的朋友,放在今天广泛接触的线上线下的人群,只能是自己交往的很小一部分。带有时代特征的人际关系正在发生新变化:
1.开放性和多元性。对内搞活、对外开放、走出去、全球化,使人际交往范围扩大。由以往过于封闭到现在的自由开放,交往趋于多元。人际关系半径圈在扩大,交往方式在增多,给了人们相处更多的选择。特别是虚拟朋友圈突破现实的人际交往,内容更丰富,交际动机和目的更复杂。现在人们根据关系的不同性质,大多都在分门别类地建立自己的朋友圈,诸如同事朋友圈、同学朋友圈、战友圈、老乡圈、家庭圈、亲戚圈,在各自相同性质的朋友圈,大家有同样的话题和兴趣,能针对性地沟通,提高交际效率,巩固同类者的友情。人们还根据兴趣爱好,将有同样情趣的朋友建立专门的朋友圈,方便交流和发展相关爱好和兴趣;有的朋友圈兼顾工作和友情,培养和加强业务联系中交往的朋友,有利沟通业务信息,维系外部客户,拓展业务交流范围;许多人根据学习进修所需,建立学习朋友圈,以便相互分享知识、信息、案例。不同类型的朋友圈,能唤起朋友间的生活、学习和工作热情,积极交往,氛围融洽,更有效用,有利于各种关系的长期稳定。
过去,人们常与家人、朋友、同学、老乡、战友一起进行的各种活动,诸如,看电影、吃饭、打麻将,现在人们则倾向于由“搭子”来代替。“搭子”是上海方言,就是一起打牌的人,后来引申为合伙者。现在的“搭子”代表一种社交方式,就是将个人的需求和爱好进行分类,结交不同朋友,达到更加准确和高效的目的。比如,骑行、自驾、唱歌、掼蛋等都可找各自的搭子。这些都是共同兴趣爱好或共同需求而结成的社交关系,约定结伴活动。这种将垂直兴趣和轻松交友结合的模式早已有之,以前流行的“驴友” “跑友”,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搭子”的一种。相对于朋友和同事的交往而言,“搭子”更偏向某一范围,主打垂直细分领域的精准陪伴。
2.间接性和广泛性。过去较多的是现实交往、有限交往,随着全球化和数字化,传统的现实交往同时转向虚拟交往,通过微信等各种平台作用,将各种关系凝结为一体,形成实体和虚拟、直接与间接的两种方式。人们交往范围扩大,像过去那样的直接和现实的交往,就会受到精力和时间限制,受到相互关系和现实群体、组织的影响,于是传统社交关系在淡漠和缩小。网络平台的放大效应,使虚拟接触的人越来越多,获得的信息量大,内容波及工作、兴趣、利益、情感等,促进了虚拟和间接的交往,范围越来越大,而且网络交往更多具有自主性和平等性,重个体、轻集体,重自主、轻依赖,现实中的主从关系大多转变为平等互利关系。
3.重诚信和淡情感。传统的社交受地域、经历、亲情的影响,情感多于利益,约束性多于开放性,关系维系大于相对独立自由。随着市场化和全球化,人际关系上的情感与利益并列,并向着利益倾斜。数字经济社会不排斥市场性,数字化将“开放”搬到了网络,在广宽、动态、智能的数字社会,血缘关系分量在减轻、情感纽带在松散,信仰凝聚在降低,而诚信、守约、利益、竞争、物质在加重。
人际关系的诸多现象和趋势,实际重构着新型的社会关系,更多地体现市场机制、开放环境、智能科技应用,一方面肢解着传统的人际关系,一方面利用新手段补充、修复和改造着传统人际关系,甚至还有颠覆性建设的内容。在各种关系的破旧立新中,反映人的自觉和主观能动性,贯彻着传统和现代的人际关系都有的真诚、善意、互惠、法治等基本原则。
真诚原则。真诚是打开交往者心灵的钥匙,给人以安全感,减少自我设防。一般情况下,真诚换来真诚,敌意招致敌意。越是好的人际关系越需要双方以心交心,坦诚相待,富于感情,把自己的真实想法与人交流。虽然这样会冒一定风险,但完全把自我包装起来,则无法获得他人信任。在网络上贯彻真诚原则,就要辨识网络环境,正视网络交往中的非现实性和匿名性,要有一定的警惕性,注意随意和失范的现象,防范网络欺骗。需要净化网络空间环境,保障网络安全,防范网络交际的信任危机。
善意原则。无论在现实中还是在网络上,人际关系的善意都是相互的,与人交往应从良好动机出发。主动对人友好,表达善意,能使人产生受重视的感觉。主动会令人产生好感。表达善意就是要尊重他人,平等待人,与人交互发展。平等的关系会让人体验到自由,感受到无拘无束。人们在交往中有不同的动机和目的,要防止有人利用虚拟方式,利用朋友的善意,泄露朋友隐私,欺骗朋友的感情、利益和信任。
互惠原则。社会交往是双向行为,单方面获得好处的交往不能长久。双方或多方都要受益,都要讲付出和奉献,在重契约的基础上建立友情,情义交融,防止金钱至上,防止社会交往沾染铜臭味。
法治原则。各种人际关系都要情理交融,贯彻法治精神和廉洁意识,防止在热衷感情和利益的交往中,失去人的理性,违背道德和法纪。经常的法治建设和廉政建设,有利于净化人际交往,是对社交环境的一种冲刷。维持积极和良好的交往秩序,有利于各种人际关系保持真诚、善意、持久、互助。
三、爱情、婚姻、家庭诸关系的复杂演化
传统的爱情、婚姻和家庭高度统一。恋爱为了婚姻,婚姻为了家庭,家庭为了传宗接代,三者紧密联系。现在,人们健康长寿、联系广泛、智能手段增多,几乎成为普遍趋势,加之与时代相应的开放、自由、权益等观念在增强,年轻人多有自己处理同类问题的想法和方式。但传统与现实、长辈与青年,在爱情、婚姻、家庭、生子问题的处理上,存在一些区别,甚至矛盾,也曾导致一些不正常的现象,比如,租用男女朋友来应对家长和亲戚,强迫子女结婚生子,常常造成父母与子女关系不睦,酿成一些闹剧和悲剧。
数智时代人们已感受到,未来爱情、婚姻和家庭发展的一些苗头和现象,其中还发生着一些颠覆性变化,人类关系和各种活动将在高速算法下,获得新的可行方案。这些现象和状况反映着爱情、婚姻、家庭在未来的发展趋势。
时间上,长寿社会延长了人类的生命长度,为爱情、婚姻、家庭提供了充裕时间。现在,人均寿命逐年增长,80 岁人生已成寻常,超百岁的人口增多,未来注定是个长寿时代。4 000 年前,在人类寿命较短的情况下产生的婚姻制度,是十几岁结婚,40 多岁寿终,婚姻的“使用期限”只有 20 年。现代医疗技术进步,寿命延长,夫妻婚后共处时间很长,婚龄会增加。目前,接受高等教育的人越来越多,共享教育将成为趋势,相当比例的学生攻读硕士、博士学位,文化构成提高,学生毕业时大多到了 24~30 岁,用过去的标准看,这个年龄段的爱情、婚姻、成家已很紧迫;但从长寿社会看,可以有更长时间从容办好人生大事,如果仓促应付,势必造成短期婚姻,使离婚率上升。当然,人工智能会快速为人们挑选另一半,不仅两人高度契合,而且可以一起走到很远,但也会产生新的矛盾和问题。
地域上,数字化扩大了人们的活动范围,拓展了爱情、婚姻、家庭的选择机会和范围。交通的快速和便利,让人的活动半径变大;全球化的推进,使世界成了地球村;数智科技发展,打开网络虚拟的广阔世界。爱情、婚姻和家庭,都可在更大范围内选择,机会增多,个人权利变大,眼界更加开阔,平等和自主的意识不断增长。数智技术及其工具,可以弥补人们在大范围无法相互了解的缺陷,数智技术及工具将获取所有适婚年龄男女的基本信息,由计算机统计,无论范围有多大,它都能迅速筛选出在性格、情感甚至基因方面最合适的两个人。而由大数据筛选出的两人可能会十分匹配,可以迅速结婚,孕育出下一代健康又聪明的宝宝,使人类基因得到一代代优化,促进文明的发展。(3)
方式上,数智科技及其产品和服务,为恋爱、婚姻、家庭提供了更多选择手段。超越以往父母等家人、媒人及婚介公司介绍,以及小圈子内恋爱、结婚、成家的传统方式,未来人们有更多方式去寻找自己的幸福,创造自己的人生,开辟自己的未来。至少有三种新方式可供选择和运用:一是数智科技创造的方式。通过网络聊天、朋友圈交往、共同参加线上线下联谊活动,撞击出爱情火花,实现婚姻梦想,构建家庭基础。人们的联系可在瞬间全球化,文字、语音、图片、视频等方式让两个陌生人在虚拟世界相识相爱,不受时空约束,给人更多的自由和选择。比如穿上人工智能体感衣服,通过虚拟形象与意中人身临其境地交往,更能拉近彼此距离,爱情和婚姻会有更多可能和想象。如前所述,大数据、智能机器人可为需要恋爱的人进行配对。二是异国他乡的方式。全球化和数字化,让世界更加开放,国际联系增多,相互不断交流,通过留学、贸易、旅游、文化交流、移民等各种方式,使异国爱情、婚姻、家庭成为常态。三是智能机器人介入方式。人类可以将自己的情感投射于物的身上,比如陪伴机器人、抚慰机器人,使它们具有对人做出模拟情感反馈的能力,甚至可取代传统婚姻和家庭的一些角色。人工智能越发达,越能跟人的情感形成一种选择性的正向反馈。未来人类可能会更加依赖智能机器人。这些方式既提供了便利,也给交织和变迁中的人造成许多困惑。
观念上,新认知与旧观念碰撞,经过吸取优良传统观念,得到改进完善,实现新旧转换。新旧观念涉及两组矛盾。一是人的权益和自由引发的老年与青年间的观念碰撞。爱情是男女双方的事情,需要浪漫的经历,有各种方式的恋爱,包括婚姻和家庭以及生儿育女,都是个人的权益,要尊重各自的选择。在长辈看来,基于爱情的婚姻天经地义,婚姻是家庭的基础,生子养育是家庭的一部分。不少年轻人认为,爱情仅仅是各种关系中的一种;爱情能发展到婚姻,但婚姻对现代青年也仅仅是一种生活方式的选择;婚姻是男女双方平等的共同体,婚姻不等于家庭;将爱情、婚姻、家庭、生子相互绑架的观念,有其内在的联系,但也有违个人的自由和权益。追求爱情、婚姻,建立家庭,生儿育女,以及处理相互间关系,不可避免地会带来一些矛盾,甚至会导致忧虑、痛苦和不幸。
两种观念是不同时代的差别,老年人的观念产生在他们所处的那个时代,当代青年的观念符合新的时代特征。青年人要尊重老年人的善意和观念背景,除去一些风俗习惯,包括部分老人有重男轻女的思想,需要有扬有弃之外,但他们对家族和民族的生生不息、薪火相传、后继有人的寄托,包含着神圣使命和责任,堪忧婚外生子的健康、安全和社会问题,年轻人不能简单否定,要领会他们朴素而深远的意图。老年人要看到新时代对青年观念的塑造。特别要认识到有些观念和行为并非年轻人固执,而是一种客观使然,也由不得自己,不是长辈想像的如同过去那么简单。前面所述的寿命长、联系广、选择多等客观因素,支配和制约着青年的爱情、婚姻和家庭等相关行为。“2022年,我国城市25-29岁年龄段未婚率为56.9%,30至34岁年龄段未婚率达到了20%。其中,城市30岁人群的未婚率超过30%,达到30.7%。” (4)不少人认为是经济压力大,结婚、育儿负担重。其实人均GDP比中国高三四倍的西方国家也是如此,美国、日本、韩国、新加坡,英国、德国等主要经济大国,在过去的20年中,结婚率都是直线下降。其中反映了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对此,要在尊老爱小中相互理解,促进代际磨合,彼此适应。
二是智能方式引发的技术因素与人的情感间的矛盾。人工智能可在爱情上助力选择最合适的两个人,会从不同因素理智地予以匹配。比如,爱情需要了解年龄、面貌、性格、身心、专业、品质等个性特征,婚姻需要了解房子、车子、票子等物质基础,家庭需要了解双方父母以及家庭成员等情况。人工智能的选择,可能让高度契合的灵魂和物质条件,会使双方达成如意的婚姻。智能技术的多种运用,甚至还发展出一种“智性恋”,就是源于对思想、知识、智慧和探索的热爱,而非传统的外表、性格或其他方面的吸引力。
智性恋者往往会被那些有着独特见解、聪明才智和深刻理解世界的人所吸引,他们在爱情和性关系中更注重对方的智力水平、思维方式和知识结构。然而,爱情、婚姻、家庭和生子,是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内容,不是技术能简单左右的。婚姻要从爱情开始,爱情的非理性常会抛开理性的人工智能选择,更在乎样貌和感觉,相信一见钟情,有信心彼此影响和塑造。人工智能可选择出最匹配的两个人,却难以保证短暂的爱情会走向婚姻。靠男女自己选择的爱情可能并未考虑婚姻将牵涉到的匹配条件,但恋爱者更在乎谈情说爱的感觉和过程。要么人工智能屈服于情感选择,导致可能的短暂婚姻;要么人工智能的理性配对带来长久的婚姻,但可能省去浪漫爱情。或许有成功的婚姻而缺少美丽的爱情,或许有陶醉的爱情而缺少理智的婚姻。对此,要允许随着时代发展,让技术理性和社会情感在互动中逐渐改进和完善。
未来的爱情、婚姻、家庭,各自的内容将更加丰富,三者既有联系,又相对独立。处理好三者的关系,要从现象分析升级到要素互动,从而达到矛盾基础上的契合。
1.尊重和坚守个人权益、自由和平等。这是三者良性互动的基础。爱情是双方爱的自由表达,不应受外在因素影响,可以趋向婚姻,而不婚主义也是爱情中的一种选择。婚姻是两者平等的结合,他们选择将“婚姻”当作一种生活方式,是追寻人生意义中的一条途径,而婚姻关系也仅是人与人关系中的一种。家庭结构的松散或紧密要符合人的选择,现在人们接触世界的范围不断扩大,并且拥有长寿人生,既可以追求过去那种几世同堂的幸福,也可以追求那种更易放松和休闲的独居方式。但无论哪种方式,都要继承孝敬长辈的美德,把权益、自由和平等贯穿到家庭美德、公序良俗、法律规范当中。
2.尊重爱情、婚姻、家庭的各自定位。这几个重要的人生大事各有内涵,有联系性,但不是一码事。比如爱情是一种肆无忌惮的激情,遵循理想原则,婚姻是一种相濡以沫的陪伴,遵循的是现实原则。要让爱情的归爱情,婚姻的归婚姻,家庭的归家庭,尊重各自的相对独立性,按照各自的特点和规律运行,改变过去那种爱情服从婚姻、婚姻依附家庭,成家就要生子的传统逻辑。爱情、婚姻、家庭、生子各有自己的范畴,未来的相对独立性更强,联系性更弱,要建立既有独立性又有联系性的新型关系,尤其要帮助老年人适应大时代的变迁,用新风尚对待三者新的发展趋势。
3.大转折时代要允许探索和适应。农业时代、工业时代、数字时代是大的时代转换,还不是前后两三辈那样的代际转变,特别是科技革命带来的产业变革、社会变革,必然导致生活方式的革新和重塑,许多新事物需要我们去探索和认识。比如数字智能带来的虚拟的爱情、婚姻和家庭,是一种在新科技应用中出现的新现象,还有人工智能对婚恋对象的选择可以作为参考,让一切积极因素相互配合,共同发挥作用,让一些矛盾在理解中逐渐消化。不能以前辈的观点否认新现象、新青年,发生在青年人身上的新现象对老年人来说也有个认识和转变的过程,要在尊老爱小的基础上,促进老年人与青年人的相互理解。处理好人与智能机器人在各种人际关系选择上的矛盾,不能以新技术的选择及其效率来否定人的情感的表达过程,人在情感和婚恋过程中可以参考技术指标,决定的因素是人而不是技术和工具。
参考资料:
(1) 未来展望:未来世界人类还要谈恋爱吗?高科技下的婚嫁高效冰冷[EB/OL].2022-04-08.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29165923014177917
&wfr=spider&for=pc.
(2)郑渝川.人情关系网络的生命力[N].深圳特区报,2017-07-25.
(3)北京日报客户端.调查,中国家庭变迁呈现五个趋势性特征[EB/OL].25.https://baijiahao.baidu.com/s?id=1733778075971001930&wfr=spider&for=pc.
(4)调查显示,我国城市25-29岁人群未婚率56.9%,30岁人群未婚率超过30%,如何看待这种晚婚现象?https://www.zhihu.com/question/639021746/answer/3360867438
(本文摘自中信出版集团出版的《未来发展:从数智经济到共享社会》第十三章“数字化生活的方式、理念和机制”的部分内容,转载时有增删和调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