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可金:中国面临国际定位的重新选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056 次 更新时间:2009-12-10 19:24

进入专题: 国际定位  

赵可金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来,我国的国际地位突然成为舆论关注的焦点,“G2论”、“中国模式论”、“中国道路论”、“中国成为超级大国论”迅速涌现,中国国际定位的问题一下子凸显出来,成为事关中国外交战略全局的重大问题。

定位原本是一个心理学范畴,舆论之所以关注中国的国际定位问题,主要是关注中国的国家角色及其政治影响,从根本上是中国对外战略评估和战略选择的问题。近年来,中国迅速崛起和卷入全球化导致对中国进行战略定位的难度增加。一方面,中国综合国力迅速壮大,在很多领域呈现出与发展中国家不同的外在特征,将中国定位为发展中国家已经难以获得国际社会的普遍认同;另一方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也已经突破了传统社会主义模式和道路,继续把中国视作一个传统的社会主义国家也可能使其他国家产生严重的战略误判。可见,中国国际定位之所以变得重要,与中国崛起的时代特征和发展道路密不可分。

中国崛起是在全球化和国际相互依存的时代背景下实现的。面对新的时代潮流,中国选择了一条不同于以往大国崛起的道路,即通过融入现有国际体系,在体系内寻求实现中国与世界的和平、和谐发展。在这种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发展格局中,中国对外战略的模糊性大大增强,敌友的界限难以确定,笼统地进行中国国际定位难以周延其国际角色的复杂内涵。随着卷入全球化程度的加深,中国国际定位的复杂性大大增强。今后一段时期内的中国国际定位很可能将在不同维度上具有不同的定位,其确定的标准将取决于主权、安全和发展等核心利益的需要。

在国际战略格局中,中国日益呈现为当今世界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新兴大国。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际战略格局发生深刻复杂变化,特别是金融危机之后,美国的世界领导地位大大下降,多极化趋势在各个领域都有新的发展,战略力量出现了新的分化和组合。中国作为新兴大国日益成为一支具有显著影响力的战略力量,国际地位和影响力与日俱增。在这一背景下,中国应该逐步扮演多极化进程中的稳定者与和谐者的角色,致力于通过对话与合作解决争端,实现多种战略力量的和谐并存,营造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在现有国际体系中,中国的国际定位逐渐从体制外的反对者转变为体制内的参与者、维护者和改造者。随着国内市场经济改革和对外开放的深入,中国全面参与了大量的全球性及区域性国际组织和国际机制,并主动倡导和培育多边外交舞台。20多年来,在与国际体系互动的过程中,中国逐步从反应式利用逐渐向主动式参与、积极性构建过渡,推动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中国越来越成为现有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维护者、完善者和改造者,这是中国国际定位最突出的变化之一。

在地缘政治环境中,中国的国际定位从天然的地缘政治大国向制度化的区域国家转变。受国家规模、地缘特点和历史等复杂因素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天然的地缘政治大国,中国的崛起必定引发地缘环境的复杂变化,对周边地区的利益和心理形成不小的冲击。一些国家为了谋求地区战略利益,趁机鼓动在中国周边构建环环相扣的复合遏制体系,对中国的国家安全制造压力。要想避免地缘局势紧张化,中国必须在地缘政治观上进行调整。一方面,中国要明确阐述其战略利益,在地缘战略上引入开放与合作的思维,缓解安全困境的压力;另一方面,要积极建设一个以周边地区为平台、以相互依存为基础、以多边主义为主旨、以寻求合作为途径、以构建和谐地区为目标的新地缘秩序,不断将中国定位为一个制度化的区域国家,为周边和平、发展和繁荣承担力所能及的责任。

在中国综合国力与社会发展程度上,中国的国际定位从一个落后的发展中社会主义国家向新兴的发展中大国定位转变。尽管中国的经济总量初具大国形态,但超大社会的国情制约了GDP总量增长的意义,中国在社会发展水平上仍将长期具有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因此,在较长一段时期内,中国无法完全摆脱发展中国家的定位,在外交战略上要恪守以发展中国家为基础,在国际事务中伸张正义,主持公道,维护世界和平与发展。当然,中国与发展中国家的新型合作,要注意充分考虑发展中国家的意愿,尽可能让发展中国家掌握推动双边和多边合作的主动,彼此的合作要走多远和走多快,完全取决于它们的意愿,中国不可勉强,这一点对中国战略调整至为重要。

(作者单位:清华大学国际问题研究所)

    进入专题: 国际定位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国际关系 > 国际关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1076.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