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卡萨布兰卡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9046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4:21

进入专题: 个人文集  

马玲 (进入专栏)  

你,可以不知道摩洛哥,可是,却不可以不知道卡萨布兰卡。因为,它的名声如此之大,大到成了全球一代人认同的爱情与间谍之经典。只因了,那部名扬一时的好莱坞影片--《卡萨布兰卡》。

一、

这天, HYATT饭店的大门洞天,英格丽.葆曼迈着发飘的步态走了进来,一个三十来岁的小伙子过去挽住了她的胳膊。啊!象极了当年的男主角,那派英武,那份年轻。 激动还没有缓下,脚步刚跨进情调优雅的咖啡吧,黑人钢琴师猛然奏响了熟悉的乐曲。

英格丽.葆曼的眼泪“哗”地流了下来。老泪纵横..... 我坐在挂满《卡萨布兰卡》剧照和海报的咖啡吧里,在黑人琴师弹出的裹着葆曼眼泪的电影主题曲中,听着有关英格丽.葆曼四十年后重访旧地的故事。

那时,男主角已经故去,钢琴师还活着,一个梦幻的,一个真实的,让已步入回忆人生的葆曼,真正体味了如梦如幻的生命。

我品着五彩的“卡萨布兰卡鸡尾酒”,久久望着管自陶醉的新生代黑人钢琴师,他查觉后,友善地随节拍点点头。

有人说,《卡萨布兰卡》拍摄时根本没到过此地,是在好莱坞影棚中制造出的效果,后来的营造,只是为了宣传。我却宁愿相信前一种。

卡萨布兰卡,需要的就是浪漫与想象。

来前,我去摩洛哥驻北京大使馆办签证,询问使馆区守卫有关摩洛哥使馆的位置,“什么?摩洛哥?墨西哥吧?”“不,就是摩洛哥。”“没听说过。”“听说过卡萨布兰卡吗?”“嗯,听说过,好象有个电影叫这个名字。”“没错。好莱坞拍的。”

这就是好莱坞的本事。

咖啡吧里各个角落的闭路电视,都在播着《卡萨布兰卡》,不过,片断各有不同。摩国驻北京大使馆文化参赞送给我的材料里,十足介绍一番摩洛哥古城后,指责本世纪初法国委任统治期间,在卡萨建了许多与传统风格格格不入的新式建筑,使卡萨失去了和谐与优雅。现在,摩洛哥却主要靠这种“格格不入”的旅游赚取外汇。

卡萨布兰卡的意思是“白房子”,可是落地其间,她给我的第一眼印象却是:白房子,脏了;窄的街,破了;跑的车,冒黑烟;动的人,欠精神。但是,无论如何,她仍是卡萨布兰卡。

“二战”期间,这里谍报频频、谍影憧憧,酷哥辣女穿梭于间谍对垒中。盟军领袖曾经会聚于此,在面向大西洋的安法高级住宅区,举行了具有影响的首脑会议。

今日的卡萨,仍有湛兰的大海,宽阔的海滩,茂盛的棕榈大道。你要有心,电影里的景致,仍然能找到。仍有川流不息的人到这里怀旧,最多的仍是法国人。摩洛哥通行法语。

从巴黎飞摩洛哥时,起飞不到半小时,有位老者突发心脏病,机上人员紧急呼助后,一位法国医生现身施医。 有形有款的法国医生动作十分干净利索,嘴手并用,毫不畏脏,谦谦医德令人赞叹。我就坐在病发老者的后面,一切目睹在眼。

飞机重又飞回巴黎。老者被送去抢救。医生擦了一把额上大汗。

法国医生,多巧!法国医生在摩国历史上,几次起过特别的作用。法国医生一下子打开了我储备的闸门,法国与摩洛哥之间那些现实和历史的画面,在我脑中交织起来。

二、

法国自1830年入侵阿尔及利亚后,便盯上了邻近的摩洛哥。怎奈,摩洛哥就是不肯服贴于法国,外加德国和西班牙的牵制,摩洛哥始终没有放弃“独立”。

结果,一位法国医生改变了这一状况。

1907年,一个法国医生在马拉喀什被杀。法国以此为理由,把两艘巡洋舰开了到摩洛哥的家门口丹吉尔。法国强硬地提出赔款,要求设警察局,撤职查办马拉喀什的帕夏,惩办杀人犯。摩洛哥不得不在炮舰的威逼下,接受法国的全部要求。

法国人由些走进卡萨布兰卡。随即,法国人大动土木,修港口,铺铁路,不曾想竟吓坏了卡萨布兰卡人。他们看到火车冒出的黑烟,听到火车刺耳的汽笛,以为是魔鬼在作怪。于是,1907年8月,卡萨人杀了9 个火车司机和建筑工人。这里面有4个法国人,3 个意大利人,2 个西班牙人。法国立即派海军占领了卡萨布兰卡和大西洋沿岸其它五个港口。 其间,经过多次反抗与镇压后,1912年,摩洛哥正式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法国最苦心经营的,便是卡萨布兰卡。

1971年7月10日,又是一个法国医生,戏剧性地改变了摩洛哥的命运。

那天,是摩洛哥国王哈桑二世的42年生日。国王在斯基拉特夏宫举行盛大的招待会,各国使节、王公贵族、文官武将、社会名流统统汇聚到宫中。

哈桑二世头戴太阳帽,身穿白色运动装,脚踏阿拉伯拖鞋,笑咪咪地走向各个帐蓬,与来客互致问候。中午一点多,招待会进行正酣之时,宫内猛然外枪声大作,子弹从四面八方飞来,摩洛哥最高法院院长和游览大臣,比利时大使当即饮弹身亡。

政变首领是王宫军事办公室长官迈德布赫将军,他率领一支精锐部队冲到主席台,把躲到桌下的哈桑二世及亲王阿卜杜拉拽出来,并把王室成员和大臣全部集中到王宫大厅。迈德布赫当众宣传:哈桑二世已被废黜。

这时,国王的私人医生被几名士兵推搡过来,这位法国医生不想随同丧命,呼叫着不顾一切地扑过去,抱住迈德布赫的腿肚子若若求生。突然,一声枪响,这位法国医生倒在血泊里。令所有人大惊的是,迈德布赫也应声倒了下去。原来,那位开枪的中尉,本想为上司解围,以免法国医生伤害将军,却不料,开枪结果了两条人命, 令得在场的官员慌作一团,顿时群龙无首。

哈桑二世审时度势,抓住时机大背《古兰经》,局势发生了戏剧性的逆转。士兵们在“安拉的启示下”,纷纷放下枪,也跟着国王背起《古兰经》来。当夜十点多,政变被彻底粉碎。

法国医生虽然死了,但摩洛哥的王权无疑得他之功而保下来。

哈桑二世一生,无数次死里逃生,政敌怎样用尽心机都无法消灭他的肉体,似乎真有一只“安拉”之手在天保佑。就如同保佑约旦国王候赛因,保佑巴勒斯坦主席阿拉法特那只“安拉”之手一样。

最后,哈桑二世于1999年7月23日死于心脏病。美国总统克林顿、法国总统希拉克等,都专程赶到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缓缓步行于浩荡的人群中为他送葬。

三、

我亲眼见到了摩洛哥的新国王,三十六岁的穆罕默德六世。他看起来温文尔雅,据说处事国风上,也与乃父颇不相同。其父恶劣政治下的刚烈与残忍,被他聪明地施以怀柔和开明取代。

摩洛哥的王位继承很有意思,承式耐人寻味。国王在世时,王储不得结婚,而国王故去,王诸要继位,又必然先结婚。因而,穆罕默德六世继位时,其与大臣之女的速婚问题引起了国际性的关注,并被国外媒体炒作了一番。

新国王现在所处的环境,与祖父辈比已平和的多,所以他要转换领导策略。他们阿拉维王朝里,曾出于特别残暴的统治者,史书称,达到阿拉维王朝统治顶峰的伊斯梅尔时期,国王伊斯梅尔组起一支对他特别效忠的黑人军队,黑童13岁开始接受训练,16岁入伍。伊斯梅尔指挥这支黑人军队从英国人手中夺回了丹吉尔,从西班牙人手中夺回了拉拉什和阿尔西拉,并与土耳其对抗。他的奇功也与奇凶相依相伴,他最喜欢的游戏是:飞身上马,抽出刀鞘,一刀砍下扶蹬者的头。哈桑二世统治时期,也不断因反对派的政变企图而大开杀戒,令整个国际侧目。新国王面临的是和平的考验,但愿这种和平方式能赢得和平的稳定王权。

与新国王可谓形影不离的国王亲胞弟,身上的贵族气似乎更浓于其兄。摩洛哥的公共场合,到处悬挂着已故的哈桑二世及他的国王儿子及亲王儿子的三人并排标准像。这种组合让外人有些难懂,王权的辅与成令人沉思。

摩洛哥虽然也是阿拉伯国家,但较之沙特阿拉伯这样的保守伊斯兰,其开放的程度简直天上地下。摩洛哥的公主不但不用面披黑纱,而且可穿一身洁白的短裙套装。王国里只有三样不能反对, 一是国王,二是祖国,三是真主。其它则无禁忌,可自由选择。

不过,由于特殊的地理位置和历史,摩洛哥也陷于一种矛盾中。哈桑二世曾这样描述:“摩洛哥好比一棵树,它的根深深扎在非洲的土地里,它的叶子呼吸着来自欧洲的和风,飒飒作响。”不仅是“根”扎非洲、“叶”吸欧洲,它的“枝”,更受亚洲阿拉伯世界的影响。沙特阿拉伯每年给它免费提供40%以上的石油,它的血脉当然还要与阿拉伯世界同跳。

新国王接过的权力,还有对这种“三方合作关系”的艺术性运用之考验。国王并不好当。尽管“摩洛哥是一个民主的社会性的君主立宪政体国家”。眼下,新国王面对的失业实际总数就达30%左右。

阿拉伯把埃及以西的地区称为马格里布,即包括摩洛哥在内的北非五国。之前,罗马帝国曾经统治这里。公元七世纪,阿拉伯人高举伊斯兰旗帜征服北非后,在摩洛哥境内的大西洋岸边,征服将领奥克巴迎着海浪,高声大叫:“我把伊斯兰扩张到世界尽头了!”

当然少不了抗争。最后,摩洛哥全面接受了伊斯兰教和阿拉伯语 ,与阿拉伯人同化。不过,摩洛哥人的肤色至今让人看着杂乱,有很黑的,也有很白的,还有不黑不白的,以及法国人形容混血儿的“咖啡加牛奶”。

摩洛哥的建筑也有两种截然不同的风格,既有石头垒砌,饰以几何图案,线条挺拔的柏柏尔式,亦有圆顶灰抹的阿拉伯式,伊斯兰建筑占了大部分。摩洛哥的古城保护很好,至今留有30多座古城,一些城市的名称因其建筑的特点而落名“白城”、“红城”、“黄城”。摩洛哥因此而自豪。

四、

摩洛哥人对中国人很友好,处处能感觉到。你走在街上,人们会主动向你问好或招手,看得出,微笑是发自内心的。

这种友好,恐怕来自多方面: 中国茶每天成为他们必不可少的化食饮料,有亲切感;中国医疗队二十多年来为他们消痛去病,有恩人感;中国这个大国时不时为非洲或阿拉伯说些公道话,有知遇感。

中国自1975年从上海派出第一支赴摩的医疗队始,迄今已有2000多人来摩行医,医疗人员全部来自上海。摩洛哥人尤其喜欢中国的针灸。

医疗队人员讲,在摩国行医与在国内行医的最大不同是,从无人与你发生医疗纠纷。死了人,摩洛哥人只有一个简单的念头:安拉召去了。

安拉决定一切,让谁死,让谁活,早已安排好。

摩洛哥人也同阿拉伯世界中的人一样,每天祈祷五次。由于他们地下没有中东兄弟脚下那么多的黑色石油宝藏,所以他们的祈祷也相对减弱一些,否则难免不等着喝西北风。

这里的华人很少,除了使馆人员、医疗队成员外,还有一些海上捕鱼的中国人。在拉巴特机场,两个在此捕鱼的中国人,看见我们,感到新鲜,主动过来聊天 ,很开心的样子。

听使馆人员讲,1999年8月9日,有位中国婴儿在摩洛哥诞生,创造了这里的第一。婴儿的父母是来自辽宁的打工者,他们前来此地是为摩洛哥老板养蘑菇,结果他们的名字也与蘑菇一起名声大噪。

人们常说:有人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鸟飞的地方,也有中国人。由此看来,未必。别说中非、东非,就是气候和条件均比较好的北非几国,中国人已是很少,个体来做生意的几乎没有。

江泽民这次造访摩洛哥,与年轻国王谈及了扩大经济合作的问题。也许以后,中国人将逐步走入非洲。

五、摩洛哥耗资5亿美元在卡萨布兰卡填海建起了一座大清真寺,是仅次于麦加和麦地那的世界第三大清真寺,被命名为“哈桑二世清真寺”。整个清真寺连同广场可容纳10亿人祈祷。

清真寺建于海上,缘于哈桑二世的一个梦,梦里哈桑二世接获安拉的圣言:“真主的宝座建在水上。”

为实现这个梦,摩洛哥举国捐赠,经费的五分之三来自国内外的捐款。

有说,这座清真寺是世界上现代化程度最高的。巨大的屋顶可开可合,25个由钛合金铸成的自动门可抗海水腐蚀,大理石地面可进行温度调节。

非穆斯林不可到穆斯林的圣地麦加和麦地那去参观游览,否则要受严惩。然而,你可以到卡萨布兰卡来参观游览。实际上,它就是卡萨布兰卡一处著名的观光景点。

穆斯林上清真寺做礼拜,必须洁净身体。《古兰经》说,穆斯林上礼拜寺做礼拜时,必须净身。为此,哈桑二世清真寺里,有大得令人叹为观止的洗澡堂。

来卡萨布兰卡者,没有不到哈桑二世清真寺的。

这里的穆斯林已融进了许多西方意识,向整个世界开放。

走进卡萨布兰卡,你会发现:她的确是个不同凡响的地方。

进入 马玲 的专栏     进入专题: 个人文集  

本文责编:linguanb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302.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燕园评论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