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隆溪:信息时代的知识匮乏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212 次 更新时间:2024-07-09 20:40

进入专题: 信息时代   知识匮乏  

张隆溪  

我们好像生活在一个信息极为丰富的时代。谁没有听说过知识爆炸这句话呢?在键盘上嗒、嗒、嗒输入一个关键词,用鼠标一点,Google、Yahoo或百度这类搜寻工具便立即转动电脑,为你列出许许多多的网页。无论你想要知道点什么,各种资讯似乎应有尽有,随时随处可得。这的确是快捷信息的时代,是知识来源大大扩展的时代,值得我们大家庆幸。但与此同时,这也很可能造成一种假象,给人一种虚幻的意识,以为我们现在不必读书,不必费大力气,就轻而易举可以取得各方面的信息和知识。我们不要忘记,电子驱动器转动电脑,很可能取代了我们自己去转动大脑,晶片上机械储存的记忆,并不是我们大脑里的记忆,网络上的各种资讯,也并不等于头脑里属于我们自己的知识。看到许多正该读书的学童把时间都花在电子游戏上,总觉得设计电脑和电子游戏的专家们都很聪明,可是成天玩电子游戏的孩子们却好像没有了自己的头脑。这也许是言过其实,甚或是杞人忧天,可是有一点是肯定的,信息绝不等于知识,也许恰恰在我们这个信息发达的时代,真正的知识或真正有丰富知识的人,反而显得少了。

再仔细看看网页,我们会发现有太多重复的内容,提供的信息也多半是一些普通常识,而且不一定准确可靠,确实呈现出美国后现代主义理论家詹明信(Fredric Jameson)所说后现代主义在形式上最主要的特征,那就是“平面化或没有深度”(flatness or depthlessness)。Google之类的搜寻工具按点击频率来排列网页,所以越是一般常识,越是大众日常生活中涉及衣食住行最普通的内容,点击的人越多的网页,也就越有机会排在前面。记得大概十年前,多伦多大学举办一个有关马可波罗与东方的学术研讨会,在为研讨会做准备时,先请一些学生了解世界上关于马可波罗的研究状况。那几位学生在电脑上输入Marco Polo,网络上立即出现了许多网页,但大多数都是以马可波罗命名的旅馆、酒店,包括以香港为基地的国泰航空公司的马可波罗俱乐部,而关于13世纪从威尼斯到中国来那位商人和旅行家,却并没有太多的信息。随着检索工具的改进,也许现在的情形比十年前好一些了,但无论如何,网络上的信息虽然很多,那种平面化而且缺乏深度的信息,却并不是真正的知识。

这个道理,早在上世纪30年代,英国作家阿尔道斯•赫胥黎(Aldous Huxley)在一篇文章里,就已经讲得很清楚。他按各类主题挑选一些诗文,辅以评论,编了一部颇为有趣的文集,并且加上一个别致的标题叫Texts and Pretexts。在这部文集的序里,赫胥黎说在他那个时代,科学由于不断有新的发现而飞速进步,经济也以惊人的速度不断改变,就是一般受过教育的人也不得不拼命“赶上”时代,以至于没有时间静下心来读一本书,尤其不可能去读那种思想深邃、感情充沛、文笔优美的书。他说:“在一个飞速变化的时代真有一种危险,那就是一个人信息灵通(well informed)和这个人有修养(cultivated),很可能是互不相容的两件事情。要信息灵通,就必须快速阅读大量仅提供信息的指南之类书籍。而要有修养,就必须慢慢去读、细细去品味很少的几本书,那是一些生活、思想和感情都有声有色的人写的书。”赫胥黎把信息和修养即真正的知识区分开来,而且明确说信息灵通和有修养是互相排斥的两回事,就把一般信息,包括具体操作的技术性细节,区别于真正的知识和文化修养。然而1930年代还没有个人电脑和数码技术,无论信息或知识,都还大致是通过文字即通过阅读来获取。在我们这个电子数码技术和网络的时代,获取信息的方式已经和阅读拉开了距离,上网和读书往往互不相容,所以赫胥黎这句话似乎更适用于我们这个时代,在我们也比在他那个时代更有针对性。

的确,数码化使信息的储存发生了可以说是革命性的变化,在小小一块晶片上储存的文字,可以胜过好几个书架。纯粹就记忆而言,电脑的机械记忆当然胜过人脑。一般人要想起曾经读过的书中某一句话,往往要费一点脑力,花一点时间,而电脑在可以检索的数码化资料库中寻找任何字句,则是轻而易举,瞬息可得。于是有人认为,有了数码资料库,有了检索功能,过去那种靠长年累月的阅读才逐渐积累起来的知识,就好像没有什么价值了。然而那实在是浅薄粗疏的看法,因为电脑里机械储存的记忆,并不是人脑里可以灵活运用的知识。人不仅可以记住各种资料和信息,而且可以把这些资料和信息在特定境况中联系起来,组织成一个整体。储存起来的资料只是死的资料,灵活运用的资料才是思想和学术的创造。真正的知识并不只是资料和信息的积累,不是死的记忆,思想和学术都需要在牢靠记忆的基础上,组织材料构成新的叙述,建立起新的、有逻辑、有说服力的论说。从这一点看来,电脑就永远不可能取代人脑。

网络上的信息不等于自己头脑里的知识,这个道理其实人人都知道,所以大家都会谴责在网络上抄袭的行为。网络时代使学校里老师们深感头痛的一个问题,就是不愿意或没有能力自己去动脑筋的学生,常常从网络上抄袭一些内容来冒充自己完成的作业。抄袭和剽窃当然不是新问题,可是网络却为这种不道德行为提供了新的便利,使之具有新的方式。网络使大量信息流通便利,然而也造成很容易“拥有”知识的虚假意识,使抄袭舞弊之风更为普遍。据说现在市场上有专门对付网络抄袭的电脑软件,用电脑上搜索的办法来寻找电脑上抄袭的痕迹。真所谓魔高一尺,道高一丈,但从长远看来,这是否能解决抄袭剽窃的问题,实在还难说。而网络抄袭现象对我们的教育、对人的素质培养、乃至对整个社会风尚造成的伤害,实在比抄袭一两篇文章的后果要严重得多。

当然,信息爆炸和知识的困乏并不只体现在电脑网络。我们走进图书馆或者书店,那满屋满架的书,令人眼花缭乱,往往不知该选取哪一部来读。且不说一般的畅销书或教人如何保健、美容、减肥之类的书,即使是与严肃意义上的知识相关的书籍,也真让人感觉到知识爆炸的后果,有所谓“富人之难堪”(embarrassment of riches)而无从选择的问题。科技进步的同时,我们的社会运作方式甚至日常生活也逐渐受到科学技术愈来愈多的影响和控制。例如目前大学里的评估,那种强调实用性,强调投入与回报的比率,重量不重质等问题,就和纯粹按照科技数量化管理来处理一切的方式有关。这是一个相当复杂的问题,在此无法详述,但无论如何,目前这种讲求量的风气,确实无端制造出许多“学术泡沫”,完全无利于我们知识的扩展和学术的进步。信息多不等于知识丰富,这是又一个侧面的例子。

我在这里讲了许多网络和信息时代带给我们的困惑和问题,但我决无意于把我们生活中存在的问题,都怪罪于科学技术的发达。恰恰相反,我完全承认,我们每一个人都无时不在享受科学技术的进步带来的便利。就网络和信息通讯而言,我们现在可以和亲人、朋友、同行们保持密切联系,不管他们在世界上任何地方,都几乎随时可以通信联络。越来越方便的电子邮件系统在我看来,真是电脑和网络带给我的最大好处,而用电脑软件写作,也远比打字机便利许多。超出我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范围,信息和电子技术的发达当然是当代社会发展的一个标志,其在政治、经济、商贸、军事、国防等等方面的重要性,更不是我们一般人可以完全了解的。不过我仍然认为,我们在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的同时,不能不正视从人的生活质量和价值说来出现的问题,而在信息发达的时代,如何重视知识,重视人文传统和精神价值,实在是与整个社会以及我们的生活质量相关的重要问题。

(刊于《文景》2008年第三期)

    进入专题: 信息时代   知识匮乏  

本文责编:jiangxl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散文随笔 > 众生诸相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8319.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爱思想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