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网络上热炒《草泥马之歌》。这是“一首有着西部风情,略带淡淡忧伤的歌”(一网友语)。著名学者崔卫平专门为它写了一篇文章——《我是一只草泥马》,“为发明这种谐音隐语的人击节赞叹”,并且认为“它的出现,直接与一项叫做‘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专项行动’有关。”
所谓“整治互联网低俗之风”的矛头所向,可以说是“司马昭之心,路人皆知”了。它是文化专制主义的又一无奈之作,因为文化专制主义虽然无空不入,无远弗届,但道高一尺,魔高一丈,无论你怎么打压追杀,民间文化总能够找到自己的生存之道,发展出独特的文化形式。最新的例证是,去年的“山寨春晚”虽然最终遭到无情的扼杀,但由它引发的“山寨文化”,却有如雨后春笋,油然丛生。“山寨文化”是对“导向文化”和文化专制主义的抗议和挑战,网络上的“草泥马”热,正是方兴未艾的“山寨文化”的一支劲旅。从今年年初的山寨版“十大神兽”(草泥马被列为“十大神兽”之首),到山寨版《战国策》的“卧槽泥马”,再到《草泥马之歌》,网友们热炒、追捧草泥马,为它赋诗、写歌、合唱、画漫画、制售玩偶、拍摄MTV,形成了植于草根的草泥马文化系列。它以赤裸裸的“低俗之风”,嘲弄着那个正要整治它的“专项行动”,与自命高雅的“导向文化”相抗衡。
2008年是黑色幽默盛行的一年,“俯卧撑”、“躲猫猫”、“打酱油”、“和谐”等等,构成了极富内涵的网络谚语,丰富了草根民众的精神生活。《草泥马之歌》则是这种黑色幽默的升华,它集中地反映了人民的智慧。当专制主义堵塞了一切可以抒发情怀的通道,唯一被当局恩准可行的“导向”之途,又不能独立自由地宣泄自己的失望、期待、怨恨、愤怒等等内心感情的时候,网民们就利用了汉字谐音的特点,向专制主义喷射出无情的嘲讽、批判、斥责和詈骂。在《草泥马之歌》里,草泥马、卧草、朝尼族、卧槽泥马、马勒戈壁等,都是国骂的谐音。真是“低俗”得很啊,但是,“低俗”又怎么样呢?回顾两千多年前, 我们的祖先还能发出“时日曷丧,予及汝偕亡”的牢骚,他们的当代子孙有这个自由权利吗?“煽动颠覆国家政权”、“危害国家安全”一类的帽子正等候着呢。《草泥马之歌》实在是当代青年的无可奈何的选择。它既是调节精神的自我娱乐,青年感情的尽情宣泄,也是对现实环境的讥讽和指责。它在网络上引起广泛的认同,掀起巨大的反响,确实不是偶然的。
特别有意思的是,《草泥马之歌》借河蟹(和谐的谐音)摧毁卧草,对滥用和谐来压制自由,进行了强烈的谴责。自从2004年中共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构建和谐社会以来,我们很少见到发扬宽容和解、平等博爱精神,促进社会和谐的实际行动,而借口和谐来剥夺公民权利的非法行为,却时有所闻。有些网友的博克上有时出现“又被和谐”的通告,就意味着又有文章被过滤掉了。“和谐”成了文化专制主义剥夺言论自由的代名词。和谐本来应该是建立在理性、宽容、和解、非暴力的基础上,可是现在却反其道而行之,多少与和谐背道而驰的罪恶,借和谐之名而行!许多网友把文章遭到封杀,讥讽为“被和谐”;《草泥马之歌》把河蟹作为揭露批判的对象,确实都不是没有道理的。
“山寨文化”的出现,特别是《草泥马之歌》广受网民欢迎的事实表明,文化专制主义虽然依然如日中天,横行无忌,但它今天已经无力对文化领域实现全面的垄断,不可能保持它的铁桶般的江山了。它企图控制网络文化的努力,必将以失败而告终;它对民间文化的打压、扼杀,也必将依照“物极必反”的铁律,走向它的反面。《草泥马之歌》已经为他敲起丧钟,总有一天,人们会唱起宣告它的末日的挽歌,把它送进历史的垃圾堆!
2009年3月2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