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克中:经济周期的解救之道与四万亿元蛋糕的切分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546 次 更新时间:2008-12-12 17:25

进入专题: 扩大内需  

郑克中  

为了应对世界性经济危机,中国政府公布了四万亿元的投资计划。这一举措赢得了世界一片赞扬之声。中国自救,也同时也是在拯救他人,世界经济进入一体化了,谁也难置身事外,所以中国政府的做法是对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要想维持或促进经济增长无非就是解决一个问题——需求。经济学教科书把拉动经济增长归结为:投资、消费、出口三个方面。其实也就是两个方面,一个是内需,另一个就是外需。投资、消费是内需,出口就是外需。如果再进一步说,内需又可分成两大块,一块是购买生产资料,进行简单再生产或扩大再生产,另一块是购买生活资料,前者人们又称之为投资,后者称之为消费。其实都是消费,是生产资料消费和生活资料的消费。流行的西方经济学忌讳马克思,所以就不采用马克思的生产资料和生活资料的说法,弄出一个“投资”和“消费”,让行外的人脑子转不过弯来,以为投资就不是消费,其实它们是一回事。尽管马克思的经济理论从根本上说是错的,但这个地方说得倒是对,关键在于说得明白。

内需,就是国内人的需求,出口就是外需,满足国外人的需求。满足国外人的需求,也就不分什么投资需求或消费需求了,笼统地称之为“出口”。概言之,不管什么内需还是外需,总之,就是一个需求。需求对于市场经济来说是要命的。这是由市场经济的运行机理决定的。市场经济是建立在分工的基础上,生产者生产出来的东西不是为了自己消费,自己也不可能消费那么多。他是为了别人的消费,即社会人的消费。在自给自足条件下,生产者为什么去进行再生产呢?是因为他知道,他要是不去进行再生产,他未来将会遭受物质匮乏之痛。商品生产者不是为了自己消费才去生产,那么他是为了什么才去生产呢?为了利润。生产者的利润就是他买回来的东西,经过他分解、组合等过程,重新生产出一种新的有用物,这种新的有用物,被别人需求、消费,别人付给他的价值要大于他用于生产该新的有用物的全部价值,就是利润。可见,商品生产即市场经济,有一个牵动着实物运动的东西,就是货币。用货币体现出的利润,其实质是符合社会需要的财富的增长。自给自足经济不需要货币,生产出什么就直接消费什么;可商品经济就不同了。它是一种用货币牵引实物运动的经济:生产者首先支付出货币,用货币实现购买(购买原材料等),换得实物;然后进行生产,把原材料等实物进行分解、组合,生产出新的有用物;再然后把新的物卖掉,让渡出实物,重新获得货币。如果要把生产继续下去,就再把货币转换成原材料,开始下一个生产周期。

可以看到,这个生产方式最大的风险,就在于一旦这个牵引实物的货币出了问题,特别是当这个新的生产物再转化成货币——被马克思称之为“惊险的一跳”,跳不回去了的时候,整个经济就会出现问题。那就是生产出来的东西,没有人买了,没有货币回流到生产者手中,那么再生产就要中断,企业就无法生存下去了。

在整个商品社会中,由于分工的存在,任何一个企业或行业,与整个社会其他的行业或企业都建立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商品经济越发达,分工越细,企业间的联系就越紧密,参与者也就越多。企业是通过什么建立起联系的呢?通过银行。也就是说银行成为了企业联系的中枢,或纽带。千万企业通过银行这个中枢,被连接到一起。一个企业资金出了问题,特别是那些巨型企业出了问题,就会立即传导到银行。若银行的资金也出了问题,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就会牵连倒下一大片企业或者其他银行,最后殃及整个社会,这就是经济“危机”。危机隔一些时间就可能出现一次,所以从前就被称之为“周期性的经济危机”。在人们还没有充分认识市场经济本质的时候,周期性的经济现象是市场经济不可避免的。原因就在于货币与实物的分离,以及人们过分地操纵和使用货币来谋求虚幻的利益。但我觉得一般的周期使用“危机”、“衰退”等词有些严重,像一九二九年那样的真正的危机毕竟是少数,所以我还是同意用“经济周期”或“经济波”来表述可能更好些。但不管怎么说,这次“金融危机”是一次经济周期,可能还是一次比较严重的周期。

这次周期有一个经典的意义。首先,它其实检验了西方传统的经济理论(不是指马克思),特别是关于周期理论到底有多么大的正确性。世界各国经济发展到今天的水平还不能摆脱大的周期性的困扰,经济学干什么去了,值得人们深思。凯恩斯提出解救经济危机的办法,要政府出面干预,但是他没有从根本上弄清为什么要政府干预,以及如何正确干预的问题,所以至今在这个问题上还是聚讼不断,莫衷一是。另外在经济全球一体化的条件下如何避免周期性,这其实是对当今经济学和经济学家提出的又一个新的挑战。应对这个挑战,可能还要从经济学的A、B、C研究起。

经济周期起自于企业,表现在银行,原因是社会消费不足。

当今社会舆论把这次世界性的经济周期称之为金融危机,并且开始还说什么不要让金融危机波及到实体经济。其实这就是认识的一个错误,是理论的糊涂。这次经济危机是从美国房地产开始的,怎能还说不要波及到实体经济?这是一次典型的经济周期表现:从房地产开始,然后反映在银行,接着又传染到全球经济。

在一般情况下,除非国家在货币发行、管理方面发生了大问题,造成混乱,然后又波及经济,可以称之为由金融混乱导致了经济混乱;如果正常的经济运行,出现了经济周期,虽然从银行表现了出来,这就不可能是单独的金融危机,肯定就是新一轮经济周期了。

解救经济周期的办法就是政府干预,这是毫无疑问的。那种以为市场经济一切都要交由市场自身去解决的观点肯定是不对的。但政府如何干预却大有文章,绝不是像极端说法那样“挖个坑再埋上”就可以解救经济危机了。

既然经济周期都是由消费不足引起的,那么由政府注资,维持或扩大就业,促进消费的做法肯定是正确的。但这里仍然有一个问题,就是政府投资,应该投向哪一个方面。是投向固定资产方面即投向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包括生产资料生产),还是投向消费资料生产方面,或者直接就给百姓发钱,像台湾那样,哪种做法更好、更有效呢?前者是我们或世界从前普遍认可的实践,后两方面却少有人提到。从这次切分4万亿大蛋糕的分配方案中也可以看得出来,传统思维仍然占据主导地位,就是把重点放在了基础设施和大型工程建设项目上。

其实我们完全可以作出另外的思考。因为大型工程项目投资很大,建设周期长,在拉动就业和促进消费方面远不是理想举措,弄不好,如果配置不当,形象工程、面子工程、重复建设还会乘虚而入,将来还得再次调整,造成更大浪费。既然危机是消费不足引起的,那么政府也就应该直接面对消费,解燃眉之急。我认为,当前中国政府可以做的事情应该有如下几个方面:

1、使用政府采购,进行国家备灾物资储备,同时为中小企业,特别是为沿海发达地区外向型企业解了困。此举定会挽救大批企业,稳定就业,还可直接拉动消费。今年我国经历了历史上罕见的灾害,造成重大的人员财产损失,被动员起来的全国人民和整个世界进行了堪称史无前例的捐献和救援。但事后冷静下来去思考,可以想到,其实我们完全可以把救灾进行得更完美,这就是要进行备灾。自然灾害总是要发生的,特别是我们这样的大国,又处在灾害易发生的地理板块上,所以备灾应该成为各级政府的重要职责之一。中央和各级政府要根据每个地区的不同地理环境和人口,以及通常的灾害种类、可能的范围,设计最经济的救援方式,制定出备灾计划和物资储备。从食品、饮用水,到药品、能源、衣物、帐篷、组装房屋等等,进行储备。这样将来某处一旦发生灾害,当地政府或就近区域就可以完全实施快捷、有效的自救或救助了,最多动用一点军队和武警就可以了,就用不着进行全国人民总动员了,也免去世界人民的大支援了。可以想象,从政府建造储备设施(像朱熔基总理建粮仓那样),到进行上述物资的有效储备,一下子就可以救活许多轻工和劳动密集型企业,如果不够还可以引导另外一些企业进行转产,加入到这个生产大军中来。这既稳定和扩大了就业,同时也实现了企业产品结构的调整。所以从4万亿蛋糕上切一块放到这里绝对是英明之举。

2、使用国家采购,进行国家战略物资储备,以充做非常之用和市场调节的物资准备。经济衰退的时候,也是所有物资价格暴跌的时候。国家在这个时候介入,进行战略物资储备,既可以挽救大企业免于破产,也可以稳定市场价格,恢复市场信心。现在石油、煤炭、钢铁、有色金属市场价格暴跌,许多大企业面临倒闭,如果政府不出援手,它们的前景堪忧。政府的救助有两种方式,一是直接给企业注入资金,另外就是政府进行采购囤积。给企业直接注资,对银行最有效,而政府储备,对原材料企业最合适。所以政府必须尽快介入市场,这不仅仅是为了挽救这次经济危机,而是为了今后的市场调控。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凡与经济发展和民生有密切关系的物资,国家都必须进行必要的储备,这并不是仅仅为了战备,更重要的是,政府要参与市场价格的调节,保证经济的平稳运行。没有物资储备,调节就是空话,或者只能用行政手段了。所以从4万亿蛋糕上切一块分到这里也是必要的。

3、国家应该借此机会对从前的历史欠账,做一个总体了断。这既是挽救经济之举,又能为缓和社会矛盾,建设和谐社会作出贡献。比如全国各地到底拖欠了多少城市职工、农民工的工资至今没有着落,各级政府到底拖欠了多少应该支付给市民、农民的征地费、拆迁费、建设施工单位的工程款没有兑现;还有,有多少地方拖欠教师的工资没有进行补偿,有多少企业改制中下岗职工的偏底待遇问题没有得到解决,是否也应该利用这次机会做一个了断。此外还应该对前些年在历次工资调整中被忽视和受到不公平待遇的人群作出补偿和补救。像企业离退休职工,他们的工资与机关单位同等情况职工工资就存在巨大差别,教师与公务员的工资差别也应着手解决,城市低保水平是否也应提高,等等。诸如此类问题,希望政府都能从4万亿中予以考虑。这其实是和马英九的每个台湾人都发一个红包效果是一样的。不同之处在于我们把红包发到了真正需要人的手中,这些人是社会最普通的底层群众,发了红包立刻就会产生购买力,形成内需;另外还可以使社会更趋向于公平发展,减少因经济利益矛盾而发生的不和谐。

这次经济危机,对中国来讲,是一个挑战,但同时也是一个机遇。如果措施得当,应该是机遇大于挑战。既然政府有决心出巨资想制止经济下滑,那么就应该研究用什么办法可以达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并且为今后的发展打下基础,而不是形成包袱。中央出资4万亿,据说各省计划项目已经达到了十多万亿。但是我看了所有的这些投资项目基本上仍然是铁路、公路、机场、水利、电力等为主,所谓生态、公共设施、民生都是放在后边的。我怀疑,放在后边,很可能就会成为幌子,说说而已。至于我在上面所说的那些,可能暂时还没有进入决策者的视野,看来管理社会,以人为本,我们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

2008.12.12.

    进入专题: 扩大内需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经济学 > 经济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3223.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