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与中国文学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572 次 更新时间:2021-01-18 16:49

进入专题: 佛教   文学   佛学  

朱庆之教授  

我今天从一个具体的例子出发,来看历史上佛教与中国文学的关系。与四大文明中其他三大相比,中国文明是历史上最长的,中国文化的源远流长的生命力也是学术界关心的。中国历史并不是一番风顺的,为什么中国文化还有如此强的生命力?

我想生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能吸收很多外来文化,过去我们一直强调中国文化的底蕴,而忽视对外来文化的研究,这跟我们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有关,我们不太喜欢从外来文化中寻长,而往往投身于底蕴,这在传统学问里非常突出。中国文化其实并非一个纯而又纯的文化,我想这是生命力所在。

中国文学的发展,形式有诗歌,从诗经到汉代五言诗到唐代达到高峰,魏晋南北朝出现了新的样式志怪小说,后来有词,有戏剧。与其他文化相比较, 文化是落后的,公元前印度的小说,戏剧就相当成熟,伴随着佛教的传入,印度文化影响着中国文化,我们来看这样一个例子。

《列子·汤问》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周穆王西行狩猎,见一工人偃师,荐(见)之。偃师造了一个能歌善舞的人“人”献与穆王,该“人”的内脏外皮都是假物,但却惟妙惟真,穆上叹曰:“人之巧乃可与造化者同功乎?”,这是中国的故事。

《生经了·国王王人经第24》记载了另一个故事。“……乃往过去无数久远世时,有一国王,各日大船,……王有五子,第一智慧,第二巧,第三端正,第四精进,第五福德,各自嗟叹已之所长,各谓第一。”于是他们五个到外边去显示自己的技能。

“第二工巧者转行至他国。应时国王喜诸技,即以材木作机关木人,……生人无异,……能歌善舞;举动如人。辞言我子生若干年,国中恭敬。王闻之命使作技,王及夫人开阁而现。作伎歌舞若干方便,跪拜止胜于生人。”后来的故事便与列子中相同,因机关木人忽视夫人,今斩其头,等木人碎散在地,王乃惊愕:“吾身云何嗔于材木?”

《生经》是《佛经》的一部分,是晋代人翻译的,《列子》也算是晋代以后的作品,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从印度《佛经》中提取材料进行文学创造是事实,我们再看另一个故事,志怪小说中的一个故事。

《梁吴场·续齐谐记》记载东晋一人名许彦,遇书生,书生云痛,于是彦以鹅笼装书生前行,笼未变大而书生也未变小,却容下,更奇在于彦未觉笼加重,等到把笼放下,书生也出来了。“书生于口中吐一女子……女人于口中吐一男子……。”这个故事讲了许彦的一段传奇经历,带有神话色彩。在东晋小说集里有一个类似的故事。“太元十二年,有道人外国来,能吞刀吐火……吾行,见一人担担,上有小笼子。……语担人云:‘吾步行疲极,欲寄君担。’担人甚怪之,……担人愈怪其奇。既其笼不更大,其人亦不更小。”后来发生的故事也与前面所述尽同。(《荀氏灵鬼记》)

比较两则故事,前者更好像实有其人。这两个故事都可以《佛经》中找到根据。“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女人,与于屏处作家室。梵志遂得卧,女人则复作术;吐出一壶,壶中有多少男子,复与共卧,已便吞壶。须臾,梵志起,复内妇著壶中……”,师曰:“天下不可信者,女人也。”

佛经故事经过不断改编,从一个简单的故事,不断发展为有人物有时间的志怪小说。举这个例子是说魏晋南北朝时很多的人从佛经中找故事。从想像力来看,当时印度是得于中国人的,中国人的想像力是很有限的。当然也可以说是由于佛经的传入影响了中国文人的创造力与视野。

《旧题东汉·安世高评<婆罗门子命终爱念不离经>》中记有这样的故事。[佛言那梨鸯伽曰:]北婆罗门!当知此爱生已则有忧感苦不乐。此婆罗门,昔有一人,妇还归家,玻亲属欲夺与他人。……彼妇人闻已,速便走还。还至已夫所。……断彼女人命,亦自断命。《中本起经》(东汉·昙果共康孟洋译),也记有这样一个故事,“臣爱王命,即请祗洹。……问所不解,愿见未导……,‘思爱之本,渊流难尽:忧悲之恼,由思爱。”又言大臣“古昔有人,居贫穷困,而其娶妇得富家女,懒惰无计,日更贫。”于是富家欲本女再嫁,结果是男子与女子谐死。类似的故事还出现在其他经中。《孔雀东南飞》这种在中国文学史上独特的作品,形式很可能受印度文学的影响。以前的很多都是五言短诗,《孔雀东南飞》却突生成为长篇叙事诗,这在20、30年代就引起了很多学者的注意。胡适、梁启超就指出与当时用诗歌翻译的佛经的文学形式有关。当然今天我们不讲形式,只讲主题。有人可能以《孔雀东南飞》前面的小序来说这是一个地道的中国故事,但是这是很难 是的。再看题中的孔雀,在汉代中国版图内是没有孔雀的,有的也只是进贡的,作为民间文学,为什么以孔雀起兴,这是值得研究的,再者孔雀不会飞,只能滑行,当然我们也可以说是想象。“关关睢鸠,在河之洲”,以睢鸠起应是因为睢鸠成双成对,象证爱情,而孔雀在汉系中不是爱情的象征。刘是其夫妇后来是双双变成鸳鸯,这不是中国的观念(人死后变成另一种动物),这种观念是从佛教中来的。而所有这些疑问都可以用《佛经》来解释。在佛教看来,孔雀、鸳鸯是淫鸟,在世俗来看,孔雀、鸳鸯就是爱情鸟,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何以孔誉起兴,死后化为鸳鸯。

    进入专题: 佛教   文学   佛学  

本文责编:liwe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佛学研究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247.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