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自古以来,在东西方战争舞台上,敌对民族之间在残酷厮杀的同时,也不自觉地传播着各自优秀的文明成果。民族战争和宗教战争尤其具有文明扩散功能。战争不仅是推进科技传播的火车头,而且催生了报业,并促使报业积极参与战事。战争乃新闻传播之母。
【关键词】:战争 新闻传播
马克思说:“战争比和平发达的早”(1)。由此追溯,战争至少已有5000年历史。虽然新闻事业的产生不过是近几百年的事情,但是在战争发端之时,新闻传播活动就已存在并且发生了密切的关系。这种关系表现在:1.“战争是一种人类交往行为”(2),而人的交往是传播的基础。2.“兵之情主速”(3),而时效是新闻传播的生命力所在。3.战争具有暴烈性 ,相关的仇恨和敌忾心理与情感需要通过媒介去激发和强化。4.战争具有或然性和概然性 ,种种不确定性需要通过媒介传递的信息来消除。5.传播技术往往在战争中首先得到运用。
古代战争:“经常的交往形式”
战争的历史从远古就拉开序幕。当原始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之际,随着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体现统治集团意志的国家机器逐渐成形,战争登上了人类历史舞台。
在古代社会,战争连绵不绝;历史上各个文明发源地是古代战争集中发生的区域,这是文明扩散与辐射的一种基本形式。
据英国军事历史学家约翰•富勒研究,从远古时代一直到勒班陀之战(1581年)为止的战争,多数都是在地中海地区和西南亚进行的。(4) 地中海这根纽带,把爱琴海、尼罗海、两河(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河)以至恒河等除中国以外所有文明发源地的战争历史,融合在包括欧洲全部、非洲北部以及亚洲大部的一个巨大的历史舞台上。特洛伊和斯巴达之间的特洛伊战争(约公元前1100年),联系了爱琴海和小亚细亚;埃及法老和赫梯国王争夺叙利亚的卡迭什之战(约公元前1294年),开始了尼罗河与西亚的联系;以两河流域为中心战场的亚述战争 (约公元前1200—前1032年),连结了中亚和欧洲;希腊波斯(公元前500—前448年),开始了中亚和爱琴海的交往;亚历山大大帝征战亚洲(公元前329—前327年),将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战争舞台扩展到恒河流域;3次布匿战争(公元前264—前241年、公元前218—前202年、公元前149—前146年),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和北非。此后,公元6世纪的拜占庭波斯战争、7至11世纪的拜占庭穆斯林战争、11至12世纪的拜占庭塞尔突厥战争、11至13世纪的9次十字军东征、14至15世纪的拜占庭奥斯曼土耳其战争,以及其后奥斯曼帝国向欧洲的扩张,等等,无不在以地中海为中心的战争舞台上展开厮杀。
而在中国,战争的世界影响受到相对狭小的舞台和民族战争频度不高诸因素的限制。有学者将这两种不同的战争格局作如下比较:
1. 在地域关系上,一个连结了欧、亚、非三大洲的广大地区;另一个仅限于黄河、长江流域。
2. 在两方战争舞台上,民族众多,交替主宰,谁也不能长期称霸;中国则一直以华夏民族为主体,战争史即华夏民族合史。
3. 在西方战争舞台上,海战是重要特征;而在中国,海战很少进行。(5)
从文化学和社会历史学的角度来看,古代战争可分为以下四类:民族战争;王朝战争;奴隶、农民起义战争;宗教战争。
从传播的角度而论,民族战争和宗教战争最具文明扩散功能。在这两类战争中,文明的交往以冲突、碰撞的形式发生,同种同教、异种同教、异种异教的民族之间在残酷厮杀的同时,不自觉地传播着各自优秀的文明成果。尽管通常并非出自战争发动者的初衷,战争往往是以恶的形式推进科学技术的传播。
加拿大传播学者马歇尔•麦克卢汉和他的老师科幻作家哈罗德•英尼斯都是技术决定论者。英尼斯认为,近代以前,媒介可以分为以时间为重点的媒介和以空间为重点的媒介,由此决定社会流通知识的数量、性质和社会形态。时间性媒介有石头、粘土和羊皮纸,虽有耐久性,但不适合携带流转;空间性媒介有纸莎草纸和纸,便于携带而没有持久性。时间性媒介制造地方割据的等级制社会组织,空间性媒介产生中央集权制的大帝国。(6) 工具是生产力水平的基本标志之一,从作为传播工具的媒介入手,研讨制定社会的结构是有相当意义的。
帝国是“以君主、君主皇帝为元首的国家”,(7) 它通常都占有殖民地。以幅员辽阔、征战连绵为特征的帝国,为保障政令、军令的畅通与及时传递,总是优先完善其信息传播系统。许多古代帝国的传播系统上都有独创。公元前6世纪,波斯人建立了西自地中海、东至印度洋、北至黑海、南达波斯湾的大帝国。波斯人是最早将快速传递信息作为科学范畴的民族之一。在希波战争中,波斯人不但以烽火传信,还建立了可能是世界上最古老的驿使制度。希罗多德写道:“在人世里面也没有人比这些使者传信得更快了,原来波斯人是这样巧妙地想 出了办法的。据说,在全程当中要走多少天,大道上便设置一匹马和一个人;雪、雨、暑热、黑夜都不能阻止他们及时地全速到达他们指定的目的地。”(8) 这条传信干线全长2500公里,每25公里为一站,共有100名驿使,驿使传信实现了远距离速报,是人类开发信息资源的一大创举。“中华帝国是最庞大和延续最久的帝国。”(9) 在由秦到唐的千余年中,各种各样的入侵、内乱和王朝战争都未曾侵蚀这一帝国。附和英尼斯观点的日本学者认为,简、帛以及汉时发明的造纸术维系了帝国的政治统一。(10) 而早在秦以前,烽火就是北方边关示 警的主要手段。秦统一后,实行“书同文,车同轨”,修筑了贯通帝国、规格统一的交通干线驰道和栈道,并建立了中国最早的管邮制度。纸张不仅能复制符号,而且扩大了信息载体的空间移动性和散布性。尽管印刷业发展缓慢,公文书和手抄报纸经常传递着战争新闻,惟其读者限于上流社会。
在罗马帝国,由于《罗马公报》和《每日纪闻》的出现,战时新闻传播具有一定的公开性和持续性。尽管《每日纪闻》是否逐日发布值得怀疑,它前后存在500多年就是一段不可忽视的传播史。“罗马人建立了一个广泛的信差服务叫做‘公共邮路’。(11)”《每日纪闻》经过誊抄,(12) 发行到帝国各行省。据认为,罗马帝国之所以能统治辽阔疆域,起码有部分原因在于它有一个包括《罗马公报》在内的传播系统,西罗马帝国之灭亡,与它扩张过甚、传播系统跟不上有关。(13)
就早期新闻传播技术而言,中国纸张的西传和古登堡活字印刷术的早期发展与普及同战争直接相关。
公元105年,中国的蔡伦(后受封龙亭侯)将其造纸发明献给东汉和帝。“蔡侯纸”造纸术的早期普及范围仅限于中华文化圈的朝鲜、日本和越南。异质文明的冲突改变了造纸术的流传方向。日本学者井上清说:“唐朝文化是印度、阿拉伯和以此为媒介甚至和西欧的文化都有交往的世界性文化。”(14) 在中国古代为数不多的民族战争中,有一次发生在唐朝。 唐时,阿拉伯人建立起地跨亚欧非的大帝国,玄宗天宝十年(751年),镇西节度使高仙芝与阿拉伯人在恒罗斯(今吉尔斯坦境内)交战,唐军大败。阿拉伯人的俘虏中有数名中国印刷工匠,同年,他们在撒马尔罕(今属乌兹别克斯坦)为阿拉伯人建立中国境外第一纸厂。(15) 794年,巴格达建厂造纸。但造纸术在阿拉伯帝国发展不快,其原因之一就是它陷于长期的内战,在十字军东征前很少与其他民族交汇。1150年,阿拉伯人在其统治的西班牙南部建立了欧洲境内第一个造纸厂。就在此前后,他们不断遭受基督教武装的侵袭。造纸术经过西 班牙这个通道传至欧洲基督教世界。1189年,基督教国家的第一个造纸厂在法国耶罗建立。这样,造纸术西传历时400余年之久,但在民族和宗教战争的推动下,最初和最后的流传进程是十分迅速的。
马克思说:“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告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 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世界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 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16)
同火药和指南针一样,活字印刷术在欧洲的传播是以战争为媒介的。15至17世纪,欧洲是一个战场,“这些战争的一个直接结果是印刷术向其他地区的扩散”。(17) 1450年,德国人古登堡在美因茨完成了活字印刷术的发明,美因茨因而成为欧洲印刷业中心。1462年,伊森贝格的迪特尔和拿骚的阿道夫这两个王公为争夺美因茨大主教职位而开战,美因茨遭到 阿道夫军队的洗劫,一大批印刷工人被迫逃亡,活字印刷术因之很快传到下列国际商贸中心市场:科隆(1464年)、罗马(1467年)、威尼斯(1467年)和斯德哥尔摩(1483年)。?马克思、恩格斯在论述古代战争与历史演进的关系时指出:“暴力、战争、掠夺、抢劫等等被看作是历史的动力……古老文明被蛮族破坏,接着就重新形成另一种社会结构(罗马人和野蛮人,封建主义和高卢人,东罗马帝国和土耳其人)。对野蛮的征服者民族说来,正如以 上所指出的,战争本身还是一种经常的交往形式。”战争造成的民族交往,也为印刷媒介的诞生奠定了物质技术和精神基础。
媒介参与:早期报业与战争
传播媒介的发展程度及其传播能力反映了人类开发利用新闻信息资源的水平。从古至今的媒介演变过程如下图:
原始媒介——书写媒介——印刷媒介——电子媒介
中国春秋时代周幽王(公元前782—前771年在位)“烽火戏诸侯”的故事,是早期的战时新闻 传播活动中为人熟知的一个实例。而在西洋,烽火作为信号媒介的使用并不晚于此时。古希腊诗人埃斯库罗斯的剧作《阿伽门农》以守望人观察告知特洛伊城陷落(约公元前1100年)的信号火炬开场。据“西方历史之父”希罗多德记载,在希波战争中,双方都使用烽火传递军情。波斯将领马多尼厄斯在公元前480年的萨拉米斯海战中“想用在各个岛屿上点起一列烽火来通告在撒尔迪斯的国王他已经占领了雅典”。(18)
在造纸术发明和西传之前,书写材料在中国是竹、木简和帛,在西方主要是源于埃及的纸莎 草纸和羊皮纸。但是它们都难于用之于连续出版物。世人公认,公元前1世纪由罗马帝国执政官下令创办的“每日纪闻”是第一种报纸,它大概是抄写在公共场所布告板上的“板报” 。然而无可争议的是,其公告内容中战争新闻占有重要地位。从这个意义上说,报业自诞生之日起,就与战争结下了不解之缘。
金属活字印刷术在欧洲普及后,新闻书、新闻信、单面或双面报纸一类新闻性出版物(包括部分手抄报纸)迅速兴起。它们的早期历史表明,报业与战争有一种天然的亲合关系。
从14世纪中叶起,土耳其人向欧洲扩张。他们先攻进巴尔干半岛,继而占领东南欧,项链海军战般直抵意大利海港;1453年攻陷君士坦丁堡,灭亡了东罗马帝国;又在1529年和1683年两度兵临维也纳城下,令全欧洲震骇不已。土耳其战争遂成为报刊新闻记事的主题。
这一时期,意大利和德国为欧洲报业中心。(19) 在保存下来的早期报刊中,有一份意大利报纸以诗文体描写1470年对土耳其的故事。另一份大约刊行于1475年的意大利报纸记述了土耳其人攻占克里米亚汗国和热那亚共和国属地。这些战事亦曾由德国奥格斯堡印刷的报纸多次报道,1482年印行的两种报纸题为:“土耳其如何攻击基督教堂之历史”。(20) 1502年德国第一次出现了使用zeitung(“新闻”、“报纸”之意,后广泛用于报名)一词的新闻报道“东方新闻”(“Neue Zeitung von Orient”),它记述了对土耳其人的一场胜仗。(21) 其时最勇敢的新闻工作者是维也纳的印刷工,他们冒着危险接收匈牙利军队在1526年莫哈奇之战中败于土耳其人和1529年维也纳保卫战胜利的新颖消息。威尼斯的印刷工曾印出来自西西里岛拉古萨的一封信,内载土耳其新闻,其可靠性为12天后来自土耳其首都的人所证实。
从欧洲各国通用报名Gazetta的起源,我们也可看出反土耳其战争新闻在报纸上的地位。在16世纪的威尼斯,人们用一枚叫Gazzetta的硬币买一份报纸,后来就用它称呼报纸,当时这种报纸通常刊有抗击土耳其人的消息。
欧洲各国的民族战争和王朝战争,也在早期新闻性出版物上得到反映。15世纪下半叶的意大利报纸不时报道各城市共和国间的战争。从1494年起,法王查理八世出征意大利,意大利报纸曾报道法军进入罗马、攻打那不勒斯等地的情形。荷兰独立战争(1568—1648年)期间,西班牙国王腓力二世与独立派进行了安特卫普之战(1576年),安特卫普的报纸几乎每周予以报道 。英国现存最早的新闻书“真实遭遇战”印行于1513年,它共有10页,主要记述了当年9月的弗洛登之战:(22) 接着发生新近之真实遭遇战,或曰英格兰与苏格兰之战,苏格兰国王毙命。
16世纪法境内的9次宗教战争,不但有法国的天主教和新教武装参加,英国和西班牙也出兵干涉。英国公众从国内的出版物上可以了解战争的进程。在第九次宗教战争(1589—1598年)期间,伦敦出版了报纸“法国喜讯”(1591年),据认为是法国驻英使馆发行的,内容是法王亨利四世在一次战斗中奏捷。(23) 1591—1594年间,经英国政府批准出版的新闻中记载了126则时事新闻,其内容构成如下表:(24)
在126则新闻中,关于法国战事的有53则,占42%;沃尔特•李普曼引用20世纪初的一项调查统计显示,战争新闻占全部新闻的32.4%。(25)
1580—1610年间,在德国等地相继出现半年、每月和每周出版的定期报刊。它们第一次向读者提供一种“出版物的规律性”,(26) 而不再是被动地事后追记重大事件,因而具有划时代的意义。
战争为欧洲报业由不定期到定期出版的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从17世纪初起,新兴的定期报刊则借助战争的东风迅速成长,“本世纪的宗教战争提供了刺激新闻需求的高潮”。(27)
17世纪初,荷兰成为新的报业中心,1626年以前有140种以上的报刊。安特卫普的《新闻报 》(Nieuwe Tydinghe)创办于1605年,它报道了当年拿骚的莫里斯亲王(新教派)从西班牙人 手中夺取安特卫普的战斗。《新闻报》后改为周报,以3种语言文字出版。
1618—1648年,欧洲发生了由宗教冲突引起、以德意志为主战场的“三十年战争”。这场大战带来了极大的破坏,另一方面刺激了卷入战争的德、奥、荷、英、法、丹、波、瑞典等国家和地区的新闻传播事业,其中大多数国家的报从此诞生,以中西欧为中心的新闻传播网逐渐形成,新闻信息从德国和荷兰向有关国家大规模扩散。
1620年,第一种英文报纸在阿姆斯特丹问世。首批运到英国的一期上报道了当年11月8日的布拉格之战。由此不难看出这篇报道的时效性,以及荷兰往国外出口报纸的效率和速度:(28)
纽伦堡来信言及,从波希米亚边境获悉:国王和巴伐利亚公爵大战于布拉格,双方各有1000人阵亡,惟巴伐利亚公爵是否与部下进入布拉格尚不得而知。
第二年英国和西班牙以荷兰报纸为模式,出版了这两国标明日期的最早报纸。前者名为“意大利、匈牙利和法国新闻”,后者名为“法国、佛兰德和德国新闻”。英国出版了第一种编号 和标明日期的报纸“意大利、德国、匈牙利、波希米亚、莱茵河西岸地区和低地国家每周新闻”。
瑞典人是利用报纸开展战时宣传的先驱之一。在荷兰影响下,瑞典早期报纸《哥特竞技神》 于1634年在斯特兰奈斯创刊,它是支持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参加“三十年战争”的宣传工具。
在“三十年战争”中,各方都经常向德国众多的印刷所透露为公众关切而又有利于己方的消息。为争取舆论支持,谴责哈布斯堡王朝,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和波希米亚政府分别用德文和捷克文出版报纸。1631年9月,在具有决定意义的莱比锡之战中,古斯塔夫战胜了神圣罗马帝国军队,其后在莱比锡设立邮局,发行《日常邮报》等多种德文报。在瑞典丹麦战争(1643—1645年)的最后一年,瑞典陆军元帅霍恩发行了《日常邮报》。
“三十年战争”中诞生的最重要报纸是法国的《公报》,其创办人泰奥弗拉斯特•勒诺多在 1631年5月30日的创刊号上写道:“每位读者将从提供的信息中受益;商人不会贸然将货物运往 遭围困或已成废墟的城镇,士兵不会被调往没有战事的地方部署。”(29) 法王路易十三时亲自为这份准官司报提供战争新闻。《公报》一直出版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
战争催生报业,报业自诞生日起就积极参与战事。诚如英国学者斯坦利•莫里森和布赖恩 •莱克所言:“在报业中,战争居于头等地位。”“战争提供了比人类任何其他活动更多的 标题。”(30) 当然,报业产生的更深层次的原因是人类社会演进到商品经济时代,生产力的迅速发展以及随之而来对新闻传播日益增长的需求和期待。但不可否认的是,战争往往直接促进早期新闻传播方式的变革。笔者之所以用两节的篇幅不厌其详地论述战争与古代新闻传播和早期报业的关系,是因为这段鲜见于各种新闻学和传播学著作的重要历史能够使我们得出这样一个重要结论:如果称社会生产力为早期报业之父,那么,战争乃是新闻传播之母。
注释:
(1)《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版,第46卷,第47页。
(2)[德]克劳塞维茨:《战争论》,第1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135页。
(3)《孙子兵法》。
(4)[英]约翰•富勒:《西洋世界军事史》,战士出版社1981年版,第4页。
(5) 张俊波主编:《中西军事哲学比较研究》,军事科学出版社1993年版,第6页。
(6)[日]竹内郁郎主编:《大众传播社会学》,复旦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第20页。
(7)《苏联百科词典》,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6年版,第295页。
(8)[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商务印书馆1959年版,第764页。
(9)[以色列]S•N•艾森斯塔德:《帝国的政治体制》,江西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中文版导言”,第1页。
(10)前引《大众传播社会学》,第21页。
(11)[美]阿尔文•托夫勒:《第三次浪潮》,三联书店1983年版,第78页。
(12)是否抄于纸莎草纸,待考。一说抄于羊皮纸上。
(13)见张隆栋、傅显明:《外国新闻事业史简编》,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8年版, 第4页。
(14)引自杜石然等:《中国科学技术史稿》(上册),科学出版社1984年版,第358页。
(15)[英]斯蒂芬•F•梅森:《自然科学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80年版,第88页。
(16)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人民出版社1978年版,第67页。
(17)Zhou He,“Diffusion of Movable Type in China and Europe:Why Were There T wo Fates?”
(18)[古希腊]希罗多德:《历史》,第704页。
(19) 当时的意大利和德国都只是地理概念而非政治实体。意大利境内有威尼斯、热那亚、米兰、佛罗伦萨、卢加等城市共和国和教皇国,其中威尼斯为西方第一大国际商贸中心和新闻集散地,也是手抄新闻信的发祥地。德意志地区则有上百个公侯属国,由于拥有最先进的印刷技术,德国成为最重要的报刊印行中心。
(20)[法]淮尔:《日报期刊史》,商务印书馆1940年版,第14页。
(21)Brian Lake,?British Newspapers? (London:Sheppard Perss,1984),p.19.
(22)British Newspapers?,p.19.
(23)British Newspapers?,p.104-107.
(24)G.B.Harrison,?An Elizabethan Journal?(London:Routledge & Kegan Paul,197 4),p.394.
(25)[美]沃尔特•李普曼:《舆论学》,华夏出版社1989年版,第39页。
(26)Anthony Smith,?the Newspaper:An International History?(London:Thames an d Hudson Ltd,1979),p.7.
(27)The Newspaper?,p.7.
(28)The Newspaper?,p.17.
(29)The Newstaper?,p.30.
(30)British Newspapers,p.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