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风:奥运是成功的标志也是改变的机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2629 次 更新时间:2008-08-22 11:38

进入专题: 奥运  

秋风 (进入专栏)  

奥运会在上世纪60年代发生了一次重大转折,即举办城市所在的国家绝大部分是广义的后发国家,1960年以来的13届奥运会有9届是在这类国家举办的。这些国家通常十分重视奥运会,因为,奥运会通常是这些国家历史上的一个转折点。

这9届奥运会所在的国家可以分为三类:第一类是1960年罗马奥运会、1964年东京奥运会、1972年慕尼黑奥运会,其所在的国家意大利、日本、德国都是二战期间的战败国。他们通过奥运会实现了国家正常化。第二类是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1988年汉城奥运会、1992年巴塞罗那奥运会、2004年雅典奥运会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其所在的国家基本上算现代化的后发国家,尽管其发达或不发达的程度各不相同。通过奥运会,他们展示了现代化的成就。第三类则只有一个国家,1980年莫斯科奥运会,其所在国——苏联,尽管自上世纪60年代后,经济就困境重重,但上世纪70年代石油危机带来的滚滚石油美元,让1980年的苏联看起来相当强盛。

不管属于哪一类,所有这些国家举办奥运会之前,普遍经历了十几年到二十年的稳定增长期,奥运会举办之时,“日本奇迹”、“希腊奇迹”、“汉江奇迹”、“中国奇迹”之类的说法已经流行全球。可以说,是经济、社会繁荣带来了奥运会。

繁荣是从哪儿来的?如经济学家所说,制度至关重要。通常在奥运会之前十几二十年,未来将要举办奥运会的国家进行了一轮重要的制度变革。最典型的是,意大利、日本、德国因为战败而放弃法西斯制度,转向宪政制度。西班牙、希腊结束军事威权主义,转向自由宪政。中国的例子也很典型:在上世纪70年代末开始进行改革开放,30多年下来,经济、社会、政治等领域的体制都发生了重大变化。

所有这些制度变革具有共同的方向:程度不等地实现了政治稳定、社会和解,私人产权得到确认或较好保障,社会扩大了对外部世界的开放。这个方向的制度变革使人们享有了更大程度的自由,个人可以更为有效地利用其知识、资产、劳动力。由此,自然地实现了经济增长,社会也趋向繁荣。这种繁荣自然会引起国际社会的关注,充满自信的国民和政府也希望通过奥运会展示这种繁荣,提升自己的国际形象。

但是,如果说,奥运会举办之时,正是繁荣的顶峰时期,那么,奥运会结束之后,举办国通常会遭遇程度不等的经济、社会麻烦。此处,仍然是制度在发挥作用,但这一次所出现的是制度的不协调。

奥运繁荣是一组特定的制度发挥作用的结果,但这个世界上没有万能的制度。确实,理论及经验都能够证明,个人在稳定的社会秩序中享有较大程度的自由,经济社会自然就会趋向繁荣。因为,一个国家,只要其制度向着这个方向变革,就会出现繁荣。只是,任何一套具体的好制度,总会把自己变得过时。有效的好制度总是形成于特定的政治、社会、精神、经济格局中,并在这种格局效用最大。其效用不断释放,政治、社会、精神、经济诸领域发生变化。

在相当长时间内,制度的效用是可取的,比如,实现了经济增长,社会自治空间扩大,人们的信念发生变化。但随着时间推移,制度的效用却不是这样正面的了:一种可能性是,某些群体能够比其他群体更有效地利用制度的优势,从而导致社会内部不同群体地位的相对变化,这种变化可能很剧烈。比如,贫富差距扩大。另一种可能性是,精神、社会、政治、经济诸领域的变化不同步,从而导致个体普遍的不适应,比如,人们普遍的精神焦虑。

经验显示,带来奥运会的繁荣,通常在奥运会举办之时已经潜伏着繁荣逆转的因素。问题仅仅在于,这种逆转具体如何表现,呈现为剧烈的经济社会震荡还是平稳的自我调整?不同国家在奥运会之后,有不同表现,具体取决于具体制度背后更高层次的制度框架的性质。如果制度框架具有足够弹性,就可以透过其内在的正规渠道,进行另一轮制度变革,实现相对平稳的制度转型,从而在已经剧烈变化了的社会背景下,重新设定人们进行合作、交易的规则体系。如果制度框架缺乏足够弹性,无法顺利实现具体制度的调整,就是另一种结果。

由此看来,奥运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当做举办国的制度变革的指示器。一次特定的制度改进带来的繁荣,给后发国家带来了奥运会,奥运会是十几二十年制度变革成功的标志。但奥运会举办之时,通常也正是此一具体制度的潜力耗尽,因而需要进行另一轮制度变革的时候。奥运会赛场上的信号也正是立刻进行下一轮制度变革的信号

进入 秋风 的专栏     进入专题: 奥运  

本文责编:qiuchenxi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时评与杂文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20220.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中国经营报,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