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鲁郑:叶诗文风波的背后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1804 次 更新时间:2012-08-05 00:59

进入专题: 奥运   兴奋剂  

宋鲁郑  

奥运会开幕第一天,中国队就气势如虹夺得四枚金牌。令海内外华人惊喜的是有两枚金牌来自中国队的弱项游泳。要知道这已经是过去三届奥运会游泳队的金牌总和。更令国人喜出望外的是这两枚金牌的含金量非同小可:其中一枚是从未有过的男子游泳金牌,而另一枚则是由年仅十六岁的小将叶诗文打破尘封已久的世界纪录——这是高科技泳衣被禁后首项长池女子世界纪录——而获得的。叶诗文的惊人表现被世人称为一“叶”倾城。现场的中国记者不仅享受到金牌的喜悦,更成了直接受益人:赛后新闻发布会原本并不提供中英文同声传译,但因为当天有两名中国选手获得金牌,使得组委会临时安排了该项服务。

然而,谁也想不到的是,叶诗文出色的表现竟然导致了本届奥运会第一场风波,并进而从质疑叶诗文转向质疑整个中国。

就在叶诗文以惊人的速度成功冲刺之后——最后50米自由泳仅用28秒93,比夺得男子400米混合泳冠军的美国男子名将罗切特还要快,BBC的转播员就暗示中国队使用了兴奋剂。很快英美澳媒体都加入了质疑的行列,认为这是不可能的成绩。而且他们怀疑的理由也很奇特:鉴于中国游泳队在上世纪90年代有服用违禁药物的先例,叶诗文也有可能服用了兴奋剂。正如一位网友所评论的:真搞笑,那么,鉴于英国在18世纪的强盗行为,我还可以合理怀疑英国的国民现在都是强盗么?

更令世人不解的是,当世界反兴奋剂机构药检已经证明叶诗文的清白,国际奥委会医学委员会以及英国奥委会主席莫伊尼汉也正式澄清外界疑问之后,英美媒体的质疑声却仍然不绝于耳,甚至说“叶诗文像极了1980年的前东德选手佩特拉施德”。谁说西方是无罪推定?这不是已经证明清白还是疑罪从有吗?难道他们连英国伦敦奥运会的检验水平也不相信了吗?

还有一点要指出的是,中国游泳队的教练来自澳大利亚,如果中国队使用禁药,他岂能不知?不过,身在中国的澳大利亚人显然还是很明白个中奥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体育实力尤其是游泳实力的飞速上升是正常的体现。而且中国游泳队目前采用的是快乐训练法,大家都在很好的氛围中有了巨大的进步。”

其实,欧美这些主流媒体并非真的就是不明白,恐怕还是另有他因。众所周知,游泳是最具世界影响力的奥运项目之一,更是欧美体育强国的传统优势项目。现在中国队突然强势发起冲击,自然一时令其难以接受。

其次,西方深陷难以自拨的经济危机已达四年,而且仍然在持续恶化中。此时的西方在自信心迅速下降的同时,其敏感度却迅速上升。也就是说,西方已经开始有了弱者心态。当他们看到其传统优势领地也要丧失的时候,自然会本能的做出过激反应,甚至失去最基本的逻辑判断能力。

当然,有些误会是文化造成的。比如在记者招待会上,叶诗文的回答总是只有一句话,“很激动、很兴奋、训练很苦”。以至于有记者最终提出了一个听起来并不友好的问题,“你是只会训练、比赛和拿牌的机器人吗?”

不善言词和内敛是大多数国人的通性,这可能是传统文化影响所致。比如中国崇尚的是孔子的名言“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以我在法国的生活经历,华人家庭的孩子往往“乖”:安静、少言。而法国家庭的孩子则活泼外向的多。文化不同,标准自然不同。显然这位记者是拿他们的文化标准来衡量中国了。这位记者可能还不知道,“只知数学不知其他”的大数学家陈景润长期以来都是中国人的榜样呢。

叶诗文在伦敦奥运会的遭遇其实也是今天中国在世界上的写照。中国以不同于西方制度和发展路径而取得成功,自然对其制度的合法性、可追随性形成了强大的挑战。特别是到了经济危机时期,更产生形同颠覆的效果。政治制度就怕有可替代性。当年苏联威胁西方,并不是它强大的核武器和高科技,而是它提供了另一种制度模式。假如苏联和西方制度相同,即使为敌,其威胁性也并不大,就如同今天民主化后的俄罗斯。

正是由于中国对西方制度性的威胁,才令之对中国遏制和抹黑。这也是为什么发生在中国的哪怕再小的负面事件,也会被无限放大。这就是欧美媒体对叶诗文的质疑的实质:叶诗文被抹黑,被否定的自然是中国。这也是为什么即使各方证明了叶诗文的清白,欧美媒体依然不依不饶:它们长期以来建立起来的影响力还是可以达到众口铄金的目的。

谈到西方媒体,这里要提一下法广中文网站。这个对中国负面事件更新迅速而且事无巨细都要连续深度报道的媒体,却对奥运会上中国也是本届奥运会的第一金只字不提。而类似于这种风格的中文网站还真不是少数。但奇怪的是法广的法文报道风格就一下变的客观、温和。显然,它是在欺负法国百姓看不懂中文,而刻意为之(法国人可怜,面对语言墙,无法翻越)。假如法文也如此,早就要引发全法国的鄙视了。这也是为什么我坚决支持把这些网站“墙”住。要知道就是西方自己也会如此办理,而且可能比中国还有效:直接关掉。

本届奥运会上,东西方无形的较量并非只此一例。另一个就是它的开幕式。英国申办成功之后,很不幸的遇到经济危机。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节俭”办奥运。所以它的开幕式就只能追求“简朴”。从如此困难的背景下理解伦敦奥运会开幕式,它仍然可以称的上是成功的。但显然要远远逊色于北京奥运会。道理很简单:一份投入一份收获。假如英国不是面临经济危机,这场开幕式将绝不会是今天的这种效果。但英国的媒体显然是爱国主义置上,竟然奢谈超越北京,这实在是有些不自量力和违背事实了。应该说台湾《中国时报》的评论是中矢之的:“如果伦敦奥运开幕典礼的花费是二七○○万英镑,仅是北京奥运的三百分之一,基本上两者间根本就不需要比较。北京奥运的壮阔震撼效果,至今仍令世人叹为观止,自然赢得理所当然,至于伦敦奥运不玩高科技,只利用话剧、哑剧、电影、音乐手法来传达英式意念,严肃中不失幽默,仆直中富有内涵,该输却也没输”。

客观来讲,英国人之所以这样办奥运,实在是由于国库空空而已,就这么简单——至于国库空空的原因则不属于本文讨论范围。不料,中国的不少自由派学者却得出了超越叶诗文成绩想像力的结论。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贺卫方竟然和政治制度连接起来。他在微博上写道:“比起2008,伦敦奥运会开幕式最大特色也许是幽默感。或谓此乃英人民族性使然,不过,民族性也跟政治制度及历史传统有关。民主体制下,官员受到国民监督,不可能禁止媒体的嘲弄挖苦,于是常有政治幽默。另,儒家把行政与教化合一,正襟危坐,最少幽默。”

且不论贺卫方把一个国库空空的国家不得已才如此举办奥运会而加以肯定是否符合事实,这种举办方式和制度挂钩是否符合逻辑(真正要和制度挂钩是它的国库空空),但仅就幽默感而言,他的结论就是错的。仅以英国哲学家罗素关于中国的著作《中国问题》为例,他对中国人的幽默有这样的评论:“这两位圣人(注:指老子和庄子)虽然远在两千多年前,但已具备了现时中国人哪种幽默、克制和含蓄的特点。”“社会各阶层都喜欢逗乐,从不放弃任何开死玩笑的机会。受过教育的人,其幽默是机敏而巧妙的,欧洲人往往不解其意,却给中国人增加了不少快乐,他们含蓄的习惯就更加明显了”。

中国人不乏幽默,而且特点是含蓄机敏。这和英国人在奥运会开幕上也要让憨豆先生大放一个屁是完全不同的。而这个屁,竟然被不少网民大加称赞,认为是“世界上最著名的一个屁,含自由主义味道的一个屁”。如此说来,当年毛泽东把“屁”字入词,更应该大书特书。只不过在自由派人士看来,英国的屁是自由主义之屁,毛泽东的则是专制主义之屁罢了。

还有网民如此评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京奥的潜台词是“我是大国!我是大国了!”,伦奥的潜台词是“我早就是大国了!”。其实这个解读恰恰相反。北京展现的是古老文明,哪个时候中国就是大国了,现在只不过是重返大国地位而已。伦敦“节俭”的奥运会发出的信息则是“我过去是大国,但现在已经不是了。”

相对而言,还是大西洋彼岸美国相对清醒。《纽约时报》对开幕式的报道,题目就是“五环连绕的开幕式马戏:古怪的、不害臊的英国”。不过美国也有些对号入座,当开幕式出现歌颂“全民医疗保险”(全民健保是欧洲普遍做法,并非英国独有的特色)的场景时,《基督教科学箴言报》网络版就发表题为“伦敦奥运开幕式:导演要针对美国的全民健保?”

从政治上解读伦敦开幕式的大有人在。英国保守党议员艾登。伯利(AidenBurley)在推特上愤怒地写道:“这是我看过的最左倾的奥运开幕式,甚至超过共产中国的北京奥运开幕式。”真不知道中国的自由派人士看到这个评论做何感想?

当然自由派没有最极端,只有更极端。海外的自由派陈破空最近更有如下宏伟结论:“在美国人性普遍向善;在中国人性普遍向恶。”而他得出如此结论的基础是美国的宗教信仰和民主制度。中国则是漫长封建厚黑政治传统和专制与腐败。大概陈先生既不关注时事,也不关注历史。他可能不知道丹佛枪击案,也不知道“汶川地震”(还有这个月的北京暴雨),更不知道拥有基督教信仰的美国却竟然搞了两百多年的黑奴制和种族歧视以及对印地安人的屠杀。要知道,同样是信仰基督教的欧洲,即使进入黑暗的中世纪,也由于基督教信仰中的平等精神(都是上帝的子民)而大量给予奴隶以自由,何以同样是基督徒,人心向善的美国就如此不同呢?

叶诗文的奇迹放到奥运会历史上,并不算什么。北京奥运会美国的菲尔普斯一人就击败了世界各个泳段的顶级高手获得8块金牌,其超人体能令人叹为观止,但却没人说他是用了兴奋剂。原因很简单,这个世界已经习惯了美国的强大。再假以时日,当中国再次独居世界之颠时,叶诗文现象也就不会再重演。

    进入专题: 奥运   兴奋剂  

本文责编:banxia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政治时评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56125.html
文章来源:本文转自草根网,转载请注明原始出处,并遵守该处的版权规定。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