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邓小平带领下,我国成功地完成了一个伟大转折,即从阶级斗争为纲转向经济为中心,从计划经济转向市场经济,从农业文明转向工业文明。以胡锦涛总书记为首的党中央提出“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预示着我国将实现一个新的伟大转折,即从物本位转向人本位,从西方式的现代化转向以和谐为核心的全面小康,从不可持续的现代文明转向可持续的人类新文明。
“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的提出,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反映了我党对中国现代化道路的新认识,对党的奋斗目标的新认识,对人类文明的新认识。
如何理解以人为本
以人为本是一种新的价值观,也是一种新的发展观、世界观。在人类的文明史上,大体上有三种价值观:
第一种是以精神为本位。在生产力低下的情况下,人类以精神作为价值目标。中国的古代社会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以人的爱即“仁”作为价值追求。中世纪的欧洲在宗教统治下,以信仰作为价值追求。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把防止“资本主义复辟”作为价值追求。
第二种是以物质为本位。西方工业文明开启了将物的占有、物的消费、物的享受作为价值追求的时代。物质主义的价值观表现为经济主义的发展观,即经济增长成为至高无上的原则,国民生产总值成为衡量经济福利的核心指标。当今世界都在追求的现代化,无不以物本位的西方文明为蓝本。中国在二十世纪后二十年,向西方学习,也走上了物本位的发展道路。
第三种是以人为本位。这是一种全新的价值观,即以人的权利为核心,保障人的生存权、自由权、发展权;以人的需要为宗旨,人需要物质,还需要精神,要关注人的物质利益,还应关怀人的精神健康;以人的发展为中心,人应该拥有自由、全面发展的权利,社会应该为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创造条件;人的持续为原则,即人的持续、生命的持续、人类社会的持续成为最高原则,不允许以任何理由和借口破坏生态、破坏环境。
现在对“以人为本”的解释是“代表人民的利益或以人民的利益为出发点”。我们党从来都是说代表人民利益的。这样解释在理论上没有新认识,也就引伸不出新的理念和国策。
“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是相对于“以物为本”的发展观。“以人为本”原先是资产阶级思想家提出来,用以对抗欧洲中世纪宗教倡导的“以神为本”。十四、十五世纪意大利掀起的文艺复兴运动,就是高举“人”的大旗,呼喊尊崇人的价值、人的尊严和人的幸福,以人性反对神性、以现世的快乐代替来世的幸福、以享乐主义取代禁欲主义。这就开启了西方工业文明。而西方工业文明的实践结果是把人从“神”的束缚下解放出来追求“物”,人从“神”的奴隶变成了“物”的奴隶,“以人为本”就异化为“以物为本”。今天我们党提出“以人为本”,就是要将人从“物”的束缚下解放出来,实现人的真正的自由和解放,是人认识自己的一次跃进。
人需要物,否则人就不能生存。从这个意义讲,物是基础。但人不仅仅需要物,人需要与自然和谐相处、与他人和谐相处、与自我和谐相处,人需要精神、情感、道德、友谊、健康……西方工业文明的误区就在于把人对物的追求,奉为至高无上的地位,作为社会价值尺度。这就表现为经济至上的经济主义、消费至上的消费主义、享乐至上的享乐主义。
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把发展经济放在首位,百姓长期受压抑的追逐财富的能量、百姓长期受压抑的消费的欲望被释放,这使得中国的经济增长有了原动力。物质主义、经济主义、消费主义的物本位的发展观成为了我们的价值观和方针、国策,西方式的现代化成为我们的榜样,国民生产总值翻番成为我们的目标。我国的现代化事业取得了巨大成功,但我们付出了严重代价,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全面恶化,并潜伏着资源耗竭、环境恶化的生态危机,贫富差别扩大、犯罪率飙升的社会危机,信仰丧失、道德沦丧的精神危机。
从世界的全局看,物本位的发展观已走到尽头。实践证明,以物为本位,把满足人的物欲放在首位,把占有物、消费物作为价值目标,不符合人性的要求,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并且导致人类社会的不持续。人类需要寻求一条新的道路,寻求一种新的发展观。这就是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的发展观。
科学发展观与非科学发展观的区别就是一个以“人”为中心,一个以“物”为中心。以“人”为中心,不是不要物,而是把物看作人的需要之一。而以“物”为中心,则把物放在首位,把物看作人需要的全部,甚至将物当作衡量社会、衡量人的价值尺度。
“以物为本”的非科学发展观,具体表现是:
(一)经济增长高于一切
(二)GDP成为衡量国民经济的硬指标
(三)鼓励消费,不顾国情
(四)招商引资,不择手段
(五)盲目出口,不计后果
(六)文化、教育、卫生以效益为中心
(七)全社会盛行拜金主义
“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具体表现是:
(一)重视发展经济
(二)重视保护环境
(三)重视节约资源
(四)重视社会进步
(五)重视精神文明
(六)重视人的发展
由于我们没有正确理解“以人为本”,特别是没有注意“人本位”的发展观与“物本位”发展观的区别,所以也就解释不清楚什么是科学发展观,更没有认识到我国面临的新转折。
怎么看待全面小康
“以人为本”的理论体现和社会实践就是党的十六大提出的全面小康。全面小康,就是不仅要提高生活水平,更要提高生活质量;不仅要满足人的物质欲望,更要推进人的全面发展;不仅要增加物质财富,更要实现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
“全面小康”应具有五大本质特征:一是经济殷实;二是资源低耗;三是环境清洁;四是社会和谐;五是精神愉悦。全面小康与西方现代化比较,全面小康物质富裕程度不如西方发达国家,资源低耗、环境清洁相同于西方发达国家,社会和谐、精神愉悦将优于西方发达国家。总体而言,除物质水平不如发达国家外,其它相同于或优于发达国家,全面小康的这一弱项,正是换来与地球生态的协调、人类社会的持续,全人类都能实现,不像西方现代化只能供少数人享用,这实际不是缺点,而是优点。全面小康可取代西方现代化,不仅作为中国,而且可成为地球人类共同追求的目标。
邓小平对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制定了“三步走”的战略目标。到1990年实现温饱,到2000年实现小康,到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等发达国家水平。党的十六大将第三步战略目标,分作两个阶段: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实现全面小康,二十一世纪中叶基本实现现代化。这里将全面小康作为现代化的一个低层次、低目标、低阶段而提出的,第三步目标,基本实现现代化,则以西方中等发达国家作为衡量标准。
长期以来,衡量现代化程度、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准是物的丰裕度即物质财富愈多,现代化程度、社会文明水平愈高,这是一种物本位的世界观。对人的需要和发展来说,物质无疑是基础,但不仅仅是物质,还需要精神和情感。西方现代化引导人们片面的过度的追求物,人对物的消费超过了生存的需要、享受的需要,既造成人自身的异化,成为无止境的消费动物,不利于人的全面发展;又危及人的生存,造成环境破坏、资源枯竭,社会的不可持续。
人为本位的世界观应运而生,衡量现代化程度、社会文明水平的标准是人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度,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度。因此,我国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应作相应调整,西方中等发达国家不是我们的目标,我们的目标就是全面小康。按照人对物质与精神需求的满足度,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度,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度,全面小康可分作低、中、高三个阶段。二十一世纪头二十年,为全面小康低级阶段,二十一世纪中叶达到中级阶段,二十一世纪末达到高级阶段。
怎样认识和谐社会
全面小康与西方现代化追求的目标不同,是两种社会模式。西方式现代化的“中轴原理”是效益,效益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核心。政府讲效益、企业讲效益、百姓讲效益。政治为效益、经济为效益、社会为效益、文化为效益。以物质占有作为目标、作为时尚、作为荣耀。必须的代价和必然的结果是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关系的恶化,人精神、情感的丧失,人性的异化。而全面小康的“中轴原理”是和谐,和谐是一切逻辑中的首要逻辑,是政治、经济、社会、文化结构的核心。和谐是目标。追求政治和谐、经济和谐、社会和谐、文化和谐,人与自然的和谐、人与人的和谐、人与自我的和谐,物质与精神的和谐。人性得以恢复,人性得以发扬,人性得以完善。
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之所以称“和谐社会”,是将和谐作为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价值目标的核心和灵魂。因而,和谐必然是国家的、民众的价值理念、价值目标,必然涵盖政治、经济、文化、道德的所有层面,必然覆盖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以及物质与精神的基本关系,必然体现在国家的制度、方针、政策、法律中。以往的人类社会曾以精神性的信仰、或以权力性的等级、或以物质性的财富作为社会价值目标,还从来没有以和谐作为社会价值目标。因此,和谐社会是一种新的社会形态、新的人类文明。
目前对和谐社会的理解存在两个缺陷,一是对和谐社会的核心理念缺乏认识,把什么好话都往和谐社会装,而恰恰没有认识和谐作为社会核心理念,起着统率社会价值理念、社会价值目标、社会价值尺度的核心和灵魂的作用。国家的制度、社会的风尚、民众的行为都服从这个核心理念,受它的支配,是它的派生。二是没有认识和谐社会是人类的新的社会形态,将和谐社会等同于社会和谐,看作与经济发展、政治民主、文化进步并列的社会层面的和谐,只提及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和谐,忽略了人与自我的和谐。
和谐社会是建立在现代文明基础上的人类新文明,自然包含、吸收、承继现代文明,同时又将超越现代文明。西方文化、西方文明创造的“自由”、“民主”、“平等”、“人权”等概念,侧重个人权利的保障,对人类文明有着重大贡献。现代文明是以西方文明为基础,由西方文明创造的。中国文化、中国文明创造的“和谐 ”,既以个人的自由全面发展为前提,又解决了人类社会必须的人与自我、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协调,将使人类文明进入新的阶段。
“和谐”是一种动态中的协调、前进中的平衡、进取中的有度、多元中的一致、纷乱中的有序、对立中的统一。当今世界的两大主题和平与发展,只有在“和谐”中实现。世界上的强权国家首先接受“和谐”的理念、实行“和谐”的政策,这个世界才能太平。同样,人类只有接受“和谐”的理念,实行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自我的“和谐”,发展才能持续。“和谐”是人类新文明的核心和灵魂 。
“以人为本”、“全面小康”、“和谐社会”孕含着一种新的价值理念、新的价值判断、新的价值尺度,就应产生新的思想、新的理论、新的学说,制定新的方针、新的国策、新的目标,就应产生新的政治伟人、新的思想伟人,实行新的伟大转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