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行之:从《长征组歌》看时代精神的不可复制性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425 次 更新时间:2008-06-20 18:52

进入专题: 长征   时代精神  

陈行之 (进入专栏)  

第一次观看《长征组歌》是文化大革命初期,可能是一九六六年秋天(我还是十五岁的孩子),是一个红卫兵组织在中山公园音乐堂排练和演出的。那个年代,艺术早已经萎缩成为现实政治服务的传声筒,突然出现《长征组歌》这样具有艺术美感的作品,自然让人耳目一新。从此我就喜欢上了这部作品,很快就学会了组曲中的全部歌曲,这些歌曲帮助我度过了在陕北插队的难耐岁月,每当心情不好的时候,就用唱长征组歌疏解内心的彷徨与寂寞。十年以后,我到延安大学中文系读书,当时,周恩来总理刚刚去世,在北京爆发了著名的“四五”运动,上层变本加厉地加紧了对人民思想的控制,作为对这种控制进行反叛的一种间接方式,同时也作为疏解压抑心情的方式,我们中文系老师和学生决定排演全场《长征组歌》,我在演出中担任男声朗诵。我们从当地驻军那里借来军装,完全按照规范进行排练和演出,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延安大学曾经播放过演出录音,竟然与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的演出别无二致。

时代在发展,改革开放以后,在思想得到解放的同时,像《长征组歌》这样体现一个时代精神风貌的艺术作品失去了光环,失去了欣赏者,最初是港台后来是大陆的流行歌曲占据了舞台。然而,《长征组歌》作为我的青春记忆,却永远鲜明地烙印在了灵魂的幕布上,经常就会在想唱歌的时候哼起它的旋律。这时候的吟唱实际上已经没有内容上的意义,有的仅仅是旋律的优美,是某种特殊旋律与青春时代灵魂音响的奇妙联结,因而,那种感受是完全个人化的,与思想无关,与时代无关。

今年是长征胜利七十周年,我接连看了两场关于长征的演出,一场是中央电视台播出的专场演出,以《长征组歌》中的歌曲为基本内容,另外又添加了一些与长征题材有关的歌曲;一场是中央电视台电影频道播出一九七六年二月摄制的由北京军区政治部歌舞团(原北京军区战友文工团)演出的《长征组歌》纪录片。

这两场演出给我的感觉完全不同。

尽管专场演出声势浩大,声光电等现代舞台技术超凡绝伦,我仍然不觉得比四十年前那个朴素的《长征组歌》感人。这里所说的感人,指的同样不是思想,而是艺术,即:艺术作品在传达感染力的时候,是不是把所有艺术元素都很好地糅合到了一起,达到最高程度的和谐和统一?

当流行歌手穿上红军服装站在舞台上演唱长征题材歌曲的时候,我们从他们的眼睛中再也看不到与歌曲本身相匹配的肃穆与单纯了,或者换一句话说,演员的内心已经不像四十年前那些演员“干净”了,这种“不干净”甚至影响到了演员的发声,无论他们怎样试图唱得像原版演出,却仍旧无法达到那种效果。

这种现象还广泛地出现在其他剧目的演出上,比如后来重新排演的所谓“红色经典”剧目:舞剧《红色娘子军》,京剧《智取威虎山》、《沙家浜》、《杜鹃山》,把原来的电影改编为电视连续剧的《林海雪原》、《小兵张嘎》……等等。这些剧目一个共通的特点是,不管你拍摄得多么花哨,你就是无法再现当年那些戏剧影片的“精气神儿”,总是有一种外在的东西在那里恶意地制造某种甚至可以说滑稽的效果。

问题究竟出在哪里?是演职人员不尽力或者说没有艺术修养吗?不是。我认为问题出现在时代精神的变迁上,即:任何一个时代的精神一旦成为过去,它就很难被重新复制。

我们可以对比我在上面提到的那两场长征题材的演出。

那些站在豪华舞台上的合唱队员和四十年前那些合唱队员的精神风貌是完全不同的,前者显现出个性多样化社会的人活跃的内心生活,显示出荡漾在灵魂世界中的自我,我们甚至能够从他们的目光中看到被暂时遮掩的欲望,想象到演出结束以后这些人将进入什么样的生活;后者呢?我们从那些消瘦的脸庞上看到的是在严格思想控制之下的人特有的肃穆与单纯(只有把自我深深掩藏甚至于消失了的人才能够达到这种境界),一种为艺术完全消失掉自我的执著,一种类似于某种乐器的宁静。

有了这样的对比,我就能够说出我的观点了——艺术作品中的时代精神是由艺术家的心灵和技巧共同构建而成的,而艺术家的心灵状态又直接来自他所处的那个时代,时代的任何位移都会改变艺术品的总体风格和面貌,也就是说,一个时代体现在艺术品中的精神(这里不涉及政治的或者道德的评价)是不可复制的,除非你重新复制了时代本身。所以,对于过往艺术品的任何移植都只能是模仿,而且往往是非常不成功的模仿,这方面我们可以举出很多例子,譬如所谓“红色经典”电影的翻拍,“红色歌曲”的翻唱,等等。

二十世纪初期,卡夫卡作为现代主义文学奠基人出现在世人面前以后,他的作品表现出的无比伦比的魅力为无数弄文学的人所倾倒,于是,他们试图模仿他,但是,就和我们从两台关于长征的演出的对比中所看到的那样,模仿仅仅是模仿,你不可能达到这部艺术品的初始境界,具体到对卡夫卡的模仿来说,没有卡夫卡令人绝望的人生经历,一个坐在温暖的书房里弄文学的人怎么能够写出《地洞》里小动物那种极端恐惧的心理感觉呢?

决定一部作品价值的是它的艺术品格,这种品格有时候会产生一种超越时代的艺术魅力,这也就是《长征组歌》直到今天仍然能够激动一部分从那个不正常年代走到今天的人的原因。这也同时是我喜欢前两年热播的电视连续剧《激情燃烧的岁月》的原因。你可以不同意一部作品的价值观,但是,你不能不为它在特定时代所造就的特定艺术氛围所倾倒,而这,正是一切真正的艺术品站住脚跟并且与世长存的根本原因。

(2006-10-25)

进入 陈行之 的专栏     进入专题: 长征   时代精神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笔会 > 笔会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9304.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