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飞:从想喝冰冻可乐的男孩身上我看到了中华民族的未来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895 次 更新时间:2008-05-18 23:03

进入专题: 汶川地震  

高一飞 (进入专栏)  

15日19时许,根据生命探测仪显示结果,汉旺东汽中学教学楼的废墟中还有两个生命体征现象。这时距离灾难发生已过去了近77个小时。经过简单勘察,救援人员惊喜地发现,两人被困在由几块倒塌的预制板所隔离出来的狭小空间中,身体没有受到太大的伤害,两人状态都不错。“那个小伙子受伤严重一点”,广东边防武警战士告诉记者,但是,男孩子却坚持说“你们先救她”,而那名女孩子则说“不,先救他,他的伤势比较重”。救援人员向他们表示,先救谁要根据现场情况而定,谁好救就先救谁。22时,女孩毫发无损走出现场,随着前方救援人员鼓掌欢呼,女孩在救援人员的搀扶下,一瘸一拐地缓缓走出废墟。

出来时,这位废墟中出来时仍然可见其阳光漂亮的女孩一脸轻松灿烂的微笑,向大家挥手说:“我没事,大家放心”。 23时,在灾难过后80个小时,男孩终于被救援人员缓缓抬出废墟。由于他右手和右腿都受了伤害,医护人员立即对他的伤口进行了固定和包扎。就在人们要将男孩抬上救护车时,男孩突然向在场的救援人员说,“叔叔,帮我拿支可乐”。现场的救援人员都被这句话逗乐了,他们纷纷说,“好,给你拿可乐。”谁知男孩又说,“要冰冻的”,救援人员马上答应,“好的,拿冰冻的。”随后男孩被迅速送往医院。(被救男孩:叔叔我要喝可乐 要冰的,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08-05/17/content_8190845.htm,2008年05月17日 ,大洋网-广州日报。)

我看到以上两个镜头时,电视上是同时播出的,先是女孩,后是男孩。可在泪水中,我也忍不住被这位男孩逗笑了。笑过之后,是内心难以平静,是一种大灾之后发自内心的振奋。因为我看到了这两位十七八岁小孩的身上看到了中华民族的希望。

在他们的身上,我看到了新一代年轻人的镇定和勇气。长时间在生死的边缘,他们没有失望,我们成年人关于生死的感慨好象根本就不适用于他们,他们就好象什么也没有发生一样。这是一种何等的乐观与豁达,可见,面对死亡,他们真的是非常地镇定和有勇气。这种从容,显然不是一天可以培养的,这偶然的两个,当然可以看做是90年左右出生的新一代的形象,作为一个也有一个17岁男孩的父亲,我曾经对这一代有过担心和不解,但这今天,似乎感到了从没有过的放心和安慰,有着这样一种不凡气质的下一代,中华民族能不会越来越发达、越来越振奋、越来越兴旺吗。

在他们身上,把生的希望先留给别人的品质令人尊敬。大难当前,人有为已求生的本性,哪怕多耽误一秒钟,都有可能发生意外,但是,两位压在预制板下的小孩想到的是先救别人,如果没有一种对死亡的大无畏的精神和对他人生命的珍重,就不可能这么镇定。当我们平时看到这些过惯了幸福生活的小孩,如果不是有这样的特殊情境,很难想象他们幼小的心灵中深藏着这样大海般无私、宽阔的胸襟。

最重要的是,在他们的身上,有着对国家、对人民、特别是对解放军亲人般的信任。有一位天涯的网友“天去秋无际”说得好:“说实话,这孩子的话让我突然间短暂有一种轻松的感觉,想想,那么多小时,本来以为多虚弱啊。一句‘叔叔,我要喝可乐’以及后后面的‘要冰冻的’再配合上他胖胖的身体,真想揪揪他的耳朵。”这时,小男孩已经完全将解放军当成亲人----父亲或者亲哥哥那样的亲人,在最困难、最危险的时候,这位可爱的小男孩,没有忘记向他们心中的亲人撒骄。这种信任,是我们不太成功的教育中体现的最大的成功。我有信心相信,我们的下一代,会比他们的前辈少一些阴暗、争夺和丑恶,曾经和“选举与治理网”的主编叶子女士聊到“贵族气质”,她说,只有让下一代觉得更幸福、得到一样东西不需要那么多不正常的挣扎和争夺,在公平、自由的环境里成长,他们才会更从容、更高贵。在这两个小孩的身上,我看到了曾经长期苦难的中华民族,在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更加发达的环境里健康的成长,有了一种从没有过的高贵气质,我相信,这一代的影象里会越来越少的是改革开放前外国人拍到的麻木、滞讷的面孔,而更多的是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信任和阳光般的笑容。

一个民族,灾难不可怕、艰难不可怕,最重要的是有一种万众一心、积极向上的精神,从这次5.12大地震后的抗震救灾过程中,我看到了政府“对人民负责、对历史负责”的形象。如果说胡锦涛总书记、温家宝总理和广大参与救灾的英雄们代表了政府和国家的形象,这两个孩子则代表了中国普通民众的形象,从他们身上,我看到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也看到了中华民族光明美好的未来。

2008-5-18,17:04,重庆烈士墓。

进入 高一飞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汶川地震  

本文责编:frank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法学 > 法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8860.html
文章来源:爱思想首发,转载请注明出处(https://www.aisixiang.com)。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