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厦门大学中文系给硕士研究生讲了一个学期《中国现代文学史料概述》,写讲义的时候,总想把自己平时读书时的一些感想总结一下。下面是几节讲义的简略提纲,例证太繁琐,就先免了。
第四节、方志中的现代文学史料
研究中国现代文学,为什么要专门提出来谈一谈地方志中的文学史料问题呢?我想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作家,特别是早期作家的生平时,常常要注意到他们的家族和地域。一般说来,我们以往了解作家这些方面的情况,主要是依靠作家自己的简历和自传,而因为作家写这些东西的时候,往往较为随意,所以准确度不是很高。二是区域文化的特色是如何影响作家创作的,尤其是作家创作时区域文化中一些独特的地方如何决定了他们的风格。了解这些方面的情况,一个比较便捷的方法,就是使用方志。
从方志中获取史料,是研究历史的人都明白的一个基本方法。特别是清代以来,随着“方志学”的成熟,研究明清历史的人几乎没有不从方志中找史料的。但对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来说,因为我们这门学科的历史很短,而且明清以前的方志中很少有直接与我们研究对象有关的史料,所以在我们这门学科中,从方志中找史料,还不普遍。
方志这种系统记载一个区域内完整历史的方法,可能是中国文化的一个独创,我不了解西方的情况,但方志这种保存历史的方式,是很高明的。
史念海曾说过,地方志的编纂启始于两汉,盛行于唐宋,到明清达到高峰。现在全国地方志的数量约有8200多种,其中清代就有5600种,约占百分之七十。
初期的方志,本来主要是记叙地方上的地理和物产的,这基本是唐以前人们对方志的认识。元明后,方志的形式有新变化,不仅写物,更注意人事,就是记载地方上的历史和人物传记。如果要给方志一个简单概念,它主要是指以地方行政单位为基本范围,综合记载地理、历史的书籍。方志的形式有多种,这方面的情况有专门的研究,我们只了解常见的就可以了。简单说,“一统志”是分省记录全国的自然与社会情况,这是元代的说法,明清沿用这个说法。方志是指一个地方的志书,“一统志”是指全国各地方的志书,相当于“总志”。“通志”是省一级的地方志。以下就是按各级行政单位的志书,一般称为某志,如府志、州志等,最常见的就是我们说的县志。其它还有各种情况,我们就不说了。
在中国传统社会中,县级以上单位的志书,多为官修,称为“某志”。有少数私人修的,不能称为志,所以还有一些其它的名称,如“识小录”、“备乘”、“小识”“志略”、“闻见录”“乡土志”等。
方志一般由五个部分组成:
1、图:地图、衙署图、名胜图。
2、记:大事记。
3、表:建置沿革、职官、科举等表。
4、志:营建、食贷、学校等志。
5、传:本地及与本地有关的人物传记。
另外很多方志中还收有文献目录、诗文和逸事,成为“艺文志、杂记”。
以上是一点关于方志的简单知识。对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人来说,清以前的方志可能很少有直接作用,但民国以来修成的新方志中可能还是会有一些相关的史料。
民国以来新修的方志,据统计现存约有1500种。还有就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新编纂的方志约有2000种,这些靠后出现的方志中,一般会把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基本对象包括其中。
方志的使用,是比较专门的知识,对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的人来说,先要有方志意识,特别是在写作家传记和分析作家创作中的区域文化影响时,一定要有意识从方志中找史料,特别是方志中的人物传和艺文志,要多加留意。方志中出现的史料,一般说来较为可靠,因为方志的编纂常由本地提供基本材料。了解历史人物的规则是越靠近地方的史料,真实程度越高,史源也越丰富。
使用方志,要先找相关的方志目录、索引,这方面比较著名的是朱士嘉上世纪三十年代中期编的《中国地方志综录》,此书五十年代还增补过。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
1985年,中华书局出版了由中国科学院北京天文台主编的《中国地方志联合目录》,是方志使用方面最重要的工具书。
还有一本《中国新方志5000种书目提要(上海通志馆藏)》,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该书收录上海通志馆截止2004年6月30日所征集收藏的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新修的全国省(自治区、直辖市)、地(市)、县(区)三级志书。通过提要,勾勒出著录志书的基本轮廓,展现出该书的基本框架。每个条目200余字,由词目和释文两部分组成。词目包括志书的全称或分志名全称,卷次,有助于读者了解新方志概貌及学术研究。
第五节、政协文史资料中的现代文学史料
我们做中国现代文学史研究的人,不能只注意文学史方面的史料,所以在扩展史料时,也要留意其它方面的史料方向。中国大陆有一种较为特殊的史料来源,就是我们通常说的“政协文史资料”,说它特殊,主查指它的出现有特定的历史条件。
1959年4月,当时的全国政协主席是周恩来。在一次招待60岁以上全国政协委员的茶话会上,周恩来指出,戊戌以来是中国社会变动较大的时期,对这一段特殊时期,周恩来给政协提出了一项重要的任务,征集文史资料。
因为编辑文史资料工作,本来就是政协独具特色的一项工作,它不同于党史、国史和地方史,而是通过统一战线和政协的渠道,征集和出版“亲历、亲见、亲闻”的史料,提供别人不太重视或不大了解的许多内容,起到拾遗补缺的作用。
前人修史常因种种顾虑,所以常常有意无意地隐匿一些琐碎,但却是十分重要的情节,而仅仅记录了概要大略。政协文史资料工作是在周恩来倡导、关心下开展起来的。周恩来提出,有关这个时期的历史资料,要从各个方面各个角度完整地记载下来。希望过了60岁的委员都能把自己的知识和经验留下来,作为对国家、社会的贡献。
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从全国政协开始到各地政协,都办起了一本名为“政协文史资料选辑”的不定期出版物,这就是我们说的“政协文史资料”。
当时文史资料的主要撰写者,是各地的政协委员,那时的政协委员,大多是中国各界名流、社会贤达,他们当中既有军政界的名人,也有经济、文化、宗教等各方面的知名人士。很多人在中国不同时期的政治、历史舞台上扮演过重要角色,一些人更是一些重要历史事件的参与者、亲历者和见证人。他们以当事人、亲历者的身份而写作的回文章,可以匡正传统正史的缺失和谬误,还原历史的真实面貌。
据统计,各地政协自从开展文史资料工作以来,都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各级政协文史工作部门征集了40多亿字文史资料,编辑出版了20多亿字的文史资料选辑和专题史料图书,内容包括政治、军事、经济、科学、文化、教育、民族、宗教华侨、社会等方面。在全国政协编撰的史料中,有三个系列最引人注目:
一是《文史资料选辑》。全国政协编辑出版的《文史资料选辑》已达150辑,总字数超过2800万。此书备有索引。
二是全国政协文史资料委员会和地方政协文史部门合作,编辑出版了20卷本3000万字的《中华文史资料文库》。
政协文史资料工作不但在中国获得了空前的成功,甚至在外国也有重要的影响。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学社和欧洲的著名大学的中国问题研究所中,政协编辑的文史资料是研究中国问题的重要资料。
当年唐德刚评价在台湾办《传记文学》杂志的刘绍唐时曾说,刘是“以一人敌一国”,他所谓的“一国”就是指的政协文史资料。他的意思是说中国大陆编辑的“政协文史资料”就相当于台湾的《传记文学》,这个评价大体是合适的。
台湾出版的《传记文学》,也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要注意的一个史料来源,特别是它后来编辑的《中华民国人物小传》和一些相关的人物传记,是我们了解那个时代比较有用的史料。
关于台湾《传记文学》的使用,我们要注意它的索引。一个是《传记文学》社编辑的索引,还有一本金华英、黄赞成编辑的《传记文学篇目分类索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1988年)。
一般来说,县级以上的政协都编辑出版有文史资料,行政级别越靠上越完善。省级以上的政协文史资料都比较成系统具规模,但县级的文史资料,因为靠近地方,有些情况为外人所不知,我们在研究时也要给予注意,在使用资料方面,我们还是掌握一个原则,越靠近研究对象近的史料,一般说来就越丰富也比较可靠。
全国各地文史资料的总量相当庞大,但对我们研究者来说,有使用文史资料的意识,然后注意相关的索引,就不难在浩如烟海的文史资料中,扩展出对我们研究有价值的史料。下面三种与文史资料相关的工具书诸位注意一下:
李永璞编《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篇目索引》,中国文史出版社,1992年。
复旦大学历史系资料室编《五十二种文史资料篇目分类索引》,复旦大学出版社,1982年。
《文史资料选辑合订本》(全46卷,附总目录),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特别是李永璞编的《全国各级政协文史资料篇目索引》,对于县级以下的政协文史资料有较为完整的收录,可以成为我们查找相关史料的一个指南。
政协文史资料的内容,涉及相当广泛,其中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相关的史料,只是较少的一部分,但我们不能因为它较少涉及就放弃这个史料来源,特别在作家、文学社团以及人物传记方面,这个史料来源是非常重要的。
第三节、拍卖图录中的现代文学史料
什么是拍卖图录?
我们要先介绍一下拍卖公司。进入九十年代以来,随着文物和艺术品进入市场,各类拍卖公司也不断出现。拍卖公司在拍卖工作进行前,为了让更多买家提前了解将要拍卖的物品情况,通常的作法是制作拍卖图录。一般都是印刷精美的画册,是以图为主,加注说明文字后,印刷、装订成册的没有刊号的书。拍卖图录并不简单地等同于正式出版的精美图册,而是具有艺术性、知识性和资料性的参考书。拍卖公司征集工作结束后,就开始着手给拍品照相了。这是制作图录的第一步,也是关键的一步。摄影师通常由专业的摄影家来担任。
我们为什么要注意拍卖图录?因为拍卖图录中有史料线索。近年来,拍卖图录中不断出现中国现代作家的书信、日记以及其它相关史料。我们注意拍卖图录,不是一定要得到这些史料,而是获得有关史料的信息,从而为以后扩展史料打下基础。拍卖图录中的中国现代作家史料,一般都是以文物形态出现的,在史料的定性方面,只要不是假的,它就属于第一手史料,而且是在相关研究中不曾为人使用过的史料,所以及时了解拍卖图录中的史料动向,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需要建立的一个意识,近年来拍卖图录中出现较多的是中国现代作家的书信和著作初版签名本,也有相关的档案史料。
对于重要的中国现代作家的书信,拍卖图录中一般会影印原作并说明其来源,这样的信息对我们分析作家的交往和写作情况,都有帮助。
那么怎样获得拍卖图录呢?最简单的方法是到公司直接购买。图录难求,招商册易得。内地一些拍卖公司印制图录时,会选择部分拍卖精品印制招商册,拍卖会预展前会邮寄给客户。
通常情况下,小拍图录印刷量较大,成本较低,每本售价在50元左右。一般说来,还可以从以下两种渠道获得:一是某些公司的图录会免费发放,发放地点主要选择在各个古玩市场或拍卖或预展现场;二是每个公司的买家会收到邮寄的图录。还有就是拍卖会后剩余的拍卖图录,拍卖公司会通过不同渠道低价处理,在一些书市、旧货市场等销售。现在中国有专门收藏拍卖图录的人,也有一些图书馆专门收藏。
拍卖图录作为史料来源,我们比较在意的是史料信息,并不是说凡做研究一定要从拍卖图录中获得史料,这只是一个在理想意义上获得史料的渠道,如果在研究中能建立这个意识,平常留心收集,常常会有新发现。
最近上海复旦大学章培恒先生主编的《中国文学史新著》一书出版,其中关于祝枝山《艳体诗册》部分内容也将被收入该文学史,这些史料就来自于曾在在上海图书馆举办的“明清名人手稿展”。
最后概括一句话,不管何种类型的史料来源,都是我们研究中国现代文学史时需要建立的史料意识,不一定都能做到,但一定要先想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