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国英:中小学人文教材要以人为本兼顾社会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340 次 更新时间:2008-07-22 10:48

进入专题: 教材  

党国英 (进入专栏)  

 

最近,上海中学历史教材改革工作引发了风波,其中颇有让人不快的方面。苏智良先生主编的教材并不是不可以停止使用,但那种停止法儿总让人觉得不大对头。先是外国记者的片面报道,接着有国内媒体的盲目跟进,再有几个“学者”的上书,这教材就被扼杀了。一本教材的编写,由一位在新中国成长起来的史学家来主持,又由一批学者参与,最后还由专家来审定,想必不会太离谱,更何况这本教材又试用过几年时间。但最后的结局似乎是这一群人不被信任,而一个并不懂得中国历史的外国记者的话成了判定是非的依据。什么时代了,还有人伸长鼻子这儿嗅嗅,那儿嗅嗅,嗅不到什么,就听一个外国记者的话,实在很不像样子。这件事情的结局很是令人遗憾,开了这样一个先例,以后的教材改革更会困难重重。

中小学人文教材改革太慢,课程设置与青年思想成长过程契合不紧,主流社会的思想解放和文化启蒙的成果在教材中的反映过于滞后;教材想告诉学生的内容太多,给老师诠释课程的空间太小。我很惊讶地看到,现在一些年龄小小的孩子也能够空话套话连篇,独立思考精神鲜有表现。网络上活跃的有的孩子不了解“文化大革命”,不了解“大跃进”,听到这些事情以为是天方夜谭。纠正这种人文教育上的偏差,必须仰赖中小学教材的改革。

中小学人文教材改革要有大的思路。小学除了教授基础文化课以外,应重点进行以基本礼仪为主的社会行为规范教育。初中的政治课与历史课应该结合起来,可称作“人类文明简史”课,让学生从历史现象的了解中获得初步的政治概念。高中的人文课程应注重对历史的初步解释,而不是给学生灌输空洞的政治理念。高中可设“社会发展概论”课程,并分为“经济发展基础理论”和“政治发展基础理论”两个子课程。中小学的人文知识教育要注重基础知识,对于马克思主义这样的尖端知识教育应作为大学教育的一个必要部分。

小学时期以基本礼仪为核心的社会行为准则教育,要以人类一般文明规范为基础,同时辅以我国优秀历史文化传统教育。独立、自信、创新是人之立世的根本,要让我们的孩子以此为基础逐步形成自己的人生价值观;节制、宽容、勇敢是全人类共同认可的基本美德,要让小学生从小铭记在心;诚信做人、尊敬长辈、扶弱济困、敬畏自然,是人之高尚情操,要让我们的孩子终身努力奉守。我国伟大教育家孔子以及历代先贤对人类的行为规范多有归纳总结,并用优美的汉语加以表述,是我国文明史上的瑰宝。在剔除这其中反映忠君思想和消极宗法观念的内容以后,其余思想也可以吸收在小学教材中。

初中的“人类文明简史”课要反映艺术文明、技术文明、(正式的非正式的)制度文明的演化过程,特别要反映国家的演化过程。这项教材编写任务的难点在于用历史事实的陈述来反映国家的演化过程和爱国主义的意义。前不久发生的关于《出师表》要不要吸收到中学语文课本的争论,正反映了关于国家演化的观念不仅在我国中学生中是空白一片,就是在我国知识界也多有舛误。我们的教材要让学生懂得,爱国主义存在的前提是有“国家”的存在,否则,爱国主义只能是无本之木。历史上的“国”大多是一个军事共同体;“爱国”其实表示了对军事领袖(国君)的忠诚。爱国主义只有在现代民主国家产生以后才具有普遍的真实意义;国家和民众利益存在广泛联系的情况下,爱国主义才能体现良好的道德情操。国际社会的民主政治越是成熟,国家间的敌意便越会减弱,爱国主义就越会更多地表现为世界主义。在国际政治发展存在高度差异的情况下,一个国家越民主,其国民的爱国主义就越成熟、越具有巨大的力量。如果不能树立正确的爱国主义观念,就会在青年人中滋生极端民族主义,产生抵制对外开放的破坏性力量。

高中的“经济发展基础理论”课程要告诉学生,尽管社会大众中的多数人十分看重个人利益,但这并不可怕,相反,这种趋利思想在合适的条件下可以成为经济发展的精神动力;在经济发展中,市场的力量使每一个有利己思想的人不得不在逐利活动中尊重他人的利益,从而使“利己人”之间有可能构成一个和谐社会;市场力量还促进社会分工日益深化,使经济效率的提高永无止境。再不能把人的趋利行为看作洪水猛兽,不能将个人利益和社会利益简单对立起来。这门课程还要告诉学生,在财富的创造过程中,尽管人作为生产的主体会看中人自身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作用,但资本和土地作为稀缺要素必须参与生产成果的分配,否则生产过程无法进行。再不能把资本按一定的规则参与分配看作“剥削”,不能把资本家看作社会的敌人。最后,这门课程还要告诉学生,政府应该通过立法来调节劳资关系,通过宏观调控来平衡经济总量之间的关系,以弥补市场调节的不足,保障社会经济的和谐发展。

高中的“政治发展基础理论”课程要向学生传达自由、公正、民主和秩序这样一些现代社会的基本理念,从一开始培养学生学会理性思考,避免浪漫主义。学生们应该懂得,在社会活动中,尽管人人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但社会利益不见得总能实现最大化,因此我们需要一个公共权威来调节个人和社会的关系,这就是政府;政府向社会提供基本秩序和法治环境,公民应该奉公守法;政府人员由政治家和公务人员组成,公民对政治家应该有民主选择权;公民纳税,政府提供服务,二者构成了政治市场。学生们还应该懂得,人与生俱来就享有免于饥饿、免于歧视和社会迫害的自由,享有平等地获得政府基本公共服务的权利,政府应该充分保障公民应得的这些自由权利。为消除浪漫主义情结,我们的教材还应该告诉学生,政治发展是一个过程,上述政治权利的获得不可能一蹴而就,而是需要通过改革逐步实现。改革充满风险,只有理性地部署改革过程才能成就改革大业。

说到底,上述知识系统的核心是以人为本、兼顾社会的理念。循序渐进地向我们的中小学生传授这些基础知识,有利于我国年轻一代理性地认识自己、了解社会,有利于他们成为思想稳健、政治成熟的现代公民。

进入 党国英 的专栏     进入专题: 教材  

本文责编:zhangch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社会学 > 社会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6345.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