肖雪慧:建立社会共识的价值基础——重提人道主义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5298 次 更新时间:2008-08-05 14:52

进入专题: 社会共识  

肖雪慧  

一.在人道主义基础上建立社会共识

当下中国社会已经陷于价值分裂、缺乏基本共识的状态。文明社会的规范在这里经常遭受挫败,而且许多情况下是失效的。由此引发的种种问题无时不在困扰人们,更令人不安的是,这些问题与公权力缺乏制约、公民权利贫困的政治现实和公义不张、社会财富迅速向极少数人手里集中导致贫富两极分化的社会现实交织在一起,不断发酵,把社会推向重大事件频发、随时可能引起动荡的高风险状态。要想避免危局,需要系统而持久的变革努力,然而如果不建立起基本共识,以共识引导变革方向,变革的结果可能是加深危机。

基本共识的建立不能诉诸过去封闭状态下“只此一家别无分店”的意识形态灌输。在人们的利益诉求、精神信仰越来越趋多元的现时代,任何企图靠强力灌输或金口宣示来统一思想、制造“共识”的做法,都注定劳而无功、注定沦为笑柄。在一元走向多元已是不可逆转趋势的时代,社会共识只能建立在具广泛认同基础的价值理念上。这样的价值理念超越意识形态的偏私和狭隘,经得起理性的审视和人类发展着的实践的检验;它符合人性追求、贴近人的心胸,能包容人们在思想、个性、需求、生活方式上的多样性,但又提供人们在精神上和行为上可以共守的普遍准则。

我认为,能够成为重建社会共识基础的,当是历史上源远流长而又常新的人道主义价值原则。不过,颇具讽刺意味的是,尽管人道主义话题直到上一世纪八十年代都还是禁区,九十年代中后期才能够在思想学术界进行极其有限的讨论。现在虽不时提到人道主义,却是内容被收缩、精神被阉割了的,现实更与之相距甚远。可它在新论叠出的当下中国语境中却似乎过时、落伍,不值一提。然而,对于一个要想健康发展的社会,人道主义不可回避、更不可背离。

二.人道主义的要旨和特性

人道主义以人为出发点和目的。对居于其中心地位的人,人道主义的理解是多维的,其中有两个认识维度尤其重要。其一,人是作为独立个体的人而不是湮没在任何集合概念中的人或仅具统计学意义的人,但独立个体不是离群索居的原子式孤立个体,而是人类一分子;其二,人既是物质性存在又是精神性存在,人的生命携带着多种潜能,拥有广阔的发展可能性。人道主义最重要的一些主张就源自以人为目的这一根本立场和对人的多维理解。比如,人类一体、合作共存的理想追求;珍视个体生命,肯定每个人与生俱来的价值和权利,主张活生生的、有各种欲望和需要的个人,是社会历史的真正主人、社会进步的真实目的;维护人的完整性,主张通过教育开发潜能、发展个性,提高尊严;尊重生命,信赖和弘扬理性,把这一人自己思考和运用智力去认识、判断、理解事物的能力视为使人有别于其他生命形态的本质属性;道德基于人性和人类经验,主张保护、疏导而不是反对和扼杀人的激情和欲望,以具普适性的原则给人以必要指导而不以不切实际的标准苛求人、以禁忌和繁文缛节绑缚人的灵魂,其道德精神平实、宽容而又不乏使人升华的力量;无论在信仰还是道德上,强调人自主选择的权利,反对将个人判断力从属于任何集团和机构,反对把良心交付他人或任何团体支配(其中也就蕴涵了对个人责任的强调以及尊重他人意志和信仰的宽容精神),等。

人道主义的基本立场和相应内容使人道主义具有几个极为重要的特性。这就是普世性、开放性和统摄性。

“以人为目的”这一基点以及包蕴其中的人类团结和个人发展的理想,符合所有人的根本利益和追求,给社会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共同目标。源于这一价值理念的基本原则——尊重人,维护人的尊严和权利,不把人工具化手段化——,对整个人类社会都有约束力。它们作为公理提供给人以观察世界、评判行为的普遍有效尺度,为人与人、国与国之间的文明交往奠定基础,因而构成人的个性丰富性以及各种文化的独特性赖以展开的共同道德背景。由于这种超越种族、阶级、文化、信仰差异的普世性,人道主义成了近代以来无可争议的主流价值。

人道主义在提供必要的一致性的同时,它表达的利益和理想的宽泛和极大的兼容性,使它为基本一致性之外的不一致或者多元化追求留下很大空间;它没有意识形态特有的排他性,不会与其他信仰处于非此即彼的不相容状态,除非那种信仰蔑视人。开放性不仅在于这种非排他性的包容精神,还在于人道主义的几个重要特点使其能在不断接受挑战的过程中深化和丰富自己的内涵,并与时俱进实现自我突破。特点之一,人道主义从人类经验而不是什么先验体系或教条开始,这意味着对人的经验保持开放。之二,人道主义对人的丰富性和精神完整性始终如一的关注使它对任何有损人性完整的倾向保持敏锐。例如,当伴随现代化过程出现的过度物质主义有诱人物化之虞,对人性的维护提醒人们为避免物化危险而调整和矫正目标。之三,理性在人道主义对人的认识中占有中心位置。可以说,正是对理性及其解放力量的重视使人道主义成为近代精神的核心。理性是一种具反思性的能力。这种反思性也会表现在对人道主义信念上。正是基于人类认识视野的扩大和理性反思,现代人道主义已经突破了它起源时的人类中心主义,把克服人的自负,平等对待生命纳入到基本原则之内。这对人道主义来说是带根本性的价值更新。这种价值更新在那些具有高度心灵能力和开放的同情心的人身上得到了最佳表现,这样的人不给自己对快乐或苦难的感受和理解设置界线,不在人与人,国家、民族、文化之间以及人与自然众生之间筑起高墙。而越来越多的国家为处理人与动物、人与自然的关系立法,乃是人道主义突破人类中心而实现价值更新的直接证明。

人道主义不仅是普世性的和开放的,还是一种统摄性价值原则。人道主义前所未有地彰显了作为独立个体的人的分量,由此引申出的以人的权利为中心的一系列评判标准,任何国家或地区,不管愿意与否,其经济、政治、文化、教育状况,都得接受这个道义性标准的评判。评判一个社会是否人道,最简捷的方法就是看普通个人有没有分量,其生命、人格、意愿是否得到尊重。具体到文化、经济、政治诸方面——经济上,除了建立公正、合理,有利于调动每个人积极性的经济秩序,保障每个人获得维持有尊严的生活的基本物质条件,也是必要考量。文化方面,人道主义提倡一种尊重生命的、非暴力的、宽容的和具反思精神的文化,在它面前,那些刺激和挑动残忍、粗野、狂热和致人狭隘、愚昧的做法,其反文明性质格外昭彰。而教育影响人的一生,教育是否贯穿着人道精神至关重要。在教育公正的前提下,合乎人道的教育鼓励人自主成长而不是按既定模式被铸造;教育目的在于开发潜力、启迪理性而不是对人进行精神施暴,去瘫化人的理解力、弱化人的心智;教育拓宽人的视野,引导人理解并尊重差异,也理解和尊重人类共性,使人性丰满而不是贫弱,使人格挺立而不是折断人的脊梁……。人道主义更深的影响了人类政治的发展方向。在国际政治方面,国际法和各种国际规约越来越渗透人道精神,任何国家或地区的内部事务也越来越无法逃逸于人道主义标准的评判之外。就各个具体国家而言,人道主义提示了人与国家的关系,它所展现的社会政治格局,是自由、平等,有利于人的潜能发展、有利于人的本质表现的格局。这提供给了每个公民进行政治评判的基本尺度。

人道主义极为深刻的影响了人类社会的各个方面;人道化,是人类历史最深刻的趋势。

三.人道主义作为建立共识基础之外的特殊意义

人道主义是人类的共享价值,表达的利益和追求关乎人类整体又与每个人息息相关。以我国当下出现深刻社会裂痕的现状,恐怕只有在认同人道主义的基础上尚有希望建立起共识。但我国曾长期否定人道主义,至多在救死扶伤的意义上给予极为有限的肯定,人道主义的要义则回避至今,鲜为人知。要以人道主义为基础建立社会共识,必须伴随一个人道主义在全社会范围被人们完整了解的过程。这样的过程不仅对建立共识必不可少,还有助于我们这个民族认识和反省自己的精神缺陷和人性缺失。

人道主义的核心内容是对个体生命的尊重。强调人的价值和尊严、弘扬人的自我意识,鼓励个性舒张,都是题中应有之义。其中,对人的价值和尊严的强调并非基于社会功利的考量——虽然人的潜能发挥可能创造极大社会价值——,而是认为人的价值和尊严与生俱来,它就由孕育着人的特性的人的生命所带来。这一点,我国极为陌生,然而一旦为人们广泛了解,对人的自我认知和人的精神面貌将产生积极影响,对矫治不良的社会、政治生态下产生的精神、心性方面的问题尤具意义。

说到不良的社会、政治生态对人的败坏,最严重莫过于以下两方面。一是致使人性沦丧。在把人道主义当敌对意识攻击和丑化的时期,人性的种种美好表现不仅被打上了耻辱的印记,而且招灾惹祸。同期推行的一套极端意识形态化和政治化的道德,一方面把个体贬得无足轻重,个人只有附属于某个口衔天命的大人物或者异在于个体生命的宏大目标,才获得生存的意义;另一方面排斥人类一体的观念和基于其上的共同价值观,完全抽掉尊重公理的根基。而长期的政治道德化、道德政治化,这种政治与道德了无界限的情况突出表现在以阶级分割人民,通过预先给各个阶级以可疑的道德判断,从道德上把人划分为不同等级,对被划归到政治贱民的人进行残酷打击可以受到政治及道德的双重肯定。这刺激和鼓励了暴力倾向,弱化甚至泯灭了很多人的同情心,其贻害无穷。几十年下来,不仅狭隘、自外于公理成了具倾向性的精神特征,还导致人性的沦落——冷漠无情,蔑视生命,践踏和施暴弱者,嘲笑对其他生命的善意,对虐待和残害生灵的行为喝彩……无不是人性沦落的表现。二是培植奴性。这广泛存在于许多人身上的精神病态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有诸多现实原因。但近十来年一个强劲得邪乎的政治文化现象在“弘扬”奴性上,功莫大焉。从九十年代起,歌颂帝王、美化臣民关系、强化奴才自居心理的宫廷戏特别是清宫戏爆满荧屏,书刊市场也对这类题材大开绿灯。百年前已是昨日黄花的“小民”、“草民”、“奴才”之类自我贬低、自我轻贱的称谓,现今如沐春风,不仅死而复生,而且异常风光,出镜率之高,不说首屈一指,也在前“三甲”。尽享着这类“精神食粮”,浸润在由这些挟权力之威、以铺天盖地之势重叠推出的戏剧、书刊所营造的氛围中,使许多人把顺服权势看得天经地义、理所当然,还使不少人的灵魂拜倒在帝王脚下,加入进了精神自虐的狂欢。社会充满暴戾之气,又弥漫着逆来顺受的委顿、苟且气息。这样的氛围中,人性的尊严似乎成了奢侈。

但本质上和平的人道主义理念赋予人特殊的自我清醒意识。它的核心理念——人的价值和尊严与生俱来——是形形色色精神迷幻的极好解毒剂,由它唤起的尊严感,可以帮助人走出精神奴役和精神自虐,使匍匐在强人脚下和被强权践踏的灵魂站立起来。而人道主义尊重生命的伦理精神,从消极意义方面说,具有抑制暴戾之气、克服麻木和冷漠的力量;这种伦理精神的开放性则可以给人打开一个无限广阔的精神、道德发展空间,引导人突破狭隘的认同,了解人类的共同命运,引导人们的伦理关切超出人类,由尊重人到尊重所有生命……

要恢复人性、重塑人性尊严,回归人道主义是必经之途。

2006-6-6

    进入专题: 社会共识  

本文责编:litao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哲学 > 哲学专栏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803.html
文章来源:作者授权天益发布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