叶嘉莹:悟到人生有长恨,不教词境囿花间——从王国维的批评看李煜其人其词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629 次 更新时间:2024-11-25 21:53

进入专题: 王国维   李煜  

叶嘉莹 (进入专栏)  

“不失其赤子之心”

李后主是王国维非常欣赏的一位作者,王国维对李后主有很深刻的体会,他在《人间词话》里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故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是后主为人君所短处,亦即为词人所长处。”什么叫“不失其赤子之心”呢?《人间词话》在文学批评方面提出的最重要的主张,就是“真”,真诚。王国维还提出一个批评术语叫“境界”,他说,“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的词就是好词。什么是有境界呢?“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凡是能够把真正的景物写出来,把真正的感情写出来,就是有境界的作品。

可是,所谓真景物、真感情,并不只是外表的真。你看到一朵花,你把它的形状、颜色描写得很正确,不一定是好诗。中国有两部很有名的文学批评著作:一是钟嵘的《诗品》,一是刘勰的《文心雕龙》。他们曾经批评过晋朝的一些作者,说他们“巧为形似之言”,很巧妙地写一些只是外表形状相似的话。钟嵘的《诗品》中,凡是那些“巧为形似之言”的诗人,都不是高的等级,不是最好的作品。

王国维所说的“真景物、真感情”的“真”,不是外表的真,是感受的真。每个人都看到树叶的黄落,但它引起你内心之中的感受有多少?凡是有真切的感受,且能够把真切的感受表现出来,才是好作品。因为天下最可惜的一件事情,是《孟子》中所说“相率而为伪”。“率”是带领的意思,“相率”就是一个跟着一个,互相学习,互相模仿,互相跟随。大家一生所学的就是怎样去作伪,用一切方法去算计利益,终生沉溺在这种计算之中,把自己本然的最好的东西丢掉了。人生常常都是如此,这是非常可惜的一件事情。一般人该爱的时候不敢爱,该恨的时候不敢恨,该哭的时候不敢哭,该笑的时候不敢笑。所以如果在这样的人之中,有一个人能够以他的率真与世人相见,能够把自己对于景物、对于人世的最率真的感情写出来,那是很了不起的。凡是好的诗人、词人,都能够把自己的感受非常真切地写出来,都要避免作伪。作伪的程度越少,诗一定越好,所以王国维说“词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

“为人君所短处”与“为词人所长处”

李后主是南唐中主的第六个儿子,按中国传统,应该是长子继承父亲的地位。李煜继承了皇位,是因为他的五个兄长都很不幸地死去了。以他的天性来说,他自己也并不愿意做君主,可是有时候一个人的命运常常是无可奈何的。他“生于深宫之中,长于妇人之手”,从小没有人间忧愁患难、计较得失的体会,王国维说这是他“为人君所短处”,所以他做皇帝、做人君,做得不好。

他做人君的时候,很多行政上的措施完全判断错误。当时臣子潘佑曾经劝他,要不你就发愤图强,抵抗敌人;如果你不能够抵抗,就顺服。你既不能抵抗,又不能顺服,将来所遭遇的一定是亡国的灾祸。可他没有听潘佑的话。南唐朝廷之中有很多党争,当时徐铉站在潘佑的敌对面。徐铉是很有名的文人,有《徐骑省集》,可是徐铉的诗并不好,因为他不敢面对品格上的污点,他没有勇气把他的“真”表现出来。

他的污点是什么?李后主投降宋朝以后,徐铉也投降宋朝,还在宋朝做了官。当时,李后主被禁止与外边的人往来。有一天,宋朝的皇帝对徐铉说,你最近有没有见到李后主。徐铉说,我不敢私自去见他。宋朝的皇帝说,没有关系,你奉我的命令去看他,回来把见面的情形告诉我。徐铉就去见了李后主。李后主见到他,说的哪句话呢?他说,我后悔杀了潘佑、李平。潘佑是自己吊死的,他很好的一个朋友李平,是在监狱里被杀死的。因为李平死了,所以潘佑也吊死了。“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而当时排挤潘佑的就是徐铉。如果李后主是有利害之心的,他就知道身为一个囚犯、一个俘虏、一个投降的君王,这话决不能跟徐铉说,何况徐铉就是当时促成他杀死潘佑、李平的人。徐铉回复宋朝皇帝,说李后主跟我说悔杀潘佑、李平。宋朝皇帝听了当然很不高兴,因为潘、李都是主张抵抗的人。

所以说,李后主这个人是很率真的。他在亡国以前的享乐生活是任纵、率真的,在亡国以后所表现的悲哀,也是任纵、率真的。有很多人讲李后主词的风格时,常常分成前期和后期。前期写享乐,写听歌看舞,写爱情,而且写一种不被伦理道德所允许的爱情。李后主有一首小词,说跟一个女子幽会,“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因为是幽会,不是正大光明见面,所以如果走路的时候有脚步声,让别人发现了不好。这个女孩子出来跟他幽会的时候是“刬袜”,就是不穿鞋、只穿袜子。她只穿着袜子走台阶,把上面有金线刺绣的鞋提在手中。为什么要这样幽会?因为这是伦理道德上不允许的爱情,这个爱情对象是李后主妻子的妹妹。他享乐的时候,把这种怕人知道的爱情都写出来了,可见他写的时候没有计较和顾念。他有这样的感情,有这样一次幽会,他很感动,就写下来了。

亡国以后的君主都是悲哀的,但也有例外。蜀汉灭亡之后,刘备的儿子刘后主被带到曹魏,旧日蜀汉的歌伎舞女也被带到曹魏。有一天,司马昭就让刘后主来看这些故伎的歌舞。今已亡国,看自己的故伎给别人表演,应该是很悲哀的一件事。唐朝的时候,唐玄宗喜欢歌舞,安禄山占领长安后,逼迫唐玄宗的歌舞伎给他表演,就有宁可被杀死都不表演的人。可是,当司马昭问刘后主:“你看这个好不好?”刘后主说了这样两句:“此间乐,不思蜀也。”他说我觉得在这里就很快乐,我再也不怀念我的故国了。我们现在说乐不思蜀,就是指一个人把自己的根本都忘记了,只贪图眼前的快乐。

李后主亡国以后是什么感受?是“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他一直怀念他的故国。李后主也是喜欢歌舞的,不但在亡国以前喜欢歌舞,亡国以后仍然喜欢。他身边还有一些会歌舞的女子,他就让她们唱这些曲子。这种歌曲传到了宋朝皇帝耳中,而且徐铉报告了李后主说的话,宋朝皇帝就赐给李后主一种毒药,叫作牵机药,吃了以后身体会像机器一般牵动、抽搐,然后死去。所以李后主最后是被毒死的。

“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的幽会对象,是李后主妻子的妹妹,后来这个女孩子也跟他结婚了。所以李后主前后有两个妻子,姐姐是大周后,妹妹是小周后。大周后和小周后姐妹,是南唐大司徒周宗的女儿,家里既富且贵。“贵”是说地位高,“富”是说钱财多。姊妹两个人都是非常会享乐的人,李后主亡国以前的任纵享乐,与这两个皇后也有非常密切的关系。大周后精通音律,唐朝的时候唐玄宗作了一个曲子,叫《霓裳羽衣曲》,是当年杨贵妃跟唐明皇欣赏的乐曲。经过战乱,《霓裳羽衣曲》的曲谱遗失了。后来南唐找到遗失的谱子,经过大周后整理,《霓裳羽衣曲》重新在宫中演奏。李后主就耽溺于这种歌舞生活。

小周后同样喜欢享乐的生活。记载南唐历史有两本很有名的书,一是陆游所写,叫《南唐书》;一是马令所写,也叫《南唐书》。前者称作陆书,后者称作马书。两本史书都记载了李后主和小周后的故事,说他跟小周后在皇宫的花园里建造了很多非常美丽的小亭子,用最珍贵的金银珠玉来装饰。小亭子里只能容纳李后主与小周后两个人,与世隔绝。小亭子周围种满了红色的梅花,这是很有诗意的。可如果两个人整天在小亭子里喝酒看花,国家的状况可想而知。李后主还很迷信,据说在围城之中,他还去听和尚讲经,让老百姓都念佛,以为这样就可以拯救国家的危亡了。这都是他非常不理性的地方,都是使他亡国的地方。

这样一个不理性的、完全凭直觉和感情处理事情的人,是李后主“为人君所短处”,可却是他“为词人所长处”。因为这种任纵率真,他可以写出“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的幽会情景,可以写出“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的亡国悲哀。李后主词的风格是自然奔放,自然是他的真,奔放是他的任纵。因此,做人他也许有缺憾,可是在诗词里,因为他不加节制,因为他奔放,造就了一种气势和魄力。悲哀的时候,很多人都不能够真正地投入到悲哀里去,欢喜的时候,也不能真正投入到欢喜里去,也就是不能够把整个精神感情投入到一个东西里去。可是李后主缺乏计较和反省,他没有节制。所以无论悲哀还是欢喜,他都整个投进去。他的精神和感情表现的气势和魄力,是非常充沛的。

“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

以上是王国维的第一句批评,现在要讲第二句批评。王国维对于李后主的批评有很多,我只举其中一二为例。王国维曾经就词这种文学体式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又说李后主的词如同释迦、基督,俨然有“担荷人类罪恶之意”。他刚才不是说李后主是不失赤子之心、不懂外边一切得失利害吗?可是他又说,词这种文学体式到了李后主是“眼界始大,感慨遂深”。这两句话跟刚才那段话表面上看起来是相反的。如果一个人长在深宫之中,他眼界如何能大?他外边什么事情都不懂,怎么能够“眼界始大,感慨遂深”?

这是很奇怪的,某一种类型的人,他总以内心最深刻、最真挚的一点去跟外界接触。一般的人跟外界接触的时候,真的东西完全没有,只剩下理性上的计较,而且是眼光非常短浅的计较。很多争论、争吵的得失都非常小,可是很多人就不惜为这样小的一点得失,牺牲了自己很多东西,甚至宁可把自己最宝贵的人格都出卖掉。《礼记·大同篇》说得非常好,“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很多人们争夺的财货的价值,仔细想一想,其实是很少的。你的眼光太短浅了,为这一点点东西就出卖了自己。有时候你会遇到不费吹灰之力,什么都不耽误,什么都不损害,随手就可以完成的事情,却都不肯做。所以天下很多人所计较的都是眼光非常短浅的事情,而把人性之中最深刻、最真挚的东西丢掉了。

可是有一种人是不同的,他接触外界,永远以内心最深刻、最真挚的感情去接触。这就是李后主,所以说他“不失赤子之心”。对于他平生的遭遇,从为人君这点上说,落到这样的下场,是很不幸的命运。可是作为一个词人来说,正是他比一般人更不幸的遭遇,比一般人更深重的悲哀,成就了他。他所遭遇的是破国亡家的悲哀。而且李后主不失赤子之心,天性仁厚,非常关心南唐百姓。亡国之前,他每一年向宋朝贡献币帛,就是金钱和江南出产的丝帛,希望能够保全南唐,希望南唐的人民能够有安定的生活。李后主的本性一直是仁厚的,我们一定要承认这一点。

李后主跟小周后谈恋爱的时候,他的妻子大周后正在生病。从一般人的理性或道德来说,大周后生病的时候,他去跟小周后谈爱情,对大周后一定是不专一。可是李后主很妙的一点是,他仍然爱大周后,他与大周后感情也很好。大周后死了以后,他写诗、写词、写哀婉的文章,而且根据历史记载,他表现得非常悲哀、非常痛苦。天下有一个东西不受理性的节制,就是感情。这不是说你应该爱的你就去爱,不应该爱的你就不爱。而是知道应该爱,可是不能够完全去爱;知道不应该爱,可是爱了,所以感情是非常不理性的东西。天下有多少不幸的感情,都是这样发生的。如果从“真”来说感情,这是真的,不是假的。“真”永远是可贵的,这种感情的产生我们都不能够责备他,因为产生与不产生不在他自己。可是如果你放任你的“真”去伤害另外一个人,就是不对的。所以古人常说“发乎情,止乎礼义”。一个有节制的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这才是正当的。可是李后主是一个非常任纵的人,对于这样的人,我们应该谅解他个性的任纵、率真。他是用内心最深刻、最真挚的感情去跟外物相接触的。

我曾经写过一篇文章,说一般人接触外界事物以后,能够有一种认识。我们的品格,我们的智慧,我们的思想,我们的道德,都是在与外物的接触中建立起来的自己的一种认识。可是有一些人不是由外而内,而是由内而外,是由中心出发的。就是说他的观察和体验、他的认识,不是外在的一个个独立的客观事物,而是只要一打进来,就打到他内心最深刻、最真挚、最敏锐、最中心的一点。而他由中心的一点出发去领悟。因为他特别真挚,特别深刻,特别敏锐,所以他不用一个个客观地去看那么多东西,不用去观察,不用去体会。只要一打进来,不是从理性,不是从智慧,而是从他直觉的感情上,忽然间就领悟了。李后主的“眼界大”跟“感慨深”就是这样的领悟。一个人生最深重的悲苦打进来,他马上就对于人生的整个悲苦有了非常深刻的体验。他不用经过很多事才体悟到人生的悲苦,一件事情就足够让他体悟到整个人生的悲苦。这从外表上看起来是矛盾的,其实不矛盾。他的体悟是从内心一下子就体悟了,所以“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伶”是唱歌跳舞的人,我们以前在讲词的起源时说过,词本来是歌筵酒席之间的歌曲,唱的都是闺阁儿女之情、园亭风景等内容。

李后主写“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南唐传世近四十年,有三千里地山河,但它现在灭亡了。李后主经历了破国亡家。我们以前所讲的温庭筠、韦庄、冯延巳,什么人写过这么开阔广大的东西?温庭筠所写的“小山重叠金明灭”,对比起来不就太小了吗?一间卧室之中有一张床,一个小屏风,这是“小山重叠金明灭”。我们不是觉得它也很美吗?可是跟“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比起来,那“小山重叠”何其渺小,不是吗?韦庄所写的“四月十七,正是去年今日,别君时”,是跟一个女孩子的离别。他说“劝我早归家,绿窗人似花”,他说我是“凝恨对残晖,忆君君不知”。就算韦庄所寄托的是故国的君主与国家,可是他表面上还是写男女之间失去所爱之人的悲哀。李后主一开口是“四十年来家国,三千里地山河”,你看他的口气多大。他说那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我李后主一个人的长恨?不是的,是天下所有人的长恨。“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他怎么会写出这样的话来?因为他用内心最真挚、最深刻、最敏锐的心灵去感受了人类最深重的悲苦,他把所有人生的悲苦都用他的心灵感受了。

所以王国维说李后主的词如同释迦、基督,俨然有担荷人类罪恶之意。有人就批评王国维说得不对。有人说李后主又不是释迦、基督,他怎么能担荷人间的罪恶?他自己就是个罪人,他还担荷人间罪恶?他们不懂王国维的这句话是一个比喻。李后主不是佛,他自己也是罪人。可是他所写的词,是由他一个人的长恨,写出我们人类的长恨,他的词里所传达的不再是一个人伤离怨别的悲哀,而是整个人生最深重的悲苦,这是李后主之所以眼界大而且感慨深的原因。这不是源于理性,而是源于最真挚、最深刻、最敏锐的心灵感情上的体悟。

接下来简单地把李后主的生平按照年份说明一下,他18岁与大周后结婚,25岁即位做南唐的君主。28岁的时候,大周后过世。那时他虽然已经跟小周后有了爱情,可是一直到32岁才与小周后结婚。39岁亡国,42岁被毒死。

最真纯的本质

李后主亡国以后的词,“眼界始大,感慨遂深”,就像他所写的“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是非常好的一首词。他从自己一个人亡国的悲哀中,体会到了全人类的长恨。他所体会的人生长恨是什么?我把诗人分成两种类型:一种是纯情的,一种是比较理性的。像陶渊明就是比较理性的。中国诗词有两个最真诚的作者——陶渊明和李后主。李白、杜甫、苏东坡、辛稼轩当然都是文学史上非常伟大的作者,可是他们在写作的时候,有写作之心。你说谁写作的时候没有写作之心?难道陶渊明、李后主没有写作之心?陶渊明、李后主也有写作之心,可是他们写的时候,雕琢、修饰的分量比较少,更多是他们内心的流露。只是陶渊明所流露的内心是偏重于思想的,而李后主所流露的是纯粹的感情。他们只是流露的不同,可是他们两个人能够那么坦率,任凭最真实的自己在作品之中表现出来,这是最了不起的。

像李白、杜甫、苏东坡、辛弃疾,他们都有一种外加的东西在上面,不但是作诗、作文章如此,做人也是如此。陶渊明和李后主所流露的是最真纯的本质,不管是感情性的本质,还是思想性的本质,能够那样诚实、率真地把自己流露出来,这是最难得的。一般的人,不管是雕琢或者修饰,总有一种外加的东西在上边。外加的东西不见得是坏的东西,也可能是好的东西。比如说,苏东坡和辛稼轩在写作时,外加的是“逞才使气”,炫耀自己的才能,鼓足气势,希望能够镇服他人。其实不但苏东坡、辛弃疾逞才使气,李白跟杜甫同样有逞才使气的地方。他们写诗和写文章的时候,有一种“计较之心”。我所谓的“计较之心”不完全是坏的意思,一个人完全没有反省和衡量的理性是不好的,应该知道什么是好、什么是坏。“计较之心”就是说他们对于作品的得失成败非常关心,所以杜甫曾经说过“语不惊人死不休”,他说我写出来的诗句如果不能够镇服你们,我死了都不甘心。李太白也曾经说过,他写出来的诗要“垂辉映千春”,我要把我作品的光辉留到千秋万世。辛稼轩说过“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些人写诗词的时候有“计较之心”,说我这个作品一定要写得好,要能够镇服别人。

李后主和陶渊明的好处,就是他们能够任凭他们自己的本质流露。我写了以后,别人对我作品的反应是什么?你们怎么样说我?我也很难说他们完全没有这种“计较之心”,可是比较少。所以李后主在大周后还没有死的时候,就跟小周后谈恋爱,不但谈恋爱,还写了“刬袜步香阶,手提金缕鞋”。这个词如果传播出去,人家怎么说他?他没有管这件事情。他当时有这种感受和感情,就这么坦率、这么天真地写下来了,这就是不失赤子之心的李后主。

用最惨痛的经历打破传统

我们对于人的批评和衡量要分等级。我们总把纯真当作李后主的好处,纯真当然是非常难得的一个好处,可是我们现在要批评李后主的坏处,就是他一直纯真到死都没有反省和节制,都没有觉悟。

我曾经到美国威斯康星参加一个关于《红楼梦》的会议,其实我不是研究“红学”的专家,只是因为我写过一篇论文,谈到了《红楼梦》的文学成就与贾宝玉的感情心态,我在这篇文章中曾经谈到李后主。我认为《红楼梦》的文学成就有一点很像李后主在词里边的成就。我这样说很奇怪,因为它们应该是不能够比较的,一个是一百二十回的章回小说,一个是短小的词。而且如果按照王国维的《人间词话》,《红楼梦》是客观的作者写的,所以他把人情世态都能够观察了解得这么丰富、这么深刻。而李后主呢?他被王国维认为是主观的作者,是不失赤子之心的,是对于外界不了解的一个作者。所以表面上看起来,李后主的词与《红楼梦》不管是在体裁上、形式上、内容上还是作者的态度上,都是不相同的。可是我所说的相同的地方是什么呢?

在词的传统之中,第一个人把传统打破后,就有很多跟随上来的人。第一个把词的传统打破的人是李后主,王国维看到了这一点,所以他说“词至李后主而眼界始大,感慨遂深”。他所打破的是什么?“遂变伶工之词而为士大夫之词”,在李后主之前的词是伶工之词,是歌筵酒席之间供歌唱的,都是写闺阁园亭、相思离别的内容。词最开始就是这种内容的流行歌曲,所以早期的伶工之词是缺少个性的作品。李后主不但把鲜明的个性放进去了,而且把词的境界开阔了,不再限制于写闺阁园亭、相思离别了,所以说他是一个把词的传统打破的人。他怎样打破词的传统?他怎样从深宫之中与外界隔绝的生活中,得到“眼界始大,感慨遂深”的结果?因为他自己亲身经过了破国亡家的悲惨,所以才把个人的体验扩大至全人类的悲哀的体验写到词里。破国亡家的体验使他有深刻的对于人生的了解,打破了词狭窄的传统。

中国的小说也有一个传统。战国的时候,就有小说家者流。小说家是出于稗官这种职务,搜集一些街谈巷议的资料。中国最早的小说是六朝的志怪小说,包括一些笔记小说,一些野史记载,一些神话传说,这些都是街谈巷议之中随便谈到的内容,它们有一个特色,就是非主观的、非个人的。夏威夷大学教授罗锦堂研究戏曲,他写过一本《元杂剧本事考》。“本事”就是本来的故事。中国有一个传统,不管是写戏曲或者写小说,总是把志怪、笔记、野史、神话等现成的材料进行编排、改造,可以添油加醋地加很多东西进去,可是有一个最初的原始材料的来源——本事,本事是非主观的,非个人的。

《红楼梦》这部小说之所以了不起,是因为作者曹雪芹也经历过从最兴盛的大家族到沦落败亡的过程。家庭的败亡深刻打动了他的心,有一种感情在他心中,他非要说出来不可。最好的作品,无论是诗词还是小说,最重要的是要“真”,而且“真”的程度对内心有多少感动的力量也很重要。这种真纯的感受在你内心造成一种你不写简直都活不下去的感觉。如果有这样强烈的动机,这个作品成为伟大作品的可能性就更大。一切文学作品以感发力量的强弱为基本衡量条件。力量越强,而且强到你自己没有办法控制,一定是最好的。曹雪芹之所以写出《红楼梦》,因为他实在没有办法忘怀过去那一段经历、感情,所以他写出来,打破了小说的传统。很奇妙的一点,词的传统跟小说的传统都是被这样的人打破的,都是以他们个人的、最惨痛的人生经验写出来的血泪之作。总而言之,就是作者用他们自己最惨痛的经历打破了传统。

现在我要对他们加以衡量。曹雪芹和李后主的成就,虽然形式不同、内容不同、写作所取的角度不同,可是他们之所以都是以个人最惨痛的人生经历,打破了一种文学作品的形式传统,是因为有一种强大的感动力量在他们内心之中,这一点他们是相同的,这是从作者方面来看。现在从内容方面讲贾宝玉的感情心态。《红楼梦》是一部怎么样的小说?最肤浅的看法说这是爱情小说,写贾宝玉、林黛玉的爱情故事。有人认为这部小说是有象征性的,是写两个世界的小说,一个大观园里的世界,一个外在的世界,甚至大观园里的一条水、一个假山,都有象征的性质。有的人认为《红楼梦》与西方弥尔顿的《失乐园》差不多,就是一个天堂理想的幻灭。有人说这是革命小说,反映当时腐败的政治。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和体会,这正是《红楼梦》之所以伟大的地方。

诗可以有多义,最好的诗感发的力量最强。使每一个读者都有感发,这才是最好的诗。可是读者性情不一样,生平经历不一样,所以每个人有不同的感发,诗里有这种多义。一般说来,小说能够引起多义的联想感发比较少。因为诗更具象征性,更简洁,可以联想的更多。小说很多话都已经说出来了,限定的范围比较清楚,所以感发联想一般比较少。可是《红楼梦》是一部很奇怪的小说,它给人感发的力量很强,给人的联想很多,是很多义的小说。

我认为《红楼梦》的主角是贾宝玉,这是我的看法,我是从《红楼梦》开始的一首诗体会的作品。《红楼梦》说宝玉的来源是一块顽石,是女娲炼石补天剩下的一块石头,这个石头悔恨自己不被用,它希望能够被用,这是这块石头的一段神话。作者在《红楼梦》开始就写了一首诗:“无才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就是讲这个神话故事。《红楼梦》之所以引起这么多人的讨论和这种多义的联想,就因为用了很多神话。西方研究中国文学的人说它有象征的性质,这不假,《红楼梦》里很多神话都有象征的性质。而我认为它开头所提到的宝玉的来源和本质,是这一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书里最重要的一点。贾宝玉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呢?贾宝玉最痛恨官僚,因为他本性之中的一种纯真。贾宝玉与李后主相似的地方就是本性纯真。

进入 叶嘉莹 的专栏     进入专题: 王国维   李煜  

本文责编:chendongdong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文学 > 诗文鉴赏专题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91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