颜晓峰: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9 次 更新时间:2024-11-19 21:47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颜晓峰  

 

摘 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改革深深嵌入中国式现代化之中,成为内生动力和鲜明标识。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表明了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融合、相互促进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集中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导引。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是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也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 “六个坚持”原则

 

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以全面深化改革为重要原则和强大动力。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作出《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新征程上,我们靠什么来进一步凝心聚力?就是要靠中国式现代化。党的二十大对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了战略部署。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来展开。”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擘画了新征程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路线图。

一、改革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内生动力和鲜明标识

现代化是近代以来的世界大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矢志不渝的追求。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同时也开启了把改革开放作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强大动力的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的新征程,进一步解放和发展了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了社会活力。40多年来,改革深深嵌入中国式现代化之中,成为其内生动力和鲜明标识。

(一)改革与现代化的内在逻辑

现代化是自资本主义产生之后形成的世界历史潮流。现代化意味着生产方式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了从以手工劳动、个体劳动和土地私有制为标识的生产方式向以机器生产、共同劳动和资本私有制为标识的生产方式转变;意味着技术形态、产业形态、经济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了从手工工具向机器工具的技术形态、从农业经济向工业经济的产业形态、从自然经济向商品经济的经济形态转变;意味着社会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实现了从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乃至社会主义社会的转变。现代化还意味着社会发展机制的根本性转变,实现了从以传统、惯例、经验为主要机制向以改革、创新、变更为主要机制的转变。现代化展现了一幅根本不同于以往社会的发展图景,塑造了近代以来世界历史的崭新面貌。

社会基本矛盾运动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社会基本矛盾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有着不同的解决方式。在社会基本矛盾处于对抗性质的条件下,解决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阶级斗争的方式。在社会基本矛盾处于非对抗性质的条件下,或具有对抗性质的社会基本矛盾还没有达到爆发的程度时,社会基本制度还处于相对稳定的情况下,改革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主要方式和重要途径。改革就是不采取一个阶级推翻另一个阶级、一种社会制度替代另一种社会制度的社会革命方式,而是保持现行的基本制度、维护现存的社会形态,在此框架内依靠政权的力量、法治的方式解决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不相适应的方面,依靠改革保证社会有序运行、发展进步。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改革是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是解决社会基本矛盾的有效途径。

迄今为止的世界现代化历史表明,现代化是在一定的社会形态中才能出现的社会现象,与资本主义社会之前的社会形态是难以兼容的。因此,实现现代化必须经过相应的社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建立后,就要依靠社会内部的改革和创新推动现代化,如同《共产党宣言》中指出的,“生产的不断变革,一切社会状况不停的动荡,永远的不安定和变动,这就是资产阶级时代不同于过去一切时代的地方”。社会主义社会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基础上,吸收资本主义文明成果并且克服资本主义社会的弊端,内在地与现代化高度契合。建立社会主义社会,就是为推进新型的现代化提供社会条件。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建立之后,就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但这并不等于说实现现代化就没有体制机制障碍,不需要解决生产关系不适应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上层建筑不适应新型生产关系发展要求的矛盾。在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必须解决阻碍现代化的制度性问题,这只能依靠改革来推动,改革是现代化的“推进器”“破冰船”。

(二)改革开放推动中国式现代化驶上快车道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按下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快进键”。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邓小平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邓小平同志带领党和人民开辟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局面。他明确提出‘建设小康社会’、‘走出一条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设想,指导我们党制定现代化建设‘三步走’发展战略。”“在他引领和推动下,我国开启从生产力相对落后向经济快速发展跃升、人民生活从温饱不足向总体小康跨越的新局面。”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创造了经济快速发展和社会长期稳定两大奇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

新时期实现了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历史性转变,加快推进了社会主义现代化;明确了中国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会生产之间的矛盾,把解决这个主要矛盾作为党的重要任务,把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作为社会主义的根本任务,向着小康社会目标迈进;坚持发展是硬道理,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全面展开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等;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扭住发展现代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增强了发展现代生产力的创新驱动。

新时期实现了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到充满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从封闭半封闭到全方位开放的历史性转变,确立了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体制机制基础。改革就其实质来说,是对社会主义条件下社会基本矛盾的内部关系进行调整,以促进社会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新时期明确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同时进行政治、文化、社会等各领域体制改革,推进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在探索、开创、完善中不断形成和发展充满生机活力的体制机制;把对外开放确立为基本国策,从“引进来”到“走出去”,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

改革开放极大改变了中国人民的面貌,中国人民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集聚了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强大能量。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既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物的要素,也要解放和发展生产力人的要素。恢复高考,为广大青年学子带来了奋斗动力;农村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赋予了农民更大的生产和经营自主权;改革户籍制度、住房制度、就业制度、用工制度等,促进了劳动力市场的活跃和人口的流动。在改革开放的大潮中,人民群众摆脱贫困状态、争取幸福生活的激情和活力充分迸发和涌流出来。

(三)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中国式现代化,不断丰富和发展人类文明新形态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指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也是划时代的,开启了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系统整体设计推进改革新征程,开创了我国改革开放全新局面。”新时代不仅系统整体设计全面深化改革,而且系统整体设计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系统整体设计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全领域和全过程。

从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改革开放走过了35年。中国综合国力在改革开放中迈上新台阶,人民生活水平在改革开放中“芝麻开花节节高”,中华民族在改革开放中从落后时代到赶上时代。改革只有进行时,没有完成时。进入新时代,改革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已经基本定型,但还需要完6善和发展;影响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还有“硬骨头”要啃,还有险滩要涉,还有利益固化藩篱要破除。特别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以往还没有明确提出并作为改革的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之所以成为划时代的,是由于全面深化改革将改革推进到了新的高度。

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后,中国共产党在探索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逐步形成了“四个现代化”的现代化布局,这就是以农业、工业、国防、科技为重点的现代化布局。“四个现代化”具有历史必然性,在经济文化落后的条件下建设现代化,必须从中国国情出发,抓住重点、抓住紧要、抓住急需,由点到面、逐步铺开。经过长期奋斗,中国在建党百年时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为从“四个现代化”向全面现代化的跃升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随着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网络化的发展,社会各个领域的联系越来越紧密,人们社会交往的范围越来越广泛,对社会系统及其内在关系的认识越来越深入,这就使得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要求越来越迫切。正是基于对现代化发展规律的深刻认识和对中国现代化发展阶段的准确把握,中国共产党带领人民乘势而上,迈上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吹响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开辟中国式现代化广阔前景的时代号角。

现代化本身属于人类文明,创造的是现代文明。中国共产党始终在为传承和发展中华文明、建设一个社会主义的现代文明国家而不懈奋斗。改革开放后,党在推动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过程中,坚持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党不断拓展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的领域,在新时代形成了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整体推进的系统框架。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建设高质量发展的物质文明、全过程人民民主的政治文明、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精神文明、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社会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文明,社会主义现代化文明达到新的历史和时代高度。

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强大动力和制度保障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紧紧围绕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表明了改革与中国式现代化紧密融合、相互促进的思想自觉和实践自觉。《决定》用“六个必然要求”阐明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彰显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迫切需要。

(一)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保障和治理基础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求。新时代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突出制度建设这条主线,着眼国家治理这个关键,完善各方面制度,推进治理现代化。完善制度、推进治理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既要不断健全制度,推进制度创新,筑牢制度根基,又要提高治理效能,弥补治理短板,解决治理弱项。《决定》在总论部分,为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总体设计;在分论部分,主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国家安全、国防和军队等方面,部署怎样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在加强党对改革的领导部分,主要从完善党中央重大决策部署落实机制、深化党的建设制度改革、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斗争等方面,进一步坚持和完善党的领导制度体系,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正是为中国式现代化夯实坚实的制度和治理基础。现代化的“起飞”需要牢固的跑道,现代化的“高铁”离不开平稳的轨道。制度和治理建设是现代化的基础工程,生产领域、科技领域、社会领域等领域的现代化,都要依靠制度和治理现代化的支撑。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现代化,这就规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要在这个大前提下推进制度和治理现代化,要继续强化、充分发挥中国制度优势,不断把中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

(二)更好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实现高质量发展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贯彻新发展理念、更好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必然要求。中国发展不平衡不充分,还不能全面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新发展理念是适应高质量发展、适应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的理念。贯彻新发展理念,就要解决影响和制约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的各种问题,如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农业基础还不稳固、生态环境保护仍存短板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为贯彻新发展理念、推动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保障。比如,在推动创新发展上,《决定》部署构建支持全面创新体制机制,要求“深入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人才强国战略、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健全新型举国体制,提升国家创新体系整体效能”。

高质量发展是解决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基本途径,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首要任务,是新时代的硬道理。没有快速发展就没有现代化,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在经历了高速增长之后转向了高质量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现代化。高质量发展不是不要速度、不讲增长的发展,而是以速度和增长为前提和基础的高质量发展,高质量是新时代发展的灵魂。《决定》设置专章,部署健全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体制机制,突出强调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催生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以高技术、高效能、高质量为特征的生产力,促进各类先进生产要素向发展新质生产力集聚等,抓住了高质量发展的关键枢纽。只有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夯实新时代中国式现代化的生产力基石,才能真正实现高质量发展。

(三)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坚持以人民为中心、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的必然要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之一,表明了社会主义现代化鲜明的价值立场和价值导向。改革必然涉及利益关系、分配格局的调整,就有一个对谁有利、向谁倾斜的问题。中国式现代化就是要以社会主义现代化让广大中国人民过上幸福美好的生活。中国式现代化的分配原则,自然要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新时代以来,人民生活全方位改善,共同富裕取得新成效,同时,城乡区域发展和收入分配差距仍然较大,分配体制机制的改革仍然在路上。《决定》提出,构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协调配套的制度体系,规范收入分配秩序,规范财富积累机制等,都是让人民共创共享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有效举措。

新时代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人民的美好生活需要,不仅包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而且包括社会分配体系的更加公平,体现分配正义。在两极分化的社会中,是谈不上人民美好生活的。解决发展的不平衡不充分,必须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为根本途径,以各个领域现代化的全面建设发展,推动发展从不平衡到平衡、从不充分到充分,从而有条件有能力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人民美好生活需要涵盖各个领域,《决定》的分论板块,都是着眼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经济生活、政治生活、文化生活、社会生活、生态生活、平安生活等需要,都能够从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去解读。

(四)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跨越“风险社会”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应对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党和国家事业行稳致远的必然要求。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同样也是在应对各种风险挑战中不断前进的。当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来自外部的打压遏制不断升级,不确定难预料因素增多。“有效应对这些风险挑战,在日趋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战略主动,需要我们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用完善的制度防范化解风险、有效应对挑战,在危机中育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改革巩固安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进一步维护国家安全。

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在一个和平发展、安全稳定、秩序良好的环境下有效推进。一些发展中国家陷入战争冲突、恐怖主义猖獗、社会动乱的陷阱之中,连基本的社会秩序都保证不了,遑论什么实现现代化。新时代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总体国家安全观,是以国家安全保障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之举。维护国家安全,重在制度建设,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是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决定》注重统筹发展和安全,把维护国家安全放到更加突出位置,提出构建联动高效的国家安全防护体系,健全重大突发公共事件处置保障体系,完善社会治安整体防控体系等举措,切实保障国家长治久安。

(五)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推动人类文明发展进步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在百年变局加速演进中赢得战略主动的必然要求。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世界的现代化,离不开人类命运共同体。2024年9月5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非合作论坛北京峰会开幕式上作了题为《携手推进现代化,共筑命运共同体》的主旨讲话,这个题目本身就揭示了中国现代化和世界现代化的相互依存关系,指出了世界的现代化和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紧密内在联系。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携手推进公正合理、开放共赢、人民至上、多元包容、生态友好、和平安全的现代化,指出“中非共逐现代化之梦,必将掀起全球南方现代化热潮,谱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崭新篇章”。中国作为推动全球南方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必将以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成就,进一步深刻改变中国,也必将为世界的现代化提供新机遇、注入新动能。这也是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的世界意义。

中国共产党既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又为人类谋进步、为世界谋大同。把中国式现代化与世界现代化联系起来、统筹推进,是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有力证明。马克思主义政党以实现人类解放为使命,人类解放是先进政党、先进阶级引领各国人民一步步向前推进的过程。现代化是各国人民共同追求的目标,“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是现代化的最终目标”,世界的现代化内在于人类解放进程。推进世界的现代化、共筑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共产党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坚定行动。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落实全球发展倡议、全球安全倡议、全球文明倡议,既是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营造良好外部环境,也是为推动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中国贡献。

(六)建设更加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政党,依靠走在时代前列的执政党建设中国式现代化

在960多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在14亿多人口的发展中大国、在56个民族的多民族国家建成一个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必须有一个坚强有力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掌控全局、协调各方、引领航向。走过100多年奋斗历程、连续执政70多年、面对大党独有难题的中国共产党,能不能跳出治乱兴衰的历史周期率,保证长期执政,不仅关系到党自身的前途命运,而且关系到中国式现代化的成败。改革同样是政党兴旺发达的强大动力,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然要把党的建设纳入改革总体规划之中,以强大政党建设强大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坚持党的自我革命,是习近平总书记探索跳出历史周期率作出的第二个答案。党的自我革命,不仅确保党不变质、不变色、不变味,而且不断推进党的自我净化、自我完善、自我革新、自我提高,是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领导水平的根本前提。保持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社会革命的高度自觉,也就是以党的自我革命引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高度自觉。《决定》提出完善党的自我革命制度规范体系,在这一制度规范体系中,要形成坚持真理、修正错误,发现问题、纠正偏差的机制,这是提高党领导现代化建设的能力、保证领导正确性的有效机制;要完善权力监督制约机制,这是防止滥用权力、错用权力,保证各级执政权力都能够用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上来。

三、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内含着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框架

《决定》紧紧围绕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个主题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充分体现在总论、分论、党的领导三大板块中,总论部分集中阐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和基本要求,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导引。

(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站在新的方位、着眼新的任务、具有新的内涵

2013年11月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2024年7月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目标是总抓手,起着导航定向作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对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一个深化和进展。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方位。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所处的方位,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会通过的决定是要为实现党的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有力制度保障。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所处的方位,是迈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全会通过的决定是要为实现党的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提供坚实制度保证。新方位规定了新起点,即使许多领域的改革实现了历史性变革、系统性重塑、整体性重构,但改革尚未完成。站在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的方位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是到2035年为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奠定坚实基础。具体到2029年,是要在新中国成立80周年时,完成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各项改革任务。可以说,全面深化改革登上了新的台阶。

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新任务。2022年10月党的二十大明确了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又明确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必须紧紧围绕这一中心任务去展开,由此决定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必须与这一中心任务一体化。新的中心任务指明了党的奋斗目标是什么、实现奋斗目标的唯一道路是什么。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本身就是新的中心任务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坚持中国式现代化这条唯一道路的总目标,是保证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总目标。实现总目标的过程,与实现新时代新征程党的中心任务的过程,是同一个过程。到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同时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基本实现。

继续完善制度、推进治理的新内涵。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与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相比,可以说是一条主线、新的阶段,一个目标、新的内涵,一路推进、新的节点。新时代以来,制度建设已取得显著成效,同时,“要清醒看到,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是一个动态过程,必然随着实践发展而不断发展,已有制度需要不断健全,新领域新实践需要推进制度创新、填补制度空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就是要继续完善各方面制度机制,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决定》提出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的体制机制,体现了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特点和重点。

(二)“七个聚焦”既是贯彻总目标的重点领域,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关键方面

《决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条目中,明确提出“七个聚焦”,表明了从总目标到“七个聚焦”的系统展开。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以总目标为牵引,聚焦七个关键方面,全面建设、整体发力。

聚焦构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推动高质量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决定》指出,“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现代化必须行驶在市场经济的轨道上,市场经济赋予经济社会发展以活力。同时,现实生活中存在着“市场失灵”,必须通过有为政府来弥补。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创造的更加公平、更有活力的市场环境,既“放得活”又“管得住”。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保证了高质量发展,要求完善推动高质量发展激励约束机制,塑造发展新动能新优势。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必须统筹推进教育科技人才体制机制一体改革。科学的宏观调控、有效的政府治理是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势的内在要求,必须完善宏观调控制度体系。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开放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鲜明标识,必须建设更高水平开放型经济新体制。

聚焦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达到更高水平。民主是现代化的基本标志,没有民主就没有社会主义现代化。新时代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明确提出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把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新时代政治建设的核心内容和鲜明标志。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把人民当家作主现实体现到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各方面。现代化国家必定是法治国家,法治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保障,法治中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方面。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更加完善,健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障机制,全面推进国家各方面工作法治化。

聚焦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经济、政治的反映,又反作用于经济、政治。文化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必然要和经济基础及决定经济基础的生产力相适应。因此,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应有之义。中国式现代化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相协调的现代化,不仅要实现物质富足,而且要实现精神富有;不仅建设制造强国、科技强国,而且建设教育强国、文化强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健全文化事业、文化产业发展体制机制,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必须增强文化自信,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弘扬革命文化,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快适应信息技术迅猛发展新形势,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

聚焦提高人民生活品质,推动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取得更为明显的实质性进展。民生是“国之大者”,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基础性的还是衣食住行、教育医疗养老等的生活保障,因此,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任务。保障和改善民生根本上要靠发展,物质财富增长了,群众收入提高了,财政收入更多了,自然就有更大的能力用于民生福祉。同时,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不能把民生完全推给市场,必须加大政府有效供给。《决定》要求加强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业优先政策,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健全人口发展支持和服务体系等举措,都是推动人的发展、共同富裕的实际行动。

聚焦建设美丽中国,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工业文明是现代化的起始阶段,西方早期的现代化造成了对生态环境的严重破坏。在工业文明基础上从不可持续的传统工业文明转向生态文明,代表了当今世界现代化的发展潮流。进入新时代以来,在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指导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日益深入人心、成为实践,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的“大生态”保护和治理系统已经形成,依靠更加健全的制度体系建设生态文明,中国生态环境保护发生历史性、转折性、全局性变化。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要求加快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明确提出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这就是从制度层面贯彻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聚焦建设更高水平平安中国,有效构建新安全格局。中国式现代化的体系包括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国家安全是中国式现代化行稳致远的重要基础,没有安全托底,就不能建成现代化强国。当前,中国发展进入战略机遇和风险挑战并存的时期,迫切需要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完善维护国家安全体制机制,以高水平安全保证顺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决定》要求健全国家安全体系,完善国家安全法治体系、战略体系、政策体系、风险监测预警体系,推进国家安全体系和能力现代化。军强才能国安,国防和军队建设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战略支撑,国防和军队现代化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决定》要求深入实施改革强军战略,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

聚焦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长期执政能力,健全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是一项全新的事业,在世界现代化的历史和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上,都是开创性的,需要全党继续学习、不断提高,掌握领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本领。《决定》要求提高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领导水平,党的自我革命是根本途径。进一步健全要素齐全、功能完备、科学规范、运行高效的全面从严治党体系,包括健全上下贯通、执行有力的组织体系,健全固本培元、凝心铸魂的教育体系,健全精准发力、标本兼治的监管体系,健全科学完备、有效管用的制度体系,健全主体明确、要求清晰的责任体系,党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更加坚强有力,更好担负起领导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使命。

(三)《决定》总体设计、统筹协调、整体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作出系统部署,包含着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进而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总体设计。

总目标统领:把继续完善制度和推进治理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不仅表明了制度和治理在改革中的统领作用,而且表明了制度和治理现代化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基础作用。中国式现代化的建成,要有坚实稳固的制度基石,有高效运行的治理机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完善,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达到现代化水平,就为各个领域、各个方面、各个层次的现代化提供了制度保障和治理支持。

保持强大动力: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改革为中国式现代化赋能增速,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增强中国式现代化前行动力。改革就是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为生产力更好更快发展解除束缚、破除障碍、创造条件。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在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成效的基础上,继续向改革的广度和深度进军,特别是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生产关系,这就是解放和发展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需要的新型生产关系。社会活力是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状况的表现和征兆,也是促进生产力解放和发展的环境和条件。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必然激发和增强社会活力,让广大群众创造幸福生活的积极性主动性充分迸发,让劳动、资本、土地、知识、技术、管理、数据等生产要素充分激活,创造出充满社会活力的现代化建设局面。

谋划战略大局: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处于关键时期的背景下展开的,必然要具有世界视野、战略思维、全局观念,才能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中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唯一道路,只有成功实现中国式现代化,才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因此,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与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一体化的过程。中国式现代化,离不开世界大环境大趋势,必须准确把握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营造有利于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国际环境。中国与广大发展中国家共逐现代化之梦,推进全球南方现代化,正是具有世界现代化大视野的表现。

完善总体布局和战略布局: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领导和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形成了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基本框架的系统布局。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相互支持、相互促进,一个都不能少、一个都不能短。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构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目标;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构成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战略保障。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就是要继续完善和深化“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更加有效地统筹推进和协调推进。《决定》从第二部分到第十五部分,可以说都是“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展开和细化。

把握关键要点: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以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要抓住“牛鼻子”,明确出发点和落脚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是全领域、全方位、全层次的改革,但在所有改革中要以经济体制改革为牵引。从中国改革的历史逻辑看,改革是从经济体制改革开始的,进而拓展至政治体制、科技体制、教育体制、文化体制改革等。经济体制是国家体制的基础,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经济体制改革促进其他领域改革。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总目标的“七个聚焦”,就将经济体制改革列在首位。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利益分配,必须有明确的价值导向和价值准则。中国式现代化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维护社会公平正义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价值旨归,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要求落实到增进人民福祉上。

把握实践要求: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涉及许多复杂因素,必须更加注重系统集成。注重系统集成并不等于平分兵力、眉毛胡子一把抓,系统论与重点论是统一的,必须更加注重突出重点。改革要有顶层设计、绘制蓝图,但更重要的是落实落地,必须更加注重改革实效。要以钉钉子精神抓好改革落实。求真务实抓落实、敢作善为抓落实,以实绩实效和人民群众满意度检验改革。

符合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改革是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内在要求,改革正是为了解决社会基本矛盾不相适应的方面。中国式现代化是遵循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的历史活动,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要推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更好相适应,加快形成同新质生产力更相适应的新型生产关系,也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所要求的生产关系;要推动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更好相适应,继续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解决好制度建设的短板弱项问题;要推动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更好相适应,继续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充分调动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和创造活力。

四、贯彻好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决定》提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需要遵循的‘六个坚持’原则,是对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新时代全面深化改革宝贵经验的科学总结,是我们党不断深化对改革的规律性认识的重大成果,对于增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科学性、预见性、主动性、创造性,推动改革行稳致远,具有重大指导意义。”“六个坚持”重大原则,同样也是新征程上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遵循。

(一)坚持党的全面领导,把党的领导贯穿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各方面全过程

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是党推进新时代社会革命的创新实践,本身就是党的历史主动精神和历史自觉意识的生动体现,党的领导保证了这一伟大实践取得成功。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涉及范围广、触及利益深、攻坚难度大,对各级党组织正确判断形势、科学谋划改革、广泛凝聚力量、推动改革落实,对广大党员、干部精神状态、思想观念、素质能力、作风形象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决定》强调,必须坚持党中央对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集中统一领导,要通过党的集中统一领导,把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战略部署转化为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强大力量。

(二)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尊重人民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确保人民共享中国式现代化成果

改革开放的兴起、全面深化改革的发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开启,归根到底,都是顺应人民的呼声、表达人民的心愿、满足人民的需要。中国式现代化是坚持人民至上、以人民为中心的现代化,人民是中国式现代化的主体力量。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需要增强科技的力量、经济的力量、制度的力量,但最重要的是最大程度地依靠和发挥人民的力量,这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最大力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处理各种利益关系。面对包含着具有矛盾和冲突性质的利益关系,就要坚持人民至上,也就是坚持人民利益至上,以维护和发展人民利益为最高准则。推进中国式现代化,需要分配好现代化的硕果,实现现代化是一个财富增长、生产扩大、产品丰富的过程,人民不仅共建共创现代化成果,而且要共享现代化成果,这是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本质要求。

(三)坚持守正创新,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中实现守正与创新的有机统一

改革意味着创新,但改革创新是建立在守正基础上的,不守正的创新就会偏离正确轨道。守正创新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也是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大原则,表明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正。同时,守正是为了更好地创新,守正不能离开创新,不创新无以为中国式现代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守正创新,既要有道不变、志不改的强大定力,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定‘四个自信’不动摇,又要有敢创新、勇攻坚的锐气胆魄,推动改革不断取得新突破。”《决定》明确了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创新原则和创新内容,营造着与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相适应的创新文化。

(四)坚持以制度建设为主线,夯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制度基石

制度稳则国家稳。改革生产关系和生产力、上层建筑和经济基础、国家治理和社会发展还不相适应的方面,大都要通过制度的改革和创新来实现。贯彻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总目标,总抓手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国家治理体系是国家制度体系的实践化,国家治理能力是制度治理效能的集中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主要包括根本制度、基本制度、重要制度,在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中,根本制度要筑牢、基本制度要完善、重要制度要创新,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制度改革必须加强顶层设计、总体谋划,《决定》就是新时代新征程制度建设的全景图。中国式现代化包括在制度自信基础上各方面制度的现代化,中国式现代化要求建立稳固的制度基石,这样才能持续发展、步步上升。

(五)坚持全面依法治国,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

全面依法治国,包括依法改革,坚持在法治轨道上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破解改革难题。坚持全面依法治国作为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的重大原则,表明了改革和法治的内在统一,改革要于法有据,改革成果要以法律制度的方式稳定化。现代化国家是法治国家、法治政府、法治社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然要将全面依法治国作为基本准则和建设目标。法治是一种制度安排,更是一种社会文化。国家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知法懂法、敬法畏法、行法守法,造就深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文化,全面依法治国、社会主义现代化才能真正扎下根来。

(六)坚持系统观念,在处理好经济和社会、政府和市场、效率和公平、活力和秩序、发展和安全等重大关系中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

《决定》在论述坚持系统观念的重大原则中,提出要处理好五对重大关系,以此增强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统筹兼顾、辩证施策。一是经济和社会的关系。改革要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现代化要以经济现代化为根基;经济发展离不开社会发展,现代化包括社会的现代化,要实现经济和社会的良性互动。二是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同时更好发挥政府作用,让“看不见的手”和“看得见的手”各司其职、相得益彰。三是效率和公平的关系。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实质上就是鼓励企业在市场竞争中提高效率。同时,竞争要的是规则公平的竞争,效率要的是保证公平的效率。高水平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体现出公平的效率、效率的公平。四是活力和秩序的关系。改革和现代化要在活力和秩序之间保持恰当的均衡,既不能一放就乱,也不能一统就死,既要活力迸发,也要井然有序。五是发展和安全的关系。改革和现代化要凝心聚力谋发展,也要下大气力保安全。发展是安全之本,没有发展的安全是不稳固的;安全是发展之基,没有安全的发展是难以持久的。

颜晓峰,天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院长、教授

来源:《世界社会主义研究》2024年第9期

    进入专题: 中国式现代化   全面深化改革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政治学 > 中国政治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6750.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