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立 陈宇 郁川虎:新时代黄埔精神的现实意义——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

选择字号:   本文共阅读 37840 次 更新时间:2024-09-06 07:30

进入专题: 黄埔军校  

李立   陈宇   郁川虎  

 

今年是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1924年,黄埔军校在广州创建。孙中山为黄埔军校的建立做出了巨大贡献。孙中山从事革命几十年,屡遭挫折和失败,使他深刻地认识到要想革命成功,必须有自己掌握的军队,培养自己的军事人才,所以要创办自己的军官学校,黄埔军校应运而生。黄埔军校创立的初衷,是用革命的武装推翻帝国主义和封建军阀在中国的统治,挽救民族于危亡,实现祖国统一。黄埔军校孕育和锻造了黄埔精神,黄埔精神蕴含着为民族复兴奋斗的思想因子。历史上,黄埔师生传承和发扬黄埔精神,历经平定商团叛乱、两次东征、北伐等,打倒军阀,实现国家统一;浴血抗战、抵御外侮,团结奋斗,不怕牺牲,实现民族独立,其丰功伟绩永载史册。新时代,黄埔精神跨越时空、历久弥新,仍具有时代价值和独特魅力,仍然激励着海内外黄埔同学携手并肩,勠力同心,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共圆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

一、黄埔军校的历史贡献

黄埔军校的诞生,是孙中山总结辛亥革命以来依靠旧军队从事革命活动失败的教训、寻求革命新道路的结果。

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了统治中国268年的清王朝,结束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打击了侵略中国的帝国主义势力,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建立了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但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后,复辟帝制,推翻共和,变乱迭起,民国有其名无其实,列强环伺,军阀割据,“南北纷争,兵灾迭见,市廛骚扰,闾阎为墟,盗匪乘隙,纵横靡忌,百业凋残,老弱转徙,人民颠连困苦之情状,怵目恫心。”①孙中山慨叹“吾党自辛亥迄今,垂十三年,国内军阀官僚之横暴日甚一日,国外帝国主义之侵略日迫一日”。②“亟拯斯民于水火,切扶大厦之将倾”仍是当时中国社会的最大课题,成为志士仁人全力以赴的奋斗目标。

孙中山立志救国救民,第一个响亮喊出了“振兴中华”的口号。他提出“使中国脱除军阀与夫帝国主义之压迫,以遂其再造。夫以积弱而分裂之中国,而自然之富甲于天下;故为保障亚洲及世界之和平计,其最善及惟一之方,惟有速图中国之统一及解放”。③他大声疾呼:“中国人民再也不能容忍别人瓜分自己的国家,我们希望统一,成为一个强大的和不可动摇的民族。”“统一是中国全体国民的希望,能够统一,全国人民便享福;不能统一,便要受害。”④孙中山指出:“统一成而后一切兴革乃有可言,财政、实业、教育诸端始获次第为理,国民意志方与以自由发舒,而不为强力所蔽障。”⑤孙中山体认到,一旦统一,必将形成对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无可比拟的推进力量。由此中国“将来定可为世界一等强国”“这便是我们四万万人的大责任”“担负这个责任,便是我们民族的真精神”。⑥这就是孙中山揭示的中国统一及解放同人民幸福、民族复兴、国家发达、世界和平进步息息相关。

但现实是残酷的,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孙中山先后发动了“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等,都失败了。尤其是陈炯明发动“六一六”兵变,是孙中山一生中最惨痛的一次失败。多次失败让孙中山深刻认识到,要想打倒军阀,统一中国,必然掌握军队,开展革命武装斗争。孙中山晚年在思想上、政治上发生了转变,主要表现在:一是改组国民党;二是跟共产党合作。

1924年1月20日,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广州召开。孙中山主持会议。大会确立了孙中山的联俄、联共、扶助农工三大革命政策。在共产党人的建议下,会议决定创办一所陆军军官学校。孙中山亲自兼任军校总理,蒋介石为校长,廖仲恺为党代表。毛主席说:“孙中山先生的革命的三民主义,曾经因为孙先生与共产党合作加以坚决执行而取得人民的信仰,成为1924年至1927年的胜利的革命的旗帜。”⑦

1924年6月16日,黄埔军校正式举行开学典礼。孙中山发表了热情洋溢的演讲,孙中山指出:“我们今天要开这个学校,是有什么希望呢?就是要从今天起,把革命的事业重新来创造,要用这个学校内的学生做根本,成立革命军。诸位学生就是将来革命军的骨干。有了这种好骨干,成了革命军,我们的革命事业便可以成功。如果没有革命军,中国的革命永远还是要失败。所以,今天在这里开这个军官学校,独一无二的希望,就是创造革命军,来挽救中国的危亡!”孙中山强调“革命事业,就是救国救民”。“革命军是救国救民的军人,诸君都是将来革命的骨干,都担负着救国救民的责任。”“要把革命做成功,便要从今天起立一个志愿,一生一世,都不存升官发财的心理,只知道做救国救民的事业……一心一意来革命,才可以达到革命的目的。”⑧

由此可见,创办军校、建立革命军、统一广东进而统一全国、打倒军阀和帝国主义,以达救国救民、振兴中华之目的。所以,创办黄埔军校是孙中山长期革命实践经验,特别是失败教训的历史自觉和必然逻辑,是孙中山振兴中华方略的基点和依托,承载着民族复兴的初衷和使命。

孙中山对黄埔军校的建设和发展非常关心,他一生五次去黄埔军校,或演讲或视察。除了开学典礼外,1924年8月4 日,孙中山参加在黄埔军校举行的巴甫洛夫追悼会,亲自宣读悼文。1924年8月31 日,孙中山因“扣械案”发生来黄埔军校视察。1924年11月3日,孙中山应冯玉祥之邀北上前来黄埔军校发表告别演说,这个时候,孙中山的身体已经非常不好,但他为了谋求国家和平统一,也为了国家的前途与命运,毅然坚持北上共商国事。他在黄埔军校演讲时主要说明他为什么要北上,也向学生们分析了当时的全国形势,也不回避这次北上可能无功而返,甚至还有危险,但他为了国家和民族,为了宣传革命思想还是冒险前去。孙中山的革命意志和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激励着在场的黄埔学生。孙中山最后一次去黄埔军校是1924年11 月13日,他乘船北上经过黄埔时上岸视察,对黄埔军校寄予厚望。遗憾的是,几个月后,孙中山在北京因病去世,没能看到他亲手创建的黄埔军校后来的发展和取得的辉煌成就。

值得一提的是,黄埔军校之所以能够办起来,除了共产党的帮助外,与苏联的支持和援助是分不开的。苏联不仅提供经费、物资(包括枪械等),而且还派来大批像鲍罗廷这样的政治顾问和像巴甫洛夫、加伦那样的优秀军事顾问,他们参与黄埔军校的教学、训练、东征、北伐等各项活动,对黄埔军校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黄埔军校教学的最大特色就是政治教育与政治工作。黄埔军校特设“政治部”,主持军校政治教育和军队政治工作,这在中国军校史上是首次,这也是黄埔军校首创。共产党人周恩来、熊雄先后担任政治部主任,为后来的人民军队培养了大量的杰出军事人才。

黄埔军校除了重视政治教学外,当然也注重军事教育,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黄埔军校奉行军事与政治并重,实行“分别编制,勤以训练,厚以教养,严以军纪,指导之以主义及政治观念”的教育方针,⑨形成了不同于以往中国的旧军校,也不同于当时其他军校的独有的鲜明特色。政治部秘书兼政治教官聂荣臻指出:“黄埔军校进行政治教育,即是使我们在军事训练之下得着精神上的愉快,使我们成为活活泼泼、有训练、有主义、有革命精神的革命军人。”⑩

正因为黄埔军校学生的政治和军事素质都很高,才使“校军”(主要由黄埔学生担任各级军官的军队)形成了很强的战斗力,涌现出一大批高水平的军事人才。在平定广州商团叛乱、第一次东征再回师广州平定杨刘叛乱、第二次东征、北伐等战斗中,以黄埔师生为骨干的“校军”在实战中经受血与火的考验,以阵亡师生531人、负伤408人的英勇和壮烈,[11]打出了黄埔军校的凛然军威和赫赫声名,书写了中华民族复兴史上浓墨重彩的篇章。

可以说,战场是黄埔军校的一个“特色课堂”,既让黄埔学生学到的军事理论知识得以实际应用,还可以学到课堂、操场学不到的东西,同时又让黄埔师生经受了实战锻炼和考验,战场变成了考场,在战争中学习战争,这也是黄埔军校办学的主要经验所在。另外,牺牲的同学就埋在教室外面,从教室里就能看到自己同学的坟墓,这也是激励黄埔同学努力学习、苦练杀敌本领的最直接而又残酷的方式。

需要指出的是,黄埔军校的战斗力之所以很强,与中国共产党的作用是分不开的。从黄埔军校建校伊始至大革命失败时,在黄埔军校工作、学习过的共产党员有名有姓的就有780多人,估计黄埔军校的共产党人在千人以上。共产党人积极参加黄埔建校、建军,在课堂、操场和战场上,起着先锋、表率作用,为东征、北伐的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北伐实现全国统一是孙中山生前最大的心愿,也是实现他的政治主张的重要依托。孙中山一生中先后发起四次北伐,分别是1912年、1918年、1922年和1924年,目的就是要打倒军阀,实现全国统一。孙中山1924年9月组织最后一次北伐并在《北伐宣言》中宣称:“此战之目的,不仅在覆灭曹吴,尤在曹吴覆灭之后,永无同样继起之人,以继续反革命之恶势力。换言之,此战之目的,不仅在推倒军阀,尤在推倒军阀所赖以生存之帝国主义。”[12]遗憾的是,孙中山至死也未能实现国家统一。

黄埔军校最出彩的功绩就是在国共合作下,取得了北伐战争的胜利,实现了国家的统一。黄埔师生是北伐的重要力量,在各军中发挥了先锋模范骨干作用,涌现出大量的勇敢无畏的优秀黄埔学生,他们血洒疆场,壮烈牺牲。据不完全统计,1300多名黄埔师生在北伐战争中慷慨捐躯。其中,黄埔一期生曹渊、蒋先云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

抗战时期,国共合力共御外侮,国共两党的黄埔师生同全国军民一道为中华民族的存续而战,用奋斗和热血书写了惊天地泣鬼神的英雄史诗。在长达14年的抗日战争中,黄埔师生参加的战役最多,牺牲也最大。据不完全统计,从黄埔军校走出的抗战英烈和为国捐躯的高级将领达200余人,而基层军官的黄埔生牺牲更是难计其数,仅有资料可统计者就高达2万余人。[13]其中,左权(黄埔一期)、戴安澜(黄埔三期)等就是他们中的杰出代表,他们分别壮烈牺牲在华北、缅北战场,真乃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黄埔师生继续为国家强盛、民族复兴而矢志奋斗。他们参加志愿军,抗美援朝,保家卫国;他们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贡献智慧和力量;他们老骥伏枥、心系统一,在大陆、台港澳、海外纷纷成立黄埔军校同学会等群众团体组织,发挥黄埔同学联络感情、沟通交流的作用,凝聚起促进祖国统一的磅礴力量。

二、黄埔精神的时代价值

黄埔军校的灵魂在于有精神。孙中山指出,“今日而言救国救民,必须革命。革命须有精神,此精神即为现在军人之精神。”[14]在孙中山思想熏陶下,经过黄埔军校培育的、以“爱国、革命”为核心内涵的黄埔精神,成为黄埔军人的精神标识和新时代在民族复兴征程上克难前行、不懈奋斗的力量源泉,具有深远的时代价值,对当代中国的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具有重要的启示和意义。

“爱国、革命”是黄埔精神的核心。黄埔精神的内涵比较广泛,包括爱国、革命、牺牲、奋斗、团结、负责、担当等,在不同历史时期,黄埔精神的内涵侧重点有所不同。比如,东征、北伐、抗日战争时期,黄埔精神内涵主要表现为牺牲。即为了国家统一和民族独立而勇敢战斗,不怕牺牲。

黄埔精神内涵的核心是爱国主义,是那一代优秀青年的精神追求和中华民族血脉,是那个历史时期中华民族独立、自由和奋进的内在要求。孙中山先生就是一位伟大的爱国主义者,他要求黄埔学生要爱国,表现出来的就是救国救民、团结、奋斗、牺牲、责任和担当等,比如,孙中山先生教育黄埔学生“不要身家性命,一心一意为国来奋斗”。“要用先烈做标准,要学先烈的行为,像他们一样舍身成仁,牺牲一切权利,专心去救国。”[15]黄埔学生从进校那一天起,就时刻受着爱国主义的教育和熏陶,爱国、救国、为国等思想赋予黄埔师生报效国家以无穷的力量。这就是黄埔军校的爱国主义精神,它是在孙中山思想教导下,发轫于每个黄埔军人对国家、民族的无限忠诚和无比热爱,归结到对国家、对民族的赤诚奉献和无畏牺牲。可以说,爱国是黄埔精神的原点,也是黄埔精神的内核,是黄埔精神之魂。

为此,爱国主义教育理所当然成为黄埔军校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甘于奉献、为国牺牲的重要内容。中华文化基因强调家国情怀和忠诚担当,而黄埔精神正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强调对国家和人民的忠诚。这种忠诚担当精神深植于中华文化之中,在历史上的许多经典著作和古代哲学思想中都能找到这种价值观的体现。黄埔军校中的爱国主义教育是黄埔教育体系中的一项重要内容,强调国家利益高于一切、将个人命运融入国家命运,旨在培养学生热爱祖国、勤奋学习、服务人民、扎根军队的思想道德素质,以实际行动践行爱国主义。

黄埔精神强调民族解放和国家独立、自强,在峥嵘岁月里鼓舞着黄埔师生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奋斗牺牲。黄埔精神强调黄埔军人应忠于祖国、无私奉献,有助于培养师生们自始至终的爱国情怀和责任担当。在当代,黄埔精神作为一种具有激励和引导作用的革命精神传统,可为当前的爱国主义教育提供生动鲜活的案例和精神榜样,对于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护卫者具有重要启迪作用。通过深入学习和传承黄埔精神,可深化人们对爱国主义的认知,激发热爱国家、奋力前行的信念,借鉴和弘扬黄埔精神中的爱国情怀、拼搏精神等特质,增强国家凝聚力和民族自豪感,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传播和践行。每一个中国人都应热爱自己的国家和民族,自觉为国家的繁荣发达贡献力量。在黄埔建校百年之际,学习黄埔精神,就要密切结合爱国主义教育,坚定爱国信念,更加深刻地理解和体验新时代的爱国主义内涵,保持对革命先辈的敬仰和纪念,砥砺热爱祖国、报效国家的情感和行动。

革命是孙中山建立黄埔军校的初衷,即打倒军阀、统一国家。所以,孙中山要求黄埔学生具有矢志革命、献身革命的精神,把革命做成功。孙中山告诫黄埔学生“革命是非常事业,不是寻常事业。非常事业,决不可以寻常的道理一概而论。诸君现在求学的时代,能够学得多少便是多少,只要另外加以革命精神,便可以利用;如果没有革命精神,就是一生学到老,死记得满腹的学问,总是没有用处”。孙中山号召黄埔学生要向革命先烈学习,“发扬革命精神,继续先烈的志愿,舍身流血,造成中华民国的基础,使三民主义完全实现,革命大告成功。”[16]黄埔军校党代表廖仲恺在军校讲演中指出“如果军队只知道打仗,不知道主义是什么,不知道行主义,便不叫做革命”。他希望黄埔军校师生“要确信主义”,一心准备革命,做“真正的革命军”。[17]“革命”成为当时最时髦的流行词。毕业誓词也被作为对学生的最后一堂精神教育课,勉励他们“继续先烈生命,发扬黄埔精神,以达国民革命之目的,以求世界革命之完成”。[18]“革命”可以说是黄埔精神内涵中的铮铮铁骨,黄埔军校成了那时革命的摇篮,一批批革命军人从这里成长起来。

黄埔精神除“爱国、革命”的核心内涵,还包含刻苦学习、全面训练、忠于组织、勇于担当责任、严明执行纪律等,这些内容,对于当代社会人才培养仍然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通过传承黄埔军校办学经验,可培养出有责任感、团队合作意识强、具备坚韧不拔毅力的优秀人才,为国家和社会发展进步集聚人力资源。

黄埔精神也是中国近现代史上军队建设、抵御外侮等方面重要军事斗争经验的升华和军事教育的理念,是近代中国革命史上继辛亥革命精神之后的又一重要革命精神,其军事文化价值观念,对于现代国防和军队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借鉴意义,可激励当代军人保家卫国、勇往直前,建设一支忠于国家和人民、纪律严明、英勇无畏的现代化人民军队。中国军人必须具有忠诚于国家和人民的价值观,这是黄埔军校所秉持的教育原则之一。这种价值观,是黄埔军人的重要精神基础。忠诚于国家和人民以及严守纪律,还与黄埔精神其他要素相互交融,如勇敢战斗、勇于牺牲的精神品质,自强不息、百折不挠的顽强意志,奉献担当、团体协作的团队精神等,共同构成了黄埔军校的独特军事文化和价值观,成为黄埔军人的基本准则,塑造了黄埔军人坚定的信念和过硬的战斗作风,使他们成为中国革命史上的将星群体。黄埔军校代表着那个时代的先进军事文化。黄埔军校充分利用军事、政治、文化、教育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为学生提供进行全面教育的机会和平台。军校各部门之间相互合作,共同促进学校的发展和进步。黄埔军校校园文化和黄埔精神对于国共两党军队的建军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黄埔军校的许多学生,毕业后很快成为时代骄子和叱咤风云的杰出人才。朱德在《从南昌起义到井冈山》一文中指出:“国民党在我们党的支持下,创办了黄埔军官学校……研究党的军史时,应当从这个老根上研究起。”[19]黄埔精神与中华文化基因紧密相连,在爱国主义、科学精神、实践精神、进步主义和革命理想等核心价值观上存在共通性。黄埔军校教育,注重培养爱国主义情怀,强调对国家的忠诚和热爱。引导学生珍视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先辈、先驱、先烈们的爱国情怀和民族精神,培养学生们的尚武精神、军事素养、战斗能力和必胜信心,激励学生以民族解放和复兴为己任。教学内容涉及西方军事理论、现代战争技术和管理知识等方面,还有传统的中华精武思想,更鼓励学生们通过学习中国古兵法与新的战略战术理论相结合,培养学生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自豪感,使之在中华文化的熏陶下,具备军事科学知识,掌握实战技能,以确保自身在战场上的胜利优势。

黄埔精神强调科学精神和实践精神,这与中华文化基因中的求实精神和务实原则有共通之处。中华文化注重实际应用和实践经验,注重脚踏实地、追求真理和实际效果,而黄埔精神也特别强调实践和创新的重要性,将科学认识论、方法论引入到军事训练和指导中。黄埔精神不仅是中华文化基因的一种延续和表达,同时也为中华文化赋予了新的活力和时代价值。在当代,先进的军事文化仍具有降维打击的神奇功效。可借鉴黄埔军校的历史经验,汲取其中的正能量,培养具备先进军事思想和现代化观念的军事人才,拥有先进的军事思想与现代化观念,发展当代的军事科学和军事科技,制造和装备先进的武器,锻造军人的综合素质,使其具备适应现代战争需要的能力,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三、以黄埔精神助力祖国统一

孙中山先生创建黄埔军校锻造的黄埔精神至今仍然熠熠生辉,其深厚的历史、人文资源在推进祖国完全统一的进程中可发挥独特作用,是沟通两岸的天然桥梁,也是两岸同胞心灵契合的强力粘合剂,在凝聚两岸人心、反“独”促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必将大有作为。海内外黄埔人要进一步传承和弘扬黄埔精神,助力国家统一大业和民族复兴伟业。

新时代,“爱国、革命”的黄埔精神已赋予新的内涵。“爱国”之中,就有海内外黄埔人勠力同心推动祖国和平统一进程,最终实现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革命”就要坚决反对“台独”等分裂势力和外部干涉势力,广泛团结海内外黄埔同学及其亲属,坚定不移为促进和维护祖国统一而奋斗。

实现国家统一、民族复兴是黄埔精神跨越时空的时代价值,也是黄埔精神历久弥新的根本所在。具有黄埔精神的黄埔师生一直把自己的命运同民族独立和国家统一紧密联系在一起。当年,黄埔师生东征、北伐,实现了广东的统一和全国的统一;今天,助力解决台湾问题、实现祖国完全统一,海内外黄埔人仍需大力弘扬黄埔精神,多做有益于祖国统一之事。

当前,台海形势更加复杂严峻。美国大打“台湾牌”,妄图利用台湾问题遏制、打压中国发展;而台湾当局“倚美谋独”“以武拒统”。尤其新当选的台湾地区领导人赖清德,自称是“务实台独工作者”,他的“520”就职讲话更是赤裸裸的彻头彻尾的“台独自白书”,对大陆充斥着敌意与挑衅、谎言与欺骗,“台独”更加激进冒险,更加剧了台海风险,很可能将台湾推向兵凶战危的险境。对这种背离岛内主流民意、破坏台海和平稳定、制造台海冲突的顽固“台独”之徒,大陆绝不会姑息,绝不会容忍。不管赖清德如何“台独”狂飙,如何气焰嚣张,也不管他讲什么、怎么讲,都改变不了台湾是中国一部分的地位和事实,改变不了两岸关系的基本格局和发展方向,改变不了两岸同胞走近走亲、越走越亲的共同愿望,更阻挡不了祖国终将统一的历史大势。

美台之间相互勾连,升高了台海风险。海内外黄埔人更要多向岛内民众讲清楚“台独”的危害性,让更多台湾同胞明白“台独”是绝路,统一有好处,外人靠不住。搞“台独”从来就没有好下场,早晚要遭到历史的清算。

两岸关系能够和平发展,各民族团结共臻强盛,是两岸同胞共同之福;若民族分裂弱乱,则是两岸同胞共同之祸。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是孙中山先生的夙愿,也是中国共产党人和所有中国人的夙愿。祖国统一是大势所趋、大义所在、民心所向,势不可挡。在推进祖国统一的进程中,同根同源、同文同宗、血脉相连的海峡两岸同胞,应寻找“最大公约数”和更多共同点,而黄埔军校、黄埔精神就是其中之一。百年黄埔,风云激荡,沧海桑田,初心如磐。黄埔精神作为海峡两岸共同的文化遗产和宝贵精神财富,如同人类一切优秀精神遗产一样,既是时代的产物,又具超越时代的魅力,教化社会,启迪来者。黄埔同学及亲属更要传承弘扬黄埔精神,更好发挥桥梁纽带作用。改革开放以来,海峡两岸的黄埔同学排除种种阻力,从对立、隔绝走向交流、交心,沿着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方向不断前行。今天,海内外黄埔同学及亲属共同传承和弘扬黄埔精神,不仅是共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应有之义,更是对两岸共同价值理念的锤炼和强化,更有助于将两岸文化认同引向新的境界,向民族认同、国家认同跃升,共同致力于实现伟大祖国完全统一,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北京联合大学台湾研究院副教授李立、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陈宇、黄埔军校同学会研究室主任郁川虎

 

基金项目:中共北京市委教育工作委员会重点课题《如何正确认识“坚持‘一国两制’和推进祖国统一”》(课题编号:ZGTESHZY0219)。

参考文献

①《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49页。

②孙中山:《中国国民党孙总理勉励同志文》,原载上海《民国日报》(1924年3月16日)。

③《孙中山致苏俄代表加拉罕的电报》(1924年1月),《孙中山全集》第九卷。

④《孙中山全集》第十一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373页。

⑤《孙中山全集》第七卷,中华书局,1985年版,第51页。

⑥《孙中山全集》第九卷,中华书局,1986年版,第254页。

⑦《孙中山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2、133页。

⑧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第917~924页。

⑨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编:《蒋介石年谱初稿》,档案出版社,1992年版,第388页。

⑩聂荣臻:《军队中政治工作的意义》,载《黄埔潮》第5期(1925年10月24日)。

11黄埔军校同学会编:《黄埔军校》,华艺出版社,1994年版,第44页。

12《孙中山年谱》,天津人民出版社,1979年版,第133页。

13陈宇:《总论》,见《黄埔师生与抗日战争》,华文出版社,2017年版,第29页。

14孙中山:《军人的精神教育》(1921年12月10日)。

15《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917~919页、第923~924页。

16孙中山:《在陆军军官学校开学典礼的演说》,见《孙中山选集》人民出版社1981版,第923、924页。

17莫志斌:《廖仲恺与黄埔军校》,《黄埔》专刊(2004年),第66页。

18《黄埔军校第4期毕业生誓词》(1926年10月4日)。

19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编辑委员会编,《朱德选集》,人民出版社,1983年版,第392—399页。

 

(全文刊载于《中国评论》月刊2024年8月号,总第320期,P108-114)

    进入专题: 黄埔军校  

本文责编:SuperAdmin
发信站:爱思想(https://www.aisixiang.com)
栏目: 学术 > 历史学 > 中国近现代史
本文链接:https://www.aisixiang.com/data/154862.html

爱思想(aisixiang.com)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Powered by aisixiang.com Copyright © 2024 by aisixiang.com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12007865号-1 京公网安备11010602120014号.
工业和信息化部备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