泱泱中华,历史悠久,文明博大。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如何认识中华文明、如何深刻理解文明之“我”,既关系到我们坚定自信、面向世界的文明互鉴,也关系到我们立足当下、面向未来的文明创造,是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进程中必须深刻回答的重大问题。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强调:“对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我们应该多一份尊重,多一份思考”;“要深入了解中华文明五千多年发展史,把中国文明历史研究引向深入”,“讲清楚中国是什么样的文明和什么样的国家,讲清楚中国人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波澜壮阔的创造性实践,着眼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习近平主持进行关于我国考古新发现、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的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深入考察中华大地上的文明遗迹,览古察今、比较中外,深刻揭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百年奋斗的文明意义,精辟阐论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和文明追求,述历史、明使命,深情回望、自信前瞻,并在一系列国际场合向世界生动讲述中华文明的故事,对中华文明的一系列问题作出了重要论述,形成了系统而深刻的“中华文明观”,也为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了思想遵循。
一、时代背景
“当今世界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处在民族复兴关键时期的当代中国正在经历着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正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这一人类历史上非常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创新。”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正是在“两个大局”加速演进并深度互动的时代背景下形成的。
一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全局。当前,中华民族正行进在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恢宏进程中。习近平指出:“怎样对待本国历史?怎样对待本国传统文化?这是任何国家在实现现代化过程中都必须解决好的问题。”中国也不例外。中国式现代化是前无古人的创造性实践。透彻回答这一创造性的现代化之路从何而来、向何而去、何以必然、如何走好,以对中华文明大历史的深刻把握为重要前提。一如习近平所指出的那样:“只有立足波澜壮阔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史,才能真正理解中国道路的历史必然、文化内涵与独特优势。”历史和现实都表明,一个抛弃了或者背叛了自己历史文化的民族,不仅不可能发展起来,而且很可能上演一幕幕历史悲剧。中华文明中安放着中华民族的精神家园,富集有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丰厚滋养,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重要基础。“只有全面深入了解中华文明的历史,才能更有效地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更有力地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综而言之,要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清晰准确地确立“中华文明观”,从文明的角度回答清楚“我们是谁”,“我们从哪儿来、往哪儿去”,既厚植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底蕴,又明晰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追求与文明意义,引领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造新进程。
二是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当今时代,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挑战层出不穷、风险日益增多。世界经济增长乏力,发展鸿沟日益突出,兵戎相见时有发生,冷战思维和强权政治阴魂不散,恐怖主义、难民危机、重大传染性疾病、气候变化等非传统安全威胁持续蔓延,“化解人类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需要依靠物质的手段攻坚克难,也需要依靠精神的力量诚意正心”,“既需要经济科技力量,也需要文化文明力量”。在此背景下,一方面,面对不同文明各展其妍、绚丽竞放的创新创造,我们既需要尽情打开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博采众长、择善而用,又要理性地观人审己,在“乱花渐欲迷人眼”中自信从容、在不同思想文化迅猛激荡中站稳脚跟,坚定地走自己的路、创造自己的壮丽文明。另一方面,当今时代“国际社会对中国的关注度越来越高,他们想了解中国,想知道中国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想知道中国人对自然、对世界、对历史、对未来的看法,想知道中国人的喜怒哀乐,想知道中国历史传承、风俗习惯、民族特性”,“希望解码中国的发展道路和成功秘诀,了解中国人民的生活变迁和心灵世界”。同时,也要看到对中华文明、对中国的各类偏见、误读仍广泛存在。“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综而言之,在中国与世界这个关系维度上,我们既面临着如何坚定“自我文明特性”的问题,也面临着如何表达、展现“文明之我”的问题,面临着如何为人类命运共同体建设贡献中国方案、中国智慧、中华文明力量的问题。而无论回答好哪个问题,都首先需要我们对“文明之我”有清晰准确的认知。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一系列重要国际场合多维度讲述中华文明的历史、现实与未来,生动阐解中华文明的风骨神韵和独特价值,积极回应当今世界越来越强的“中国关注”,以明确系统的“中华文明观”,展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对中华文明的清晰认知与强烈自信,及直面世界、开创未来的高度文明自觉。
二、核心要义
习近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观察思考中华文明,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发展源流、创造主体、智慧结晶、精神标识、突出特性、意义贡献和创新发展等一系列重要问题,集中表达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赓续中华文明血脉、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的高度自觉和坚定自信。
(一)关于中华文明的历史源流
关于文明的定义、文明的起源与形成、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学界历来众论纷纭。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在深入研究的基础上,提出文明是人类文化和社会发展的高级阶段,界说了文明起源与文明形成的联系与区别,将“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权力不断强化,出现王权和国家”,确立为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并系统展现了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发展的历史脉络。习近平充分肯定这一研究的重大贡献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等重大工程的研究成果,实证了我国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五千多年的文明史”,“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
以大历史观认识中华文明的延绵发展,将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创造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进程置于中华文明发展进程中系统观照,是习近平认识中华文明历史源流的重要方法。中华文明是世界诸古代文明体系中唯一没有中断的文明,穿越历史长河,奔腾激荡于当下,其中有饮誉潮头,有蒙尘阵痛,更有激活重光。在漫漫历史长河中,中华民族创造了悠久灿烂的中华文明,为人类作出了卓越贡献,成为世界上伟大的民族,但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逐步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国家蒙辱、人民蒙难、文明蒙尘,中华民族遭受了前所未有的劫难。在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顽强奋斗中,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以马克思主义“真理之光激活了中华文明的基因,引领中国走进现代世界,推动了中华文明的生命更新和现代转型”,书写了中华民族几千年历史上最恢宏的史诗。2014年 4月,习近平强调,“中华民族 5000多年文明史,中国人民近代以来 170多年斗争史,中国共产党 90多年奋斗史,中华人民共和国 60多年发展史,改革开放 30多年探索史,这些历史一脉相承,不可割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从五千多年中华文明史中走出来的”。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习近平深刻揭示了中国共产党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带领中国人民的百年奋斗在中华文明现代转型、激活重光中的历史性作用,深刻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与 5000多年中华文明间的一脉相承及其文明开新意义,是其对中华文明历史源流认识中具有深远意义的重要内容。
(二)关于中华文明的创造主体
人民是创造历史的主体,这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习近平坚持这一观点,强调“历史是人民创造的,文明也是人民创造的”。中华文明正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
这里的“中华文明”,是一个全称的概念,指由古而今从未中断、一往无前的整个中华文明长河。其每个流段的灿烂辉煌,都不是天上掉下来的、不是别人恩赐施舍的,都是中华民族的伟大创造。习近平指出:“波澜壮阔的中华民族发展史是中国人民书写的!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是中国人民创造的!历久弥新的中华民族精神是中国人民培育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是中国人民奋斗出来的!”这里的“中华民族”,同样是一个全称的概念,包含中华民族大家庭中的每个成员、每个民族。在中华文明史上,曾经有许多民族登上过历史舞台。这些民族经过诞育、分化、交融,最终形成了今天 56个民族融合团结的大家庭。各民族共同开发了祖国的锦绣河山、广袤疆域,共同创造了悠久的中国历史、灿烂的中华文化,共同书写了秦汉雄风、盛唐气象、康乾盛世。一部中国史,就是一部各民族交融汇聚成多元一体中华民族的历史;一部中华文明史,就是一部各民族文化交相辉映、交流交融、交互一体的历史。“展开历史长卷,从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到北魏孝文帝汉化改革;从‘洛阳家家学胡乐’到‘万里羌人尽汉歌’;从边疆民族习用‘上衣下裳’‘雅歌儒服’,到中原盛行‘上衣下裤’、胡衣胡帽,以及今天随处可见的舞狮、胡琴、旗袍等,展现了各民族文化的互鉴融通。”各民族文化的结晶集成,既成就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精彩纷呈,也赋予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包容性和吸纳力,使得中华文明“可久可大、根深叶茂”,也赋予了中华文明无与伦比的凝聚力和感召力,使得各民族团结融合、多元一体。多民族的大一统,各民族的多元一体,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一笔重要财富,也是我们国家的一个重要优势。在新时代新征程中,不断增进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紧紧依靠各族人民的力量,才能最广泛地汇聚起创造中华文明新成就的强大主体力量。
(三)关于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在任何一种文明体系中,思想文化都是其智慧结晶之所在。对中华文明而言,其智慧结晶即中华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创造、积淀并在时代的淘洗中一步步形成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2022年 5月 28日,在主持十九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2022年 10月 16日,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明确强调:“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对作为中华文明智慧结晶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作了丰富厚重的论述。在一系列重要论述中,习近平不仅精辟分析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形成发展、重要内容、历史与现代意义,而且还富有创造性地深刻阐明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马克思主义之间的内在契合性,提出了“第二个结合”这一重大理论创新成果。关于契合性,习近平指出,“马克思主义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来源不同,但彼此存在高度的契合性”,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这回答了马克思主义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何以能够“相结合”的问题,体现了我们党对马克思主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根本精神的深刻认识,为“第二个结合”思想的提出确立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如同“‘第二个结合’是又一次的思想解放”一样,“契合论”的提出同样具有深远的思想解放意义。
关于如何科学对待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问题,习近平提出了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的“两创”原则。他强调:“要坚持古为今用、以古鉴今,坚持有鉴别的对待、有扬弃的继承,而不能搞厚古薄今、以古非今,努力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使之与现实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务以文化人的时代任务。”“两创”原则实际上是对“第二个结合”实践推进问题的具体阐发 ,确立了在新的时代条件下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的行动法则。
(四)关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
每种文明都有其独特精神标识。清晰认识、准确把握精神标识,是深化文明自我认知的重要标志、增进文明自信的重要基石、实现文明互鉴的重要门径。习近平高度重视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提炼和概括。他多次强调 :“要深入研究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的起源和特质,形成较为完整的中国文化基因的理念体系”,“展示中华民族的独特精神标识,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这些重要论述中,有关表述虽然不尽相同,但核心内容都与中华文明精神标识的提炼概括、展示弘扬等紧密相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多个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作出过概括。2014年 4月 1日,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中,习近平谈到中国人“独特的价值体系”“独特而悠久的精神世界”时专门列举了“孝悌忠信、礼义廉耻、仁者爱人、与人为善、天人合一、道法自然、自强不息”等思想理念。同年 5月 4日,在北京大学师生座谈会上的讲话中,论及“中华文明绵延数千年,有其独特的价值体系”时,习近平着重点出了民惟邦本、天人合一、和而不同等 20余个方面的思想和理念。2016年 7月 1日,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 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从中华文化整体的角度,强调在 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2017年 12月 1日,在中国共产党与世界政党高层对话会上的主旨讲话中,论及植根于中华民族血脉深处的文化基因时,习近平指出,“中华民族历来讲求‘天下一家’,主张民胞物与、协和万邦、天下大同,憧憬‘大道之行,天下为公’的美好世界”。2018年 12月 18日,在庆祝改革开放 4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强调:“改革开放铸就的伟大改革开放精神,极大丰富了民族精神内涵,成为当代中国人民最鲜明的精神标识!”2019年 5月 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亲仁善邻、协和万邦是中华文明一贯的处世之道,惠民利民、安民富民是中华文明鲜明的价值导向,革故鼎新、与时俱进是中华文明永恒的精神气质,道法自然、天人合一是中华文明内在的生存理念”。2020年 9月 8日,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指出:“中国人历来抱有家国情怀,崇尚天下为公、克己奉公,信奉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强调和衷共济、风雨同舟,倡导守望相助、尊老爱幼,讲求自由和自律统一、权利和责任统一”。此外,习近平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等重要场合不止一次集中阐述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等中华民族“独特的思想理念”,称之为中华文明的“精神特质”,“不论过去还是现在,都有其永不褪色的价值”。这些丰富的论述,宏微并重、古今贯通,既勾勒了中国文化基因理念体系的整体轮廓,也为我们深入探索中华文明精神标识提供了基本遵循。
(五)关于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
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是中华文明在整体上呈现出的显著特征,是中华文明精神特质的外在呈现。2023年 6月 2日,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强调要“深刻把握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并从 5个方面对此作了集中概括、系统阐述。
中华文明具有突出的连续性,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具有突出的创新性 ,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具有突出的统一性,多元一体、团结集中,追求“向内凝聚”;具有突出的包容性,从来不用单一文化代替多元文化,而是由多元文化汇聚成共同文化,化解冲突,凝聚共识;具有突出的和平性,“倡导交通成和,反对隔绝闭塞;倡导共生并进,反对强人从己;倡导保合太和,反对丛林法则”。这 5个方面的突出特性,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历史长河中,也体现在中华文明的当下展开中,铸塑了并彰显着中华民族的伟大精神和鲜明品格。习近平关于中华文明 5个方面突出特性的概括与阐述,既是基于对中华文明大历史的整体把握、基于对世界文明图谱的系统观照而形成的中华文明“画像”,也从文明的高度、历史的深处回答了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何以如此”“何以能够”等系列深层次问题,揭示了中华文明生生不息的内在逻辑。
(六)关于中华文明的意义贡献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反复论述阐释中华文明的独特价值,不仅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对于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开拓未来的意义,也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
关于中华文明之于中华民族的意义,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孕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塑造了我们伟大的民族”。在漫长历史进程中,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迎风雨、战险恶而勇毅前行,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有中华文明的滋养、支撑和引领。着眼现实,习近平指出,中华文明“是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是当代中国文化的根基,是维系全世界华人的精神纽带,也是中国文化创新的宝藏”。这一论述中强调的“标识”“根基”“纽带”“宝藏”,生动概括了中华文明对于中华民族团结凝聚、创新创造、走向复兴的重要意义,提示着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在接续奋斗中,既需要充分发挥全党全国各族人民今天所具有的伟大智慧,也需要充分运用中华民族 5000多年来积累的伟大智慧,更好地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宏伟进程。
习近平还深刻揭示了中华文明的世界意义。他指出,“在悠远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明以独树一帜的创新创造、一脉相承的坚持坚守,树立起一座座文明高峰”,极大丰富了世界文明百花园。放眼人类文明史,既有西学中渐,也有中学西渐。“长期以来,中华文明同世界其他文明互通有无、交流借鉴,向世界贡献了深刻的思想体系、丰富的科技文化艺术成果、独特的制度创造,深刻影响了世界文明进程。”这些重大成就展示了中华民族在悠久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的突出贡献,也展示了中华民族以和为贵的和平性格、海纳百川的包容特质、天下一家的大国气度。从现实角度看,当今世界,人类社会面临着许多突出的难题,如贫富差距持续扩大,物欲追求奢华无度,个人主义恶性膨胀,社会诚信不断消减,伦理道德每况愈下,人与自然关系日趋紧张,等等。“要解决这些难题,不仅需要运用人类今天发现和发展的智慧和力量,而且需要运用人类历史上积累和储存的智慧和力量。”在纪念孔子诞辰 256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暨国际儒学联合会第五届会员大会开幕会等多种场合,习近平都深刻阐述了中华文明对于解决当代人类面临的难题所具有的重要启示和积极意义,表达了让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同世界各国各民族优秀文化一道造福人类的美好愿望。
(七)关于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
“每一种文明都延续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血脉,既需要薪火相传、代代守护,更需要与时俱进、勇于创新。”中华文明之所以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靠的正是其中所蕴含、所澎湃着的创新追求、创新活力。“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在大量的重要论述中,习近平不仅从创新的角度揭示了中华文明源远流长、博大渊深的内在根源,同时也对中华文明的与时俱进、创新发展问题前瞻远眺。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指出:“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应该而且一定能够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在实践创造中进行文化创造,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党的二十大结束后不久,习近平在位于安阳的殷墟博物馆考察时表示,“殷墟我向往已久,这次来是想更深地学习理解中华文明,古为今用,为更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提供借鉴”。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更明确地指出,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他一直在思考的重大问题。
习近平关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论述,阐明了中华文明创新发展的目标和方向。从中华文明历史发展的角度而言,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文明在当下展开的新篇章,是中国式现代化的文明创造和文明形态。“中国式现代化是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康庄大道。中国式现代化赋予中华文明以现代力量,中华文明赋予中国式现代化以深厚底蕴。中国式现代化是赓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而不是消灭古老文明的现代化;是从中华大地长出来的现代化,不是照搬照抄其他国家的现代化;是文明更新的结果,不是文明断裂的产物。”从新时代中国共产党和中华民族前无古人创造性实践的角度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即当代中国的文明形态。党的二十大报告以“推进文化自信自强,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为题对文化建设布局谋篇;2023年 6月 7日,习近平在致首届文化强国建设高峰论坛的贺信中再次强调我们党致力于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内在精髓,铸就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与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相为一体的。从人类文明发展的大格局中看,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华民族为人类文明作出的新贡献。
习近平不仅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重大文明课题,为中华文明的创新发展指明了方向,而且还明确指出:“在五千多年中华文明深厚基础上开辟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是必由之路。”这是对中国共产党在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得出的规律性认识的高度凝练概括,也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必须遵循的根本原则。
三、显著特征
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蕴含着对中华文明传承发展的深沉思索与鲜明自觉。其中,高度的文明自信、博大的时空视野、强烈的使命意识贯穿其间,是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的显著特征。
(一)高度的文明自信
高度的文明自信,是我们毫无畏惧面对一切困难和挑战,坚定不移开辟新天地、创造新奇迹的重要底气。2019年 5月 15日,在亚洲文明对话大会开幕式上的主旨演讲中,习近平指出:“回顾历史、展望世界,我们应该增强文明自信,在先辈们铸就的光辉成就的基础上,坚持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努力续写亚洲文明新辉煌。”文明自信体现在习近平面对亚洲和世界提出的重要文明倡议之中,也熔铸于其对中华文明的自我审视与系统考量之中,是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的鲜明精神底色。
回望中华文明的历史,习近平屡用“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伟大的文明”“灿烂成就”“卓越贡献”等等之称,高度的自信跃动于字里行间。审视中华文明的当下,习近平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勤劳勇敢的中国人民更加自信自尊自强。中国这个古老而又现代的东方大国朝气蓬勃、气象万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制度、文化焕发出强大生机活力,奇迹正在中华大地上不断涌现。”展望中华文明的未来,习近平指出:“随着中国经济社会不断发展,中华文明也必将顺应时代发展焕发出更加蓬勃的生命力”,“中国式现代化是中华民族的旧邦新命,必将推动中华文明重焕荣光”。
习近平高度的文明自信有着深刻的思想认识和历史、现实基础。一是建立在对文明多样性、平等性等本质特征的深刻把握之上。习近平指出:“文明没有高下、优劣之分,只有特色、地域之别”,都是人类的精神瑰宝。中华文明作为世界文明百花园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独特魅力和深厚底蕴,使世界文明更加绚烂多彩。二是建立在中华文明历史创造与新时代开拓性推进的客观事实之上。习近平指出:“中国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拥有 13亿多人口而又精神上文化上高度团结统一的国家,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连绵几千年发展至今的历史从未中断,形成了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价值观念和文明体系,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适合我国实际、符合时代特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并取得了巨大成功,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中国形成了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拥有 8900多万名党员、紧密组织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并在中国长期执政,这在世界上是独一无二的。”三是建立在中国共产党和中国人民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无限创造活力之上。习近平指出:“中国人民的创造精神正在前所未有地迸发出来,推动我国日新月异向前发展,大踏步走在世界前列”,“只要 13亿多中国人民始终发扬这种伟大创造精神,我们就一定能够创造出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二)博大的时空视野
博大的时空视野是我们认清“文明之我”的重要前提,也是我们看清文明前路、开创文明新局的重要基础。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的博大时空视野,首先体现在对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运用。习近平强调:“要牢固树立大历史观,以更宽广的视野、更长远的眼光把握世界历史的发展脉络和正确走向,认清我国社会发展、人类社会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准确认识中华文明、把握中华文明发展的大逻辑大趋势、深刻理解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同样离不开大历史观、大时代观。建立在大历史观、大时代观的基础之上,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纵贯古今,深刻阐明了中华文明的生生不息、一脉相承,深刻揭示了当代中国“走自己的路”的深层文明逻辑,深刻说明了援史以为今,“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向未来”的道理。
这种博大的时空视野,还体现在“胸怀天下”的理论特质。这一“中华文明观”包容文明的多样、尊重文明的多彩、主张文明的平等、倡导文明的互鉴,主张以开放的眼光、开阔的胸怀对待世界各国各民族人民的文明创造,善于从不同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增强中华文明生机活力。习近平指出:“强调承认和尊重本国本民族的文明成果,不是要搞自我封闭,更不是要搞唯我独尊、‘只此一家,别无分店’。各国各民族都应该虚心学习、积极借鉴别国别民族思想文化的长处和精华,这是增强本国本民族思想文化自尊、自信、自立的重要条件。”这一“中华文明观”胸怀天下的气度还体现在强调中华文明要为人类文明作出新的更大的贡献。习近平指出:“今日之中国,不仅是中国之中国,而且是亚洲之中国、世界之中国。未来之中国,必将以更加开放的姿态拥抱世界、以更有活力的文明成就贡献世界。”
(三)强烈的使命意识
中国共产党人有着强烈的文明使命意识。这种强烈的文明使命意识不仅贯穿于中国共产党艰苦卓绝、英勇顽强的历史奋斗中,也体现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明确强调和部署推进中。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对历史最好的继承就是创造新的历史,对人类文明最大的礼敬就是创造人类文明新形态”,“在新的起点上继续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我们在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强烈的文明使命意识来自对文明发展规律的透彻把握,来自对于中华民族创新禀赋、中华文明突出创新特性的自觉弘扬,来自对“中国共产党是什么、要干什么这个根本问题”的清醒与坚定。可以说,习近平对中华文明方方面面的深邃思考、精析详论,归根到底都是指向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这一根本主题的。
这种强烈的文明使命意识还蕴含着强烈的紧迫感。在2020年的新年贺词中,习近平特别强调了“只争朝夕,不负韶华”。在同年的春节团拜会上,习近平对这八个字再次论及,并展开讲道:“这首先要从中华民族大历史的角度来理解。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文明历史,在几千年的历史进程中为人类文明进步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但是,近代以后,中华民族被各种内忧外患耽误的时间太久了,因此中国人民始终有着超乎寻常的紧迫感、时代感。”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习近平又指出:“经过长期努力,我们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有条件破解‘古今中西之争’,也比以往任何一个时代都更迫切需要一批熔铸古今、汇通中西的文化成果。”“超乎寻常的紧迫感、时代感”“更迫切需要”都提示着我们中国人民的每一分子、中华民族的每一分子要以时不我待的精神状态努力对书写中华文明新的辉煌篇章有所贡献。
四、重要意义
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在新的时代境遇中,鲜明表达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中华文明的新认知,进一步丰富了中国共产党人的文明观、中华文明观,为构建中华文明的叙事体系、进一步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建设确立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一)构建中华文明叙事体系的强大动力
无论对于中华文明自我认知、文化认同、文化主体性建设而言,还是对于提升中华文明形象的“自塑”能力、向世界展现好中华文明形象、作出更大文明贡献而言,构建中华文明叙事体系都是一项基础性的战略工程。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习近平明确指出,要“坚守中华文化立场,提炼展示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和文化精髓,加快构建中国话语和中国叙事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增强中华文明传播力影响力。
中华文明叙事体系是中国叙事体系的重要方面。习近平对此作出了创造性的探索。他关于中华文明的系统论述,传递了中华文明的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提供了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新视野、新角度,创造了表述中华文明智慧的新概念、新范畴,也提出了进一步构建中华文明叙事体系的新任务、新要求。比如,要“讲好中华文明故事,向世界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要“构建和运用中华文化特征、中华民族精神、中国国家形象的表达体系”;等等。概言之,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形成于习近平讲好中华民族的故事、中华文明的故事、中国共产党的故事,促使世界读懂中国、读懂中国人民、读懂中国共产党、读懂中华民族的率先垂范和生动实践中,形成了讲好中华文明故事的“示范文本”,也规划了路线图、任务书。这对于我们加快构建中华文明叙事体系,讲清楚中华文明的灿烂成就和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等,对内不断增强各族群众的中华文化认同,对外推动世界更好了解中国历史、了解中华民族精神,不断加深对当今中国的认知和理解,营造良好国际舆论氛围,具有重要的战略推动作用。
(二)增进中华民族文化主体性的有力引领
“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知道自己是谁,是从哪里来的,要到哪里去,想明白了、想对了,就要坚定不移朝着目标前进。”文化主体性就反映出一个民族在文化问题上对“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深刻把握。无论对于在人类文明的长河中处理好古今关系、在世界文明的百花园中处理好人我关系而言,还是对于坚定文化自信、推进文化创新创造而言,文化主体性都具有基础性、前提性意义。“任何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中国共产党就有了引领时代的强大文化力量,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就有了国家认同的坚实文化基础,中华文明就有了和世界其他文明交流互鉴的鲜明文化特性。
文化主体性是建立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之上的,正因如此,习近平反复强调:“文化认同是最深层次的认同”,“加强中华民族大团结,长远和根本的是增强文化认同”,“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对伟大祖国、对中华民族、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才能巩固”。文化认同问题解决了,文化主体性也才能广泛、深入、持久地确立起来。而文化认同的前提和基础,则是清晰准确的文化认知、文明记忆。“一个国家和民族的文明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集体记忆。”“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中华文明延绵至今,正是因为有这种根的意识。”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清晰勾勒了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精辟概括了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深刻阐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文明之源、历史之基,自信宣示了中华文明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根本态度,从文明的高度透彻回答了“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到哪里去”的问题,对于进一步铸塑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华民族的自我认知,强化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增进中华民族的“集体记忆”和“根”的意识、“魂”的意识,引导人民树立和坚持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不断增强中华民族的归属感、认同感、尊严感、荣誉感,增强做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底气,在不忘本来、吸收外来中开创未来,具有重要意义。
(三)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遵循
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习近平的“中华文明观”方方面面系统展开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贯穿其中的主题主线。这一“中华文明观”立足当下、综观历史、面向未来,提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使命任务,也揭示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必由之路,确立了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重要原则,是新时代新征程推进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建设的思想遵循。其中关于中华文明历史智慧的丰富内容及其当代价值、关于中华文明的创造主体及激发其创新创造活力、关于中华文明的精神标识与突出特性等一系列新思想新理念新论断,及其整体上所体现出的高度的文明自信、博大的时空视野、强烈的使命意识等,都是我们在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新进程中应当深入体会、积极践行的。
在此基础上,我们更要深刻学习领会其中的灵魂性内容即“两个结合”,特别是要深刻领会“第二个结合”,即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科学内涵和实践意义,增进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秉持开放包容,坚持守正创新,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推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深化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的融会贯通,以守正创新的正气和锐气,担当使命、奋发有为,“增添文明发展动力、激活文明进步的源头活水,不断创造出跨越时空、富有永恒魅力的文明成果”,共同努力创造属于我们这个时代的新文化,建设中华民族现代文明,开创人类文明新形态。
作者:沈壮海,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
来源:《党的文献》2024年第3期